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之三(虚词).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96505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之三(虚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之三(虚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之三(虚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解读考纲,把握方向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没有实在意义,除副词能单独充当状语(少数几个副词也能作补语)之外,其余的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副词、介词和连词(包括关联词语),偶尔考查结构助词,重点考查它们在现代汉语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检验考生对这些词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几年前,高考试题曾多次出现集中考查关联词的情况。近几年这种题型已不多见,更多的是综合考查多种词语的用法,主要集中在一些常用而又容易误用的词语上,特别是意义用法有些相似或接近的词语。有时一个题目考查的几个词语都是虚词,有时虚词和实词同时考查。梳理知识,传授技巧。一、解答有关虚词题目的思路和方法1了解用法。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的规定,只有弄清这些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如: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而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此处应换为“还是”。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沙来也不理会。此处应改为“以至”。“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也是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2把准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握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句中“偶然”是形容词,表示事理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用来形容“写写诗”显然不妥,应换用表示“间或”有时”之意的副词“偶尔”。3摆正位置。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如:校运会上我受伤了,同学们不但关心我,连班主任也给我包扎伤口。复句中,前后分句主语如一致,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反之则放在主语之前。“不但”位置不当,因为后面两个分句是分别陈述同学们和班主任如何对待我的,故应把“不但”置于“同学们”之前。如果趁寒假不赶快把下学期工作安排好,7月初学生的高考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趁”,用作副词,句中所处位置不当,应将“不”移至“趁”前,或去掉“趁”。4分辨异同。近义虚词有其共性,每个虚词又有其个性,在语法意义上有所偏重,近几年对近义虚词的考查很多,要准确使用,就要注意它们的异同。如:台湾岛内最臭名昭著的分裂分子,就是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刚才”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多用在较小、较具体的事情上,这里应换用适用时间范围较广的“刚刚”。5明确关系。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中间常常用虚词来表明关系,使用时应先辨明关系。选择准确的虚词。如:钱塘江流域大部分为山区,降水充沛,干支流水量大,上下游落差也不小,从而水力蕴藏丰富。“从而”表承接关系,此句是因果关系,应改为“因而”。6注意搭配。有些虚词要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词语的搭配照应。如: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为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不只是”与后一分句的“而是”不搭配,应改为“不是”。“不是而是”构成并列关系。7避免赘余。如:教育启蒙之路不通,历史遂将此重任寄托于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于是应运而生。“于是”表承接,与后面的“应运”重复,应去掉“于是”。二、选填关联词语要注意的问题高考考查连词的主要形式是选填关联词语。选填关联词语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能够正确分析语句问的逻辑意义关系。下面以一道高考题为例来说明。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以上处依次应使用哪组关联词?A因为 所以 而且 就 B尽管 但是 而且却C但是 如果 也 就 D但是 因为 就 也两句话构不成前因后果,就绝不应当用“因为”、“所以”;处上下句意思是并列的,没有递进,自然也不该用“而且”。这题对A、B两项的否定,就很需要具有分辨语句之间逻辑意义关系的能力和熟悉关联词语分类的基础知识。2要熟悉关联词语在搭配使用上的要求。上例句下面是“就会”,和“就会”呼应搭配的可以是“如果”,也可以是“因为”,据此可以否定A、B。3要善于体察语气,比较用怎样的关联词语能够使语气更畅达。如上例C、D两项的前两个关联词,都没有什么不妥,问题出在后两个词上。如果按C的说法,那就是“共产主义就会也会,共产主义者就只会”,这在语气上出现了扭曲;而按D的说法,“共产主义就会就会,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显然要好得多,因此D项正确。4要善于分析语意,比较用怎样的关联词语能够使语脉更清晰。例如下面一句话:“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横线处填“而且”、“况且”似乎都可以。“而且”主要用于表示后一成分比前一成分进了一层;“况且”有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的用法。仔细体会一下,句中“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就是说话者补充、追加自己不赞成“挖这样的井”的理由,因此,选用“况且”更恰当,它能使语脉更清晰。名题赏析,为您引路【例1】(2004北京)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 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关联词的能力。题面给的语段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先概括说生物计算机具有密度的突出优点,第二句、三句具体解说这一优点。解说时,第二句先说“体积小”,第三句进一步说“密度高”,两句之间有递进关系,因此,第三条横线处应填表递进的词语“而且”。第二句中有“将”字,表明前面说的“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只是一种假设,因此,第一条横线处应填入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如果”。第二条横线后的“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是在前面的“小得多”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小”的程度,前面有明显的递进关系,因此,第二条横线处应填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甚至”。本题答案是C【例2】(2002全国)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副词的能力。“再三”有时候可以换用“一再”,但是有区别:“再三”一般用在中性和积极性的词语前面,“一再”不受这个限制。比如可以说“一再失败”、“一再犯错误”,却不能说“再三失败”、“再三犯错误”。句说中美关系动荡,“动荡”是表示消极性的词语,它前面不能用“再三”,可用“一再”。“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只是”连用,“多少”却不能。句横线前有“只是”,因此,句只能选用“稍微”。“往往”和“常常”都表示事情不止一次发生,但“常常”更强调时间相隔不久。句中“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是“这几天”发生的事,该用“常常”。本题答案是C。【例3】(1999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解析】“尽管”是个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用表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应,B项符合了这一要求,所以“尽管”一词在B项中使用得很恰当。本题答案是B。“再”是个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只有用“又”。A项中“他”第二次拿起“望远镜仔细地看了一阵”是已经实现的动作,所以不能用“再”。“得以”是助动词,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否定式,故C项中说“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就不恰当了。“进而”是个连词,用于连接分句,后面的一个分句,往往是表示在前一个分句行动的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的行动。D句中“进而”后面的分句“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而不是在前一分句行动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因此,这一项中的“进而”用得不恰当,应当改为“从而”。【例4】(2004全国)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 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C中止 蜕化 不免 D 终止 退化 不免【解析】由于高考试题题量的减少和选择题题量的减少,近年来较多地出现一道试题同时考查实词和虚词的题目,本题就是这样,句考查实词的选用,句考查虚词中副词的选用。“中止”“终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但停止的时间不同。“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停止。句中,作者想说的意思是,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停止了,因此要用表示停止、结束的“终止”,而不能用表示中途停下的“中止”。“退化”指事物由优变劣,“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是说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由优变劣,该用“退化”。“不免”是免不了之意,“难免”是指不容易避免。句写终于回到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这时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自然是免不了的,该用“不免”。本题答案是D。 绝妙好题,助您成功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事后她不单不后悔,相反的,她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惟一正确的。B他的报告非常生动感人,听着听着,大家不仅鼓起掌来。C我不论你干部子弟不干部子弟,你既然是学校的学生,就得遵守学校的纪律。D他诚然是一位值得人们尊敬爱戴的革命老前辈。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两人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在说法上有些不同而已。B他可能到办公室去了,否则就是又下车间了。C那年我们的部队从陕北开往敌后,大抵已经是十一月下旬了吧。D如果有热心的朋友愿意试一试,则不仅欢迎之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实验设备多么先进,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使用者,仍然无助于课题的顺利完成。B好像是在春节左右,李明打过一次电话来,此后我们就没有联系过。C那张癞头看见二铁,似乎蜈蚣遇见了公鸡,全身软了。D你的经验比较丰富,身体也不错,况且大伙儿又支持你,你就接手干吧。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地形来看,这里必然有优质的矿泉水。B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或许离不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刨造性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产物。C只有学好语文、数学,才能学好史地、理化,这是必定的道理。D一道闪电划过长空,接着便是石破天惊似的一声炸雷,大雨已是倾盆而降。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言商,商家固然要开拓经营领域,但镶金火车票、地铁票等的出现,会不会启发有的人有朝一日在户口本上打主意呢?B这篇文章寓意很深,要边读边思考,仔细琢磨,否则粗心大意,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C我不明白,你这样做毕竟有些什么好处呢?D我读过一些古代作品,但极有限,如果有人问我:“在唐诗宋词中,你最喜欢李白、杜甫或者苏轼、辛弃疾?”我还真的答不出。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如果不知道互相的心里想些什么东西,能成为知心朋友吗?B张市长对该厂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些人认为这种评价不免高了一些。C我离开办公室不到五分钟,再一回来他就对我说:“才来过一个人找你,不知是不是你的表弟。”D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见自己的话使对方动了感情,程先生大大振奋。B你不论如何都要把他请来,否则我饶不了你。C这次他从新来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发出了许多感慨。D看这种情形,纵使风潮暂时平息下来,也不过是歇歇气,酝酿第二回的风潮。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平时身体就很弱,加以近几天过度的劳累,于是很快就病倒了。B在这次竞赛中,先进的不但更先进,而且后进的也跟上来了。C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只要在一个稳定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和科技才会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D云南红塔队这次为什么失败?我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有了前面的一次大胜利而疏忽大意了。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乡党委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B这个岛呵,何尝有过片刻的平静!从山丛岩缝里进出来的,尽是战斗者的心声。C在西藏高原,以岩浆活动为主的地下热源特别强大,以致大高原上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D他的身体之所以这样健康,大都是与他经常坚持体育锻炼有关。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要完成这个科研项目,大体需要三年的时间。B大家要求他很多次,他也答应给予解决,可是究竟还是没有给解决。C村里受连累却是小事,要是万一你们受了损失,俺担待不起呀。D屈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守正不阿,乃至舍生取义。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已对这篇文章看了两遍,其中的内容应该是比较了解了。B怵山道上如同长了牙一般。不管你穿何等结实的鞋,只要爬上三天山,保准都磨成透窟窿。C我引述上面这些古人珍视时间的箴言和例证,无非是想由此启示于今人。D我昨天没上班,我请假了,他昨天没上班而没有请假。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挑拨离间,造谣中伤,阴谋家的招数,大抵如此罢了。B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似乎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C县委书记、县长和人大常委会主任分头接见了这位归国的老华侨。D徐鹏飞陡然被这意外的镇静场面惊住了,一时竟回不过神来。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要真是他,那敢情好,就是敌人再来几个团也不怕。B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关于外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一定要搞清楚。C连你们的大头领,我们抓住了都不杀,况且你是个背枪的小头领咧。D基于邻村实行联产承包的显著成效,我们村也开始研究制定联产承包的计划。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不能用句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A午饭是单调得要命的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几乎跟煤一样黑的面包。(简直)B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何妨)C我好容易从人堆里挤了出来,竹筐子也挤碎了。(好不容易)D尽管风在刮,雨在下,电在闪,雷在鸣,人们仿佛都不知道了。(不管)15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建造蓝天大厦的济南建筑公司 施工员杨炳兴介绍说:“这座大厦是目前全市的最高建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 体验:感兴趣的东西容易记牢,激动的事往往终生不能忘怀。本世纪20年代,有人在刺激动物的迷走神经时,从神经周围 灌流液中发现了一种“迷走物质”,后来证明是乙酰胆碱。诗中虽然偶尔流露出欢快的情绪,但更多 则是愤怒的谴责、忧愁的泪水、深沉的慨叹、奋飞的决心。ABCD16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 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道分水岭,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主体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 ,我们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A不是 而是 不但 而且 于是 B不是 而是 既 也 于是C是 还是 不但 而且 因此 D是 还是 虽然 也 因此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考试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 ,考试依据教学大纲无疑是正确的。 ,考试与教学又有所不同。教学是使学生从不知 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考试则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大纲)规定如何教学,考试说明则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A当然 但是 和 和 不过 B因此 但是 或 或 而C因此 因此 或 或 不过 D当然 因此 和 和 而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让走私活动继续泛滥下去, 会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还会搞垮我们的经济,搞垮我们的政权,搞垮我们的党。因此,打击走私犯罪活动 是一场重大的经济斗争, 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A如果 不仅 而且 既 也 B只有 才 才 既 也C如果 不仅 而且 不 而 D只有 才 才 不 而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可以根据古代帝王的年号出 某一年的公元纪年来。大家听到这里猛然 了过来,不约而同地大声拍手欢呼起来。 把我当工程师用, 要给我工程师的条件。A推算 醒悟 虽然但是 B计算 省悟 虽然但是C推算 省悟 既然就 D计算 醒悟 既然就第三节正确使用词语(虚词)1DA副词“不单”应改为副词“不仅”。因为“不仅”可以与“反而”、“相反”、“倒”等表示转折的词搭配,“不仅”引出一层意思,“相反”等则从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面把意思推进一层。“不单”没有这种用法。B如果“不仅”句后边还有“而且”句,表示递进关系,句子也能讲通。现在是没有“而且”句,句子就不通了。揣摩一下,作者在此处是想表示下述意思:大家鼓起掌来是出于不由自主或不自觉。这样,该用副词“不禁”。C连词“不管”后边可以跟“名词+不+名词”的格式,表示强烈的感情。连词“不论”没有这种用法。此句中“不论”应改为“不管”。D副词“诚然”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有“确实”的意思,带有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此句使用正确。2CA此句中“但是”后边的话是对前面的意思作修正性的补充,而不是语意上的重度转折,不该用连词“但是”,该用表示轻度转折的连词“只是”,“只是”后面的话可以是对前面的意思作修正性的补充,此外,“但是”与后边的“而已”也不能呼应。B对上文作假设性的否定,然后在下文作出另一选择,该用连词“不然”,不能用连词“否则”。C此句中的“大抵”表示可能性很大的推测、估计,意思相当于“大概”,使用正确。D此处是想表示程度很高、超出一般的意思,并且与“不至”形成固定格式,该用副词“不胜”(“不胜之至”是一种常见的固定格式),不能用“不仅”。3DA“尽管”不能和“多么”呼应,该用“不管”。B“春节”是名词,不是数量词语,后边不能用“左右”,可用“前后”。C“似乎”是副词,只能作状语,句中用在动词的位置,不妥,该用动词“好像”。4DA单凭“地形”就确定有“优质的矿泉水”,这是主观上的肯定,表示主观上的肯定,该用“必定”或“肯定”,不能用“必然”,因为“必然”是指事理上确定不移。B不是“或许离不开”而是肯定离不开;将“或许”改为“固然”,既可表示肯定离不开的意思,又能与后面的“但”相呼应,构成转折关系。C“必定”是副词,不能作定语,该用“必然”。5AB“否则”本身就含有与前文所说的相反的意思,后边再说“粗心大意”(即与“否则”前的意思相反),“否则”就站不住脚了,可将“否则”改为“如果”。C“毕竟”不能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追究,可改为“究竟”或“到底”。D“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可改为“还是”。6DA副词“互相”不能作定语,只能作状语;本句用作“心里”的定语,不妥当。B表示对某种事物、行为的评价不以为然,不能用“不免”,可用“未免”。C句首不能用“才”,可改为“方才”或“刚才”。D本句中的“自然”表示理所当然,加强肯定的语气,意思与“当然”近似,使用正确。7DA该用“大为”,因为“大为”着重表示由于某一事物或情况引起的反应或影响很大,就本句来说,程先生很振奋,是由于他“见自己的话使对方动了感情”,“大大”不表示这个意思,只表示程度很深,不宜用在本句里B“不论”不能与“如何”搭配使用,可改为“无论”。C副词“从新”一般只有根据新情况从头开始的意思,用在本句不恰当。本句是想强调行动重复,即“再一次”,该用副词“重新”。D“纵使”有一种用法:后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让步不带有假设性质,本句中的“纵使”就是这种用法,使用正确。8AB“而且”后面的分句的主语是“后进的”,而不是“先进的”,即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应该将“不但”放在“先进的”之前;如果“而且”后面的分句也是陈述“先进的”,“不但”应该放在“先进的”之后。C“只要”和“就”搭配,表示充分条件,即有了这个条件就一定会有这一结果;“只有”和“才”搭配,表示必要条件,即有了这一条件不一定会有这一结果,没有这一条件,肯定没有这一结果。原句“只要”和“才”不能搭配使用。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除了要在一个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还需要其他条件。因此,本句应使用“只有才”这一组关联词语。D“为了”表目的;这里应当用“因为”,“因为”表原因。A“加以”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承接前面所说的,再引出另外的原因或条件,含有“加上”、“再加上”的意思,用于连接分句或句子。本句的“加以”使用正确。9BA“进而”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着重于递进关系;用在本句不妥,该用“从而”。“从而”除表示进一步行动外,还表示上下文有因果关系,有条件或方法与目的关系。体会本句,“进而前后有因果关系,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所以该用“从而”。如用“进而”,就不能把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C“以致”所表示的结果一般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有引起某种后果的意思“大高原上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并不是不好的结果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所以“以致”使用不当,可改为“以至”或“因而”,“以至”有一种用法: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分句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并以此来进一步补充说明前一分句情况的程度之深。本句用“以至”,正好能表达这个意思D“大都”表示“大部分”或“大多数”的意思。用在本句不恰当。这里想表示对情况的估计,相当于“大概”“可能”,该用“大半”。B“何尝”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否定或肯定,意思相当于“怎么能(会)“哪里”,语气较委婉,略含辩解的意味。本句的“何尝”使用正确。10DA这里是想表示不很肯定的推测、估计,可用“大致”“大约”“大概”,不能用“大体”,因为“大体”表示所说的情况是从基本上、主要方面或多数情形讲的,不表示推测、估计。B这里是想表达“最终”的意思,不能用“究竟”,因为“究竟”没有这种用法,可改为“到底”或“最终”。C句中没有转折意味,用“却”不当。体会句意,这里该用表示让步语气的副词“倒”。D“乃至”能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同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以至”“直至到”或“甚至”,本句用“乃至”连接“守正不阿”和“舍生取义”这两个有程度高低的词语,使用正确。11CA该用“把”,虽然“把”和“对”都可以引起动作、行为的受事,但用“把”通常是一种有结果的动作、行为,“对”却不是这样,这句“看了两通”已经表示动作、行为有结果,因此应把“对”改为“把”。B“多么”有一种用法:表示任何程度,可以构成“多么都”句式。本句是想表示任何程度的,句中也有“都”,该用“多么”,“何等”没有这种用法,用在本句不当。D该用“却”,虽然“而”、“却”都可以表示转折,但像本句这样两个人或两件事对比着说,就不能用“而”了,可以用“却”。C副词“无非”表示前面所说的,不超出或不会超出说话人所作的判断,意思相当于“不外乎(是)”“只不过(是)”,本句“无非”使用正确。12DA“如此”“如是”后面能跟“而已”,构成“如此而已”“如是而已”的固定格式,这种固定格式中的“而已”不能用“罢了”代替。因此,本句中的“罢了”应改为“而已”。B“似乎”不与“似的”“一样”“一般”等搭配,“仿佛”可以。本句最后有“似的”,故句中的“似乎”使用不当,可改为“仿佛”。C这句是想说,县委书记、县长和人大常委会主任接见的是同一个人,且是分别进行的,那该用“分别”。如果三个人接见另三个人,一人接见一个,互相之间不交叉,那可以用“分头”,也可以用“分别”。D陡然”表示事物或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出现或变化,有“突然”的意思。本句的“陡然”使用正确。13AB“关于”主要表示关涉的范围,用在本句不当。“外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是搞清楚的对象,所以应改用能引出对象的介词“对于”。C该用“何况”。“何况”“况且”都表示递进关系,但有区别。“何况”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别说”,前一部分常用“尚且”“还”“就”“都”“也”“才”或“连都(也)”等词相呼应,多带有反问的语气。“况且”是在列举的理由之外,再进一步地申述理由,或者再追加、补充新的理由,意思与口语中的“再说”相近,常与“也”“又”“还”“更”等配合使用。本句是说“大头人”都不杀,更不会杀你这个“小头领”,并且句中有“连都”词语,因此应将“况且”改为“何况”。D该用“鉴于”。“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为借鉴或经验教训的事,用在本句正合句意。“基于”主要表示依据、根据,相当于介词“根据”,用在本句不恰当。A“敢情”表示情理明显,理所当然,相当于“当然”“自然”。本句的“敢情”使用正确。14DA“几乎”“简直”都是副词,都可以表示达到或接近某种程度或情况,带有强调或夸张的语气,所以本句中的“几乎”可以用“简直”替换。B“不妨”“何妨”都是副词,都可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可以去施行,没有什么妨碍,所以本句中的“不妨”可以用“何妨”替换。C“好容易”是副词,“好不容易”是副词性的固定短语,都可以作状语;虽然两者有一字之差,但都是表示不容易的意思。所以,本句中的“好容易”可以用“好不容易”替换。D“尽管”“不管”虽然都是连词,但还是有区别的。“尽管”表示让步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的。本句中的四个“在”表明“风刮“雨下”“电闪”“雷鸣”是事实,而非假设,此外,本句用“尽管”是想表示让步关系,而不是表示条件关系,所以本句中的“尽管”不能用“不管”替换。15句如不加“的”,那就等于说是施工员杨炳兴建造了蓝天大厦,而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句中已说杨炳兴只是个施工员。原文是想说蓝天大厦是济南建筑公司建造的,杨炳兴是这家公司的施工员,那么,方括号处必须加个“的”字才能将这些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句只有加个“的”,与“更多”组成的字短语“更多的”,作主语,句子才能通顺,“更多的”才能与“是”后边的四个名词性短语搭配。如果不加这个“的”字,“更多”就不能作主语,也不能与“是”后的四个短语搭配。两句中的方括号处加不加“的”字都可以,不管加不加,“这样”都作“体验”的定语,“神经周围”都作“灌流液”的定语,且读起来都顺畅。16C前两条线上所填的应是相互搭配的一组关联词语。应填表示选择关系的“是还是”。联系下文,选“是”,就是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选“还是”,就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这样就与下文的“分水岭”分界线”呼应起来了。如填表示并列关系的“不是而是”,孤零零地看这两个分句,是能讲通的,但一联系下文的“分水岭”“分界线”,就知道讲不通了:既然已经肯定学生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那就根本不存在“分水岭”“分界线”的同题了,而下文又明明有“分水岭”“分界线”的说法。所以,不能填“不是而是”。第三、四两条线所填的应是相互搭配的一组关联词语。虽然填表示并列关系的“既也”也能讲通,但不如填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好。递进复句强调的是“而且”后的分句,这一分句中有“素质教育”,而全段最后也强调“素质教育”,选“不但而且”,上下文内容呼应紧凑。此外,前两条线选填“是还是”,也就决定了不能选填“既也”了。三、四两个分句不含转折关系,不能填“虽然”,“虽然也”也不搭配。最后一道线,前后的两个分句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填“因此”正好能体现这种因果关系,“于是”是表承接的,填在此处不恰当。17B本段有四个句号,表明有四句话。第一句中的两个分句有因果关系,第一条横线处该填“因此”,第一句和后边三句在语意上有转折,第二条横线处该填“但是”,“和”表并列,“或”表选择。就某位学生来说,他如是“不知”,就不可能是“知之较少”,他如是“知之较少”,就不可能是“不知”,这就是“选择”的意思。因此,第三条横线处该填“或”。第四条横线处应填“或”的道理同此。第三句话,最后一条线的前边是讲“教学”如何,后边是讲“考试”如何,两者是并列关系,应填能表示并列关系的“而”,不能填表示转折关系的“不过”。18A第一个分句所说的情况只是一种假设,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应填能表假设的词语“如果”,与这个“如果”相呼应的词语“那么”应该在第二条横线前,文中已省略了。第二条横线后的分句与第三条横线后的分句有递进关系,这两条线上应填表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让走私括动继续泛滥下去”不是我们希望的,因此,前三个横线处不能依次填“只有”“才”“才”。根据上文三个“搞垮”句,可知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既与经济有关,又与政治有关,所以,后两个横线上应分别填上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既”“也”。如填“不”“而”,就否定打击走私犯罪活动与经济有关,而这是不合文意的。19C“计算”“推算”都有根据已知数据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结果的意思,但“推算”侧重指推理或推论性的计算,“计算”只表示一般性的数学运算能力。句指推论性计算,应选用“推算”,“省悟”“醒悟”都有在认识上由不知道或知之不多到知道的意思,但“省悟”侧重于“悟”,由模糊变为清楚,由不知道变为知道,“醒悟”侧重于“醒”,由错误变为正确。句表示由模糊变为清楚,由不知道变为知道,该用“省悟”。句前后两个分句具有推论因果关系,该用“既然就”,而不能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