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10720720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泄泻【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 所致。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 较急。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 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 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 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 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情志失调 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 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劳倦伤脾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久病年老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病机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 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 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 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 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病理性质急性暴泻多属实证,慢性久泻多属虚证。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神,或食滞生湿, 壅滞中焦,脾不能运,脾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 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他如肝气乘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也多 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诊查要点】一、 诊断依据1. 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如水样或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 化。2.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腹痛常与肠鸣同时存在。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量多;久泻起病 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3. 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有关。病证鉴别泄泻与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或伴有腹痛,肠鸣。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发 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 吐泻者。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所泻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臭秽。 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 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竭阳亡之危象。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 质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伴有腹痛,一般不着,且常与肠鸣同时并见。【辨证论治】一、 治疗原则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 利湿,根据寒湿、湿热与暑湿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清化湿热和清暑祛湿之法,结合健运脾胃。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之法。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 者,宜补火暖土。证治分类(一)暴泻1. 寒湿证 症状: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有时如鹜溏,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 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之邪,困脾伤肠。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临证加减:若表邪较重,周身困重而骨节酸楚者,可加荆芥、防风以增疏风散寒之力。如湿邪偏重,胸 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应着重化湿利湿,可用胃苓汤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2. 湿热证 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 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证机概要:感受湿热之邪,肠腑传化失常。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临证加减:若病情较轻者,可用六一散煎汤送服红灵丹。若湿重于热,证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 欲饮,舌苦微黄厚腻,脉濡缓者,可平胃散燥湿宽中。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若 发生在夏季盛暑之时,暑湿犯表,困遏脾胃,身热烦渴,胸闷脘痞,呕吐下利,即为暑湿泄泻,可用黄 连香薷饮,清解暑热,化湿和中。若暑热偏重,身热烦渴,可加薄荷、荷叶、清豆卷增强清暑之力。 暑热偏重,身热烦渴,可加薄荷、荷叶、清豆卷增强清暑之力。食滞证 症状: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大。证机概要:宿食阻滞肠胃,脾胃运化失司。治法:消食导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临证加减: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下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大黄、枳实、槟 榔,或用枳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积滞化热者,加黄连、山栀;呕吐者,加生姜、刀豆子、 竹茹和胃降逆止呕。(二)久泻1. 脾胃虚弱证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 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证机概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临证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伴见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宜扁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以温 中散寒止泻。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伴见滑脱不禁甚或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若泄泻日久,脾虚夹湿,肠鸣辘辘,大便溏黏者,舌苔厚腻难化,或食已即泻者,应于健脾止泻药中加 人升阳化湿的药物,如防风、羌活、苍术、厚朴,或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以升清阳,化湿浊。若大便 泻下呈黄褐色,为内夹湿热,可于原方中加黄连、厚朴、地锦草等清热除湿;若湿热未尽,泄泻日久, 便溏而黏,气阴两伤,形瘦乏力,舌瘦质淡红,苔薄黄腻者,可用益胃汤加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焦 山楂、黄柏等标本兼治。肝气乘脾证 症状: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可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暖气食 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运无权。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临证加减:若肝体过虚,可加用当归、枸杞等柔肝之品;若肝用不足,可加柴胡、青蒿等疏肝之昧;脾 虚明显时,可加用茯苓、扁豆、山药等化湿健脾之药;胃纳不和,可加半夏、木香之品以和中,若肝泻 日久,气郁不解,转入血络,脾土不疏,泄泻缠绵难遇,可从化瘀人手,用血府逐瘀汤。在化瘀法下, 还可根据其寒热不同,选用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化裁治之,其效更显。若夹有湿热,大便夹有黏液, 可加黄连、黄芩等清肠化湿;反复发作不已者,可适当加入酸涩收敛之品上如乌梅、木瓜、诃子等;若 脾气虚弱者,可加服参苓白术丸,证情平稳后,可服逍遥丸以善后。肾阳虚衰证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 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养,水谷不化。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代表方:四神丸加减。临证加减:若肾阳虚衰明显,可加附子、肉桂等温肾之品;脾阳不足为着,可加干姜、莲子肉、芡实米 等暖脾止泻之味;内寒腹痛,可加川椒、茴香等散寒之药;泻次频多,加乌梅、石榴皮、五倍子等酸收 之品;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之类,或配合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 健脾止泻;若滑脱不禁者,合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以固涩止泻;若虽为五更泻,但脾肾阳虚不显,反见 心烦嘈杂,而有寒热错杂之症者,治当寒温并用,温脾止泻,可改用乌梅丸加减。慢性泄泻,虚证居多, 治用温补固涩,但亦有虚中夹实者,固涩后泄泻次数虽然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 可用桂枝汤加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养血和血。【临证备要】1. 注意“风药”的临床运用。脾气不升是慢性泄泻的主要病机之一。风药轻扬升散,同气相召, 脾气上升,运化乃健,泄泻可止。湿是形成泄泻的病理因素之一,湿见风则干,风药具有燥湿 之性。湿邪已祛,脾运得复,清气上升,泄泻自止。风药尚具有促进肝之阳气升发的作用,肝 气升发条达,疏泄乃治。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风药尚有抗过敏作用,而慢性泄泻者多与结肠 过敏有关,故而有效。临床常用药有藿香、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白芷、藁本、升麻、柴 胡、蝉蜕、羌活等。方剂可选藿香正气散、荆防败毒散、羌活胜湿汤等,如运用得当,效果明 显。2. 虚实夹杂者,寒热并用。慢性泄泻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脾虚与湿盛是本病的两个主 要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生飧泄,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若脾虚 生湿,或外邪内侵,引动内湿,则虚中夹实,治当辨其湿邪夹热与夹寒之不同,临床一般以肠 腑湿热最为常见,治疗当理中清肠,寒热并用,加用败酱草、红藤、黄柏、猪苓、茯苓等;寒 湿偏重者则用苍术、厚朴、肉桂、陈皮、白术等。3. 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泄泻一证,其病位在肠腑。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 “受盛之官”,前者司“变化”,后者主“化物”,一旦肠腑发生病变,必然“变化”无权, “化物”不能,于是曲肠盘旋之处易形成积滞痰饮浊毒。久之中焦脾胃渐亏,难以运化,或陈 积未去,新积又生。故此,治疗诸多方法无效者,必有痰饮浊毒积滞肠腑。攻除积滞痰饮浊毒, 攻补兼施,掌握好攻补的孰多孰少,乃为治疗难治性泄泻的出奇制胜之法。4. 久泻使用化瘀之法,值得重视。辨证上应注意血瘀征象的有无。王清任的诸逐汤,结合临床, 变通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获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