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编制考试案例分析资料报告与策略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5039910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编制考试案例分析资料报告与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师编制考试案例分析资料报告与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师编制考试案例分析资料报告与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小学数学教师编制考试-案例分析与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选摘-2012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这一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地实践这一新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近两年的公开课上,几乎都少不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跟以前相比,确实改观了许多,鲜活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许多。但我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很多课要么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要么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主探究,就会出现讲不完现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是草草收兵,带来一些遗憾。以下便是两例:案例一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教师首先用了15分钟时间复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与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把这几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画成一个网络图。学生用了近5分钟时间便完成了。于是纷纷要求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讲解。有的还要求把自己的网络图画到黑板上,然后象小教师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自己的想法。还有的同学说:长方形就象母体,其余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就象子体。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看到同学们那种人人奋勇当小教师的热情,教师实在不忍心因为时间关系而把此环节完毕了。等同学们都表现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一看表,不到5分钟就要下课了。于是匆匆忙忙出示了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还没做完,下课的铃声就无情地敲响了。 剖析 本节课,教师确实把学生放在了最为突出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从公式的推导到知识网络的构建,80的话都是由学生讲出来的,教师退而居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扬,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施展,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孩子们构建的网络图,虽然有的不太合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然而,遗憾的是,本节课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太多,而没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策略 变人人交流为集体反应。在汇报交流网络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后,对学生说:我知道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想在这里一展才华。然而时间有限,课后,把你们的作品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我们再继续交流,好不好?并且比一比,看谁的作品画得最合理,最美观!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本节课继续往下进展。 案例二 圆的面积 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用转化的方法得到的。然后说:圆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一生说:能。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回答:我看书了。教师说:没关系,可以看书。于是,同学们都把书打开了,教师接着说:你们就仿照书上的样子,把你手中的圆剪拼成学过的图形。接下来学生开始操作,师巡视。 学生做得很吃力,过了整整十五分钟,还有一些实践能力差的学生还没有完成,更不用说书上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法:把圆转化成三角形。教师一看表,不能再等了,于是草草地引导学生总结了公式,简单地练了两道题便下课了。 剖析 由于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而长方形是直线图形,因此,学生即使照着书上的样子做,也显得很吃力,耽误了很长时间。虽然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但孩子毕竟太小了,上千年形成的文化都完全放手让十岁左右的孩子在有限的课堂上去探索、去发现,显然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由于教师过于放手,缺乏指导,所以探究的结果是低效的。最终学生对所学概念还是不甚理解。 策略 加强指导。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有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要教师的引导了。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引导,学生就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策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放弃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学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以上两个案例均出现了讲不完现象。看来这种讲不完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相当普遍。我们必须深入反思,不断总结,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一节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新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际应用、解决问题也应该是一节课的最终归宿。针对这种现象,我想我们是否应该在以下两方面多做些努力: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的孩子动手实践能力确实太差了。长久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使课堂上井然有序,为了不至于在课堂上发生动乱,为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好多应该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去体验的程序却被教师代替了。现在,实施新课改,教师们虽然都在朝这个方面努力,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耽误了一节课、两节课讲不完没关系,我们可以暂时把没有完成的容放在下一节课,把新授课后面的练习课、复习课适当地整合一下。但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因此而放松,相反,更应该加强。一位教育家说的很好:重视过程的数学课,意味着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前要减少了,而且探索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的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可能在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些是学生生存、开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我想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经过长期的培养,养之有素了,这样由实践能力差而导致课堂上的讲不完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了。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过去那种按步就班,照本宣科,学围绕教转的课堂教学已被新课改打破了。面对新课改,面对鲜活多变的课堂,面对充满个性的学生,新的课堂上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很多教师感到课堂上难以驾驭,放与收的度很难把握。放的多了,课讲不完,放的少了,又显得流于形式。所以,现在一堂好课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过去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对教师的要要有鲜活的自来水。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洗脑,不断地充电,加强自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数学典型个案分析摘记1、圆的认识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与联系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根底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很明显,第二位教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开展空间和持续动力。2、派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因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要求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每种算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仅仅停留在横向的比拟层面上。而现在一般强调的算法要优化,实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纵向地、深入地开展,同时算法的优化也有利于更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本课“寻求租车的多种方案的目标。因为优化的方法往往是已经公认的、适合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熟练的技能。3、长方形和正方形1应当是明确、具体和可感。学生可以不必为琢磨问题的涵而费尽周折,可以直接关注问题所导向的学习领域或学习空间。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直接切入。2应当具有思考价值,即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展苦苦思索、探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同学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根底和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3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4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等等。4、需要多少钱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展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开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展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适宜、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5、跳绳我们广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教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题不仅要充分考试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局部学生能寻求到比拟正确的答案。可参考案例46、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得到展示,在小组得到表现。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与学生的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1、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2、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展。3、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新课程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一、确定符合实际的容围和难度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当有针对性,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任何学生。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确定恰当的容围和难度要求,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二、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并倡导学生进展合作交流,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四、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五、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容、不同的学生的开展水平,选择适宜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六、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开展。好的课堂应当让学生有思考容、空间和时间。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对农村教师搞新课改的几点思考近日在小学教学参考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农村教师如何搞新课改由两个教学片断想到的,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读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眼下正在进展的第二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不少农村教师认为课改就是电脑多媒体,那是城里学校的事。农村条件差、学生素质低,虽然用上新教材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无法推行新课改。我不否认多媒体给教学带来许多积极的因素,但不能片面夸大教育手段的作用。欣赏完全文后,笔者满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农村教师用上新教材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吗?现代教育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怎样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改?如何搞新课改?冲动过后,留下更多的是思考。是啊,笔者非常赞同唐教师的观点。新一轮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更多的改变是: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我们所期待的“新农村教师是自身理念的“改朝换代,而不是“同朝换帅。教学中如何渗透新理念,转变教学行为,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把我在教研课上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数的认识一课的几个片断写出来与大家共析。案例描述:片断一: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重温旧知师:幻灯演示:小棒一根一根的出现,10根被丝带捆成一捆。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1:一根一根的数,数到十根捆起来。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谁还发现了,再来说说?生2:一根一根的数,10根捆起来,一捆一捆的数,数到100根又捆起来了。师:一捆一捆的数,就是几根几根的数?大家发现了吗?你们真会观察!谁能完整地说说10个一是多少?小结:这是我们原来学习的知识,大家掌握得真好!分析: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和幻灯演示,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重温旧知20以数的数数的方法:10个一是十。了解到学生学习本课容的认知根底,渗透数数方法,掌握了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片断二:亲自经历、自主构建的知识才是美教学100以数的认识1数小组的小棒。师:大家都有小棒,试试你的眼力,估一估自己小组的小棒有多少根?生:我们小组大约100根。生:大约90根。师:大局部同学估计的在100根左右。板书:100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呢?生:数一数小组合作快来数数看吧。师:你们小组有多少个小棒?生:我们小组有92根。生:我们小组有112根。师:哦,我们一起来数数看。投影展示,大家一起数。10202122 到底多少根?你们会数了吗?师:大家真不简单,会数100以的数了!4感知100师:100是多少个十了?十个十怎么办?生:捆起来!师:为什么?群生:教师,这样大家很容易看出来是100。师:刚刚我们把几个十放在黄色的盒子里,几个一放在蓝色的盒子里,师出示红色盒子该放哪?生:放前面。师:哪是前面?生:放在黄盒子的左边!师:是这样吗?对!师:好,就照大家说的放。师:这是100根小棒,比划一下,多大一捆啊?生动手体验给其他的小朋友比比看。师:100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一十是一百。分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理解100以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过程中,运用20以数数的方法,学生自主构建起满十打捆、满10个十再打捆的知识体系,表现了数是数出来的,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开展。体会到10个一十是一百,从而在兴趣盎然之中轻松地突破了知识难点:能准确地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与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片断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联系生活,感知100以的数。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100以的数。图片演示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1看书:小明是个“小书迷,3天时间就可以看完一本书,看一看今年她已经看了多少本书了?生读:245本。2动物园是个好玩的地方,动物的种类可多了,自己读读这句话。3小朋友们,每天教师都要求大家背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有多少个字。这个数你会写吗?生写在练习纸上,一位同学板演,反应。师:这节课你们上的很好,有这么多教师来听课,每排大约可以座12人,你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位教师呀?生1:大约60人。生2:大约40人。生3:30多人。.师:小朋友,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到100以的数,今后大家只要多留意,就会发现身边会有很多数学知识。有这么多教师来听课,你们上的这么好,我为你们感到自豪!案例反思:借助上述一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断,再结合自己使用新教材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农村教师搞新课改的几点心得体会:一、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们努力追求的。一年级教材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例如上述的片断一,设计时,我大胆对复习旧知这一环节进展尝试教学,用教师无声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主动获取有意义的数学知识,既防止了传统单调的复习旧知教学形式,又能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旧知,数学思想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底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又如上述的片断二:教学100以数的认识中,创设数数的情境“自己的小组大约有多少根?能数出小组里有多少根小棒吗?“能数出全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在数数过程中,学生会自然产生“要把10根捆起来“够10个十了就是100,可以把100根捆起来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小组里的合作,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使学生自己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主动获取了知识。二、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三、数学日记让数学走进生活的好方式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走进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数学日记本,要求学生每日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的有关数据和相关的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最后,我也想用唐教师在他的农村教师如何搞新课改由两个教学片断想到的一文中所写的话来完毕这如此案例:实质上新的课程理念才是新课改的灵魂,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利用新理念创造性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只要我们时刻用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教学,农村教师照样可以成为新课改的成功者!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我们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需要我们教师智慧的引领,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开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下面就几个案例谈几点做法:一、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案例:小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断,开始,教师出示题目:妈妈买12千克苹果,一共要33.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12=2.8元课要完毕时,师问:“对于今天上课时的例题,你还能提什么问题?生小声议论,没有多少人举手,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地站起来说:“还要找回多少钱?师生哄堂大笑。师:“怎么能提出这个问题呢?再想想,还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大多沉默不语。这时,教师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一边举着给同学看一边说“还能提什么问题?学生依然不说话,教师没有方法,只好对同学们说“还可提1元钱可买多少千克苹果,列式是12除以33.6,这是一道整数除以小数的问题,同学在课后去思考该怎么做,下课。思考:案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进展了情境预设,但学生却没有按照教师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引得师生哄堂大笑。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购物都不是正好付出所需的钱数,都有一个付出、找回的过程,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想到这个问题,况且教师又没有规定要提什么问题。课标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问题情境的预设已引起普遍重视,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实际。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他们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课堂上经常出现偏离我们预设的生成,有时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偏离教学容,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是要静下心来,还以一颗尘封已久的童心,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提出问题,千万不能跟着“乐,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这不仅关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以与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他们学习活动是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二、善于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案例:求一个长方体的外表积,如如下图单位:厘米。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据列式计算这个长方体的外表积生1 510+55+1052生2 5102+552+1052生3 5104552交流评析: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生:教师,我还有一种算法,算法是5105。师看他列的是求长方体体积的算式,于是就说:“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外表积,不是求体积,其他同学都笑了。生:教师,我是求长方体外表积的。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生拿起一个长方体学具,指着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外表积一共就有10个55,即:5510。短暂地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教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师:方法是对的,这位同学根据乘法交换律,交换了因数的位置,其实方法是一样的。生:教师,不对,我的解法和刚刚不一样。师:那你说说你的方法。生: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的,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外表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掌声又一次响起。思考: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如果教师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无视了那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学生智慧的光芒,创新的火花也许从此消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这灵动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灵动的思想可能是直觉,也可能是综合推理,也有时会是异想天开,其特征是与众不同。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想浓墨重彩的扬,扩大这些思想以与有灵动思想的学生数,那我们学生的进步将是整体的、快速的,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表现着生命的灵动。三、此时无声胜有声案例:二年级乘法意义师:课件演示一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100电脑桌上共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算式怎么算?生:开始列加法算式2+2+2+2+2+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想到了什么,停下来,开始和同桌轻声讨论,绝大局部同学还在认真地加着。师会心一笑,什么也没说,课堂上只有学生的动笔声音,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几分钟时间。生终于都停下来了,并且纷纷举着小手,有的嘴里还在议论。师:轻声地问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生1:教师,我们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生2:100个2加起来,算式纸上写不下了!生3: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师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教学。思考:这个片断是特级教师徐斌教学的片断。其实,在我们平时,好多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过程中,类似徐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很多,但在教学时,绝大局部教师没有像徐教师那样耐得住寂寞。往往当一、二个学生有所感悟时,马上就会揭示课题。于是,绝大局部学生奉命停下,仔细倾听那一、二位同学发表意见。其实,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少数思维灵活的同学探究而已,而绝大局部同学还没有感悟,没有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就被叫停了。而徐教师却做得比拟到位,他没有被那寂静的课堂打乱教学进程,而是放足了时间,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深刻体验的根底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一种短暂的心理空白。同时,由于每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所需的时间,也不可能同步。因此,我们面对生成一定要留足思考的时间,允许一局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容,调整教学进程。我们教师在这段无声时间里的等待,就是一种对学生的期待,在这期待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是高度希望的,学生也在教师无声的等待中学会了在的自我肯定,培养和增强了自信心。四、给一束,灿烂一片天地片断:一年级认识图形。师:小朋友,我们认识了好多图形,谁能说一说有哪些?生说知名称。师:小朋友,用同样长的4根小棒围成一个什么图形?生:正方形。师:6根小棒能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快动手试试看生动手搭。生交流,大局部同学都摆了这个图形。这时一个平时难得讲话和举手的小女孩,慢慢举起了小手,又放下。师微笑着对她说,“你来说吧?生站起来,低着头不说话。师走到女孩面前,看到她摆的图形是:如如下图这时大多数学生都站起来看,都说错了,这不是长方形,有的同学发出了嘲笑的声音,课堂有点乱了。师:悄悄地走到小女孩身边你真聪明,拼出了与别人不同的图形。生都好奇地静下来看着教师。师:同学们,这虽不是一个长方形,可它比一个长方形更好,你们看出来了吗?说完把图样画在黑板上。生思考、讨论。师:看出来了吗?生:我看这里不但有长方形,而且有两个呢,并且还用手比划着。顿时,教室炸开了锅,小手林立,大声叫着“我、我小女孩抬起了头。思考: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局部 ,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更是不尽一样,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外,还要有教学观,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接纳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努力改变自己。片断中,教师没有忽略那举起又放下的小手,面对学生生成性的错误,教师没有责怪,而是倾听、微笑,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满含鼓励,承受心灵的引领,学习的信心由此倍增,抬起了头。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没有预约的精彩。同时,我们要善于对待学生的错,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无法设计和预设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调控,站在新课程的视角给“错重新定位,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错误是多么的美好。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早早吹响比赛完毕的哨声,相信给他一束,定会还你一片灿烂。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教学才是活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五、不能省略引导这缕案例: 师出示题目:小明有9邮票,小亮有6邮票,小明邮票比小亮多几?生:列式解答,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9-3=626+3=939-6=3师:同学们这三种算确吗?生:正确。师:那么你喜欢哪一种呢?并告诉教师你喜欢的理由。生1:我喜欢第一种,因为9减3得6,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生2:我喜欢第2种,因为6加3得9,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生3:我喜欢第3种,因为9减6得3,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师:那你们最喜欢哪种解法呢?师预设是第3种学生有的喜欢第1种,有的喜欢第2种,也有人喜欢第3种。师:再想一想呢?生沉默不语。师:无可奈何那我们今天先这样,以后再讨论吧。思考:课堂教学中,实际生成游离我们预设的目标时,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思维,但是尊重学生思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被学生牵着鼻子随意走,或者担心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不敢乱讲,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我们应与时主动引导,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点拨矫正,做到去伪存真,殊途同归。绝不能模糊不清,一带而过,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预设、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上面案例中,学生因个性差异与各自经验做出多种理解是合理的,但数学教学还肩负着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提供的思考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并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的任务。如果针对上面情况,教师不加以引导,而只是无可奈何地默认,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的话,那么学生的认识水平将始终停留在原有状态而无法提高,今后遇到更复杂的问题,如:96比38多多少?学生如果还用前两种方法思考,就会感到很困难,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不学的教,也没有不教的学。我们应摆正二者关系,绝不能因强调学生主体,而忽略教师的引导。如果面对偏离预设的生成,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不能够深入,就不能提升其思维的层次,更不会形成对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所以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冷静面对,从容大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归队。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省略引导这缕。理性地看待生成,有效地应对生成,是我们的追求。面对课堂,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开放地接纳生成,科学、艺术、有效地应对生成,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阔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 我们因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无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无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无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最可珍贵的好奇心、想像力、独特性、创造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生命也由此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这些,无不是教育的遗憾和悲哀。而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应学生顺利成长与开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开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经过一年多来的课改实践,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探索中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一、回归教学常态,尊重实际需求。自从课堂教学的育人目的被功利性目的所取代,如以单一传授双基为目的,为获取考试好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逐渐远离了常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像训兽场上的动物,因不能自主体验喜、怒、哀、乐而感到孤独,甚至在“头悬梁,锥刺股古训的教导下,形成自虐性的上进心理。生活,对这部份学生来说,是学习以外的事情,而学习,如此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另一方面,为将教师价值展示给人看,和对功利性目的的过份追求,我们的不少研究课,竞赛课更是远离常态。倾力做课,努力演课,以课堂的完善、精致和表现所谓的“素质教育获得评委好评。这种过多地关注形式上的花哨,预定教学环节的推进,与其对精彩过程展示的课堂,漠视了教师与学生的自然需要与心理需求,还具有常态的特征吗?这种对素质教育肤浅的理解,对教学失去导向意义的评价,使一些虽具有责任心,而不具有主见的教师不断地、努力地、且不情愿地追求这种缺乏常态的“好课。追求的结果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呢?因课堂失去教师自我而感到困惑,因师生无法勾通而感到焦虑,因教学任务重而感到压力,因教学质量排名重而感到紧。在这种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们的教师还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吗?出于对现状的忧思,我们倍感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生是稚嫩的小树苗,需要根植于促进生命成长的土壤;而我们的教师,盼望既能表现自身的价值,又能与学生一道享受充满的生活。因此,走出教学误区,回归教学常态,应是课堂生活化的前提,应是我们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步。课堂回归常态,走进生活,不是以不负责任的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是将耗时费力而形成的短暂的教学精彩转为持久的、经常性的精彩。这种精彩,是不以功利为目的,而是以育人为目标的常态下的精彩;这种精彩,所耗精力使教师能够承受;这种精彩,并非完善无缺,但它令人信服,能使其他教师增强教学成功的信心,使他们觉得通过努力,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条件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实验区,有人问一位课堂教学变化显著的教师最深的体会是什么,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愿绞尽脑汁去详尽地设计教学过程,不愿将教案写得像剧本,极富现场感,而是设想师生如何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我尽可能用简单的手段,极少的教具取得最优的效果,因为我每周担任十几节课,如果不这样,只能吃力不讨好。其实,一开始并不容易,因为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不仅需要吃透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更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灵活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子久了,就不感到很难了,而且上课没有做作感,觉得平常而自然,师生情感融洽,学生也很欢迎。可见,上好常态下的课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付出,是非常有价值的,必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教师真正走向成熟与成功的标志。二、实现教学,放飞心灵翅膀。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和谐的气氛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雨露。只有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化,生活化的课堂中,教师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课堂的性不仅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情感和谐上,而且还应表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中,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而在这一点上,过去不为大家所重视。常出现师生关系而在授知上是专制的,学生情绪放松而思维却禁锢。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使课堂教学表现真正的性?1.防止认知强加,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这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在如何计算“9+6的问题上,同学们一边摆小棒一边积极的探讨多样化的算法。学生1说:“接着数小棒,10、11、12、13、14、15,得数是15。学生2说:“我摆小棒数出得数是15 。学生3说:“从6根中拿出一根放到9根里,就有10根,加上刚刚剩下的5根,就等于15根。.同学们的讨论是热烈的,不停地闪出思维的火花。面对学生的多种算法,我们以往总是不尊重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以“权威的姿态将所谓最优化的方法强加给他们,或以“对不对、“是不是的假掩盖教师教学的专制,迫不与待的将认知结果交给学生。 其实,我们在进展认知强加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丧失,将直接扼杀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面对同样的情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教师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们到讲台前介绍自己的算法,并加以肯定的评价;再让他们说出自己喜欢的算法与其理由;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学生能逐渐体会到不同算法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在这里,对学生不同算法的尊重,就是对他们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这种尊重,会保护学生最宝贵的独特思维并促进其开展,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2.摒弃教师权威,允许学生说“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学生在“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学习情景中,因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而逐渐丧失灵性,泯灭个性。而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本质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必须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以理解、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说“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与主体性格的形成。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我们的教师没有按通常的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一笔一画地照教师演示临写,而是让学生当小教师指导她写数字。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她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教小教师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的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教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教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她虚心的承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尽管这次写得比上次好多了,但是,学生仍然挑出了不易发觉的毛病,并再次大声地说“不好。于是,教师又一次请教学生.当这位教师在黑板上第五次一笔一画、显得有些困难地写出这个字时,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她没有直接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五个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最后一个字写得最好!这位教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看来,要写好一个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认真写,就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在这里,面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说“不,教师并没有认为因此而失去面子,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倾听学生意见,认真进展修改。教师屡次的书写不成功,不但没有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倒使教师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这一切,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变为现实,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存沃土。因此在新课程下, 我们一定要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所说的“不,如果他们说得对,教师不妨承认自己错了;如果他们说得不对,教师也可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即便是学生因心理失衡或感情偏激而出现的与教师“唱反调,教师也应以宽松的心态对待,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品性人格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得到真正的开展,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培养。3.拒绝虚假情感,实现师生情感的真正交融。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展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因而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所谓交往,就是共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根本生存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动辄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学生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就像朋友,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师生间有了真情实感的交流,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会悄然形成。这是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进展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们用具体实物拼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体。教师巡视着,一个小男孩磨磨蹭蹭地来到教师身边,拉着教师的衣角,教师停下来,微笑着问这个孩子怎么啦?原来他想让教师欣赏她的杰作一辆“坦克。教师跟着他走过去,弯下一米七几的个子,以欣赏的眼光看了看孩子别出心裁的“坦克,露出由衷的微笑,高兴地说:“这个坦克可真威武!还有长长的炮筒呢!学生听了,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十分得意地说:“我长大了要开坦克,保卫祖国!教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十分亲切的说:“从小有志向,将来你一定行!这是令人心动的一幕,在这里,教师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不经意的几个动作,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处处闪动着人性的光辉。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没有虚情假意的表扬,有的是师生情感的真正交流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的身心无不是放松和愉悦的,教师真正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滴撒在学生的心灵中。将尊重植入我们的课堂,将真情注入我们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中,这就是实验区教师的共同追求。经过一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师生共同构建知识。让我们的孩子在因需要而自主选择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轻松和愉悦,生活的丰富和多彩。三、追求过程真实,自主体验构建。“什么样的教育最有价值?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因此,“真实是课堂不竭的生命力。1.融入真实生活,使课堂因开放而更具活力。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又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外面的“水流进来,让里面的人走出去;不仅是形式上的,还有容上的。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外、校园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片段一:一年级“数数课,一位教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自由的数数;他们开阔的思维着实让我们吃惊:有的数乒乓台、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小树、大树、有的数自己身上的钮扣.有一群鸟从空中飞过,同学们这样描述,有许多鸟我数不清楚,难道许多不是数学吗?有几个孩子在地上数蚂蚁,也许这就是他们研究生物的开始.他们不断地发现可以数的新鲜事物,真的会让我们应接不瑕。片段二:一节高年级的“统计教学。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道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子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己家庭一年来的主要开支等情况的社会活动题目,上课时学生们就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展了广泛地交流和热烈地探讨,教师也紧紧根据学生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进展统计分析,并作出统计图。短短的一节课,却从课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但亲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而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可见,只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蓬勃的欲望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因此,在新课程下我们一定要开放我们的课堂,真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表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2.重视学习过程,构建真正属于学生的知识。求真,是人类传承知识的准如此。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的教育仅注重知识的准确与严谨,注重知识结论的传授,忽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较典型的表现是,将学生的大脑当容器,以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认知。这种未经学生体验和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知吗?不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化和认可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提供应学生认知冲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乐趣。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一个深刻的例子源于高年级“圆的认识一课。课上教师没有按教材的编排亦步亦趋带领学生学习“圆的一些知识和特征,而是安排了一个拼装汽车的过程,通过不同装法汽车的行驶情况比拟,引导学生分析导致结果的种种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了大胆实践、反复尝试,终于找出一个“圆的圆心位置,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圆的一些特征。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但是,学生经历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资料,去分析,去创造。“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让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3.关注课堂细节,追求育人过程的真实性。生活化的课堂追求育人过程的真实性,而这种具有价值的育人过程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细节支撑。可以说,没有细节,就不会有育人的过程。而细节的育人价值呈现方式不具有明确性,它往往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慧眼发现。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投射在学生心灵与言行中,如果教师能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细节中的育人价值,并以此为催化剂,便能在看似不经意之中,增强学生自我开展、自我完善的趋力。“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与技能开展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其品性人格的开展。因此,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以敏锐的眼光和教学的机智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