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试题库(1)

上传人:少*** 文档编号:103722457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试题库(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原试题库(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原试题库(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否。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答案: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3、 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4、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Y)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基本观点: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5、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问什么说人口决定论和物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Y)答案: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6、 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Y)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7、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对吗?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时不对的,客体与客观的区别是: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对象,并非一切客观事物;而客观则泛指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客体包括精神客体,而客观作为与物质同等的概念则不包括精神的东西。二者的联系在于,一切客观事物都可能成为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8、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Y)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9、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问什么?(Y)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1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Y)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1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相应原理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Y)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哪些?分析科学乐观主义和科学悲观主义的异同。?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第一位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3、 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Y)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14、 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Y)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数。15、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Y)答案:商品二因素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总之,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16、 如何理解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为社会、为别人提供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Y)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数,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统一体。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状态下的空气、阳光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为社会、为别人提供的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只供社会消费或赠予他人,那就不是商品。只有那些用来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而且是通过交换才能到别人手中的,才是商品。17、 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表现形式。(Y)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表现:第一、有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容易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18、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什么?机器人创造剩余价值吗?前提: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不创造,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机器人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19,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剩余价值的分配(Y) 工资是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形式 的血汗工资制度。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20、 简述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联系和区别?(Y)答案: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是: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扩大,从而可促进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同样为加快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创造了有利条件。二者的区别是:(1)资本积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加,而资本集中是现有资本重新组合,社会资本总额没有增加;(2)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其速度较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一限制,其速度很快。21、 不变资本与可动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联系和区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成正比。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固定资本比重与总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流动资本比重与总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22、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和实质。(Y)答案:新变化主要表现: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 阶级、阶层结构和的变化。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新变化主要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23 对经济全球化作全面解释。(Y)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具体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产生消极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本运动和扩张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24 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Y)答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自已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25 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Y)答案: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所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6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Y)答案:(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