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过也教学设计(云岗中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25557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过也教学设计(云岗中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过也教学设计(云岗中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过也教学设计(云岗中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过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在学习本课时,除了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外,还要学习作为议论性散文的立论方法和论证艺术。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学情分析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高一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是对于必要的基本知识还处于模糊的认识阶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缺乏系统和方法。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加强文言知识积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方法。另外,对于孟子,学生基本只是知道此人,但对于孟子的具体思想并不了解,对于王道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本文篇幅相对比较短,内容也有一定趣味性,是让学生认识孟子及其思想的一篇很好的文章。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3、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的论辩艺术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落实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初读文章,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设计)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二、新课(一)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二)初读课文1、听朗读,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并完成注音 王好(ho)战 弃甲曳(y)兵而走 谷不可胜(shng)食也 数罟(cg)不入湾(w)池 养生丧(sng)死无憾 鸡豚(tn)狗彘(zh)之畜(x) 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饿莩(pio)(三)通过设问,疏通文意,并落实重点字词。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通过问题理解文意及重点字词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提示:“民不加多。”2、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4、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5、孟子是怎样解答梁惠王的疑惑的?有何巧妙之处?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巧妙的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当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时,也就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6、“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7、对于“民不加多”的问题,孟子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什么效果?提示: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不可胜用也。 无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 不寒8、这两段都讲治国的措施,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要分两段?提示:前一段主要围绕重视农业生产的问题,后一段内容上与前段有重复之处,但主要是讲国泰民安的理想境界,比上一段更进一步,而且重点还强调了对人民的教育问题,也就是要在精神上教化人民。9、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与前文哪里照应?提示:照应第一段,解答了梁惠王的困惑。也就是,为什么梁惠王的国家“民不加多”,同时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批评。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10、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四)小结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孟子的辩论艺术;归纳、落实本文的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 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移其粟( ) 弃甲曳兵( )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 )( )养生丧死( )五十者可以衣帛( )庠序之教( )孝悌( )饿殍( )狗彘(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五十者可以衣帛4、谨庠序之教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王无罪岁(三)判断下列各组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并解释。1、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王好战,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四)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五)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六)填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打比方,五十步而后止与百步而后止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 ,其中,五十步而后止比的是 ;百步而后止比的是 ,其实质也一样,都是 。二、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把握心理,张弛有度。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抓住他的这种心理,进行仁政思想的宣传,引导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虑及惠王那尊贵的地位、心高气傲的性格,孟子先避其锋芒,再投其所好地讲一个寓言故事,一步步争取了主动。王道政治的理想与魏国的社会现实相对比,孰是孰非,黑白分明,而“斯天下之民至焉”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梁惠王接受孟子观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因势利导,精心设计。“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精妙绝伦,看似漫不经心,却暗藏机轴,“循循善诱”,陷惠王于被动。 第三,充分蓄势,一泻千里。起篇没有直接驳斥,也不回答惠王的问题,通过故事“迫使”惠王自我否定,在惠王无力还击的心态下,在为自己正面提出主张铺平了道路之后,孟子才一发而不可收,充分透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四,设喻排比,气势浩荡。文章设喻说理,既从容不迫,又犀利有力。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如连弩排炮,江河决堤,力有千钧。这篇文章以气势胜,对后来的贾谊、韩愈、苏洵等都有很大影响。三、 归纳并落实本文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 颁斑 无毋 涂途2、词类活用(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作动词 (2)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 (3)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 (5)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名词作动词 3、文言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状语后置)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 拓展阅读阅读齐桓晋文之事,试比较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表现孟子仁政和王道思想上有何异同,同时进一步体会孟子精妙的辩论艺术。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思考并回答本文与课文的相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本文的辩论特点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