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策略.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94317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建设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园文化建设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园文化建设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灵魂,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进步、提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多方面的配套工作,总的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设。“硬件”建设应以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主体;“软件”建设应以建立校园文化小团体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体。第一、强化管理机制,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例如可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政治老师参加的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分管校长、团委”一条线,“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班主任”一条线;“校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各班值日生”一条线;“校长室、德育处、社区、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必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效果。第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化育人环境。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一要按照“三个面向”思想的要求,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二是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要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将学校办成“花园式”单位。校园美化不应局限在校园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例如我校在校园宣传橱窗布局、办公室、教室的布置,走廊墙壁设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悬挂等多方面均突出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体现遂中实验人的特点与特色。 第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欲的特点,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搭台”,给予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物质支持;“学生唱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类社团、协会,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狼牙社等。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绘画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五四青年节活动、艺术节文艺汇演等),特别要开展好“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四节活动等。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的关系,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第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要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年级会、班会、团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例如可通过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再要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带好头;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努力倡导爱生、敬业、严谨的良好教风;要教育学生树立打好基础、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逐步形成勤奋刻苦、善思创新的优良学风。同时,要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电视台、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室)、宣传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扶正祛邪,净化校园空气,引导正确舆论,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五、加强校园文化信息化的建设。随着校园网络的出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容、教育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已逐步体现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高速地传输,网络交互性、实时性日益增强,已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逐渐成为广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对学生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以体现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可通过三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健康辅导网站、校园文学网站)、五页(学校主页、科组主页、班级主页、个人主页、专题主页)”为主题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自觉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有社会责任感和能力较强的现代人。第六、营建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特色,努力营造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小气候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关联学校的大气候。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班级文化和特色,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发挥着教育、导向、激励的综合功能,产生了整体育人的最佳效应。优良的班风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氛围。营建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特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总体目标,在全面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情,选择行为规范的某一方面,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某一侧面作为突破口,规定目标,分层递进,深化细化教育要求。如有的班级抓住一“勤”字生发开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要求:勤思考、勤笔记、勤举手,不仅在校内要勤,在家里要勤于分担家务,在社会上要勤于公益劳动;有的班级从“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起步,向他人、向社会多次伸出援助之手,逐步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的班级提出“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风度”,全方位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有的班级感悟到“人生最大的长进就是自觉”,提出自觉、自律各个班级的切入点不同,抓的重点不一样,表现出的目标也有差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在“内化”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素质,完善人格形象。 营建班级文化,要求各班“让每一个墙面都能说话”。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有自己设计、制作的班标(班徽),有自己作词、谱曲的班歌,有壁报、艺术角,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标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建立起政治方向明确、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健康、文化娱乐品位精美、道德风尚崇高、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