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04630613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三、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三、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7页 共47页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之投资环境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提供)目录一、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情况介绍(一) 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二) 广西一类口岸(三) 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的基本思路二、广西各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投资环境简介(一)南宁市(二)柳州市(三)桂林市(四)梧州市(五)北海市(六)防城港市(七)钦州市(八)贵港市(九)玉林市(十)百色市(十一)贺州市(十二)河池市(十三)来宾市(十四)崇左市三、广西部分重要经济园区(一)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北海出口加工区(二)国家级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自治区级开发区和工业园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北海工业园玉林经济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梧州市外向型工业园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贵港江南工业园附表:广西一类口岸一、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情况介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工贸易已成为内地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并通过加工贸易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在东部地区形成若干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加工贸易制造业基地。当前,东部地区由于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特别是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已开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包括广西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将成为内地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一)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加速推进,广西作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广西正充分发挥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作用,加快北部湾沿海地区的开放开发,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沿海发展新的一极,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与其他中西部省份相比,广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方面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外商投资或加工贸易转移至广西,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享受到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还可以抢抓北部湾沿海开放开发机遇,率先获得发展先机,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1多区域的开放合作优势。广西连续四年成功承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得到中国和东盟10国政商各界的普遍赞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广西从国家整体利益和自身区位出发,提出了推动形成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构想,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包括中国、越南以及南中国海沿岸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国家。目前,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它的建设对于带动推动西部大开发、推动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使它成为我国首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对国内外企业来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商机,对中国与东盟来说则是一个谋求合作共赢的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地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广西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正从一个相对封闭、边远的省区转变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一个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和交通枢纽,成为我国东部加工贸易转移产业立足广西、走向西南和东南亚的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2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区和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广西正在实施建设“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体系,加快形成海、陆、空、水快速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目前,国家交通部已将广西沿海港口确定为全国25个主枢纽港之一,计划将吞吐量由2006年的5000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1亿吨;国家铁道部和广西已决定投资120亿美元,全面改造广西的铁路网,届时南宁至北京仅需9个小时,至广州仅需2个半小时,广西铁路将成为泛亚铁路的重要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和广西已决定努力将南宁机场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并已正式开通了南宁胡志明、南宁新加坡、南宁吉隆坡、南宁马尼拉、南宁雅加达等南宁至东盟国家的定期直达航班。3丰富的资源优势。广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农林资源、药物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等在中国均具有比较优势,是全国优先开发的三大水电建设基地之一和全国10大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有12种金属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锰、锡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3,这种资源优势有助于广西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通过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4体系完整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广西已培育发展了制糖、有色金属、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化工、食品、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和微型汽车产量分别居全国第5和第1位,制糖和食品罐头产量分别居中国第1和第3位,并拥有柳州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桂林国家生物医药出口创新基地等两个出口基地,具有与发展加工贸易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5综合成本优势。广西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在劳动力价格方面,广西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在土地价格方面,广西77个市(县)工业用地最低价格均在每亩10万元以下,95个县(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在每平方米20元以下,其中75个县(区)在10元以下,而东部地区普遍都在40元以上,这些都对东部加工贸易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大规模承接东部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6多重政策优势。广西既是沿海地区,又是西部大开省区和民族自治区,同时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开放等多种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叠加在一起,使广西成为中国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更有助于转移到广西的加工贸易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7地缘和人缘优势。广西与粤港澳地理相连,语言相通,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习俗相近,桂港澳合作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来合作日益深化,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二)广西一类口岸广西沿海沿边,口岸众多、种类齐全。目前国家一类口岸17个,其中:海运口岸6个(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含果子山港、江山港、企沙港、石头埠港),边境公路口岸4个(友谊关公路、东兴公路、水口公路、龙邦公路),航空口岸3个(桂林机场、南宁机场、北海机场)、内河口岸3个(梧州港、贵港、柳州港)、边境铁路口岸1个(凭祥铁路口岸)。(具体见附表)(三)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促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开放合作新机遇,充分用好国家加工贸易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发挥通道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等比较优势,选准承接产业方向,科学布局承接基地,优化承接环境,主动承接以粤港澳台为主要目标的国内国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努力把广西建成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1)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产业布局。近期主要承接在东部已被限制的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服装、布匹、家具、橡胶制品、玩具、制鞋、部分机电产品(金属工具、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选择有地方特色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长期以承接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2)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区域布局。玉林、梧州、贵港、贺州市利用地缘优势,加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市场对接,优先承接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等有政策倾斜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率先成为我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先导地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在石化、电子、能源、海洋、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方面发展加工贸易;柳州市重点发展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相关产业加工贸易,加速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桂林市发展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工贸易;崇左、百色市利用资源和边境贸易优势,发展资源矿产加工、糖业、铝加工等加工贸易;河池、来宾市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和茧丝绸产业加工贸易。目前,广西已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作为实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其摆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均在制订落实促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有关工作方案和配套优惠政策,一场以打造精品投资环境、降低转移成本,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的承接加工贸易大会战正在广西各地兴起。二、广西各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投资环境简介南宁市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位于广西南部,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西接印度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一、南宁市基本情况(一)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南宁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市区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别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分别为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铁路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南宁市对广西沿海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对华南、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200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63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6公里,一级公路24公里,二级公路692公里,三级公路921公里,四级和等外公路4210公里。公路密度28.5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共有46个公路客运站、23个公路货运站。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77万人、860万人公里、1074万吨、198570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234万吨。(二)现有产业。食品、铝加工、机械、精细化工、造纸、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等七个重点优势产业在“十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南宁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南宁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南南铝业为龙头的铝加工产业集群,以广发重工为龙头的机械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富士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南糖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以凤凰纸业为龙头的造纸产业集群。二、南宁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产业重点和布局(一)产业重点。配合国家加工贸易政策导向,并结合南宁市实际,当前要把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重点放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区域,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吸引这些区域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加工贸易型企业来南宁投资。进一步扩大与东盟、港澳台地区等区域的产业合作,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抓住CEPA机遇,不断扩大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来南宁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水平。拓展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要围绕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大力承接相关配套产业,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围绕优势资源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南宁市资源加工型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在南宁设立地区性总部。1、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按照有利于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和与现有产业基础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南宁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七大产业”(铝深加工、电子IT、机械汽配、消费品工业、食品加工、服装、家具产业)为重点,加大对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金属粗加工等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工作。2、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点企业。加大对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的承接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南宁市加工贸易的总量,推动南宁市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和加工制造能力。(二)产业布局。主动承接铝加工、食品、林浆纸、糖业、化工与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等产业,以及其他符合南宁市工业发展规划的转移产业。优化工业布局,形成由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二个等级层次的城市工业用地组织体系,构筑起“一个中心、四个增长极、十一个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工业布局总体结构。一个中心是中心城区,指快速环道以内的区域。四个增长极是指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和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主要作为南宁市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以及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印刷包装、家用电器、铝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及机械等转移产业的主要载体。十一个重点工业(集中)区是指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广西明阳工业园、兴宁三塘工业集中区、青秀伶俐工业集中区、宾阳黎塘工业集中区、隆安华侨经济区、西乡塘区工业集中区、邕宁区工业集中区、武鸣工业集中区、上林象山工业集中区、马山苏博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区,作为南宁市承接石化、钢铁、林浆纸、电子、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家俱、玩具、文具等转移产业的主要载体。三、南宁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一)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南宁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重要门户的战略地位已日益突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南宁市外经贸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能吸引国内和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客商的投资与贸易,使之成为广西乃至大西南与东南亚、港、澳、台、美国、欧盟沟通合作的窗口和基地,有利于推动南宁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人才资源密集。南宁是广西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最为密集的区域,集中了广西大学等7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机构,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近10000人,是广西最为集中的人才基地。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格局将向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格局发展,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三)技术创新潜力。市政府今年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其中3亿元用于产业扶持、园区建设、企业培育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南宁市政府积极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力度,积极推进以完善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为重点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培育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四)环保措施。一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为着力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整治存量污染。全面开展水泥、淀粉、制浆造纸、制糖等行业污染整治工作,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小型企业。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完善城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市区及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动世行贷款环境综合整治、亚行贷款环境改善、亭子冲环境综合整治、东盟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一期、五象污水处理厂一期、江北垃圾焚烧发电厂、南宁经开区水煤浆集中供热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对重点江河、城市安全饮用水源、农村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节能监测体系建设力度,预防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二是建立节能减排机制。把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限制、淘汰类项目投资管理制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把好准入关。落实国家有关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与政策,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补偿及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标准,做好淘汰类高耗能产业实行差别电价工作。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争取南宁市成为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示范试点城市,以新能源及生物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重点,优先发展一批环保产业项目。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在制糖、能源、化工和建材等行业推广工业生态链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工业用地规划,鼓励工业园区建设使用标准厂房,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严格保护耕地,坚决查处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柳州市柳州地处中国广西的中部,区位优势突出。柳州东临粤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南接北部湾东南亚等高速发展地区,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处于我国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带。公路或铁路经东兴、凭祥友谊关可直达越南河内及其它主要城市,海运经北海、钦州、防城三大港口可直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主要国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一、柳州市基本情况(一)矿产资源。城区并柳江、柳城两县已发现矿产12种,多为非金属矿,其中已探明储量8种,有大中小矿床26处,以水泥、冶金、化工用石灰岩和白云矿分布较广。两县还发现大理石矿。融安、融水、三江和鹿寨四县的矿藏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分散放射性元素、煤、冶金辅助非金属、化工原料非金属、建筑材料非金属共7类。(二)技术创新潜力。柳州市近年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主要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材料铟、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纺织品等为主,现重点承接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高新技术材料的加工贸易。多年来,柳州市坚持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开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全市企业技术创新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14个,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5个。(三)交通。柳州交通便利,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是沟通大西南与华东、中南、华南地区的铁路枢纽,湘桂、黔桂、枝柳等国家铁路干线交汇于柳州。柳州是中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209、322及323国道在柳州交汇,贯穿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的贵海高速和梧州至贵州高速公路在柳州交汇,环城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柳州是国家一级口岸,航运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只,上溯可至贵州,下航可达港澳,柳州鹧鸪江码头作业去年吞吐量120万吨。柳州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约90分钟车程,柳州白莲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四)水电供应。柳州拥有充足的水、电资源,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149万吨/日,水质综合合格率99.96,充分保证了柳州市的工业与居民生活用水。柳州现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31座,年可供电量87.6亿千瓦时,充分保障目前约80.9亿千瓦时的用电需求。柳州境内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以年均发电量约9.02亿千瓦时的红花电站为主的一批供电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柳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二、柳州市产业规模柳州作为广西工业重要的工业城市,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化工、制药、林纸、制糖、建材、烟草、纺织等产业并存发展的工业体系。全市现有工业企业34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545户,大型工业企业11户,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企业跻身工业企业全国500强。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是柳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一汽、二汽、上汽都在柳州拥有生产基地。目前,柳州市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全市从事汽车整车、改装车、乘用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近340家,产品覆盖了微型汽车、多功能轻型车、中、重型载货车、专用车及改装车在内的数十种车型,现全市的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已达70多万辆,是全国唯一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此外,柳州市还拥有5万辆专用车及改装车的产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州特种汽车厂等整车企业的拉动下,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聚集效应。全市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330多家,具备了发动机、前/后桥、变速箱、钢圈、减震器、车身覆盖件、冲压焊接件等重要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整车厂已初步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配套体系。机械产业:主要是以工程机械和通用机械为主,主导产品有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压缩机、预应力锚具等。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柳工集团的核心企业。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和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柳工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预应力机具的最大专业生产企业,是集预应力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为一体的国家中型企业。冶金产业:主要由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两大系列组成。柳州市黑色金属产品主要以钢材为主,有色金属的主要产品有锡、锌、锑、铟和氧化锌等。目前,柳州市属冶金工业企业42家,产品出口值占全市出口总值的53.27,产值占全市比重24.62%。三、柳州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点(一)近期发展重点。利用柳州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加工能力,近期重点承接新目录中国家限制东部发展的纺织纱线、布匹、家具、塑料原料及制品,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1纺织纱线、布匹: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以色纺、色织及仿真、超真产品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实力。到2010年,形成年产纱7万吨、布1500万米生产能力,工业产值达到24亿元。2家具:通过专业市场带动,促进家具工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加快企业由家庭式的陈旧组织结构向规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集团化转变,促进多群体小规模的企业有机联合,从大而全、小而全走向专业化、配套化,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到2010年,培育壮大3-5家企业集团,争创国内著名家具品牌。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元。3金属粗加工产品:积极采用节能降耗、降低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中长期发展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承建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高新技术材料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整车 坚持国际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原则,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集团合资、合作,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保持并扩大现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持续高速发展。(2)专用车 坚持“多品种、小批量”,大力发展建筑工程、城市服务、机场、油田、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现代物流业需要的各类专用车,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用途广泛的产业格局,通过细分市场的占领扩大对市内底盘的需求量,从而拉动整车厂的发展。(3)汽车零部件 紧跟国内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突出零部件的模块化发展方向,形成发动机、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车身、电器设备等系统化、模块化生产集团,既能满足本地整车企业需要,又能融入国内外大企业的采购体系;七大系统原则上按微车、中重型载货车、MPV三个体系逐步形成,按照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式和层次分明、合理有序的生产分工体制,形成三个层次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生产集群。2工程机械产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重组、整合机械行业,开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机械工业集群化和信息化,加快发展自动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强、机电一体化的现代装备,促进传统机械工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3高新技术材料产业:充分利用广西铟工业基础抓紧建立健全“广西铟谷交易中心”、“铟材料技术研发和孵化中心”广西铟、锡、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铟光电材料产业园区”。以贸易促进铟资源汇聚,以资源吸引产业积聚,以柳州铟工业和市场的特殊地位吸纳先进技术在柳州投资,尽快在铟产业升级方面获得突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铟产业集群。四、柳州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环保措施(一)环保原则。委托专业机构对柳州市及工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和控制,对进入的项目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及环境排污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治理难度大的项目,如制糖、酒精、淀粉、水泥、电镀、危险品等项目禁止落户柳州。(二)具体要求。对进入柳州的工业项目,按污染程度分为三类:一类项目是对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简称A类;二类项目是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项目,简称B类;三类项目是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简称C类,参见如下: A类项目: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B类项目: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项目产生的污染和环境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C类项目: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项目产生的污染和环境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桂林市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处于湘桂走廊南端,是沿海与内陆、东部和西部的结合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桂林市基本情况(一)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桂林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完善。目前有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4座,处污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自来水厂3座,年供水量达8854万立方米。年发电量390957万千瓦小时。液化石油气储气能力6000吨,用户54666户。公共汽车285辆,运营线路23条。市区道路400公里。人均绿地面积6.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7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9、51%。 (二)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桂林市已形成了机械、橡胶、轻纺、食品、医药、电子工业、农产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产业结构。主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有电线电缆、机械配件、橡胶、服装等。主要进口产品为橡胶、石材、木材等。目前桂林已形成了门类较多的加工贸易产业群,一定程度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桂林工业涉及32个行业,形成了较强的产品配套能力。二、桂林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产业重点和布局(一)产业重点。根据全区的产业布局,桂林市优先发展医药和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业,同时根据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后,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产业特点,结合桂林市产业现状,近期主要承接在东部已被限制的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服装、家具、橡胶制品、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长期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二)产业布局。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强园区的分类指导,明确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形成特色园区,实现“错位”发展。苏桥园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服装、箱包、鞋帽、体育用品等)、电子及电子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配套承接物流、仓储、商贸等服务性产业。秧塘园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配套承接物流、仓储、商贸等服务性产业。大铁山园重点承接和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环保型产业。医药城重点发展中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建设医药专业市场、科研生产区。桂林市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信息、加工、商品交易、配送、堆场等区域性综合物流园。三、桂林市交通物流条件 桂林市交通发达,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与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方面:四通八达的公路直通广西各地和临近省份,国道322、323线穿境而过,其中市境内322线已改造成高等级公路。拥有桂柳高级公路、桂黄一级公路、桂阳二级公路等一批公路网络,实现100%乡镇通车。铁路方面:铁路北接京广线,南接黔桂、枝柳动脉,湘桂铁路纵贯湘桂走廊,火车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桂林火车站,俗称南站,目前为桂林最主要的客运火车站,车站于2005年翻新,接待吞吐能力大大加强;桂林火车始发站,俗称北站,目前拥有桂林始发,开往北京和深圳(正准备延长到香港九龙)等方向的线路。航空方面: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占地4.0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混凝土铺筑面积65万平方米。飞行区等级为4D(已于2005年升级为4E),跑道长2800米。设计年飞行量4.2万架,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目前拥有国际国内航线44条,21家航空公司飞行桂林机场,可通航29个国内城市、港、澳及日本福冈、韩国济州。水运方面:水路有湘江和漓江,沿漓江经梧州与珠江相联,可直达广州,香港和澳门。四、桂林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环保措施(一)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环评提前介入,简化各项环保报批手续;(二)实行一站式服务,实行一个窗口服务审批,为企业开辟环保审批绿色通道;(三)加大桂林市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腾出环境容量承接加工贸易企业转移。梧州市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地理位置独特,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一、梧州市基本情况(一)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7%,森林面积87万多公顷,林木总蓄积量2528万立方米,是国内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松脂生产基地之一。矿产资源有钛、金、铜等30余种。其中命名为“中国岑溪红”的花岗岩储量21亿立方米。全市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7万千瓦,可开发资源108.9万千瓦。(二)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交通方面:水运至穗、港、澳全年可通航1000吨船舶,西江二期整治之后将提高到3000吨级。梧州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是国家一类口岸,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已建成集装箱码头3座,港口年吞能力达700万吨,有5万多吨位的船舶专营港澳航线。溯江而上可通贵港、南宁、柳州、桂林等市。陆路有一级公路通粤、港、澳,距广州280公里,3小时即可到达。二级公路通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贺州等地市。通往所辖各县(市)的均为国道。梧州飞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客机。筹建中的桂林至梧州、南宁至广州(经梧州)等多条高速公路、洛阳至湛江铁路(梧州段)、贵阳至珠海铁路(梧州段)及梧州港等,正在为梧州编织一个全新的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能源方面:电力主要依靠广西大电网及自身火电、水电供给,有6.9万千瓦的京南水电枢纽和1.2万千瓦的爽岛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2.1万千瓦,总投资近60亿元的长洲水利枢工程将于近期动工。邮电通信事业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梧州市区已建成河西防洪堤、河东防洪堤,梧州城区结束了年年被淹的历史。(三)现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梧州市产业基础得到夯实,逐步形成了林产林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电子、机械(含造船、冶金)、化工、建材和人工宝石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具备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产业基础。梧州市以“一园多基地”的模式,建设多个产业集聚区。在市财政2007年的预算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产业聚集做出成绩的工业园区、工业产业集聚区进行奖励,有力推动了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梧州市已基本形成了岑溪市家电产业聚集区;藤县钛制品产业聚集区、铝加工产业聚集区;蒙山县蚕丝绸产业聚集区;市工业园的纺织产业聚集区;苍梧县工业园区的机械产业聚集区等一批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分工明确的产业聚集区,一批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二、梧州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产业重点和布局(一)产业重点。梧州市根据实际,确定发展林产林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电子、机械(含造船、冶金)、化工、建材和人工宝石等十大工业支柱产业,以及亚热带名优水果、六堡茶、玉桂八角等十大农业优势产业,重点围绕十大工业支柱产业和十大农业优势产业策划招商项目,有选择性地招商,拉长产业链,把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并特别注重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和集群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吸纳和集聚能力。 (二)产业布局。发挥“两园六区”的聚集效应。梧州工业园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加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市场对接,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运行,搞好产业配套,增强整体优势,扩大聚集效应,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梧州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苍梧工业园区、岑溪紫坭家电工业聚集区、藤县钛制品工业聚集区和铝制品工业聚集区、蒙山茧丝绸工业聚集区及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三个产业相对集聚的工业聚集区,要加快规划、建设,承接对应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三、梧州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一)区位优势。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是国家西部大开发12个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对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有很好的地缘优势,市场前景广阔。(二)生产成本优势。梧州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水力资源、电力资源丰富,同时梧州市又是沿海开放区,梧州口岸是国家沿边内河水运一类口岸,口岸设施齐全,基础较好,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梧州已初步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格局,运输成本较低,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三)产业基础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梧州市产业基础得到夯实,逐步形成了林产林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电子、机械(含造船、冶金)、化工、建材和人工宝石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具备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产业基础。(四)社会人缘优势。梧州地处两广交界,与粤港澳有较深的历史渊源,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一直是广东、广西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节点,经济文化依存度大,互补性强,政府、民间往来频繁,经贸合作基础深厚。同时梧州是广西各城市中外商投资最多,外商投资企业基础最好的城市之一,有示范作用,很利于以商引商来投资。(五)开放意识和人才优势。梧州是百年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后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经过长期对外开放的洗礼,培养了大批开放型人才,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开放意识较强。梧州在意识上、观念上与珠三角最为相近,意识上的对接会带动经济上的对接,非常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北海市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邻近东南亚诸国,背靠大西南云贵川诸省,处于大西南、海南及东南亚的中枢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一、北海市基本情况(一)自然资源。全市现有森林面积7.87万公顷。北部湾是我国六大油气盆地之一,已探明石油储量2256万吨,天然气储量350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有石英砂矿、石膏矿、陶土、钛铁矿等。北部湾渔场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500多种,虾类10多种,持续资源量70万吨。水资源总量349.7亿立方米。(二)水电供应。2006全年供水能力达44.6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745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4225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3.17升,用水普及率68.71%。2006全年发电量40.39亿千瓦时,全市用电量11.36亿千瓦时,增长3.04%,其中企业用电量6.11亿千瓦时,增长4.1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58亿千瓦时,增长20.75%。(三)交通运输。北海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同时具备空港、海港、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城市。2006全年公路运输周转量19.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45%,水路运输周转量27.7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5.1%,航空运输周转量574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5%。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04万吨,比上年增长4.42%。(四)技术开发能力。2006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组织实施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44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7项。全年专利申请148件,获得授权专利72件;有8项科技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建成各类企业孵化器4个,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产品45种。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3项,合同金额3.86亿元。从事科技活动人数1.88万人。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9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76万人。二、北海市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和产业规划(一)现有产业。石化化工、林桨纸、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农产品加工、茧丝绸、制糖、燃料乙醇、珍珠深加工等产业。(二)产业配套能力。以中国电子集团和三洋电子、广东永昶集团等电子信息出口加工企业群为首,带动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以科红、利博盛和远俊皮具为龙头的一批企业带动整个北海的皮革加工业。以正五、洪恩、万景、西河为首的水海产品加工集团带动北海的水产品加工业。(三)产业规划。根据北海市的自然资源,产业特点及配套条件,重点承接皮革制品、服装、家具、玩具、塑料原料及制品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三、北海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一)优越的区位优势北海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中国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随着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全面启动,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北海作为广西重点发展建设的沿海城市和北部湾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尤为突出,必将成为广西承接加贸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二)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基础不断增强近年来,北海市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基础不断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西的龙头。今年中国电子集团、日本三洋电子、广东永昶集团等知名企业先后进入北海设立电子信息生产基地,不但会带动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将推动北海工业配套能力的增强,物流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壮大北海工业和国际贸易的总量。当前,北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的增幅均位列全区前三,为承接更多的产业向北海市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三)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北海的交通十分便利,是西南地区唯一同时拥有海港、空港、铁路、高速公路的城市。北海港现拥有泊位近6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5个,北海境内高速公路111公里,其它等级公路里程1915公里。已开通汽车班线194条,连通桂林、重庆、广州等地。钦北铁路与钦防、南昆、黎湛铁路相接,沟通了全国铁路网。北海机场为广西三大机场之一,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条航线。物流情况:北海市与物流相关的企业417家,其中冠以物流全称41家、仓储企业12家、运输企业354家、货代船代10家。全市仓储面积约80万平方米,主要沿港口、铁路、公路分布,且相对集中。北海现有冷库32座,冻结能力755吨日,冷藏能力17250吨次,已形成加工、储存、运输体系。(四)已建成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已于2005年投入运营,首期封关面积1、13平方公里。目前正处高速成长期,入区企业50多家,已投产企业近20家,2007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出口总额2.025亿元,同比增长293.7%,综合实绩位列全国出口加工区的第18位,一举跃居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的第2位,生产项目也开始从单一的旧机电产品检测、维修发展为电子产品、激光头、洋弓箭、玩具、海洋生物等多样化产品生产制造,成为关区加工贸易业务的一大亮点。标准厂房和工厂用地都仍有余地,为北海承接加贸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其他西部城市不及的优势。(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北海有150万人口,市区人口约50万,农业人口超过100万,加上距北海仅几十公里的博白、灵山、浦北、钦州、防城等地的市民和农民都有到北海务工的习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贸产业。四、北海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环保措施严格控制新污染源。采取强制性措施,分期、分批关停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逐步解决产业结构性污染突出的问题。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科学划定倾废区,加强港口和船舶油类污染的治理,防治河口和近岸海域污染,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使用小排量、低污染的车型。控制和降低城市电视、广播、微波通信等行业的电磁辐射污染,综合治理噪音污染。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环境质量,综合防治农资污染、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污染,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土壤有机物流失和农田污染。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城市污染。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培育环保产业的骨干企业或基地,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完善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环境监测网络,建成污染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对河流、水库、湖泊和海岸等的环境保护,严格按海洋功能区划安排养殖用海,防止河口、滩涂和近海污染,控制海水咸潮倒流,确保饮用水水源的安全,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防城港市防城港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是唯一沿海、沿边、沿江的海滨港口城市、大陆海岸线584公里,边境线230多公里,处在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北部湾金三角的中心,区位优势突出。一、防城港市基本情况(一)自然资源。防城港市资源比较丰富,以南亚热带为特色的农林产品资源和海洋产品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58.9%,林种资源1500多种,林产品300多种。沿海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其他贝类、藻类不计其数,可开发利用滩涂118万亩。防城港市是全国最大的金花茶基地,被誉为茶族皇后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金花茶有大面积分布。盛产玉桂、八角,是全国三大香料基地之一。(二)产业基础。防城港市已基本形成食品、冶金、化工、能源、电子、建材、制药和农特产品加工等“八大工业体系”和粮油加工、钢铁、电力、石化等“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二、防城港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区域布局(一)产业规划。承接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应与防城港市现有的产业优势及防城港市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挥防城港市的比较优势。近期:依托防城港市的优势产业粮油工业、海产品工业,承接粮油加工、饲料加工、海产品加工产业转移。利用防城港市靠近原料产地的优势,承接橡胶制品、家具制造的产业转移。中期:根据防城港市的港口等交通优势,承接以钢铁工业上、下游产业为主的产业转移,承接以大货运量为基础的资源磁矩产加工、石化、能源、建材等产业的转移。远期:根据防城港市已建的重大项目和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做好相关产业项目的引进工作。(二)区域布局。根据全区产业布局、结合防城港市产业发展需要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综合成本优势及利用地缘优势,防城港市可在加快培育形成石化、钢铁、林浆纸、电子、能源、海洋、港口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方面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通过承接相关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市场对接,率先建成防城港市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港口企沙东湾工业区主要承接钢铁上下游产业,粮油、饲料,加工产业、石化、能源、矿产加工等产业。东兴市主要承接农产品橡胶加工、家具制造的产业。防城区承接以农产品、海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上思县主要承接糖业加工、林产化学、农副产品、建材等产业。三、防城港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一)优越的区位条件防城港市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以及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高速公路直达港口,铁路与全国联网,拥有防城港、东兴、江山、企沙等4个国家一类口岸,便利的交通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交通物流优势2006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明确防城港:西南沿海地区的3个全国主要港口之一,全国沿海24个主要港口之一,13个接卸进口铁矿石港口之一,19个集装箱支线港之一。2006年,防城港港口吞吐量突破2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占广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70。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多个港口有业务往来,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1317的57万吨级深水码头,20万吨矿石专业码头和配套航道。公路方面:防城港市高速公路直通南宁、北海国际机场,路程约1个半小时。防城港市高速公路直通广东、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地。铁路方面:铁路直通南宁、桂林、柳州,进入全国铁路系统。(三)综合成本优势防城港市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从劳动力价格看,防城港市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从土地价格看,防城港市工业用地比较便宜。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全国工业用地划分为15个等别,防城港市工业用地最低价格均在每亩10万元以下,与区位相当的沿海发达地区工业用地地价差异明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防城港市收费标准在每平方米20元以下,而东部发达地区,普遍都在40元以上。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应当充分利用综合成本较低这一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构筑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钦州市钦州市是一座新兴的滨海城市,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北部湾畔,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随着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目前钦州市在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产业基础、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一、钦州市基本情况(一)水电供应。2007年城区供水能力6.49万立方米/日,管道长512公里,人均生活用水209升,普及率95%。钦州网区2007全年全市用电量23.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94%,其中企业用电量18.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8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11%。(二)技术开发能力。2007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组织实施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24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6项。全年专利申请81件,获得授权专利17件;有3项科技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品1个。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36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4795万人。(三)自然资源。钦州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一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南亚带农林资源和海洋资源。农作物品种资源拥有100多种,而且有许多品种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的名特优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有种子植150多科、470多属,1000多种,其中拥有目前全国最大万亩红椎林。二是金属、非金属储量可观。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陶土、石膏、高岭土、锰、钛、石英砂、石灰石、煤等30多种。二、钦州市现有产业基础、产业重点和布局(一)现有产业基础。近年来,钦州市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和“323”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大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