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10176429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俄国作家契诃夫除了和各方面的人物广泛接触,听取他们的语言外,还常常把这些语言记录成笔记。这种笔记,后来遗下了十大本,人们发现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曾被采用到作品之中。这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了。契诃夫还有一个本子,专门记他平日想到的美妙的形容词语,以备不时之需。契诃夫为了写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曾经到流放犯云集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居住过三个月,把他和大量流放犯、移民的谈话记录在许多卡片上,作为写作小说的参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橱柜、床头、还是镜子,到处都挂着一串串的小纸片,形成了奇怪的装饰。原来这些东西是杰克伦敦写作的参考资料。每片纸上都写着各种词、生动的譬喻等有用的资料。他为了深入了解英国贫苦者的生活,有一次特地远渡重洋到伦敦去,换上流浪汉的衣服,在衣角缝上一个英镑以备不时之需,然后混入东伦敦的贫民区去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和贫困潦倒的最下层的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由此可见,写作素材需要积累,更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文章中。1根据课本中的材料,请谈一谈你对“素材是什么”的理解。【答案】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广义的素材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生活现象,从作者获取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可以分为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和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2影响作者对素材不同处理的因素是什么?【答案】是认识。不同作者因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不同,即便是同一作者,因认识的变化对素材的使用也会变化。3怎样使素材由零碎的材料成为有机整体?【答案】找出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先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经过分析,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有何关系?【答案】(1)素材就是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者观察某个事物时得到的印象或感觉,而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2)“中心印象”决定对素材的使用。写作时,实际只能写出素材中极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因此说,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5读课本P20、P21,思考:罗中立的经验对我们处理写作素材有什么启示?【答案】(1)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2)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3)作者心中的“立意”要不断地调整,使素材得到不断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旨意。技法捕捉“中心印象”;抓住最佳切入点技法点拨所谓“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会现象中,挖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定会找到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以下两种方法会达到更好的效果。1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部分(1)一则证明论点的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表现,即材料叙述部分;一是结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断部分。表现和结果组合起来就能证明论点。而论证的力度,就体现在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两部分。如:“学问”是“问”来的,不问哪来学问?(一陈述,一反问,提出论点,论点的核心是“问”,所以后文应强化渲染的就是“问”的表现及结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乡做客,朋友请他吃菱角,他竟连壳一起嚼。朋友教他去壳吃,他冒充内行,说连壳吃可清火解毒。朋友问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得是。”(这是表现,即叙述部分,作者进行了强化渲染:吃菱角不去壳,反说可清火解毒,不问之一。胡说菱角山前山后都有,不问之二。单说其中一点,自然也可证明观点,但讽刺“不问装懂”的力度不够,即强化渲染不够,但作者“不问之一”之后继续渲染,使讽刺力度进一步加强)这真叫人捧腹。(这是结果,属材料判断,“不问”的人只能制造笑话,因此证明,我们应当多问)学习可不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角,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对材料下了判断,还不等于论点就得到了证明,因为材料和论点之间尚属“分立”阶段,准确说,二者的关系虽然已经达到“神合”,但还只是“貌离”状态。这句话恰是围绕结果的分析,在论题“学习”和材料“吃菱角”之间架起桥梁,使论点和材料不仅“神合”,而且“貌合”)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论证的第二个材料,从人们的习惯看法处谈“问”的必要性)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行。(对“学问”本身进行解释,也就很好地证明了“学”与“问”的关系)不学无以致疑,不问无以解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 口不常问,心便常闷。分析“学而问”和“学而不问”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强化渲染,有人说,孔夫子的学问是问来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以“己能问不能”。(孔子的学问,世人皆知,所以作者没有刻意强化“问”的结果,只是强化“问”的表现:一是“入太庙,每事问”,一是以“己能问不能”。说其中之一,自然也能证明观点,但论证力度不够,所以还是多列一个“问”的表现为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拜师访问,问药农,问长者,问一切有经验的人,列举“问”的表现,也即强化渲染,三“问”构成排比句式,论证的力度便出来了。至于李时珍在途中如何历尽千难万险,甚至如何遭遇抢劫的素材就不必写了,因为这些素材与“学”“问”无关他虚心求教,最终写出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一)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二)所以,学不可缺,问就不可少。(2)强化渲染“表现”部分:吃透观点重心然后列举能表现重心的事实、现象、数据等即可。强化渲染“结果”部分:除了列举各种可能的分析、判断结果外,我们还可以用“升华”结果的方式。所谓“升华”结果,就是将事情可能有的结果(意义或作用等)合理地扩大、拔高,把事情放到历史、文化、哲学等大背景下去探讨结果,试图将事情与历史,文化、哲学建立联系。如: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想请严子陵辅助自己,但严子陵不愿为官。刘秀四处寻找,最后在齐国找到了他。但严子陵不顾光武帝低声下气的恳求,坚持不肯为官,又回到富春江边,继续垂钓耕田。升华稿:江南文人的一大偶像严子陵是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对他的才学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刘秀做了皇帝之后派人四处打探他的下落,后来终于在富春江畔的茅屋里找到了他。然而高官厚禄丝毫没有动摇严子陵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他把脚搭在光武帝的肚皮上与他同枕共眠了一晚之后,便匆匆返回富春江畔做与世无争的隐士去了。这是一位高尚的真正热爱山水的人,对世间浮华一无所羡,他像云中之龙一样出没于秀山明水间,使我们只能一鳞半爪地部分了解到他的生活。我们只知道他如同屈原笔下的那位渔父一样长期耕田行吟于美丽温情的富春江畔,最终无疾而终。后来,他的墓前留下了苏州名臣范仲淹的著名挽联“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强化渲染材料细节当一则素材过于短小、单薄时,它就不宜直接运用到文章中去,无法充分说理。这时,就需要对素材进行扩展,或增加细节,或增加内涵,总之,务必使它丰满起来,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1849年10月,38岁的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朋友们将他保存了18年的那杯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思念祖国,现在,死了也嗅着祖国泥土的芬芳而去。遵照肖邦的遗嘱,朋友们又将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波兰,赤子之心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占领波兰。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一直被珍藏起来,没有遭到破坏。 肖邦的心已成为爱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100周年那天,那颗赤子之心、爱国之心,终于回到了庄严古老的教堂。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与人民中跳动。【评析】文段正是抓住了“肖邦的心脏”这一细节做了充分的强化渲染,不但写了肖邦心脏回归祖国,还增添了二战期间的这一场景。最后升华到“肖邦的心已成为爱国的象征”,主题得以彰显。再如四川高考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的片段:总有一种期待,能像季羡林先生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曾看过他的一张照片,苍老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一株兰花,目光是那样澄澈坚毅,双手握得又是那样坚定。一代大师,隐去种种已有的名誉,只为“存真”,只为保持一颗洁白而平静的心灵。他在书中以“做真实的自己”作序,以“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为题是啊,人要怎样才能坦然地让内心做一面镜子,向外映照一个花样万千的世界,向内反射一个平静如水而又深邃无比的内心!期待,也能在牛棚里回首往事,整理自己的思绪;期待,也能在燕园的海棠下梅妻鹤子,与红绿相伴永生。【评析】作者既直面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立足于人的心灵行文,在众人热衷于浮躁的时候,期待内心的宁静。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彰显思想美。季羡林老先生为人谦虚、宽容,其深居简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丝不苟、谨小慎微的治学态度都是让人敬佩的。但在季老先生这些优秀的品质中,于当今社会最为缺乏的恰恰是他那颗“平静的心”。这也恰恰是本文作者对这位老人的最强烈的“中心印象”,于是本文作者尽舍其余,通过描摹其“澄澈坚毅”的双眼和叙述其序,既彰显了主题,又凸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认知。真题验证一、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写作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游客和下山的人的对话,下山的人有说上面风景好的,有说上面风景不好的;游客中有人相信了风景就在山脚、山腰、山顶。那么到底风景在哪里呢?哪里的风景是好的呢?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中,眼中有景,心中有爱,那就是最好的风景。还有看风景,要亲自去实践去感受,不能人云亦云。还有,登山的目的就是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管别人怎么说,体验登山的过程最美好!其实,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谁也不能安排别人的一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听从心的召唤,活出自己的人生,亲自去实践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无论成功与否,它都是自己的完美人生。 立意角度写作点拨从人生的境界的角度“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小景人生的最初境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是风景人生的第二境界;“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是大景人生的至高境界。从学习亦如登山的角度“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的壮丽景色,只有不断攀登,直达“山顶”才能领略得到。 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 化用毛泽东同志的名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梨子”,你要领略“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的壮丽景色,就要亲自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三管齐下病文示例山之远,人之高世上本无所谓的“极”与“最”,也无所谓的“有”与“无”,因为万物之所在,存于比较,存于内心。你永远不会知道大海有多宽广,哪怕你亲身感受到海风在耳边呼啸,海浪在腿边拍打,也看不见天与海的分界线时的那种浩瀚之感。人,同样也是这样,拥有一片心海。我们或许在别人的话语中徘徊、惆怅,或许被自己的内心所困,不敢迈出求索的步伐,但只要沉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清晰地看见人生又一个通向更高处的入口。静下心来,摆脱他人的评价。跟随内心,勇敢迈出人生的步伐,我们便足以点亮人生之灯。美国有个叫莉兹默涅的女孩,一出生就淹没在人生的苦海里,但她却紧跟心灵求知的渴望一路走来,最终以坚毅的内心与顽强的拼搏成为哈佛的女研究员。父母吸毒的阴影笼罩不了她光明的内心,家庭穷苦的现实也摧毁不了她怀里萌动的梦想,她是用心追求人生高度的前行者。忠于内心的声音,有自己的追求。在他人眼中也许荒诞可笑,但只要自己奋力前行,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能收获心灵的成长与内心的满足。刘盛兰,91岁的农村孤寡老人,17年未添新衣未尝肉味,馒头都舍不得买,每年生活只支出千余元。可正是这么“吝啬”的倔老头,却用拾荒和省吃俭用的10多万元资助了全国100多名贫困生!资助的孩子长大了,他却渐渐老去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沓沓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心能想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有时,聆听内心,步随心转,更是一种高尚的爱,一种心灵的崇高感,一种无私的使命与担当。黄旭华舍小家,顾大家,矢志不渝,这种精神令人敬仰。人生如山,山上的风景美丑与否,均在个人之心。有的人在意自己,俟其抵达个人之顶时,便笑声琅琅;有的人在意集体,不达仁义之山誓不罢休;还有的人一生仰望国家之山,用大义与大爱一次次感动着平凡的人们,传递正能量。心是登上人生之山的动力,我们唯有把握内心,沉心于己,用智慧的头脑与一颗博爱的心一次次叩打心灵之门,才能忘却外界的眼球,自己亲自一览个人的人生之顶,收获山上幽静之风景。考场得分:内容17表达16发展1750病文点评:本文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围绕“倾听内心的声音,不断前行,就能走向人生的高处”的主旨加以议论分析,内容突出。作者运用多则社会热点材料,作为文章的事实依据,或者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引出自己的观点。本文论证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了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性。本文的缺点在于素材的使用与处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诊断与修改这句话自然导入话题,下文进行具体的阐释。由海之阔自然过渡到人心之宽广,巧妙连接论点。分论点一:静下心来,摆脱别人的评价,勇敢向前进,最终就会获得成功。运用莉兹默涅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材料叙述较具体,能够支撑分论点。但是在材料的表现上需要进一步加工,在材料的分析上还需提升。分论点二:只要有自己的追求,平凡的岗位也能收获自己的满足。运用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的事例很有说服力,只是事例叙述的角度有些偏差。对刘盛兰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但是联系论点不紧密。分论点三:想得远,才能走得远。与标题呼应。对分论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材料典型,但是叙述不具体。强调“心”的重要性,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深化主旨。升级处方:1.转换莉兹默涅事例的叙述角度,突出其与论点联系紧密的事迹。2.在第三段后面加一个段落,结合事例,紧扣论点进行分析。3.对刘盛兰的事迹应抓住重点,叙述的角度可以有所变化,与上一个事例的叙述协调一致。4.第四段的分析,角度稍偏,应结合论点来阐释事例的内涵。5.对黄旭华的事例要加以渲染,突出细节。升格作文山之远,人之高世上本无所谓的“极”与“最”,也无所谓的“有”与“无”,因为万物之所在,存于比较,存于内心。你永远不会知道大海有多宽广,哪怕你亲身感受到海风在耳边呼啸,海浪在腿边拍打,也看不见天与海的分界线时的那种浩瀚之感。人,同样也是这样,拥有一片心海。我们或许在别人的话语中徘徊、惆怅,或许被自己的内心所困,不敢迈出求索的步伐,但只要沉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清晰地看见人生又一个通向更高处的入口。静下心来,摆脱他人的评价,跟随内心,勇敢迈出人生的步伐,我们便足以点亮人生之灯。父母吸毒的阴影笼罩不了她光明的内心,家庭穷苦的现实也摧毁不了她怀里萌动的梦想。这个出生于美国贫民窟的小女孩没有淹没在人生的苦海里,她没有在乎别人的眼光,没有在乎他人的评价,而是勇敢地紧跟心灵求知的渴望一路走来,最终以坚毅的内心与顽强的拼搏成为哈佛的女研究员。她叫莉兹默涅,是用心追求人生高度的前行者。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个体的能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潜于内心,我们就可以挖掘出最好的自己。忠于内心的声音,有自己的追求,在他人眼中也许荒诞可笑,但只要自己奋力前行,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能收获心灵的成长与内心的满足。风烛残年,他伸出瘦弱的双手托起数百名贫困生求学的希望,那几十年不变的着装和一日三餐的馒头更是在敲打着我们所有人的心灵。他叫刘盛兰,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用捡垃圾的手绘出孩子的美好的明天。也许他人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刘盛兰老人却看到了社会的关爱之山和人性的大爱之山。立于山顶,刘盛兰老人全览世间最美好的风景。心能想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有时,聆听内心,步随心转,更是一种高尚的爱,一种心灵的崇高感,一种无私的使命与担当。离家多年,黄旭华响应国家号召,投入核潜艇研究事业中,舍小家,顾大家。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挺起腰杆,站成了国家的一根支柱,任凭风雨雷电循环,始终背负着国家的重担,山上草绿了又荒了,满头却早已青丝成雪,却矢志不渝令人敬仰。人生如山,山上的风景美丑与否,均在个人之心。有的人在意自己,俟其抵达个人之顶时,便笑声琅琅;有的人在意集体,不达仁义之山誓不罢休;还有的人一生仰望国家之山,用大义与大爱一次次感动着平凡的人们,传递正能量。心是登上人生之山的动力,我们唯有把握内心,沉心于己,用智慧的头脑与一颗博爱的心一次次叩打心灵之门,才能忘却外界的眼球,自己亲自一览个人的人生之顶,收获山上幽静之风景。模拟得分:内容20表达20发展2060升级感言:素材的使用与处理在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如何运用,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素材的运用,要注意表现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要注意突出材料的细节,学会渲染。升级后的作文,在素材运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作文上了一个很大的档次。1.浙大百岁教授王承绪80岁学电脑王承绪先生,是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是教育专业博士生的导师,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留学英国时,王老学会英语、法语,要研究国内外教育,有些参考文献是苏联的,王承绪又学起了俄语。如今,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精通英、法、德、俄四种语言。当电脑开始普及时,已是八旬的王老竟学起了电脑。王承绪对教学很执着,即使“爬”上90岁高龄,他仍没放弃教学。【应用角度】“执着”“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勤奋好学”“活到老,学到老”等。2蛋糕做的鞋子“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超过100万本,我把鞋子吃下去。”这是一个脱口秀主持人针对希拉里写自传的辛辣评价。哪知道,没过几个星期,希拉里的自传就卖掉了100万本,到了那主持人该品尝鞋子味道的时候了。面对那个讥讽过自己的主持人,希拉里并没有采取报复的形式还击或是等着看他如何吃鞋子,而是采用了宽容的态度与幽默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尴尬。看着略带不安而一脸苦相的主持人,希拉里微笑着捧出一只鞋状物:“喏,这是鞋子,请你吃了它吧!”这鞋子的质地不同寻常,这是希拉里特意为他定做的鞋子形状的蛋糕。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有意伤害别人,否则,到头来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主持人的嘲讽,最后遭到了惩罚。但是,希拉里并没有给他以猛烈的回击,或等着看他吃鞋子,而是用幽默宽容的方式,化解了这场矛盾,确实是一种创意之举。【应用角度】“负责”“伤害别人”“宽容”“化解矛盾”“创意”等。片段练习阅读下列一则材料,给你的中心印象是什么?你打算如何使用这则材料?在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周洋打破奥运会纪录并夺得冠军,她表示这枚金牌“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周洋一句真诚的感言,让世人读懂了她家的困窘状态,更为她的真诚、懂事和质朴感动。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在政协会议上批评说:“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后来,当记者再去采访的时候,周洋改口了:“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去征战奥运会,也要感谢支持我们的人,感谢教练,感谢工作人员,感谢我爸妈。”细心的网友发现,继网上热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称冠军应该首先感谢国家后,周洋再讲感谢语时,把爸妈排在了最后。记者连线周洋父母,其父母表示周洋年龄小、经历少,希望领导不要挑字眼,“当然,爹妈培养完,最后不都归国家了吗?始终是为中国争光。”周洋母亲王淑英称,她和周洋再交流时,会告诉她先感谢国家,后感谢父母。【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给我们的“中心印象”是“周洋未先感谢国家挨批后改口”。让运动员先感谢国家,自然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冰雪项目突破全拜举国体制所赐,培养一名运动员,国家付出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可是,在获奖之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到领奖台上,周洋率性地说出了“感谢父母”“让爸妈今后生活得更好一点”,只不过是真情流露罢了。要求获奖运动员必先言“感谢国家”,源于一种僵化的行政思维和简单化的爱国表达。出现这样的批评并不为怪,一个体育界的领导,一路仕途,这样的感谢和被感谢,习惯成自然,直到最后变成条件反射。一到这种时候,全是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而大家之所以为周洋的朴实感言振奋和感动,是因为中国运动员那种“感谢祖国、感谢领导、感谢教练、感谢赞助商”的纯熟套话听得太多了。周洋夺冠了,该感谢谁?或者说该先感谢谁?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周洋已经用实际行动感谢了祖国,为祖国带来荣耀,这是最大的感谢!而周洋改口也许迫于被逼,但改掉的是那份单纯的“自我”。【参考例文】周洋改口之后随着政协会议的召开,怕是不关心体育的人也知道周洋了。有人说,周洋说获奖感言时只字未提感谢国家!确实做得不好。也有人认为,把体育运动员获奖感言的问题拿到政协会议上来讲,将爱国戏剧化了。而我却在想:在领导指出其问题后,周洋在当天下午接受采访时,即把感谢国家放在了第一位,而把感谢父母放在了最后一位。她的改口究竟改掉了什么!当我知道这则新闻后,我感到失落却也无奈在接受了领导的教育后,周洋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了别人爱听的话,我只能说这是她对社会的妥协。大人们总说,现在的小孩不纯真,太成熟;可是真正让小孩舍弃童真的是谁呢?周洋虽已是世界冠军,可毕竟只有18岁,队里的训练单调而单纯,她也许还不适应外面这个锱铢必较的社会,获奖感言只是她激动时孩童般的心里话,而今这心里话接受了社会的检阅,而她那颗童真的心想必接受了社会的“修正”。老子有言:道法自然。道家倡导人们保持真我,不要用所谓的道德伦理来约束自己。但老庄思想毕竟不是主流思想,人存在于社会中,必然无法随心所欲。正如同季老先生的处世法则: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假话全不讲”是为人的原则;而“真话不全讲”则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但在我看来,这种“智慧”多少有些无奈。也许有人要批评我看问题太过于片面,周洋的改口是其“知错能改”的表现。对此我无话可说,因为我所惋惜的,是那份失掉的纯真。周洋改口,改掉的是那份单纯的真我。【精要点评】周洋在获得冬奥会1 500米速滑金牌之后,先是说要感谢父母,后被批评之后改口。本文作者根据 “周洋改口”这一原始素材,提出了一个问题:她的改口究竟改掉了什么?面对领导的批评教育,周洋隐藏了自己的真诚,却失去了那份纯真的自我。作者很好地把一则素材转换成写作内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整体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一条小河从遥远的高山流下,经过很多村庄和森林,来到一片沙漠。当它决定越过沙漠时,却发现自己渐渐消失在沙子中。它试了很多次,都徒劳无功,它灰心了:也许我永远到不了大海。这时,响起了一个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你也可以。”小河不服气:“微风可以飞过沙漠,我却不行。”“因为你坚持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它,才可以到达你的目的地。只要你愿意改变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它就可以把你带过沙漠,让你变成雨水降落,雨水会汇成河流,继续前进。”“那我还是原来的小河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但你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小河鼓起勇气,投入微风的怀抱,让微风带着它奔向生命的目的地大海。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则寓言讲述的是一条小河奔赴大海的故事。小河在奔流途中,遇到了沙漠,在风的帮助下,以雨水的形式越过沙漠,重新汇聚成河流,奔赴大海。分析材料要从三个问题入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其中,“为什么”和“怎么做”往往是论点所在。寓言的结果是小河最终奔赴了大海,原因是它在无法越过沙漠时,改变了自身的形态。具体的过程则是在微风的帮助下完成的。“为什么”告诉了我们小河的成功在于它对自我做出了改变,选择了其他通往大海的途径。不是只有经过沙漠才可以流入大海,通过其他的道路也可以。“怎么做”则告诉我们,小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得到了微风的帮助,如果没有微风的帮助,它将无法完成形态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河的成功在于借助了合适的外物。根据上面的分析,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不妨先改变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要懂得变通,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善于借助外物,帮助自己达成心愿。【参考例文】借一双翅膀去飞翔一株幼苗依靠沃土,借着阳光、沐着雨露,终于浓荫蔽地,参天而立;一轮明月,借助太阳将柔和的光辉倾洒大地,美丽了诸多美梦,赢取了无数的欣赏赞叹;阻于沙漠的小河,借助微风的翅膀,飞越沙漠,终赴大海。借我一双翅膀,我能飞越沧海,超越自我,实现美丽的梦想。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的人容易取得成功。汉高祖出身卑微,但善用人才,张良、萧何、韩信,文臣武将,垂手听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唐太宗借助敢于进谏的魏征,明得失,补漏缺;起用有见解谋略的马周,清朝政,兴节俭,留下贞观之治的佳话令后人传颂。乔布斯凭出众口才,借助原百事总裁斯卡利,开创苹果产业;任用电脑天才乔纳森伊夫,开发新产品,抢占电脑市场,创下风靡全球的苹果帝国,让苹果产品遍布各地。他们,都是善于任用他人,让别人为我所用的人。正是他们的善于用人,才有了别人难以拥有的成功。借助他人,为自己平添一双翅膀,遨游天下,无人可敌。反观那些不善借助外物的人,大都是历史上的失败者。霸王项羽,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锐锋无人可挡。楚汉之争,优势占尽,但终因不善用人,使得身边谋臣武将逐一离开,最后自刎乌江。失败的背后正是乏于用人,没有翅膀的飞翔沉重艰难。善于借助外物,不仅可以为人插上翅膀,助人飞翔,也可以让企业更上一层楼,更可以让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借势而立,飞速发展。张瑞敏初到海尔,海尔还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张瑞敏去后,借助先进的管理经验,依托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技术,苦练基本功,积淀企业文化,发展核心产品,让海尔一举成为国内电器的龙头老大。如果没有当初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借鉴,就不会有海尔今天的腾飞。北京借助奥运盛事,向世界敞开大门,展示了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海,借助世博会,让全球看到了一个开放、科技的城市。它们,巧妙地借助外物,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机会。新时期的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合作技术,让国内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是对外物的借助,给了中国飞翔的力量。野马、尘埃,借助气息飘浮不止;千尺大鹏,借羊角之风搌翅南飞。事物无论大小,善于借助外物的都能够超越自身之外,占尽优势,长足发展。借一双翅膀,让我们振翅飞翔。【精要点评】 本文立足“借助外物”这一观点,从平常事物切入,切入点小,易于让人理解接受。接着,由小及大,从善于借助外物的成功人物开始,到善于借助外物的企业,再到城市、国家,逐层深入,以递进式结构透彻地论述了只有借助外物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中心。小角度切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反复、深入论证,让中心更为突出、深刻。另外,为了让论述更为有力,文章还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一正一反,对比鲜明。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