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复习题相当全1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7461705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相当全1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相当全1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相当全1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教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2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的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3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5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校结果和目标6体育教学中交往:是师生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体育知识的技能、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7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8体育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发展的教学活动的行程。9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某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教学实际情况,针对体育课题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设计10体育课密度:它是指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11教学评价:是一种中观评价和微观的教育评价,它是依据一点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会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12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3大学竞技体育是指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大学招收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通过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主要以参加国内外大学的竞技体育比赛,创造 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二、填空1、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遥遥欲坠的封建政权,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设立体操课,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2、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3、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4、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简化性原则、普及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教育性原则5、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特征6、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 健身功能包括:1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2提高技能水平3发展身体要素和基本活动能力4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7、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文化功能、辐射功能、经济功能8、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9、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的特点、外部环境的特征、教师的培训、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10、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丰富多样性、价值潜在性、具体性、功能多元性11、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预期性、结构化、具体化、灵活性1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化功能、定向功能、评价功能13、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测性原、发展性原则14、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包括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情境或条件、表现程度15、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学生主体原则、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技能教学为主原则、兴趣先导,时间强化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全面效益原则16、体育教学常规:(一)课前常规(1、有关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规定2、有关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规定3、有关时间的上规定)(二)课中常规(学生集合常规和小结与送还器材常规)(三)课后总结(写好课后总结和布置课后作业)17、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行政班、男女分班、按兴趣爱好分班),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18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19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20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自觉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差异性原则21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业余性、基础性、相对系统性、亚极限负荷、负荷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22、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统一原则、周期性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性原则23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选材、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里训练、思想品德训练和智能训练24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竞争性、合作性、公开性、教育性、娱乐性、层次性、多样性25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分类:1学生体育竞赛的内在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竞争价值、创造价值)2学生体育竞赛的外在价值(1)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价值(2)引领学校的体育工作的价值(3)进行奥林匹克宣传的价值(4)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价值(5)发展体育人才的价值三、简答1、学校体育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2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3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2强调体育融入生活3推崇自然获得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4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2强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统一性3强调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4重视体育教育过程中运 动技巧的传授5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区别与联系:1概念不同2对象不同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4管理体制不同。联系:1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2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6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7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的新要求:1终身教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2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密切结合3确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4注重过程与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质培养8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2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3社会发展的需要4学校体育和国民发展体育的需要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9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1增强学生体制,增进学生健康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健康、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康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质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5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10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11体育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秀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5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6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12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13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五方面: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4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1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2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3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5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2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3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4人际关系的多边形5教学效果的综合行16体育教学交往的特点:1体育教学中交往身心综合性2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自由度大和多样化3体育教学中交往双方本质力量的互动性4体育教学中交往手段的特质性5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触觉感知性17体育教学中交往的功能:1传递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2调节行为及协调人际关系3 心里保健功能4提高自我认识、促进个性发展18体育课题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1分析教学过程,控制影响因素2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理论3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根据体育课教学特点,遵循体育课教学规律4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具有可操作性19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评价理念的不断更新2评价内容不断扩展3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4科学评价,重在激励20课余体育的功能:(一)课余体育对个人的功能1健身(1)课余体育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正常发育,提高健康水平(2)课余体育男人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提高身体活动能力(3)课余体育能有效地太高青少年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2健美(1)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美(2)塑造青少年学生的体形美和轮廓线条美(3)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姿势美(4)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动作美。3建心(1)课余体育能有效得调节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使她们心情愉快(2)课余体育能有效得大战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3)课余体育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二)渴望与体育 对集体的能力1赋予角色地位,规范集体行为2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3形成校风校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三)课余体育对社会的能力1优化社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2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活跃市场体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1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2)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3)有效的提高学校的声誉四、论述1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初创阶段(1949|1957年)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3严重破环阶段(19661976年)4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2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1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教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的方法,2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互动方式传递教学信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方法,3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体和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体育知识或辅助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A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B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C多用设问和解疑D适当结合黑板、挂画等进行讲授和讨论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1动作示范法 A动作示范的“示范面”B动作示范的几个要素(速度、距离、视线、视线干扰、多媒体配)C体育教学对动作示范方法的基本要求(1)动作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认知示范、学法示范、错误示范、)(2)示范要正确、美观2演讲法3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4运用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A实现做好准备B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C做好总结,将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三、以身体练习为猪的体育教学方法1分解练习法A可按动作技术的结构顺序分B可按动作技术的结构反序分C按学习难度分D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分2完整练习法3领会教学法4循环练习法四、一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1运动游戏法2运动竞赛法3情景教学法五、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1发现法2小群体教学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主要有:学校体育概述、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体育教师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与评价等十章。 2:终身体育:人能在一生中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和受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3:健康:4:六艺:礼、乐、射、御、书和数,其中射,御,乐是体育。5: 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学生身体形态发育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 学生体能的发展6: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7:学校体育结构的三大要素:一)、运动教育 :1、体育与健康课程 2、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3、课余体育训练 4、课余体育竞赛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8: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 1)学校体育目的; 2)学校体育目标 3)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9: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 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10:学校体育总目标: 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第二章:1: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 2)、运动技能目标 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 5)、社会适应目标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求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两个方面来完成的。 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又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第三章:1:体育课程的含义 : 1)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 它包括达到设定目标或目的的策略。2) 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3) 课程即研究领域;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2:体育课程概念: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3:课程性质: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技艺求异思维,多种风格;(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情意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自然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人文赋予课程以人文精神,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4: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 :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5: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体育课程的延伸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6: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1、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承受运动负荷时,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下降;休息和调整时体内同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上升;进一步调整和休息时,体内的能量会超过原来水平。 我们把这个状态看做为: 工作阶段 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是有机体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在开始阶段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上升,然后达到最高水平并保持一定时间,最后由于疲劳的出现,机体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这就是体育课结构的依据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重点)1、身体认知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任何动作的形成都是按照一定的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皆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特点。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费力、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伴随有多余的动作。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处于泛化阶段,神经联系还未拓通,肌肉感觉不准确。从心理上来讲,该几对主要是靠视觉来感知各种动作,范围小且不完善。(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逐步协调、准确、连贯,但不熟练,不巩固,遇到干扰时动作易变形。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兴奋过程逐渐集中,处于分化阶段,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从心理上来讲,该阶段运动分析器起主要作用,肌肉感觉准确,注意逐渐扩大到整个动作。(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准确、熟练,轻快、运用自如。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大脑皮层兴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形成了巩固的动力定型,达到了自动化程度。从心理上来讲该阶段肌肉感觉更加精确、清晰,注意了集中在动作的效果和完成的条件上。上述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中遵循这一规律,是为了使学生最快、最好地掌握动作。2、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 学校体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第四章:1: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1)、体育课程规划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含义)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包括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持阶段。体育课程实施:(概念)她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依据)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综合性的教学过程。3: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实施阶段、维持阶段4:体育课程实施主要参与者的作用1)学生;( 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体验2)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讨, 研究和设计各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3)体育教研员;( 体育教研员提供方向和指导,并监督实施过程4)校长;( 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环境,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支持。5)家长和社区成员第七章: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基本方法1、规则简化:只保留能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2、修改内容:去掉不适合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发展的、复杂而又陈旧的内容,弱化竞技成分,淡化终结性的“达标”评价内容,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调整器械规格,改变器械功能等。 4、简化技战术:只保留简单的基本技战术。 5、改造场地器材:使场地器材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二、体育场地的改造和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1)在标准篮球场边线外安装多个不同高度的篮球架,供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选用;(2)制造无板多圈简易活动篮架,或把篮圈直接安在墙上;(3)利用篮球场地或排球场地进行小足球活动;(4)降低排球网的高度,缩小排球场地,使其成为软式排球场;(5)在篮球场地进行地面乒乓球比赛; (6)小型羽毛球、板羽球场地; (7)小型健身房;8)雨天可利用课桌做乒乓球台 (9)降低体操器械的高度; (10)综合性运动场区。学校应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处理好“利用”与“安全” 例: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跳绳可以用做绳操、跳移动绳、跳蛇绳、二人三足跑、三人角力、拔河等;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也可用做体操轻器械、哑铃操等;栏架可以用来跨栏,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竿、跳高横杆等;标枪可以用来作标志物、可以作跳跃障碍物、绕竿蛇形跑等;手榴弹可以用来打保龄球,也可以用来做接力跑器械等;体操棒和足球或排球可以用作赶球进圈游戏等;鞍马、跳箱、山羊等体操器械可以作障碍物使用。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自制沙袋、接力棒、毽子、滚铁环、呼啦圈、抽陀螺等。第八章:1: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体育教学目标:即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要得到的效果。(二)体育教学内容:即教什么或学什么的具体内容。其既包括了教师教的内容,也包括了学生学的内容。 (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绝对不可缺乏的因素,必须依靠体育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如较全面的运动技能水平、良好的组织能力等。 (四)学生:体育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和可能,因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1、认知前提: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之前已有的经验储备,如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基础等。2、学习能力:对知识信息的理解能力。3、情感特性:学生对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和情感类型。(五)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手段。其广义,包括体育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六)体育教学环境:任何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体育教学环境。(七)体育教学反馈 3: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一)、语言法(讲解法重点)1、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方法。如何运用讲解法:第一,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第二,讲解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第三,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第四,讲解要有启发性;第五,注意讲解的时机和形式。2、口令与指示 3、口头评价 4、口头汇报 5、默念与自我暗示(二)、直观法:1、 动作示范法 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3、采用多媒体技术 4、助力与阻力 5、定向与领先(三)、完整与分解法 1、 完整练习法 2、 分解练习法(四)循环练习法(重点):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一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内容和任务,然后再转到下一个作业点去,作完一轮可再重复下轮练习,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方法。循环练习法的主要作用:有利于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锻炼身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如何运用循环练习法:第一,科学设计循环练习的方案; 第二,各练习站的练习内容和手段不宜太难;第三,注意运动负荷的控制跑 走 俯卧撑 X5 纵跳 X 20 挺举 X 10 跑 走 跳下 跑 屈腿跳栏架 X 3 双脚跳上跳箱 鱼跃前滚翻 (五)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六)游戏与比赛法体育活动的创编 :在创编体育活动时,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进行设计,从而使教学内容能达成多种目标;应注意活动创编的实效性,要简单易行,易于掌握与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注意体育活动内容的科学性。 4:体育课的结构: 一堂体育课的典型结构大致为三个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有明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并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三部分结构可以有如下变式:开始;准备部分 基础部分(技术教学部分和身体训练部分) 结束部分5: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广义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泛指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而言的。 确切的含义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7: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广义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泛指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而言的。 确切的含义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8: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3)、俱乐部活动 4)、小团体活动 5)、个人锻炼活动1.终身体育能力包括:独立锻炼身体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师、传播媒体、体育教材、教学目标、学生。3.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性原则。4.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有:启发诱导法、学导法 。5.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有:自觉自愿性原则、经常性原则、针对性原则。6.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有: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二、名词解释(35=15)1.学校体育过程: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炼)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2.体能:指有关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如脉率、血压、肺活动等)。3.社区体育:指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通常是指学生参加的由所在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馆)等组织的体育活动。4.终身体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5.体育课密度: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三、判断,正确“”,错误“”,并进行简单分析说明理由。(25=10)1.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指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分析: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包括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2. 体育教材内容的螺旋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分析:体育教材内容的直线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3.体育欣赏能力是终身体育能力的一种。( )分析:终身体育能力包括体育欣赏能力、身体娱乐能力等。4.教学任务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分析: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5.教学目标具体化、量化,可观察、测量,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分析:教学目标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可观察、测量。四、简答题(45=20)1.发展体能有哪些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答: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综合法。举例略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答: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规律,认识规律(感知、思维、实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主导作用、主体地位),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3. 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是什么?答: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教养功能,教育功能 ,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4. 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其他学科: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体育实践课: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五、论述题(35)1.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15)答:三者的相同之处: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三者的不同之处: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体育课教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课外体育锻炼:侧重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课外运动训练:侧重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求的不同:体育课:必修课,具有强制性。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课外运动训练:只对有条件且经过选拔的少数学生实施。内容的不同: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课外运动训练: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战术训练。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课外运动训练:按训练计划,以队、组或个人的形式。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体育课:负荷较为适中。课外运动训练:负荷适中,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课外运动训练:较大的负荷,较明显的个人和专项特征。效果的评价不同:体育课: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变,具有统一性。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课外运动训练:根据专项技术和相应竞赛规则进行评价。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2.什么是个性,举例说明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及基本要求?(20)答: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一定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有:体育教学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能起稳定作用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起调整作用。 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有:善于识别和承认学生的个性辩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新颖的组织教法。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答: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是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性特征;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在增强学生的健康方面是相一致的。 3、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 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运用;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法特点是:运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2、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答:相同之处是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过程。 不同之处是:其他学科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体育教学有如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类:名词解释1“骑士七艺”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2“快乐之家学校”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3军国民主义思潮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4主智主义体育理论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课程结构方面,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凯洛夫教育学中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五大原则。5扬州会议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国外的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探索教学法等,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6体能增长敏感期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实际上,男女学生体能的敏感期是不同的,有快有慢,有早有晚)。7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8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9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10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1学校体育目的是表示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最后应达到的结果。12学校体育目标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示学校体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13体育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结果。14健康(世卫组织定义)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15体育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16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适应性规律是根据生理学新陈代谢规律提出的,主要有“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和“超量恢复阶段。17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8体育学习(狭义)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健身能力的过程。19体育学习策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0体育课程资源(狭义)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21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础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2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23课余体育竞赛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比赛。24课时计划又称教案,是指对一次课的目标、内容及其安排顺序、时间分配、组织教法、生理和心理负荷等作具体安排的教学文件。25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的各项教学活动、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26专项密度课中某项活动运用时间与总课时时间的比例。27教学手段是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物质形式的中介物,如人体模型、教具、媒体或设备。28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29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如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口头汇报、默念与自我暗示。30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31完整教学法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动作的方法。32分解教学法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33动作的连进式分解先教学第一段;第二步是将第一、二段连接教学;第三步是将第一、二、三段连接教学。如此相连,直至全部动作的完整教学。34动作的递进式分解先教学第一段;第二步教学第二段;第三步将第一、二段连接起来教学;第四步教学第三段;第五步再将第一、二、三段连接起来教学,直至全部动作的完整教学。35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即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或给学生以选择权。36主题探究策略 是把健身知识和技能以各种主题的形式设计出来,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的探究,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创造性。37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38“合班选项”又称“走班制”,学校将某个年级不同班级的体育课,安排在相同的时间,同一年级全体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模块项目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于是,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由于选择了相同的学习内容而形成临时的体育课班级。39兴趣爱好分班在同一个年级或不同年级,打破班级界限,按篮球、有氧操、太极拳、乒乓球等项目重新编班进行选项教学。40同质分组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41异质分组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42同伴辅导式分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把体育学习能力、体能和运动技能等都比较好的学生和体育学习能力、体能和运动技能等都比差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使他们之间能够形成帮助和辅导。43友伴分组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同学间的友情,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而形成的学习小组。44合作分组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也有的是学生自由组合,旨在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点,达到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45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通常按照运动技能、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四方面进行陈述。46课的结构指一堂课教与学的活动安排的合理顺序,各练习之间有机的联系以及时间的分配等。47基本部分的教学任务学习或复习教学进度规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发展体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48结束部分的教学内容选择走步、放松舞蹈、动作缓和的游戏等练习,逐步降低运动负荷;小结,布置课外练习的作业等。49引导课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向学生讲解课堂常规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等。50新授课以学习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新学习内容。51复习课以复习已学过的教学内容为主,其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已学过的内容,逐步提高动作质量。52考核课检查学生体育成绩和完成学习目标效果的课,通常安排在一个单元教学的最后。第二类:填空补缺1现代学校体育发端的思想基础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是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 。(社会变革)3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 ,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人体运动)4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 ”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轻身体)5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6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 ,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班级教学制度)7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是闻名于世的 学校体育 课程的雏形。8在教学活动中,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按照学生的 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等几个部分。(年龄和能力)9古茨姆茨另一个贡献是:按四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项目的分类,按运动性质的分类,按 分类,按运动类型分类等。(运动解剖学)10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 和“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