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时达标32 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264894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时达标32 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时达标32 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时达标32 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达标(三十二)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答案 A解析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还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2(2019洛阳统考)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答案 C解析 李鸿章、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国保守主义思想”指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李鸿章、张之洞等代表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而非保守势力,故B项错误;“保守主义思想”体现在社会变革内容的局限,故D项错误。3(2019日照调研)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说明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4(2019惠州模拟)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答案 A解析 据材料“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可知,清政府开始了解到国际法等外交常识,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外交活动,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A项正确。5(2019凉山模拟)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由此可知立宪派()A主张西学中源说 B质疑西方宪政制度C意在减少立宪阻力 D力促中西民主结合答案 C解析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立宪派想要在中国实行立宪必然遭到传统文化的阻挠,提出立宪思想在中西具有相似性,以减少阻力,故C项正确。6(2019昆明二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释;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民约论。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表明士人对传统文化认识趋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发生变化,由学习西方的格致之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启蒙思想,这一变化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有关,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7(2019濮阳模拟)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答案 D解析 根据“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可知康有为并未给官绅讲习新法,导致官绅对维新认识不足,这是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得到的启示就是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8(2019东北五校质检)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西学只是救亡图存的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只是其中的一种,故B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学,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9(2019洛阳一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答案 C解析 维新派抨击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是适应政治改革需要的有意为之,故A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材料没有反映出西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0(2019承德联校质检)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李大钊不主张一味否定中国文化,而主张中西文化调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非分析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是其弊端之一,李大钊个人的此种思想并不能改变新文化运动的绝对化倾向,故C项错误;李大钊的身份是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故D项错误。11(2019济南期末)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当时()A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B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C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D共和政体不断完善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礼教,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2(2019榆林一模)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A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人对中国汉字的认识,没有体现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B、D项说法片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从材料“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带有鲜明的照搬西方的特点,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里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答案 (1)夷狄观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因素: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宋思想家叶适)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材料二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及知识界力主“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梁漱溟是不赞同的。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课时便对“打倒孔家店”的学生说:“我此来除为释迦、孔子解释发挥外,更不做别的事。”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是大胆地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公开声称要“向东走”。他称“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来得高妙”。他断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刘友梅梁漱溟:世界文化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子时代的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适、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目的。(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文化主张的共同倾向。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答案 (1)不同:更多地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任答2点即可)(2)共通之处:都否定孔子以后的儒学,都认为孔子及其以前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儒学;都认为当时的儒学应该改变。目的:叶适为了回归原始儒学(孔子时代的儒学);谭嗣同为了宣传维新变法。(3)倾向:存在绝对化的认识。态度:辩证看待、继承发展、改造创新。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