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小课题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46261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小课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小课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小课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小课题研究一、 课题提出阅读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新课程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之一,并且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都很重视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和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的研究。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部长就提出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国外的论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加拿大)。 很多经济发达省、市的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顾黄初老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他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为此,湖北宜昌正在进行“课内外衔接实验”,山东高密一中正在进行“语文实验室计划”,南京市教研室正在进行省级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对“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均作出了有益尝试。国内影响较大的当数李吉林长期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强调重视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也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走出课堂,离开老师,走进生活,形成终身学习的语文能力。这正是我们今天倡导的大语文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标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建议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但在实践中,农村中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语文阅读基本习惯,尤其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问题的症结在于:1、学生阅读目的不明确,只停留在考试与消遣的层面,只有少数学生感兴趣,想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知识。2、地方经济条件限制了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家长观念陈旧,不愿在学习上花费更多;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没有在家庭生活中营造适合读书的良好氛围。3、受当前考试体制的影响,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支持与指导。4、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过于片面与肤浅,多将兴趣放在卡通漫画和快餐文学上,盲目读书,对经典文学名著不屑一顾。5、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没有太多剩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6、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大多不具备查寻资料的意识与能力,不懂得依托图书馆、网络等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2)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应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之能进行自由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学习;二是在学习方法上,提倡先让教师营造一种自由、坦诚、充分接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气氛,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自由发言,自己形成讨论的话题,公开探讨,让他们在交流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在考核问题上,主张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四是在教育的目的上,他认为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 (4)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三、 课题的研究目标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力求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用“大教育”、“大语文”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加深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目标的认识,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组织读书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6.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立浓郁的书香校园的文化体系。四、研究的内容:1激发学生拓展阅读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的研究。2探索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3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4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的研究。5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五、具体做法实施研究的具体策略指导建议:(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觉得学生生活太贫乏、太单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给名篇、名著、编写导语,要编导语首先要读原著并且要写出既忠实原著又有诱惑力的导语,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饱尝各种角色的体验。既可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可挖掘阅读中的兴趣点等。学生常会被文中的某些情节感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享受,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时,学生由于个体在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基础上对读物的重新建构的不同,因此便会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在阅读课教学时一定不要规“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初中学生对“阅读”理解不深,他们只简单地认为阅读就是只看书,不思考,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于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材不乏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然而学生为何对此无动于衷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准备阅读时,面对阅读材料,或茫然,或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长期浸溺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机械的阅读教学氛围之中,养成阅读的惰性。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上语文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三)营造阅读氛围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切斯特斐尔)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让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2、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这样,慢慢地有指引性地用读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1、帮助学生明确的阅读动机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就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初中学生看书是全凭兴趣的,对感兴趣的,即使老师禁止看,他们也会偷偷地看;对不感兴趣的,不管老师如何提倡看,他们还是不看。且他们看书的动机也仅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学生中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而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原因。针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诱因,从诱发学生阅读动机入手,矫正他们的阅读动机,激发他们不断阅读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要诱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就要让学生明确目标,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比较紧张,但是每天可以挤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不同时间和阶段相应安排不同内容,如时间长些的假期可以阅读名著,课间、午休这样的零散时间读报纸、杂志等较适合。3、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多用我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他们做到如下几方面:第一、要多读,除了课本之外,还要有选择地多读一些有价值的书刊,多方面吸取。第二、要多思,读了文章之后要认真思考。第三、要多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第四、要善于运用。这样,经过我长期督促和指导,加上学生持之以恒,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4、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共同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切结合的。”读好文章才能写好文章,同时写作又能反作用于阅读,写作可以促进阅读,使读得更深、更自觉。阅读又有助于积累,使写作厚积薄发。有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可能都尝试过,在教某些课文之前,先安排学生写这类的作文。不少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笔,在学生犯难之际,教师指导他们研读课文,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为了写好作文,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而且,在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学生会豁然开朗,兴趣倍增,读得进去,用得顺手。这种让学生带着作文的任务去读课文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教松鼠这课,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文章。因为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多数同学都不清楚应该怎样介绍。此时,教师就在旁指导,要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中是怎样生动形象说明小松鼠、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是该课的学习重点)。这样,学生一定会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了,该课的学习重点也就把握了,阅读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因此,再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就得心应手,我们教与学活动的目的也就都达到了。此外,写读后感和写评论也是以写促读的方法。读后感是先读课文而后写出感想体会,评论是就课文本身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优劣、得失、高低进行分析。它们的前提都必须要“读”,读得懂才能写得出,读得深才能写得透,才有可能写出新意。5、组织阅读兴趣小组阅读是个性化的,但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分享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每次阅读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两组学生上台,通过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表演,把小组成员近期的阅读成果向大家汇报。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对作品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在愉悦中吸收、分享他人的阅读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激情。(五)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极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对学生而言,好的课外读物是良师益友,而坏的、不健康的课外读物则可能是让他们走向歧途的“教唆犯”。因此,老师应当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担负起责任,为他们开列一些必读书目。选择课外读物的依据是:1、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2、尊重学生阅读爱好,选择符合其兴趣要求的读物,千万不能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3、与课堂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还可以与课堂阅读相结合。我注意做到以下两点:()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热爱生命这篇课文之前,我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海伦凯勒的有关作品,使他们对相关人物有个初步了解,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应用到课文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教完杨修之死后,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做到举一反三。4、贴近现实生活的读物,向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可以为学生订阅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旬刊、大自然探索等,也可指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百家讲坛等节目。(六)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科书的变化,而且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变更,它要求教师必须学好现代教育理论;新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而且留下了许多供教师去创造的“空白”,它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要求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掌握这些新的学习方式。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也有意识地促使教师产生阅读需要。在专家们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列为新形势下教师首要的必备素质后,更使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增加了阅读学习的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阅读学习的行列中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七)开展读书活动,加强激励和评价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班级中定期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等。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得正确的读书方面,从而巩固阅读兴趣,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课题组成员(一)研究对象:九年级两个班平行班(二)研究的策略与方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当前阅读水平,分析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原因。2实验研究法: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对比的研究。3行动研究法:组织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4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性分析、归纳。(三)研究步骤1准备与验证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农村初中生阅读习惯现状;搜集资料、学习理论,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2实施与探索阶段(2012年12月2012年5月):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实践探索,认真实施研究方案,逐步完成阶段目标,并作好个案记录、阶段成果小结。具体措施为:(1)激发阅读欲望,培养阅读兴趣;(2)搭建阅读平台,丰富阅读资源;(3)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4)强化阅读训练,巩固阅读习惯;(5)立足课堂教学,鼓励个性阅读;(6)改进评价机制,肯定自我评价;(7)创建成长手册,积累阅读成果。3总结与验收阶段(2012年5月11年9月):整理归纳实践中积累的个案资料和相关记录,总结实践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四)课题组成员:宋桂生 语文中学高级教师王向阳 语文中学一级教师王玉文 语文中学一级教师范志广 语文中学二级教师刘玉良 语文中学二级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