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53442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计48分)1.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 “除井田,民得卖买”B.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尚书”属于先秦儒家经典,故排除属于法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思想的A项和墨家“尚贤”的主张的B项;题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先秦儒家学派“民本”的思想,故排除属于儒家学派“性恶论”思想的D项,选择C项。2.“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反映出庄子()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走上了不可知论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的两段话可知,万物皆为相对辩证,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一切都是参照而言,这体现出庄子“齐物”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否定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必然走上了不可知论的道路,故符合题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体现出庄子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故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3.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 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因此,在材料中分别指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故D项正确;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A选项错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的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故B选项错误;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C选项错误。4.“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A.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对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的形成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解答本题要结合“独尊儒术”的原因和影响做出正确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通过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正确;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直接体现了思想控制的加强,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形成,正确;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使得儒学之外的其他各学派地位虽然受到冲击,但并非消灭其他各家学派,故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包含的A、B、C选项。6.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7.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C项说法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封建政权的思想控制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8.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C. 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体现,不符合题意。“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理论,A、B排除。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理论,排除C。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名师点睛】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9.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A. 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 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C. 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 无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A项中“灭绝”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以霸王道杂之”不符,故排除;B项中“同等地位”、D项中“无为而治”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独尊儒术”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独尊儒术”、“以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儒学“外儒内法”的特点,故本题应选C项。10.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项正确。A项中的礼仪法治,与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不符,排除;孔子的“仁”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11.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 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 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 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 孟子的“与民教化”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一方面是强调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强调通过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只能是墨子的“除乱尚同”说。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除乱尚同”说12.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没有制度能够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A. 韩非B. 董仲舒C. 陆九渊D. 黄宗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董仲舒为限制君权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故B符合题意;陆九渊是宋明的理学家,也主张君主专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九渊【名师点睛】理学在继承先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中应该当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评价。如“心学”主张内心自省,有助于我们加强自律、构筑和谐,有助于我们奋发进取,增强责任感。13.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三教合一)。14.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B. 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 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 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D两项均为“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与设问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的关系”不符,故排除;董仲舒的学说不仅仅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排除B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说有利于实现思想的统一,从而更好地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本题应选C项。15. 一位南宋学者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 “人伦者,天理也”C. “存天理,灭人欲”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以得出该学者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角度来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的,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1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人们的价值观得到重建,D项正确。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17.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评述,不恰当的是A.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B. 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C. 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D. 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对“理”的认识方面有差别,但二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是一致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者都维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者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唐甄的思想19.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A. 程颢B. 朱熹C. 王阳明D. 李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中可以得出该先贤主张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究天理,故排除A、B选项;陆王心学主张理就在自己的心中,只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就可体验天理的存在,不必外寻,故选C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20.我国古代历法成果丰硕,阅读下列图表,可以看出( ) 时期夏朝商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制定的历法夏小正殷历太初历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A. 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B. 我国古代重视“天人合一”C. 制订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D. 历法频繁制订是政治动荡的表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历法相关概况。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认知可知,从夏朝到元朝,制定的历法由夏小正到授时历,历法的内容越来越精确,A项符合题意,正确;图表信息没有提及天人关系,排除B;图表信息没有提及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C;D项说法本身错误,与政治动荡没有直接关联性。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历法相关概况21.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领域的成就的是: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武器出现了技术先进的灌钢法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儒家成为蔚然大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属于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指南针22. 2013年,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广泛关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B.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C.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D. 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现能力。依据所学知出现于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标志,故选A,BCD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甲骨文2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体现了平民化的趋势,这是由于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形成扩大,对文化的新需求。A不对,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是在近代;CD不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与儒家地位逐步提高,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繁荣。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文学。点评:阅读历史材料,第一感觉要把握材料反映历史事物的时代性,明确材料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什么事情,材料反映的历史事物一旦明确,马上联想到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点。材料一定会与历史的阶段特点相适应,答案设计必须与历史的阶段特征相吻合,如果相违背,可以直接排除。24.“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 书法B. 绘画C. 戏剧D. 杂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可知是我国戏曲艺术虚拟特点的体现,戏剧用虚拟手段表现戏剧时空场景的更替,故C项正确。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与题意无关,排除A。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与题意无关,排除B。杂耍是旧时对曲艺、杂技等技艺的合称,与题意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以古代戏剧为切入点,考查戏剧的特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结合古代戏剧的特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署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材料三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朝廷所在地及各级地方官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西域忠魂:清末关外三义士之孔才传材料四 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请回答:(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其原因。(4)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3)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是主流【解析】【详解】(1)问考查儒学的社会价值。根据材料“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知,儒学强调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是不可改变,说明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得出答案。(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新儒学,面对受到佛教和道教冲击时,吸收佛道学说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因此这里的“新”体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即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3)第一问,根据材料“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的现象。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地位逐渐提高的原因与董仲舒改造儒学,建立“新儒学”有直接的关系;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统治阶级统治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学,传播儒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4)第一问,根据材料“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等新观点。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通过孟子、荀子等人得到发展;西汉时期,通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成为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时期,儒学受到批判继承,但仍是主流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材料二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和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古代科技主要服务农耕经济并受儒家的影响中国古代科技集中于应用性强的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方面,体现的是重实用,服务于农耕的特点,推动早期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对人的研究,忽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科学探究,儒学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近代科技转型缓慢【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可以看出以农学、地学、数学和天文学等服务农业方面的学为主,材料二内容体现了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著作,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特别强调中国古代科技重使用、重经验的特点。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古代科技主要服务农耕经济并受儒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也可以选择中国古代科技集中于应用性强的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方面,体现的是重实用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27.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管仲任法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心度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韩非子奸劫弑臣材料二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答案】(1)实质:通过厉行赏罚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地位:是先秦“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2)黄宗羲主张法由天下人出(天下人共同制订),反对法自君出;目的:黄宗羲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维护君主的利益。;意义: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解析】【详解】(1)问,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体现了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而生法者是君主,守法者是臣,法于法者是民,体现了被法律约束和管理的是普通老百姓,“法者,王之本也。”等信息可知,其实质是通过厉行赏罚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法是先秦“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第一问,根据材料“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可知,材料一认为法律不应该是天子的一家之法,通过分析可得出其来源上的进步性是黄宗羲主张法由天下人出,即天下人共同制订,反对法自君出;第二问,在目的上的进步性依据“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可以得出,黄宗羲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是维护君主的利益。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这种思想对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个角度分析回答。-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