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3123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 教案l 课时:8课时(教师主导课时:4课时,学生自学课时:4课时)l 课前准备的要求:前修课程设计概论中外建筑史l 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创作规律;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第一节 环境与空间一空间的概念空间,从心理学角度讲,是由物体与感觉到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如日常生活中就经常有意无意地创造着空间(见图6465),一把雨伞一块布一个摊位等都会在“原空间”中限定出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它可以使人明确感受到内外的差异,而当把雨伞布和摊位撤掉之后,这种内外差别也就消失了,一切又都恢复到原有状态,而我们在环境设计中则更多地用耐久固定的方式,用各种人工和天然实体要素来限定空间。环境空间设计实际就是人们为了一定的需求目的,使用某些实体要素,在“原空间”(原有空间)中限定出一部分新的使用空间的过程。确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十分重要,因为环境设计的意图,不仅仅是要展示空间界面本身的装饰,更重要的是体现人在空间中流动的整体艺术感受,不同的内部空间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二空间的分类建筑空间是复合、多义的概念,同一形态、结构的空间,可能由于不同认知而具有多重属性。建筑空间通常的分类法有:1.从使用性质上分(见图66) 1)公共空间:凡是可以由社会成员共享的空间可称公共空间。2)半公共空间:指介于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3)私密空间:由个人和家庭占有的隐私空间。2.从边界形态上分1)封闭空间:空间的限定性和领域感强界面较封闭。具内向性和向心性。2)开敞空间:指空间的限定性非常弱,或空间的界面非常开敞。具有通透性、流动性的特点。3)过渡空间:介于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之间的空间形态,其界面的限定性不强,但又不完全封闭。3.从空间态势上分1)动态空间:指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产生强烈的动感。如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意大利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充满幻想感的曲线界面空间产生了一种有节奏的、连续的动势(见图6768)。2)静态空间:指空间较稳定,有一定的控制中心,能产生较强的驻留感。3)流动空间:空间视线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保持最大限度的交融与连续,追求连续、运动的特质。4.从结构特征上分1)单一空间:只有一个单体形态的空间称为单一空间。2)复合空间: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有复杂形态的空间。5.从空间的感觉上分1)肯定空间:界面清晰、范围明确、具有领域感的空间。2)模糊(灰)空间:具有室内和室外、开敞和封闭等两种不同属性的空间形态,人们形象称之为非白非黑,即灰空间。如中国园林中的天井(见图69)。3)虚拟(心理)空间:空间边界的限定很弱,仅依靠联想和人的完形心理感受其限定性,这种空间称为虚拟或心理空间。三空间的限定手法(见图70)1围合:不盖顶,四周封闭的空间形态。2覆盖:有盖顶,四周不封闭的空间形态。3设立:物体设在视觉中央,空间的范围是在设立物的四周。4凸起:局部高于周围地面形成显现性的空间感受。5凹入:局部地面下降,形成凹入空间环境。6举架:架起的空间在审美上为一些游乐性的空间所应用。7色彩肌理变化:地面不同材质肌理变化,产生不同意义的空间区域。四空间的序列1空间序列的阶段1)引导阶段这一阶段为序列的前奏,它预示着将展开的主体空间,对空间的主题起暗示作用,因此任何设计无不予以充分重视。总之,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是此阶段考虑的重心。2)展开阶段既是序列的过渡部分,又是高潮阶段的前奏。在最终高潮出现前的过渡部分,可以用若干不同层次和细微的空间变化,起承前启后、引人入胜的导引、期待作用。3)高潮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序列中的高潮是精华和目的所在,是整个序列的中心。该阶段使人体验到最佳感受,因此也是空间艺术的最高体现。充分考量悬念的心理满足并激发人们的情绪是高潮阶段的核心。4)收尾阶段由高潮恢复到平静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虽然没有高潮阶段那么重要,但良好的结尾又如余音萦绕,有利于对高潮的追思与回味。2空间序列的布局空间序列布局有直线型、曲线型、迂回型、循环型、立体交叉型等类;有规则式、自由式,对称和不对称式等构图。一般纪念性的建筑多采取规则和对称式的空间序列;而娱乐性观赏性建筑等多用自由式空间序列。思考练习题1课外活动作业题空间序列调研分析1)作业要求:将学生分组到市区商业步行街体验调研,观察沿街建筑与街道空间视觉吸引力是如何构成?调研商业步行街空间序列如何进行动线设计?用图文分析说明。2)教学点评:注重研究商业步行街空间动线的虚实变化:建筑的尺度与材料;景物的次序,位置关系,角度的变换,远中近景的推移;运动的时间与距离;色彩材质以及店面招牌灯箱小品铺地等造型元素与空间序列组织关系的研究。3)作品鉴赏:(图71)香榭丽舍大道直线型空间序列布局成为巴黎城市魅力之源;(图72)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追求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往往以循环多变和立体交叉型空间序列布局,建构有机的建筑语汇;(图73)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马鄂市古根当姆博物馆采用繁复的序列布局,成为解构建筑的名作。2课内作业题空间围合变化产生的光影。1)作业要求: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光影意象,在100房间里,创建空间光影的变化来表达如下感觉:崇敬的感觉;紧张的感觉;恐惧的感觉。2)教学点评:自然光是界定空间的要素,而光与影是显示建筑空间、表现造型艺术、美化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光与建筑空间关系的研究,可以对建筑的本质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研究光与建筑造型的关系,巧妙地运用光与影可以获得神奇的艺术效果。3)作品鉴赏:(图74)勒柯布西埃在晚年设计的朗香教堂内部空间中,充分利用大小变异的墙洞,使不同的时段的光线漫射进室内,产生了神秘莫测动感变化的戏剧性效果,堪称时空环境艺术的佳作;(图75)安藤忠雄是一位善于将人对建筑空间光的感悟结合起来的建筑师。光的教堂巧妙地运用十字架透光孔,使室内散发出一种空灵的境界,具有东方艺术独特的蕴涵。第二节 环境与形式美的规律环境形式美的秩序原理是美学家艺术家建筑师长期对自然和人为的美感现象加以分析探索而获得的共同结论。它作为一种视觉手段,使建筑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空间,在感性上和概念上共存于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整体之中。环境形式美的秩序原理可分为比例与尺度轴线与基准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对比与微差等级变换等项。一比例是指环境要素局部局部与整体要素与要素实际尺寸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筑设计比例的推敲是指寻求要素间最佳的数学比例关系,更为明确地说,整体形式中一切有关数量的条件,如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厚薄等,在搭配得当的原则下即能产生良好的比例效果。具有美感的比例关系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比例关系:1黄金分割比分割线段使两部分之比等于部分与整体之比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其比值(=1.618)称为黄金比。两边之比为黄金比的矩形称为黄金比矩形,被称为最均衡优美的矩形(见图76-a)。2整数比线段之间的比为2:3、:、5:8等整数比的比例称为整数比。由整数比2:3、:和5:8等构成的矩形具有静态的匀称感;由数列组成的复比例2:3:5:8:13等构成的平面具有动态的秩序感(见图76-b)。3平方根矩形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平方根根号n (n为正整数)比构成的矩形称为平方根矩形。源于古希腊的平方根矩形一直是设计界重要的比例构成因素。以正方形的对角线作长边可作得根号矩形,以根号矩形的角线作边长可得到根号矩形,依此类推可作得平方根根号n矩形(见图76-c)。4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模数体系勒柯布西埃的模数体系是以人体基本尺度为标准建立起来的,它由整数比、黄金比和费波纳齐级数组成。柯布西埃这一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尺度,为建立有秩序、舒适的环境提供设计参考。该模数体系将地面到脐部的高度1130mm定为单位A,身高为A的倍(A11301.6181829mm),向上举手后指尖到地面的距离为2A。将以A为单位形成的倍费波纳齐数列作为红组,由这一数列的倍数形成的数组作为蓝组,这两组数列构成的数字体系可作为设计模数(见图77)。二尺度尺度是便于人们进行各种测量的标准。在环境中,人受到空间实体要素限定的影响,其尺度感受十分敏感。尤其是房间和家具的尺度,都是由人体本身的尺寸及其活动范围决定的,它必须符号人的生理和使用功能的需要。了解和掌握人体工程的这些尺度,才能在设计中以人为本,使环境和空间设备能更好地为人所用(见图7879)。三轴线与基准轴线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中最基本的方法。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得到一条线,形式和空间沿轴线呈规则或不规则地排列,如日本严岛神社和海中象征性的大门牌坊形成一条构图控制轴线(见图80)。轴是想象的暗示的存在,但却是强有力的支配全局的手段。各要素沿轴的具体布置是线形状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并引导人们沿轴运动和观赏,如北京故宫天坛建筑轴线布局(见图8182)。从效果上说,轴线实际上就是基准线。但是一个基准不一定非得用直线不可,它可以用面或者体的形式。基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秩序的手段,利用线面或体积的连续性和规则性,来聚集组织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图案。基准能以点线面的方式,将一组随意的不同要素的自由组合组织起来(见图83)。四均衡与稳定是指不同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人类从长期的建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静力平衡相关的审美观念,这就是均衡与稳定。稳定性是带技术性的、最基本的结构性质。结构的均衡与稳定是建立在静力平衡基础上,使建筑形象趋于完美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空间造型中自然美之所在。以静力平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另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对称的形式天然就是均衡的。对称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或以一条共同线为轴,将等同的形式和空间均衡地分布。正是基于此,人类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形式来建造建筑,如古罗马斗兽场圆形构图形成稳定的向心空间(见图84);与传统建筑一样,对称也是当代建筑取得均衡与稳定的最简单形式,如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千年穹顶。这座直径320米以12根高100米的桅杆所支承的圆球形屋顶采用了张力膜结构体系。其圆球形平面内包括一系列展示与演出的场地,以及购物商场、餐厅、酒吧等,均衡对称的壮观体形统一了错综复杂的功能平面,突显了强烈的标志性、纪念性。用这座建筑迎接新千禧年子夜的钟声,再恰当不过了(见图85)。长期以来,建筑师和工程师多半都是按照“把一个实体构件放在另一个实体构件之上”的原则来解决结构的承重问题。随着高强材料的出现,“拉力”在结构的均衡与稳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结构方法越来越大胆的轻巧感,已经消除了与砖石结构的厚墙和粗大基础分不开的厚重感对人的压抑作用。随着它的消失,古来难于摆脱的中轴线对称形式,正在让位于自由不对称组合的生动有韵律的均衡形式。例如加拿大Montreal博览会德国馆为非对称构图的典范(见图86)。该设计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采用了变化极为自由的平面布局,使得馆内的空间组合仍有高低、疏密之分。变幻的曲面以及那富有机械技术表现力的节点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建筑之一。这类非对称建筑,尽管外观上形式自由多变,但视觉上都始终以不等质或不等量的形态求得空间动态的均衡,能适应建筑平面布局和地形起伏的各种变化,因而,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类建筑中。五对比与微差是对整体中不同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性的比较描述。所谓对比是指不同要素间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指不显著的差异。对比借助要素之间相互的烘托和比较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间的连续性渐变获得和谐。对比与微差相互结合,可以求得多样统一,如建筑师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造型与周围建筑环境形成对比中的统一(见图87)。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比与微差手法的应用表现在许多方面:量的形的方向的虚实曲直质感等。六韵律与节奏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节奏在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形色彩的反复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来体现的。亚里斯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趋向”。在人类的建筑活动中,人们很早就有意识地模仿和运用这一规律,使空间造型获得极富变化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渐变性的韵律美与节奏感。人们总形容这种美好的建筑形式为凝固的音乐。设计实践中,韵律美的创造按其形式特点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1连续的韵律:即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地排列而成,各要素之间保持着恒定的间距和关系,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可以连绵延长(见图8889)。2渐变的韵律:即连续的要素如果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变化,逐渐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或变疏等(见图9091)。3起伏错落的韵律:韵律如波浪之起伏,各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呈不规则的节奏感(见图9293)。总之,设计师仅仅懂得按美学规律,排列组织结构构件还远不够,只有同时从力学以及内外空间细部节点等技术因素的角度去深入研究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的形式关系,才能真正有效地去发挥和利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韵律与节奏等形式美的因素,取得简洁凝炼的艺术效果。七等级要表明组合中某个形式和空间的重要性和特别意义,必须使这个形式和空间在视觉上与众不同,如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采用反传统的设计理念,将原属于内部的管道和电梯全置于户外,外露的钢骨结构、复杂的外露管线五颜六色具有未来主义风格。迥异的形式空间创造使之成为巴黎先锋建筑的代表(见图94)。设计中往往赋予一个形式和空间特别的尺寸独特的形状或关键性的位置,来体现设计的不同等级意义(见图95)。如某景观设计中通过异常与正常的对比规则图形中的不规则形状布局寻求设计的灵动感(见图96)。八变换设计者选择一个其形式结构及要素秩序都是合理适当的典型建筑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处理,将其变换成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建筑设计。变换,首先需要对过去的秩序体系或者建筑典型能够感知和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变换和转化,使原本的建筑概念和组合原则得到建立并加强。如图97-197-2为一立方体概念形态及变换要素的秩序重构。思考练习题1课外活动作业题空间尺度体验1)作业要求:细心体验你真实的家居空间,测出门窗地面顶面墙楼梯及踏步阳台的尺度,然后想象一下,如果把其中一个部分的尺度改变一下,如把门变高变宽或窄,会使人产生何感觉,是否影响人的行为模式?2课内作业题形式美构图1)作业要求:在一个已知的建筑立面上配上门窗,使其立面形式具有韵律美。第三节 环境符号语言符号学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人文学科,并引起这些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刻变化。早在1968年,美国著名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曾指出:“现代建筑某些内容错综复杂已超出了建筑空间形式所能表达的能力,需要的是直截了当粗犷,而不是细致曲折,这就要以象征符号作为交往传递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的审美激情必然更多地植根于符号而较少依赖空间。”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设计师不断致力于符号学的研究与运用,深入分析环境形式产生和演变规律,探索环境形式于意义之间的关系,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近几十年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质疑,大众“寻根”意识的回归及对环境“场所意义”的广泛关注,使符号学方法在今天的建筑环艺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更具现实意义。一.符号现象和规律的探索何谓符号?每一个物质对象,当它在交际过程中,达到了传达关于实在即关于客观世界或交际过程的任何一方的感情的美感的意志的等等内在体验目的时,它就成为一个符号。简言之,所有能够以形象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都是符号。人类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符号现象。古希腊数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用“语言即观念的符号”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人的思维和语言都离不开符号。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因此把符号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中国古代圣哲庄子在庄子外物中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也就是说,语言符号是由言和意所组成。言即语音,而意即语言所涉及的内容。在西方对符号学本身的逻辑结构的分析研究则来至于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他指出,符号是用来指称或表示另外一个事物的东西,任何符号系统都是由三个因素所构成:即媒体,它是作为符号来表征事物的东西;其次是符号所表征的对象;再者是解释,亦即解释者对符号系统的理解或说明。符号的这三个构成因素涉及人的整个意识活动的不同方面,从而形成人完整的思维和心理。在符号构成体中,人的感觉与媒介的特性相联系;人的经验与对象关联物相联系;人的思维活动则与解释相关。从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上,可以将符号分为三类:一类是图像性符号;二是指示性符号;三是象征性符号。这三种符号存在着由前者向后者,即由初级符号向高级符号的深化。越是后者,与指涉对象的联系越间接,而其观念性和符号性也愈强。二.环境符号的品类应用上述符号现象和规律的概念,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符号系统通常分为三类:1.图像性设计符号:这是一种直觉性符号,它是通过模拟对象或在造型上的相似而构成。例如:中国古建筑装饰中具象的“云龙”纹饰(见图98-1)。具象的门式窗式,乃至脸谱化住宅壁画雕塑等都属于图像性符号或其复合体,这些符号是对现实环境中一些具体事物图形的模拟或造型描写,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但一般化处理易缺乏深意。图像性设计符号有时呈本体形态,有时呈标志形态。标志形态的图像性符号,具有图像相似的同构关系。本体形态的图像性符号则比较复杂,它的所指和指涉物都是双重的。以苏州园林中的梅花形的漏花窗为例(见图98-2),整个窗的造型做成梅花的形式,既是窗的形象,又是梅花的形象,因此这种符号具有叠加的双重语义。2.指示性设计符号:与指涉对象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如门的形象成为了入口的指示,表征着出入活动的功能意义(见图99);楼梯的形象构成了上下空间联系的指示性。实际上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构件造型和空间形象,大多数都是指示性符号及其复合体。3.象征性设计符号:符号与它所指称的对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只是一种人为的约定俗成关系所构成的。如故宫天坛建筑中以圆象天以方象地的平面构图(见图100),以龙象征王权等设计形式就是典型的象征性设计符号(见图101)。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乔伍重希望其作品看起来象一艘疾驰的帆船,象征澳洲国民的进取精神,建成后,大家公认歌剧院的那组壳体屋面作为象征性符号,成功地表达了这一意义。三.环境符号的构成形态环境设计符号的构成形态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并不以单一形态出现而是呈现着各种各样的复合性和交叉性:复合形态的构成通常有以下几种:1.指示性符号与图像性符号复合而构成本体形态的图像性符号;2.指示性符号与象征性符号复合,构成本体形态的抽象的象征性符号;3.图像性符号与象征性符号复合, 构成标志形态的具象的象征性符号;4.指示性符号图像性符号与象征性符号三者复合,构成本体形态的,具象的象征性符号。交叉性方式的构成主要有:1.表里结合:如带浮雕面饰的梁坊,梁坊自身是指示性符号;2.局部结合:许多装饰结构物件自身整体是指示性设计符号,但其中某些局部则是图像性象征性设计符号。如古罗马柱式上带具象装饰纹样的柱头,我国古代建筑中影壁墙上带具象图象的砖雕装饰物等;3.整体融合:如梅花窗执圭门汉瓶门(见图102)等,整个构件本身形成指示性与图像性或象征性的复合;4.群体组合:是在建筑环境空间组合层次中,在以指示性符号为主导的建筑内,插入一些图像性象征性为主导的雕塑或小品建筑,如贝律铭香山饭店中庭设计形成多层次多形态的复合交叉,构成了建筑环境设计符号组合和审美语义的丰富多彩(见图103)。四.环境符号的设计应用环境艺术设计中,由环境功能向建筑造型形式的转化就是应用建筑符号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筑造型形式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即建筑设计的形式符号。它向人们传达出建筑环境所具有的各种意义,这里建筑环境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用户则是信息的接受者,要使接受者对符号取得与发送者同样理解,就需要使发送者和接受者拥有一定数量接近一致的符号储备,由此才能使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民众鉴赏之间获得审美感受的共鸣。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符号的语义表达和审美意境的塑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应用手法。1.要善于把握功能空间序列与观赏空间的统一,整个室内外环境的功能尺度与空间尺度,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相协调;2.充分发挥本体形态的主干作用,尽量利用建筑装饰构件自身作为设计符号载体,突出纯正的“建筑语言”,保持建筑环境形式的抽象纯净;3.在运用构件表达语义和结构形式美时,注意内在的结构逻辑,不歪曲掩盖构件的技术语义,呈现清晰的力学法则;4.具象的图像性符号使用要得体,必须与环境整体相融合,不宜滥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妙;5.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场合,善于把大分量的具象符号从单体构件中分离出去,转到组群层次上突现指示性与图像性的结合,保持单体物件中指示性设计符号体系的完整;6.在表达民风民俗哲理文脉等方面需要通过象征性设计符号来表现时,要严格予以规制,设计手段以抽象象征为主,这样既能有效地增添建筑环境体系的浪漫韵味,也不致于繁琐和复古。通常抽象象征的手法有方位象征几何图像象征形制象征色彩象征等。总之在设计符号和创新与构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重要特性。一是多元性:一个建筑环境,所用的符号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应包括功能特性和指示性符号,又要包括文脉的象征性符号以及许多直觉性图像符号,使环境意境丰富多彩。二是重复性:符号以不同方式尺度在建筑环境上重复使用可以加强信息传达的主题,如同音乐作品中主旋律的重复出现给人以强烈印象一样。三是重构性:即符号通过切出易位裂变叠合尺度重组材料重构等手法将建筑室内立方体空间打破,并建立新的秩序和组合。四是变形性:对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合理的变形或抽象化几何化,形成一种更新的联想境界。五是隐喻性:即抽象的象征手法如以柱代表树木,以曲线兰色代表海洋等手法,让环境场所具有特殊的“意味”,更富有哲理。符号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告诉我们一种设计方法,而且还教给我们如何去思考,但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它有待我们去实践,去发现,从而跨越建筑语言层面的障碍。思考练习题1课内作业题建筑符号的抽象和重构1)作业要求:取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的形式,抽取其中若干的建筑符号。将它们进一步抽象和变换,重构于一座现代建筑门窗立面中。要求提交多种变化草图方案。2)教学点评:要求画出抽取的原型符号,使其进一步抽象变形,经一系列转换的过程,最终设计出有传统意味的现代建筑门窗立面。3)作品鉴赏:贝律铭的收山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可以解读到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十分嵌合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内蓄的江南士风和吴文化的整体环境。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以适宜博物馆展陈;书画厅巧用九宫格,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空灵淡泊,若隐若现。设计符号的建构,在整体上感受到文化的沿连与传承,更震撼于对苏州园林建筑的创新和超越(见图104107)。2课外作业题景观凉亭设计1)作业要求:从西方古典柱式和拱券中抽象出符号,将它们变换,启发思考,做一凉亭设计。第四节 环境与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初创于德国,后发展成当代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由于此学派是以人对图形的视知觉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所以完形心理学与艺术创作乃至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感受有密切关系。研究环境建筑中的心理学问题来源已久,早在1886年德国的沃尔芬就发表了建筑心理学序论。而把完形心理学具体、系统地运用于建筑领域的是丹麦建筑史家拉斯姆森,他在作为经验的建筑一书中,用完形原理来分析建筑和城市空间。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也引用这一理论进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罗以其高深的艺术修养所提倡的“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更与完形心理学揭示的“完形原则”不谋而合。针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在完形心理学中可以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环境建筑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丹麦学者埃德加鲁宾很早就注意到主体与背景这一视知觉现象,在1920年他绘制了著名的“杯图”来说明这一点(见图108)。人的视觉经验证明:当人的视线观察到图中杯形,则此杯形易成为视觉的主体,黑底成为背景;若注意到的是脸形的轮廓,则脸形成主体,白底成为背景。有关的现象在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中不胜枚举,典型的如中国苏式园林室内漏花窗,图案黑围白或白围黑,主体与背景相映成趣(见图109)。完形心理学家进一步归纳出主体与背景关系的一般规律:主体表现较明确;背景相对弱;主体相对于背景较小时,主体总被感知为与背景分离的单独实体;主体与背景相互围合或部分围合并且形状似时,主体与背景可以互换。在环境景观、室内设计中有意识地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仅符合视知觉特点,更有助于强调设计表达的主旨,突出整体布局中的“趣味中心”。例如,贝律铭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入口设计(见图110):棱形的雕塑和作为背景的由简洁挺拔的直线组成的建筑成体量、形状、质感和明暗的对比,这既增加了公共建筑环境的韵味,又点明了美术馆这一特定建筑形式的主题,并形成入口的导向;又如某美容院室内设计中把美人头的侧面剪影作为隔断造型,既划分了空间区域,视觉的主体形象又鲜明夺目,突出了美容室的特定环境气氛。无疑,环境,室内设计中某一形态要素一旦被作为主体,就会对整个构图形成支配地位,反之不重视主体的设计常易造成的消极的视觉效果。那么,怎样构成“良好完形”的主体呢?对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造型和室内二维几何平面、立面形态来说:面积相对较小的,尤其是小面积形态与背景采用对比色时更易形成主体;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构成为主体;封闭形态比之于开放形态易成为主体;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为主体;对称形易成为主体;简洁的几何形态易形成主体;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构成主体,如凸出形态的顶棚,富有层次的变化,很自然地降低了局部空间,以适宜于这一区域活动的场所感和领域感;动感、变异的形态易构成特殊魅力的主体,如用动态很强的瀑布墙,突出了空间的生气和活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如勒轲布西耶、路易斯康、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等还善于运用环境形态中光影的变幻,来丰富环境主体的表现力(见图111)。二整体性与简化原则完形知觉理论观点认为,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累加,知觉在组织视觉刺激时总是先感知到整体,之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元素的诸成分而人的视觉思维还尽可能把空间位置邻近的视觉元素简化成明了、整体性强的视觉形象,所以许多杂乱、繁琐的复杂形体对人的视觉心理往往造成暧昧、不明确的“消耗性思维”。在二十世纪的建筑、室内设计中简化与整体性已成为最基本的造型原则。现代环境、室内设计越来越注重各造型体系如建筑结构体系、建筑图式符号、家具陈设等形式的抽象化、单纯化、象征化;在室内空间构成中注重秩序的简洁,即充分运用建筑构图中的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和重复、基准、变换等秩序原理形成各造型要素间良好的“力场”。但简化原则的应用也有两面性,过分强调一点而忽视风格手法上的多元化与兼容性,反而会导致设计作品和视觉感受境界的单一和贫乏。在20世纪70年代崭露头角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建筑形式和空间上的多意性、模糊性,它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极端的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风格,给人想象力带来的空白,并探求设计语言的双重译码。后现代主义常用混杂手法即在一个秩序共存的、均质化的整体中,用隐喻、变形、断裂、折射、叠加、二元并列等方式使部分构图变异而鲜明化,从而达到整体性与不定性、简洁与个性化的有机联系,深化了设计艺术的境界。三群化原则视觉思维具有控制多个视点,使之形成有组织整体的倾向。在多个视点中相互类似,接近及对称的个体或部分都易被感知为整体,这种规律在完形心理学中称为群化原则。环境建筑、室内设计中,有关装饰构图,造型时常提的“母题法”,即是这种群化原则应用的实例。但其中因接近性而产生的整体效果不一定都起积极作用。例如,北京天坛,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建筑景观附近,又新建起许多庞大,高耸的现代化建筑群,原来突出于蓝天背景上别具民族特色的环境景观突然成了现代建筑群中的一部分,新旧建筑环境过分接近,削弱了建筑文化心理的审美氛围,无论从历史文化角度还是从现代城市景观的构成方面加以考虑,这一效果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要协调好不同文化,地域,气候条件上的建筑环境,就必须正确把握群化原则的应用方法。以群化原则作设计、创作手法,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造型类似的群化:形状类似,但大小不一的形态成组,重复出现。2.质感类似的群化:如墙面与顶棚装饰采用石质铺面,有很强的自然韵味,登室如洞穴探幽。3.大小类似的群化;4.明度或色彩类似的群化:室内空间过高,所以把墙面上端涂成与顶面相同的深色,看上去空间就宜人多了。5.动感类似造成的群化(见图112)。6.空间方向类似的群化。7.聚合性的群化:众多的构图元素成组成团组合,使散乱的构图形成规律和统一感,如盖里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其立面造型运用参差错落的扭曲形进行聚合群化,形成了奇特、个性鲜明的追求(见图113)。四环境设计中的“场”作用力这一观点认为,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而与之相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能保持力关系的整体。所有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所之中,故被称为“场”作用力,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时,会在物理力的诱导下对应产生的不同的心理体验,对此研究深入到建筑环境领域的有阿恩海姆著建筑形式的动力学,提出了形式设计的力学原理。当我们在考虑建筑环境造型美学问题时,多偏重于建筑造型的形式美法则,但同时却忽视心理在构图中所起的作用。有意识地体现出空间或形式这个场中的良好力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优质格式塔的作品,在建筑平面、空间构图中,我们若把一些关键的,重点的构件、因素、内容等布置在引力场中心位置,就容易起到控制全局,突出重点的作用。相反适当偏离引力场中心点,又能产生力的诱导,产生悬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力的关系:1.力的渐变:无论是量的,形的或色彩的递次变化等,都会在知觉上表现为某个方向的力。力的渐变暗示着时空的推移, 同时还可以促成立体感、节奏感、诱导感的心理反应。2.力的均衡,力的均衡包括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的效果使人产生稳定、庄重的感受。3.力的强弱,当形成对比的两个对象在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材料或其它方面有所差别时,都会在心理上造成力的强弱之感,为了打破空间或立面造型的单调平淡,可以利用力的强弱对比关系,造成具有张力的视觉效果。当前环境设计审美意识重心已从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转向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与体验。无疑这一信条促使当今的设计师更加重视从心理学派理论中吸取创作养料,使环境心理的研究与应用更贴近人对真实环境的体验与追求。思考练习题1课内作业题图-底关系及其组织结构1)作业要求:用黑白关系来表现同一个物体的色彩、造型、轮廓、质感、光影。2课内作业题视觉心理学原理体验1)作业要求:用一较透明的纸盖在一张建筑画上,不管细节,用马可笔粗略地描绘出35个组合方式。如建筑本身的形象是由几个线条组合而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天际线的形态,尺度的形成,然后比较一下每张画,说说自己为何这么画的理由。第五节 环境与感觉机制美国著名建筑师波特曼曾深有感触地指出:“如果我能把感官的因素融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感应力。这样,我就能创造出一种所有人都能直觉地感到和谐的环境来。”的确,掌握了人对环境的感觉机制,设计者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就可以想使用者所想,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使环境更加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要素的形状、色彩质地、声音等个别属性通过感官作用于人脑,引起人们的理解、记忆、想象和审美等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构成了对环境的感觉现象,离开了感觉,我们就无法知道实体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空间的任何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不通过感觉或没有感觉为我们提供的环境信息,我们就不可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也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将多种感觉机制导入人居环境设计的目的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最适应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以前,人居环境设计过于依赖设计者的个人直觉或主观经验,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设计者洋洋洒洒,而使用者却不知所云,这样的设计结果只能给人以“盲人摸象”般地感受。人对某一景观环境的知觉体验是由许多有意义的“多种”感觉组成。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它所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通常被称为外部感觉;而动觉、平衡觉等称为内部感觉(见图114)。近年来,关于“多种”感觉性质的研究不断深化,为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和方法。一.视觉:“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生动地反映了视觉在人的知觉 中的重要地位,在生理构造上,人的视觉功能是有限的。据测试,在人正常平视情况下,人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这时人们可以看清环境景观材质表面细微的肌理效果;250M左右可以看清景观形体的组合关系和局部轮廓;距离500M时景观建筑只剩下大致的形象和整体轮廓线;而相距4000M之外时就不易看清建筑环境了,此时景观的细部已经“消失”,色彩成为灰色,整体轮廓线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环境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主要观赏距离,观赏距离较近的环境景观要素应该采用细致精妙的处理手法;相反,对主要观赏距离定位较远的环境景观要素则可采取“大手笔”的处理方法。对于大多数观察者较难接近的远观景点,繁琐的表面处理已毫无意义,这时设计者只能通过大块面的形体和色彩的处理来表达其设计意趣。另外,在视野范围内,同样的形体处于上下左右不同的位置,看起来其大小往往也不一样,一般位于上部和右侧的会显得大一些,因此在景观环境构图中,要取得一种上、下、左、右的均衡稳定,位于上部和右侧的要素的实际“重要”应比它们相对的要素“轻”一些。二.听觉:听觉接收的信息远比视觉要少,一般人除利用听觉作为语言交往、相互联系的手段外,还可用其洞察环境。声音虽传播短暂而不集中,但因无处不在,因此不仅与室内而且与室外,不仅与局部而且与整体环境的体验密切相关。消极方面固然有噪声产生的不利影响,可是积极方面却获益更多。丹麦学者拉斯穆森在体验建筑一书中强调;不同的建筑反射能向人传达有关形式和材料的不同印象,促使形成不同的体验。事实上,不仅能“听建筑”,还能“听环境”,无论是人声嘈杂、车马喧闹,还是虫鸣鸟语、竹韵松涛都是能有力地表达环境的不同性质,烘托出不同的气氛;从嘈杂街边进入宁静地带时,声音的明显对比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特定的声音还能唤起有关特定地点的记忆和联想,林语堂先生曾夸张地说:“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赢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至于特殊的声音信号,诸如教堂钟声(见图115)、工厂汽笛、校园广播,远近相承,有如召唤,更能加深人们归属于特定时空的认同。在园林中喷泉的水声、室内中庭的人工瀑布声能作为掩蔽噪音,起到闹中取静,回归自然的作用,有利于公共环境中游人从事休憩和私密性活动(见图116)。三.嗅觉:嗅觉也能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公园和风景区具有充分利用嗅觉的有利条件:花卉、树叶、清新的空气、加上远来的微风常会产生一种“香远益清”的特殊环境效应,令人陶醉;有时,还可建成以嗅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景观,如杭州满觉陇(见图117)和上海桂林公园。四.触觉:人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说,质感来自不同触觉的感知和记忆;对于成人,主要来自步行或坐卧,对于儿童,亲切的触觉是生命早期的主要体验之一,从摸石头、栏杆、灌木、雕塑直到建筑小品,几乎成为孩提时的习惯。创造富有触觉体验,既安全而又可摸的环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中,质感的变化可作为划分区域和控制行为的暗示,如用不同铺地暗示空间的不同功能,用相同的辅地外加图案表明预定的行进路线。不同的质感,如草地、沙滩、碎石、积水、厚雪、土路、磴道,有时还可用来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满铺四厘米左右的卵石,使人产生一种干枯而无生机的悲哀感(见图118)。五.动觉: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和关节活动有关。身体位置、运动方向、速度大小与支承面性质的改变都会造成动觉的改变。如水中汀步(踏石),当人踩着规则布置的汀步行进时,必须在每一块石头上略作停顿,以便找到下一个合适的落脚点,而造成方向、步幅、速度和身姿不停地改变。这种“低头看石抬头观景”的现象,是动觉和视觉相结合的特殊模式(见图119)。如果动觉发生突变的同时伴随着有特殊的景观设计,突然性加特殊性就易于使人感到意外和惊奇。在小尺度的园林和其他建筑中,“先抑后扬”、“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都是运用这一模式常用手法。在大尺度的风景景观中,常可利用山路转折、坡度变化和建筑环境亮相的突然性,达到同一目的,至于特殊的动觉体验,如沿沙山下滑(鸣沙山)、攀登天梯(华山)、探索溶洞等,更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深刻的动觉体验可成为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特色。 六.温度与气流:人对温度和气流也很敏感,盲人尤其如此。在城市中凉风拂面和热浪袭人会造成完全不同的体验,其中,热觉对人的舒适和拥挤感影响尤其明显。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为人提供夏日成荫、冬日向阳的场所,并努力消除温度和气流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不应在室外铺设大面积的硬质地如(广场),因为它们为北风肆虐、烈日逞威提供了地盘;冬季狂风会给临街高层建筑底层的行人带来不适,改进建筑总体布局和体量,妥善处理步行道设计并设置导风板,是可行的解决办法。由于园林环境景观始终涉及上述多种感觉因素,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加强多种感觉性质及关系的研究与运用能更深刻地形成人对环境特色的体验。南京鸡笼山上构建的鸡鸣寺环境设计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见图120),鸡鸣寺庙宇不大,不过数殿,宝塔不高,不过七层,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视觉成贤街的对景,九华山东望的主景,眺望玄武湖的前景;听觉诵经声,钟磬声,铃铎声;嗅觉焚香产生的特殊气味;动觉登山和登塔时的转折上下;味觉素餐馆的风味食品。上述多种感觉的综合利用,均提供了与寺庙景观相协调的信息,形成了深刻的整体环境体验。在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重视和恰当运用上述原则,就能从人对环境的基本心理现象出发,触类旁通,进一步就环境态度、活动模式、文化变量和特定环境进行研究和探讨,创造出更符合使用者需要的环境园林景观,从总体上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思考练习题1课外活动作业题校园环境综合体验。1)作业要求:根据你在校园环境中的的多种感觉(视觉运动觉触觉听觉等)真实体验,分析校园环境是否宜人?如何改进?用图文分析说明。2)教学点评: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调研,然后分小组讨论,思考探讨多感觉机制在环境体验中的互动关系,如校园空间动线设计中视觉运动觉(移步换景)触觉(脚对校园路面的接触感;校园摩肩接踵的人流)因素的关联性;校园建筑及景观肌理环境视觉与触觉共同作用的体验。2课内作业题以“海洋”为主题的餐馆室内设计构思1)作业要求:以海洋生态环境为设计特点,从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效果提出餐馆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用图文设计说明。参考书目1来增祥 陆震纬著,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史春珊著,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马克辛、吴成槐编著,环境艺术设计手册,辽宁美术出版社4彭一纲编著,室内空间设计手册,中国建工出版社设计网站链接设计在线:http:/www.dolcn.comABBS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视觉中国:http:/www.chinavisual.com视觉同盟:http:/www.visionunion.com中国设计之窗:http:/www.333cn.com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http:/www.china-designer.com设计艺术人才网:http:/www.chdajob.com景观中国:http:/www.landscapecn.com/中国园林:http:/www.jchla.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