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减负”与“保效”的思考和建议刘维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5039917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减负”与“保效”的思考和建议刘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减负”与“保效”的思考和建议刘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减负”与“保效”的思考和建议刘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论文类别: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减负”与“保效”的思考和建议刘维 电话:重庆市荣昌区仁义镇三星完全小学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创建“减负”与“保效”的完美组合,促进均衡教育的和谐发展。关键词:保效、底、减负 应邀去某小学听了8节语文课。该校一至五年级用的是苏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现将听课的琐碎思考写成以下文字,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减负”与“保效”的思考和几点建议。一、要读好两个“本”在所听的8节语文课后,笔者觉得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读好两个“本”,一是教科书,二是教学参考用书。这是“保效”的基本条件之一。虽然教师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语文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凭借,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尽管教师教学参考书是“参考”,可是其作用却极其重要: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对文本钻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做到了认真钻研教材,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钻研教材,首先应认认真真地把课文堵上几篇,边读边思,探究课文的精髓,揣摩编者的意图。然后,在自己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去阅读教参等参考资料,或者与其他老师讨论、切磋,使自己对文本的钻研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最后,再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作出合理实用的“预设”。这段文字是针对课文教学而言的,它指明了读好第一个“本”,即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钻研教材时,我们要在“细节”处下功夫。如课文中的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重复的词语和句子,教科书中的插图,课后的作业题,等等,皆不可“一带而过”,在认识上似是而非。下面看一个例子:诚实与信任(苏教版四上第19课)一文中,小红车的主人在与“我”的对话中,两次表示感谢:“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我再一次谢谢你!”如果教师留意到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此提出问题:“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为什么小红车的主人却真诚的感谢“我”呢?这个问题,其实抓住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难点:课题上为什么用“信任”一词。读好第二个“本”,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一般情况下,教学参考书在前面一个部分用来交代教材的编写意图。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参,在说明部分,分“指导思想”“教材编排”“本册教学目标”和“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说明,这些都是教师使用一册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等,教师一定要切实掌握,以指导自己一学期的教学。这是其一。最好,教师能够把小学六年的12本教参的说明部分都认真读一读,从整体上掌握全套教材的编写意图等。其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参,对每篇“课文”、每次“习作”、每单元“练习”以及“学和做”等都有说明、建议和“示范”(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其他版本的教参与其大致相同。读好这些内容,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准确掌握教学内容,获取教学设计指导,掌握相关的资料等。将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独立钻研进行比较,并坚持教前与教后的反思,与同事们交流研讨,会使自己“少走弯路”,不断地提高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水平。需要强调的是,读好这两个“本”,一要两“本”之间结合,不能偏重一“本”;二要与课堂教学反思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如果这样,才能把“读好”的“好”做得到位、落到实处。二、要保注一个“底”所谓“保底”,就是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起码要扎扎实实地把“作业题”当堂处理好。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以“作业题”为重点,二是要当堂处理到位。因为“作业题”反映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提示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等,因此,应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作业题”的处理上。首先,要(也必须)设计好“作业题”的处理方法。其次,要围绕“作业题”这个教学重点实施好教学。这样,就能够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后“作业题”为5题: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用钢笔描红、临写。翁 锄 莲3 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低小 吴音 莲蓬 鸡笼4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5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从上不难看出本课教学的“底线”如下:读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 背背诵课文;说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字词学会“翁”“锄”“莲”,用钢笔书写;能写出“低小”“吴音”“莲蓬”“鸡笼”。以上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底”。作为一篇古诗词,可能将来学生还会进一步学习。在小学五年级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即可,这是教材编写的意图之一。因此,教师不必做过多的“拓展”,而应在达到上述读、背、说、写以及字词学习、想象训练等要求上下一番扎实的功夫:如何读出感情?如何背得终生不忘?怎样丰富想象?怎样说、写得有条理,生动、具体?怎样把字词写正确、写端正?至于“翁媪”对话的内容,以及对辛弃疾(作者)创作缘由等大概就无须“探究”或交代吧。所听的几节课能够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题”的并不多见,甚至出现丢开“作业题”的现象。有的则把“作业题”放在课外“完成”,那效果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以为还是先要树立一种思想:把“作业题”当场处理到位。这是“保效”的基本要求。这一个“底”,除了上述的课文后的“作业题”之外,还包括课文后的生字、习作和练习等安排的内容,及其插图等。语文课堂教学的“底”涵盖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教师来说,使用小学语文教材,要理解编排意图,准确把握课后作业和练习的重点和要求,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扎扎实实地练好有关的语文基本功。总之,凡是教科书编排的内容,都应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这是根本,是“用教材教”的前提。这正是“读好两个本”“保效”的基本条件的原因所在。三、要以课堂“减负”来“保效”所听的8节课,我总感到很累,执教者累,听课者也累。“累”的原因多种,至少两个方面是主要的。一是教学内容“多”了,二是教师做的“多”了,相对来说,“少”的则是重点不突出,学生无多少事情可做。解决“累”的策略之一是,实实在在地围绕“作业题”设计、实施教学。其实,小学语文课是可以“简简单单”的,一节课抓住读、背、说、写,从感悟、体验、积累、表达、书写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当然包括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等在内。但是,当有人听课时,不少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阅读教学,多数选择第二课时。这次所听的8节课,7节是阅读教学,其中有两节“略读”(一课时完成),只有一节课是第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和课内活动设计得“丰富”是这几节课教学的共同特点,以致有几节课出现了拖堂现象。由于内容“丰富”,势必使得教学不能深入,朗读指导不到位,字词句训练不扎实,体验性阅读、合作性学习、汇报交流等浅尝辄止。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教师行为“三多”:讲的多、问的多、动的多。有一种情形比较普遍,就是从课始到结束,教师话语连篇(其中有不少“废话”),比较一下,教师讲的话比学生多,呈现出满堂讲的情形。有的课上,师生问答贯串始终,一堂课问上2、30个问题也比较普遍。8节课上,每位教师都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但至少一半不能熟练使用,点击出错时常出现,以致教师手忙脚乱。一会儿点击鼠标,一会儿板书,一会儿前后走动,教师忙忙碌碌,而学生却悠哉悠哉。如此这般,下课后教师声音沙哑有之,汗流浃背有之,也就在所难免了。解决“累”的方法,即如何“减负”,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做到语文课堂“本分”“实在”“有效”:第一,本分。也就是“依标据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按照教材),把语文课上成姓“语”,在“读”“写”“听”“说”,加上“背”“识”上做事。第二,实在。也就是“重点突出”,把一堂课上得有用。不要点点兼顾、面面俱到,不要忘了“根”(汉语言文字)和“本”(一定阶段的学生)。第三,有效。也就是“学有所获”,最重要的是“方法”知识的获得。这既要教师的“教”不是“讲”,而是教师的示范,以及基本功的迁移;这更是学生的“学”亲历、体验。如此这般,内容聚焦,时间集中,方法突显:教师还在课上还“累”吗!所有的教师之“累”,全然在课下的备课、作业批改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吧!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环境(情境),提供空间,保证时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要是以学生“动起来”作为一个观察点的话,所听的8节课有几节做得比较好。第一,是三年级一篇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识字教学环节,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字音、字形的认读、识记。第二,有两节阅读教学课,能够课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动脑思考。前者,是学生的体“动”,后者是学生的脑“动”,但是,“动起来”绝不仅仅是这两个“动”。如果我们从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基本任务看,“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作(写作)、说(口语交际)、习(学习习惯)”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有时,学生还会动鼻子去闻,动舌头去尝,动牙齿去咬,动脚去走、跑、跳、登。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是多种感官。这一方面是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更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等,都离不开“动”。当然,以上所述感官上的“动起来”,并不是真实的作用所在,真正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动起来”,既是课堂教师“减负”的有效对策,更是“保效”的必然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