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点规范练十二阅读论述类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的过程。”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C.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和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与前代基本持平,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D.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因为不和谐的伦理关系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B.文章通过列举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定义生态创新的例子来说明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B.决策者们如果不能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生态创新理论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D.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是否更新为生态财富观成为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本质区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字体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简短随意的手帖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特别是到了唐太宗时代,因为对王羲之书帖的爱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来散乱各自独立的手帖编辑在一起,刻石摹拓,广为流传,使王羲之手帖和许多南朝手帖,因此成为广大民众学习书写的汉字美学典范,产生十七帖一类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也促使“帖”这一词有了确定的书法楷模的意义。因为“手帖”意义的改变,原来南朝文人书信的特质消失了。唐代的名帖,像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都已经不是书信性质的文体,连字体也更倾向端正谨严的楷书,魏晋文人行草书法手帖的烂漫洒脱自在都已不复见。欧阳询的书法大家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已经成为汉字文化圈习字的基础范本,也都是楷书。欧阳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张翰帖卜商帖和辽宁博物馆的仲尼梦奠帖,其中或有双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会晚过宋代,摹拓很精。张翰帖近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过,卷尾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题跋。王羲之字体的行草风格与他书写的内容有关,因为是写给朋友的短柬、便条,所以率性随意,“行”“草”说的是字体,其实也是说一种书信体的自由。张翰帖不是书信,是从晋书文苑传的张翰传记中抄录的文字,是严肃性的史传,因此欧阳询的用笔端正严格到有些拘谨。张翰帖一开始介绍张翰“善属文,纵任不拘”,文学好,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面就是与顾荣的对话,结尾两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一向端正严肃的欧阳询,似乎写到这样的句子,也禁不住笔法飞动飘逸了起来。宋徽宗曾经评论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高宗也曾经评判过欧阳询的书法“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猛锐长驱”“四面削成”“险劲”“刚劲”都可以从张翰帖的用笔看出。(摘编自听蒋勋讲最令他迷恋的历史,有改动)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第段阐述了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收藏与“帖”的书法楷模意义之间的关系。B.文章第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写出了张翰帖的特点。C.文章在论证了“手帖”的意义改变后,指出唐代的许多名帖已经不具备书信的性质,而且字体和前朝相比更倾向端正与严谨。D.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不具备书法范本的功能,但到了王羲之时发生了变化。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帖的内涵由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写范本,是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字体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手帖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B.十七帖一类的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的产生是因为“帖”这一词具有了书法楷模的意义。C.张翰帖作为书信不仅笔法严谨,而且飞动飘逸。D.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因为欧阳询为人处事严谨,因此他的张翰帖用笔端正、严格、拘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书法楷模的“帖”的出现靠的就是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与收藏,对南朝手帖的搜求。B.因为唐代的名帖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已经不再是书信,所以这些帖的笔法严谨而不飘逸。C.由宋徽宗对张翰帖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欧阳询的书法在宋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D.魏晋文人用行草写帖,唐代人用楷体写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帖的字体的风格受文体的绝对影响。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须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这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须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王岳川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人文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中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以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和节日民间文化。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和谐、妙道、慈悲是三家的最高境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东方价值整体。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的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人类遭遇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沙漠化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在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于是,升级、突破、扩展、肉身感、消费主义就成为这代人的精神轨迹。当代人成为从旧的“经验时代”蜕变出来又仰望着“理论时代”的中间人,他们从生活话语方式、日常行为模式和当下时尚态度中,将生活娱乐化、文化流行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这些因素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当代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的演变。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东方差异性文化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可以认为,西方正在吸收东方文化精神而从事人类文化的新整合。换言之,新世纪西方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东方,必将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社科认识模式以新思维,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1.关于“中国文化”,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没有中国文化坚持拿来与输出的自主创新,中国就难以实现现代化。B.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它主要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C.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元性的东方价值整体,并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D.中国文化虽然已经世界化,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全盘西化”浪潮的冲击。2.下列就“西方现代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使人类开始单面化和异化。B.受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影响,亚洲和非洲人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C.西方现代性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的危险。D.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这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A.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因此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之境”。B.当代人已经从旧的“经验时代”走出,走进新的“理论时代”,走上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精神复归。C.设立孔子学院就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D.孔子学院的设立一定能促进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人对世界的征服,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那奔驰的骏马、那刺秦王的图景、那车马战斗的情节、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当然,汉代艺术也有许许多多静止状态的形象,但特点在于,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运动、力量和速度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也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不更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农民画吗?!相比于后代文人们喜爱的空灵的美,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是因为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抒发。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这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有删节)1.下列选项中,不能很好体现整个汉代艺术生命的一项是 ()A.不事细节和修饰的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B.呈现出飞扬流动之势的粗轮廓的整体形象。C.能够展现磅礴气势的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和戏剧性的场面与故事。D.透露着安详神色的文静驯良的动物造型。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代艺术基本的美学风貌就在于力量和运动所形成的气势,以及不讲求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所形成的古拙。B.汉代的人物虽然不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和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但是在对事迹、行动的刻画中也有着强烈的个性表达,以此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C.汉代艺术追求丰满朴实的意境美,今天的农民画就是这种美的表征。D.后代文人们喜爱巧、细、轻的空灵之美,而不喜欢拙、粗、重的饱满和实在之美。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中所蕴含的意境不能很好地体现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B.唐三彩马俑尽管不同于汉代的马俑色彩单纯,但同样体现着一种整体性的民族精神,这是可与汉代艺术相媲美的盛唐之美。C.尽管汉代艺术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但它根本不同于后世文人浪漫艺术的“写意”。D.汉乐府诗歌,虽然可能经历过文人的删改和润色,但还是保留着民间文学的质朴的优良传统。答案:一、1.C解析:A项,于文无据,生态创新并不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创建的,他只是提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B项,过于绝对,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的结论。D项,偷换概念,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是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2.B解析:B项,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刘思华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说明我国“生态创新”的本质符合奥地利经济学家对于“创新”的定义,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关系。3.D解析: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而不是“是否具有可是否成为本质区别”。二、1.D解析:“手帖最初并不具备书法范本的功能,但到了王羲之时发生了变化”错,选项曲解原文,文章第段说的是“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文中说的是“并没有一定具备”,而不是“不具备”。2.A解析:B项,原文是“产生十七帖一类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也促使帖这一词有了确定的书法楷模的意义”。选项前后关系不对。C项,“张翰帖作为书信”错误,文章第段说的是“张翰帖不是书信”。D项,强加因果。3.C解析:A项,如果没有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与收藏、对南朝手帖的搜求,可能作为书法楷模的“帖”的出现还将推迟,但不能说“靠的就是”。B项,“所以这些帖的笔法严谨而不飘逸”这一结论分析有误,第段说的是“唐代的名帖,像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都已经不是书信性质的文体,连字体也更倾向端正谨严的楷书,魏晋文人行草书法手帖的烂漫洒脱自在都已不复见”,并不是因为“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这些名帖“不再是书信”而导致“这些帖的笔法严谨而不飘逸”。D项,说法太绝对。三、1.D解析:D项,表意绝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不当。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2.C解析:C项,曲解原文,“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当,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3.C解析:C项,“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不需要“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四、1.D解析:“已经世界化”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成为可能”。2.D解析:原文是“东方差异性文化使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3.C解析:A项,和谐只是儒家的最高境界。B项,当代人已经走出了旧的“经验时代”,但从“仰望”和“中间人”这两个关键词分析,我们当代人还没有进入“理论时代”。D项,判断太绝对,要想避免文化生态失衡,仅仅设立孔子学院还远远不够。五、1.D解析:汉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运动、力量和速度感。D项不符合。2.A解析:B项,没有个性表达。C项,文中只说“类似于今天的农民画”。D项,文中没有这一信息。3.B解析:文中最后说“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这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