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能力训练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能力训练第36页1.(2019课标全国,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参考答案:(1)汉朝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解析:本题考查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题干围绕司马相如生平组织材料,特别突出了其在汉赋上的成就。答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理解汉赋的特点,即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这与汉朝中期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概括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和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2.(2019课标全国,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参考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功绩。第(1)问,根据材料“郭子仪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得出平定安史之乱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郭子仪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等信息可得出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得出培养人才的历史功绩。第(2)问,根据材料中平定安史之乱和劝阻回纥军队等事件可得出身逢时势,勇于担当的结论;根据材料“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等得出忠于朝廷的结论;根据材料“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可得出身强体健的结论;根据材料“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可得出善于领兵,英勇善战的结论;根据材料“子孙与皇室通婚故谗谤不能行”等信息可得出富有政治智慧的结论。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郭嵩焘跟着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办交涉,有了那次经验,他从根本上觉悟,知道中国非彻底改革不可。他的觉悟还比恭亲王诸人的更深刻。光绪元年(1875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因为反对英国人进云南,秘密在中国云南与缅甸的边境上把英国使馆的翻译官杀了。郭嵩焘当即上奏弹劾岑毓英。第二年,政府派他出使英、法。中国有公使驻外从他起。他在西欧的时候,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不但西洋的轮船枪炮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学习。他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他劝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超时代的议论,引起了全国士大夫的谩骂。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郭嵩焘“超时代的议论”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郭嵩焘的主要思想。参考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开展;派遣驻外使节;工业革命改变世界。(2)超越了洋务派的局限,主张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启发了国人的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郭嵩焘的思想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未付诸实践。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伦威尔说:“我要把国王连同他的王座一起砍掉。”由于他的努力,征集了足够多数的法庭成员在判决书上签了名,并亲自签署死刑执行令,终于在1649年1月30日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查理一世死后两个月内,王政废止,上院取消,行政权交于由下院选举产生的国务会议。克伦威尔为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成员中的半数来自下院。一个“没有国王和上院”的一院制共和国诞生了。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材料二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率领一支火枪队闯入长期议会,宣布解散了议会,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御用国会,成立了护国公政体。克伦威尔所驱散的长期议会已极为腐败,声名狼藉,它已与资产阶级及人民群众下层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克伦威尔所代表的是英国人民的意愿,是“英国人民通过克伦威尔驱散了长期议会”。另外,保卫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既得利益的需要促使克伦威尔独裁建立。摘编自张庆海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克伦威尔是如何“把国王连同他的王座一起砍掉”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伦威尔建立护国公政体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从克伦威尔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克伦威尔从反对专制、建立共和继而走向独裁”政治历程的看法。参考答案:(1)处死国王,废除君主制;改革议会;建立共和国。(2)条件:长期议会不得民心;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支持;革命中的既得利益者需要强权政治来保护他们的利益。看法:克伦威尔顺应时代潮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推翻了专制建立了共和;又利用下层人民与长期议会的矛盾,建立了护国公政治;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成就了克伦威尔。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由于他的努力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王政废止,上院取消,行政权交于由下院选举产生的国务会议”“一个没有国王和上院的一院制共和国诞生了”概括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克伦威尔所驱散的长期议会已极为腐败,声名狼藉,它已与资产阶级及人民群众下层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克伦威尔所代表的是英国人民的意愿,是英国人民通过克伦威尔驱散了长期议会。另外,保卫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既得利益的需要促使克伦威尔独裁建立”归纳出克伦威尔建立护国公政体的条件。看法从顺应时代潮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等角度来分析。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82年5月,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有的人把专制与君主政体混为一谈,觉得很难把它们分开。因此,我所建议的政体的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但是一旦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我认为很有理由采纳国王的称号。”华盛顿回复:“我非常吃惊地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先生,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在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像你说的军队中存在的那种想法更使我感到痛苦。我不得不怀着憎恶的心情看待这种想法,并给予严厉的斥责。”摘编自乔治华盛顿著华盛顿选集材料二长时期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此外,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1)华盛顿和拿破仑都具备了称王或称帝的条件,试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同条件。二人做出不同选择,对两国的政体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结果及影响的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3)用一句话对华盛顿和拿破仑进行概括性评价。参考答案:(1)相同条件: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影响: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2)观点:拿破仑称帝是“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的。论证: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华盛顿和拿破仑的评价。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和材料二信息“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可知华盛顿和拿破仑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的选择是反对采纳国王的称号,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可知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论证作者的观点可根据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所带来的法国政治、经济、阶级以及欧洲等方面的变化来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两人都为军事家、政治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家。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会议期间,麦迪逊对会议过程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为后人了解这次秘密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联邦宪法于9月17日正式签署公布。材料二为了使新宪法在弗吉尼亚得到批准,应华盛顿的强烈要求,麦迪逊又参与了争取新宪法得到批准的运动,因为华盛顿看到,在弗吉尼亚,反对宪法的势力相当强大。通过竞选,麦迪逊进入了弗吉尼亚州的批准会议,他不仅成了赞成批准一派的领袖,而且指导了会议辩论。经过极其激烈的斗争,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涛隐蔽的总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辩论中麦迪逊为让“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可能阐明的观点。参考答案:(1)麦迪逊的制宪方案为制定新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麦迪逊反对极端主义,倡导理性主义,使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认同;麦迪逊是制宪会议的主要记录者;麦迪逊的努力使得联邦宪法得以正式签署公布。(2)新宪法中联邦制优于邦联制,且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存在一个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新宪法将会给国家带来安全、稳定和繁荣。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逐句概括即可,根据第一句概括出麦迪逊的制宪方案为制定新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第二句概括出麦迪逊反对极端主义,倡导理性主义;根据第三句和第四句概括出麦迪逊是制宪会议的主要记录者,麦迪逊的努力使得联邦宪法得以正式签署公布。第(2)问,可以从新宪法的构建和新宪法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7.(2019课标全国,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参考答案:(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及体现的时代精神。第(1)问,根据材料“留学美国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可知将西方先进管理方法引进中国;根据材料“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可知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根据材料“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知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根据材料“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可知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可知体现了热爱、报效祖国的精神;根据材料“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等,可知体现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根据材料“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等,可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19781992年中国经济开放度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参考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2)趋势:上升。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开放)区。理解: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邓小平。材料一反映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产生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19781992年中国的经济开放度日益提升;材料三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第(1)问,根据材料中“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结合1978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进行解答,第二小问可以从邓小平的贡献方面进行作答。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