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科学四下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9637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科学四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科学四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科学四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骨骼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5.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6.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7.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8.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9.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10.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1.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2.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三)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四)了解骨头的结构1.讲述: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五)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看书)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观察图片、交流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运动;塑造体形、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 3.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4.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5.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六)巩固拓展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2)鼻尖中含有软骨。(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1-2 关节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3.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2.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3.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3.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人体的几个关节教学难点:关节的运动方式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1-3 肌肉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2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2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3知道人体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4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手臂活动模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1-4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2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3能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救护(二)科学知识1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2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3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3学生交流介绍。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6思考、比较、讨论:(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视频资料:武术的健身价值)(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3)防护知识介绍。(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3拓展:营养与健康。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性来源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五)拓展延伸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2延伸:身边的科学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2-1 我们来养蚕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2.观察蚕卵和蚁蚕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二)科学知识1.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看书上第19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1.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2-2 给蚕宝宝记日记(看教参)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学会养蚕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科学知识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三、教学准备: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视频、蚕的一生标本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观察记录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你用什么代替桑叶? (2)实验: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预先布置学生开展此实验。 (3)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了解蚕吐丝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5)观察蚕茧和蛹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观察蚕蛾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7)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8)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9)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2.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并板书三、布置作业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附:板书设计2、给蚕宝宝记日记卵蚕蛹蚕蛾 (幼虫) (成虫)2-3 我们来抽丝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二)科学知识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2.学会缫丝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体验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抽丝和侧一根丝的长度教学难点:找准茧上的丝头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学生准备: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真丝织物。 2.学生展示。利用实物展台,学生展示自带织物。 3.揭题:我们知道美观大方、华丽高贵的真丝织品是用蚕丝纺织而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蚕丝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1)提问:最早养蚕抽丝的是哪国人?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2)小组内交流 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剪贴成一张学习小报。 (3)集体交流 (4)小结教师讲评各组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2.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丝的呢? (2)阅读26页课文 (3)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交流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 (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2-4 养蚕经验交流会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讨论蚕一生的变化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3.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4.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教学难点: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准备:各种养蚕的记录。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1)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5)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6)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8)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四)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附:板书设计4、养蚕经验交流会卵蚕蛹蚕蛾 (幼虫) (成虫)3-1 一切都在运动中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汽车行驶的视频学生准备:滑板车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引入交流1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2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二)探究1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像。2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3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4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5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6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7学生回答。8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9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10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11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12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1)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2)学生回答。(3)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4)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5)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6)教师:你有什么想法?(7)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三)巩固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3-2 运动的快慢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3会使用秒表(二)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2. 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皮尺、秒表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认识速度1感受29页四幅图,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假如它们进行的距离一样,情况会如何呢?2说说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启发学生考虑距离,时间的要素)3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衡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二)在测量与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1测一测走路的速度(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花多长时间?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5米花了多长时间?(2)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多远?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5秒钟走了多远?2给运动速度排序p30(三)认识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方向1让学生阅读资料P31,去发现台风预报时,强调方向的重要性。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的方向 (四)观察判断缓慢的运动1观察课本P31四幅图,提问:(1)这些物体也在运动吗?运动得快还是慢?(2)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也在运动?(参照物)附:板书设计: 2、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 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1)快慢 (2)方向3-3 运动的方式(好 看)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 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要知道直线与曲线)4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二)知识与技能1. 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2. 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自然界和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愿意合作与交流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筋(每组一个)、录音机、磁带学生准备:自备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滑滑梯、篮球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1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滚动;易拉罐的运动方式是直线加曲线;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四)活动身体,尝试玩出各种运动方式1教师:其实我们的身体也能做出很多运动来,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活动一下身体,尝试我们的身体能做出几种运动方式。(插入歌曲健康歌,学生自由活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2学生汇报自己做出的各种运动方式身体在前后移动,也在转动,手臂在摆动3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研究。3-4 小车的运动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3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二)知识与技能1. 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2. 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二)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1.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与轮子的多少有关,轮子越多,走得越快。(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3.实验验证:(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控制变量)(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做三次实验,反复验证)(三)总结:今天我们做了一项的研究: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3-5 摆(好)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二)知识与技能1.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 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铁架台、量角器、记时器、米尺、线若干、钩码三、教学过程(1个课时)(一)激趣导入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板书:摆)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新知1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5)学生汇报。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3)学生汇报方案,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2)汇报结果。(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2)小组合作制作。(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6应用(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2)教师针对挂钟讲解。(三)总结交流: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4-1 力在哪里(不好)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二)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2.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秤、钩码、苹果、相关图片等学生准备:玻璃弹子、橡皮泥、小刀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力吗?2听取学生回答。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你能找出身边的力吗?或是制造力吗?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二)活动探究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2学生活动。3集体交流。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泥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什么现象?2学生活动。3合作交流。4问:这说明了什么?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4学生活动。(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5合作交流。6汇报。第二课时(一)导入: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2学生观察P42下图。研究: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3合作交流。4汇报。活动五: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二)全课小结: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三)布置作业:观察同学或自己哪些动作用了力?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 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二)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2. 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秤、钩码等学生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活动探究1学生实验: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2小组合作弹硬币。3弹完后,学生讨论。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第二课时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小组讨论。汇报交流。3问: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三)课后总结: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四)布置作业: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4-3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2能够通过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