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冲刺九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必背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做铺垫。“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做铺垫。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明的观点。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诗歌内容,拓展意境,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富于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全诗虚实结合,诗人以银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续表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表现手法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多个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拓展意境,丰富形象和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分析、推断、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拓展意境,丰富形象和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别出心裁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再现于纸上。对比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中蕴含着的深沉的历史思考。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渲染、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不说本意,只说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以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杜诗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这比从正面直接描写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委婉含蓄,饶有韵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往往采用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喧”“归”“动”“下”写尽了动态之美,而动中仍有静意。浣女未归时或浣女归后,竹林是一片宁静;渔舟未下或渔舟下后,莲叶也依然是宁静的。动态与静态在变化中得到统一。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续表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修辞手法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敕勒歌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简洁而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白描手法,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地描绘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直抒胸臆作者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直截了当,酣畅淋漓。“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温庭筠梦江南)词句直抒胸臆,一开口便作恨极之语,夫“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感慨。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曹雪芹红楼梦)这首宝玉所咏之曲每句用“不”字,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词句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感伤情怀。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词句以夸张的手法,一气呵成,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作者的目的是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续表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修辞手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指诗歌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鹊儿,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鹊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6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