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6738860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作者:丁俊荣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14期丁俊荣(山西省实验中学)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索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谈谈自己的体会:一、精彩引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可以为新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数学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考虑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简洁性和铺垫性原则。可以采取下面两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数学知识、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机。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得到上述命题的同时,也激发了探索其中奥妙的强烈欲望,在启迪思维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 从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引入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先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提岀问题:定义是从对边的数量位置关系考虑的,对边除了数量关系还有何关系?四边形除了研究其边外,还研究角和对角线,能否从这些角度判断平行四边形?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入,有助于引起对知识的认知冲突,更对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合理性有帮助。二、引导实践,形成新知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教材中一般只给岀数学概念的定义,省略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提供数学概念形成的有效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与实际背景材料,主动操作体验或亲自演示产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形成新知:1.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回顾旧知:(1)画一条直线,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是如何画的?(2)画一条直线,将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是如何画的?提岀问题:若想将此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你将如何进行划分?2. 动手实验,探索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作图工具得到:最后一种,为什么能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何特殊的结论?3. 推理论证,得岀结论通过“截长补短”,构造平行四边形来证;也可以通过后续将要学习的“三角形相似”来证。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于社会。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通过一系列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在自主提岀概念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三、引导探索,发现与证明定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既包括原来的演绎推理(或逻辑推理),又包括数学发现、创造过程中的合情推理,如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这是数学的基本思考方式,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定理的发现很多时候是先猜后证,运用合情推理去猜想,再运用逻辑推理去证明。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发现定理: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之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需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你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明你是如何画的?从边的角度考虑:(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从对角线考虑,则有对角线互相平分。2.师生共同探索第一层探索:上述画法的依据分别是什么?第一种“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以直接应用。第二层探索:其余命题的正确性都需依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来进行推理论证。第三层探索:分小组,证明其余三个命题,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三条判定定理。从实践操作到推理论证,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学生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收获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自我发展。四、拓展例题,促进创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对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教材是知识体系的浓缩,反映的是知识间的经典关系,是高考试题的参照系和源泉。因此,对于课本的典型例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和创新。通过拓展,建立联系,整合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借鉴,学会欣赏,激活其思维发散。在学完三角形全等证明之后,我选用了书上的一道例题:已知,如右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边ABC和等边ECD连接ADBE交于点F,求/BFD的度数。在学生通过分析法、综合法证明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若将等边厶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BFD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在直线同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FD的度数等于多少?等等,得出一系列新题:新题1:已知,如下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边ABC和等边厶ECD连接ADBE交于点F,连接CF,求/BFC的度数。新题2:已知:如下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边ABC和等边厶ECD若将等边厶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0VBV180),连接ADCE交于点F,连接CF,求/BFD的度数,/BFC的度数。li新题3:已知,如下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ACKCED=90,AB=ACEC=ED连接ADBE交于点F,连接CF,求/BFD的度数,/BFC的度数。新题4:已知,如上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ACKCED=90,AB=ACEC=ED若将等腰直角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0(0e180),连接ADBE交于点F,连接CF,求/BFD的度数,/BFC的度数。通过这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可看到不同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有利于形成知识链),还可看到不同人思维的差异(从别人的思维中获得启迪),还可看到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意义重大。在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拓展中,学生看到了多题一法,看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在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达到解一题、通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五、引导小结,促进交流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初步巩固、引导探究、指导作业等功效,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之后,我通过一个习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在四边形ABCD中,AD=BC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在图中添加点或辅助线)使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条件可以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顾:(1)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需要同时具备有关四边形边,角或对角线的两个条件。(2)可以添加:AD/BC或AB=CD(3)若添加AB/CD或/A=ZC可以吗?最后一个问题留作同学课后思考,下一节课进行讲解再归纳。通过交流,可以梳理知识、掌握主线、强化重难点、反省得失、展示自我;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与联系,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补”的优势,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不仅能获得认知方面的信息,还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情绪、兴趣等。未来的社会,对交流能力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交流是未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编辑薄跃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