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第9课 呼兰河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467191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第9课 呼兰河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第9课 呼兰河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第9课 呼兰河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作品导读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的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下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了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的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涟漪(lin_y)虔诚(qin)拯救(zhn)窗棂(ln) 阙如(qu) 感喟(ku)悲怆(chun) 疙瘩(_da) 荒谬(mi)2多音字二、根据拼音写汉字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回顾过去五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络绎不绝,国内外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实属来之不易。()解释:_(2)6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两个地方相继发生森林火灾。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闻讯出动,全力扑救。那是一场含辛茹苦的战斗,总队3000多名官兵在火场鏖战了4个昼夜。()解释:_(3)在茶绿的海洋中,茶农们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仿佛穿越到了古时的阿哥阿妹温情脉脉情意绵绵的采茶情景。()解释:_(4)董希源在作品中充分表达了一位画家的朴素心声用浓墨重彩抒发对党的历史,对长征精神的讴歌与颂扬,也体现了他对贵州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和深情厚谊。()解释:_答案(1)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对象误用,“络绎不绝”多指人或车马,这里说的是风险挑战。可改为“接踵而至”。(2)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不合语境。“含辛茹苦”常指多年的辛苦,不指短暂的辛苦。可改为“艰苦卓绝”。(3)温情脉脉:形容饱含温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对象误用,句子主语是“阿哥阿妹”,改为“含情脉脉”更合适。(4)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使用正确。2近义词辨析(1)络绎不绝滔滔不绝辨析: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二者形容的对象不同。“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形容讲话接连不断。选词春光烂漫正当时,公园里的3000余株樱花,齐刷刷盛开,白色的樱花林如云似霞,每天来此赏花的市民络绎不绝。(2)世面市面辨析:“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市面”,街上商店或摊点多的地方,城市工商业活动的一般状况。选词目前市面上各种夏令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不少市民来说,如果花一些钱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花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那就值得考虑。四、走近作者20世纪30年代洛神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迺莹,“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笔名悄吟。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同时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作品: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回忆故乡的中短篇牛车上小城三月等。五、背景解读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呼兰河传描写了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东北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现实的否定。 小团圆媳妇选自小说第五章的第五至十节。第五章讲“我”的几家邻居之一老胡家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是篇幅最长的一章,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出场人物也最多,主角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到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又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治病。洗澡时,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文章就从这里开始。小团圆媳妇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节选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六、人物概述1洋医生的寂寞在呼兰河城最有名的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同处于一片蓝天下,而洋医生却过着相比之下寂寞得多的生活到那里去拔牙的寥寥无几,以致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原因何在呢?因为她的门前的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而不是像其他的药店只挂上医生的名字就算了。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使呼兰河人“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有人说过,做生意的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学。洋医生之所以生意清淡得可怜,大概就在于她不善于分析呼兰河人的心理所致吧。呼兰河人是有强烈的传统继承责任感的,不符合传统和常规的,他们不接受。他们也很胆小,对于他们没见过的东西“怪害怕的”。洋医生不懂得这一点,竟敢标新立异地挂个那样的招牌,以致吓跑了顾客,所以洋医生也是咎由自取。2王寡妇的寂寞卖豆芽的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详的日子”。她的独子死了,“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她的疯病犯过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她之所以平静,是因为呼兰河人“对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他们把自己的生老病死看得那样不当回事,何况是他人的呢,又何况是讨饭人叫花子的呢。3祖父的寂寞不会理财的祖父总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寂寞的祖父“天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了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可是即使这样,“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祖父的难以摆脱的寂寞。他身为老太爷,本应乐享天年的。但正因为他是老太爷,厨子给他更多的是吹捧;有二伯给他更多的是敬畏;冯歪嘴子给他的同样是低等人对上层的尊敬。因此,他无法抹去他和这些人之间的隔膜阶级的隔膜。所以,他的寂寞也就无法消除。4有二伯的寂寞可以这样说,有二伯的寂寞外现在他性情的古怪上。他喜欢和动物说话,“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当别人热闹地讲着闲话的时候,“只有有二伯一声不响地坐着”。从总体上说,有二伯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即使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常常自己跟自己说话。在人面前他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是有他自身和社会的原因的。从他自身来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下人,他身上本来流淌着“上等人”的血液,所以他自视高人一等,不屑于放低身份和其他下等人一样过活,但是社会鲜活的现实使别人并不这样高看他。在别人的眼里,他的的确确是个下人,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有二伯的些微的尊敬也只是为了一时的高兴而假装出来的,就是孩子也乐于利用这一点来取乐。因此,有二伯处于绝对的寂寞之中。课堂交流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答案烧替身治丧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在愚昧和迷信的观念支配下“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献在旧礼教的祭坛上的叙说,揭示了愚昧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迫害;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情,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这是多么令人战栗的悲剧啊!1选文中主要情节是洗澡、烧替身和埋葬,尤以洗澡为主。在此之前还写了“我”眼中的小团圆媳妇之“病”,在此之后还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对老胡家的影响。试分析作者描写这些情节的作用。我的答案:_ _提示:总之,作者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小城人的麻木、残忍和愚昧。2分析小团圆媳妇这个人物形象。我的答案:_ _提示:小团圆媳妇被愚昧麻木荼毒的美丽少女。小团圆媳妇是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个中心人物,本书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的落后与麻木。书中写出小团圆媳妇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健康而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小团圆媳妇是那个时代中国整个农村社会中下层妇女的代表,她们没有自己的权利,只能默默地承受欺辱,她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群体的麻木以及他们素质的低下,在那个社会,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3分析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人物形象。我的答案:_ _提示:小团圆媳妇婆婆愚昧而不自知,麻木而不自醒的承载者。小团圆媳妇婆婆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节俭持家,遵循惯例,具有一般农村妇女都有的优秀品格。但这些都不是萧红重点表现的,小说中重点刻画的是她善良背后的残忍,节俭背后的愚昧,遵循惯例背后的守旧。小团圆媳妇婆婆花了很多钱把小团圆媳妇从外地买回来,在到家的第一天,因为小团圆媳妇的大方、不羞涩,个子高,引起了院子里人们的纷纷议论。说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为了遵循惯例,把小团圆媳妇规矩成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好人”,小团圆媳妇婆婆打了小团圆媳妇一个月,让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身体和精神都蒙受重创。原本非常健康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脸色黄瘦了,“水不想喝,饭不想吃,睡觉的时候睁着眼睛,一惊一乍的”。为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又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按照传统习俗,花钱雇大神赶鬼,用猪肉拌黄连的偏方,抽帖画符,甚至用大缸盛上滚烫的开水为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烧“替身”等一切可能想到的办法去救治小团圆媳妇,前后共花掉五千多吊钱。当这一切都不能救治小团圆媳妇时,她又剪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诬陷她为妖精。最后将小团圆媳妇活活折磨致死,自己也哭瞎了一只眼睛。从这些情节来看,小团圆媳妇婆婆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既是一位在传统文化和封建陋习惯例中生活的普通女性,也是封建陋习和惯例杀人的直接执行者,是“愚昧而不自知,麻木而不自醒”的集中体现者。4三次洗澡中,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我的答案:_ _提示: 三次洗澡中,人们的表现惊人地一致,都是先害人后救人,而且自始至终带着看热闹的心态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救人”说明了人们本性的善良,但是愚昧却使善良的人们面对别人的悲惨时不仅没有人文关怀,反而麻木到成为残忍的帮凶。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以荒诞的手法写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形体的异化,而萧红则师承鲁迅,用中国式的冷峻的现实手法写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思想的异化。两者相比,旧中国民众被异化后所表现出来的愚昧麻木乃至残忍更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让人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深深的悲哀。5在阅读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这是一种什么心境?请用原文来佐证。我的答案:_ _提示: 荒寒、冷寂。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以当众洗澡段落为例。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刑罚了,这种施刑偏偏还打着治病的幌子。在小团圆媳妇的苦苦挣扎中,众人快意着,然而他们却又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小团圆媳妇没有反抗的力量,甚至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而“我”被隔离在人群之外,静静地观看这个死亡的过程。作者既写出了大家生命意识的麻木,又表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情怀中又透射着深入骨髓的寒冷,这种寒冷贯穿全文。6比较小团圆媳妇之死中的小团圆媳妇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命运的异同,进而分析萧红与鲁迅的作品风格的异同。我的答案:_ _提示:(1)祥林嫂与小团圆媳妇的共同身份是媳妇,这个身份使她们受到礼教重重的束缚。不同的是,祥林嫂是再嫁的寡妇,受到贞节与迷信的捆绑,而小团圆媳妇则受到媳妇应行止合宜,唯婆婆之命是从的规范要求。面对此压迫,祥林嫂虽是成人,却毫无醒觉地接受不贞罪名;而小团圆媳妇虽有意识的反抗,童稚的身份亦让她面对重重迷信、仪式的侵害而无能为力。无疑地,祥林嫂与小团圆媳妇是受到礼教与迷信的逼迫而致死,但帮助这黑暗社会吃人的,是借舆论之名,以礼教与迷信来围剿受害者的庸众看客,此为两者的共通点。主题相同:共同主题是美好而有价值的女性如祥林嫂、小团圆媳妇,被吃人的社会价值体系礼教、迷信和散播此价值的看客庸众逐步摧残、毁灭。(2)和鲁迅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可她的笔触更平静、漠然,甚至让人惊悸于那种平静、那种沉默下的麻木。她更多哀其不幸,而少了些怒其不争。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待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作者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鲁迅展示的是人物灵魂的麻木,笔触着力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于生命层面的麻木,鲁迅小说没有涉及。而萧红戳到的是生命层面的痛穴,“他们就是这类人,逆来的,顺受了。”萧红表现的是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苦难,她从存在的意义将生命意识的麻木写到了极致。1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文中的“我”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洞彻了整个过程的细节及其可笑可悲的荒谬:没病的被认定为有病,既害人又救人的热心看客,视别人的生命如鸡狗又对自己的卑贱生命充满信心与珍惜,害人者下场同样凄凉,种种荒谬弥漫成一片又一片浓重的悲凉,以儿童的眼光看来,更显示出其不正常以及清醒者的无力和无助。2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人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人的命运;冷漠围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可笑多处对比极有力地突出了国民的愚腐且丑陋。3烘托渲染手法的运用对重点内容(洗澡)的渲染极深刻地表现了人性被扭曲、异化的程度,对环境的渲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的特征。素养拓展提升(1)茅盾在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时曾说:对于生活曾经寄予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萧红是寂寞的,却也正是这寂寞的心,最能由人类生活也由大自然中领略生命感!适用话题寂寞与辉煌(2)韦慧晓:中国首位女实习舰长的非凡人生2019年5月4日,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在央视开讲啦五四特别节目上的金句燃爆网络。比如,她说:“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以显示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就是我的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华为公司“金牌”员工、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赛区十佳选手、援藏志愿者、中山大学博士拥有这一串光环的韦慧晓的人生充满了跨越,她让青春燃烧,让生命燃烧,不断走出舒适区,从零开始。不安于现状,不止步不前,那才是她想要的人生。韦慧晓之所以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一束光。这束光,就是每个年轻人都该有的青春梦想、不负光阴不负己的决心和勇气。适用话题非凡人生超越自己燃烧青春和生命现代人喜欢萧红因我们患有“传奇匮乏症”因黄金时代,“萧红热”果然来了。在这个过度现实的时代中,民国女文青算是不错的补品:一是风干得足够久,因浓缩而养分集中,二是陌生化,能给刚开始阅读的人以发现新大陆的快感。热,总离不开浅。毕竟有太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需要一个发泄的借口,他们并不关心文本,他们更关心说点什么,以使自己看上去与众不同。女文青的妙处是,槽点足够多,比如相貌,比如婚姻,比如绯闻。萧红一生都在叹穷,穷使人敏感,也使人屈服,因为容纳了太多时代特色,萧红在诗歌中没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因为诗的空间太小,需要纯粹。萧红写诗的缺点在点不透,而她写小说的优点在不点透。在小说的世界里萧红是一个幸运者。萧红所处的时代,人人都想写出清晰的文本,以成为“匕首与投枪”,写作的人往往先定主题,再定写法,以斧凿为荣,作品固然更“有力”了,却也惊人地单调。呼兰河传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丰富的,反封建者从中看到了黑暗,革命者看到了压迫,文人看到了地方文化特色,女性看到了悲哀难得的是,这种丰富绝非驳杂,不论你看到了什么,萧红都站在那里,你无法绕过她去。在居高临下、大声吼叫之外,写作者也可以是一个呻吟着的弱者,也可以不跳出来教训一番,也可以对这世界束手无策。所以萧红是民国时期最优秀的女作家,她会一直被人们记住。但,只有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理解萧红,才能真正明白她的价值,否则就会产生误读。毕竟萧红并不是为今天的读者而写作,她不熟悉城市生活,不知道每天有班上有月薪拿的人的痛苦,她写小说成名,实在也是为了能当上教授,能安定下来,可惜时代掀翻了她的书桌。萧红没有后现代情感,她不知道女性解放之路如此漫长,她所需要的幸福并不太大,如果处在一个尚能吃上饭、尚能当稳奴才的时代,她也许不会去写作。现代人喜欢萧红,因为我们集体患有“传奇匮乏症”,生活太平庸太无聊,所以需要一次惊悚,哪怕是悲剧也行。让人们流泪的,是萧红的履历,并非她的小说。呼兰河传的流畅与自然大大超越了时代。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小说进入中国后,会形成两大迷信,一是故事迷信,一是写实主义迷信。故事是小说的原始形态,小说越发展,故事的地位就越下降,小说不仅要创造时间序列,更要创造价值序列,否则就无法超越“说书”的层面。可问题是,现代小说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恰恰源于它在故事方面的巨大优势,世界名著的早期汉译本无一例外略去了心理描写、背景描写等“冗余”,译者甚至会在原有故事的枝干上任意添加自己的创造(比如林琴南、苏曼殊之流)。“好小说等于好故事”,这在我们的阅读心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既然小说没有自性,不过是故事的载体而已,小说家变成了“段子手”“故事会”,那么,“怎么写”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写什么”,有了这个前提,小说被现实收编成宣传工具,不过是早晚的事,所以我们眼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不再是一种审美范式,而是一个立场。萧红的幸运在于,她没有这层恐惧与羁绊,她不需要顾忌自身的定位,也不需要站在世界文学的角度来思考,她只需将直觉全力发挥出来,所以呼兰河传的流畅与自然大大超越了时代,而更幸运的是,萧红死得足够早,她无需以“提高”“完整”之名去损害才华的结晶,相比之下,青春之歌子夜骆驼祥子就没有这样的幸运。少作精彩,后来了了,这大概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家的通例了,越积累越退步,越沉淀越弱智,恰好说明,我们与世界小说艺术的主潮是背反的,少接受现实的影响,反而更加接近小说的本质。不长大,不老去,如一杯水免于尘埃的污染,也是幸福的。年轻时对这个世界总有太多愤懑、太多不满,年龄大了,就会选择媾和,把有的小说扔向人生,甚至听不到回声,而萧红则不一样,她有一种干脆、明澈、清晰的疼痛,烂泥总是坚硬而长久的,玻璃总是明亮而易碎的,可你永远无法阻挡烂泥们心中对玻璃的向往,正如你永远不要期待烂泥成为玻璃一样。喜欢萧红,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做不到。(来源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