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拒绝低分.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10934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拒绝低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拒绝低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拒绝低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拒绝低分:不偏题不离题 一篇作文离题或偏题,损失重大。作文总共6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占40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占20分。从理论上说,内容只占20分,一篇作文离题或偏题只在内容这一项失分。但实际操作中并不是这么回事。离题或偏题之作,除内容项被判为四等或三等外,势必影响到其他两项的正常得分。离题之作语言再好构思再巧能得二类卷的分数吗?不被判为四类卷的低分那才怪呢! 也许大家都知道,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得主费滢滢参加2003年高考,她的作文因被判为偏题只得25分。如果撇开偏题,这篇作文的表达项和发展等级无疑都可以列入一等啊!可见紧扣话题写作是何等的重要! 因此高考作文取胜的第一要诀在于审题要准确,要让立意紧紧锁定话题,同时做到行文不脱轨,否则只能拿低分。原因很简单,考场作文是遵命写作,作文试题所指定的话题,既是考生要严格执行的写作指令,也是阅卷者用来评判应试作文是否合乎要求的重要依据。一篇作文倘若背离了限定的话题,当然不合命题的要求,不合要求自然要被扣分,又怎能获得好成绩呢? 从大量的低分作文来看,离题者有之,偏题者有之。偏题又有半偏与微偏之分,明偏与暗偏之别。归根结底在于思维的偏差导致审题不准,行文不正。为了帮助考生走出偏离话题的误区,我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把立意锁定在既定的话题上 我们常常惊叹于满分作文那超凡脱俗的立意,却往往忽略了把立意紧紧锁定在话题上的良苦用心和巧妙技法。其实作为考场作文,能否锁定话题是至关重要的,正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切合话题但只是常规立意的考场佳作,却永远看不到立意固然新颖却偏离话题的满分作文。那么怎样把立意锁定在既定的话题上呢? 其一,要把立意出新的基础建立在确解题意上。话题作文虽然不设置审题障碍,从而降低审题难度,但准确无误地把握题意还是立意的前提。多年来,偏离话题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一大误区,就从反面论证准确审题的重要性。更何况话题作文并非不会提高审题难度,2003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就存在着审题障碍,如果不注意审题而轻率立意,就极容易偏题。不少考生歌颂友情、亲情,抒写母爱、父爱,导致偏题,就是没有审清题目,只见“感情”,不管“认知”的结果。2004年15道高考作文试题,又有几道是零审题?因此认真读题,确解题意,抓住话题的精髓创新立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其二,要努力使立意明朗化,能够让阅卷老师一眼望穿。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平均3分钟评判一篇作文的速度,使评卷者根本无暇曲径探幽,他们只能快速扫描迅速判断,把一篇作文定位在某个等级上。因此立意的明朗化,对考场作文来说,是稳操胜券的高招。尤其是一些文学体裁的作文,更要做到叙写求曲折,主意求明朗,那种把晦涩艰深当作创新的念头万万要不得。应该知道,新颖的立意往往依托于最切题最明朗的表述。另一方面,就考生本身而言,立意的明朗化,有助于扣题行文,可以避免脱轨的失误。 其三,扣住“题眼”,把立意锁定在话题上。任何立意都是“话题”这根藤上的一枝花,扣住话题的题眼来表述,不但创新的空间大得很,而且没有偏题之忧。在行文时也要善于利用题眼或点睛的句子,以锁住话题。就拿费滢潆的作文来说吧,其立意是通过最后一段来揭示的,她写道:“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这种立意果然不同凡响,如果能从考场作文的需要出发,注意扣住题眼进行表述,点明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同时在每节文字中稍加挑明,我想出彩的机会还是有的,至少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 二、定向式话题立意莫偏向 从材料的有无及其与话题的关系看,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曰命题式,二曰导引式,三曰定向式。 命题式话题干脆利落,除了话题和要求没有其他表述,审题就是审话题。导引式相对命题式而言增加了话题的引语,但对立意不起任何作用,审题还是审话题。定向式话题所提供的材料多多少少限制了话题的走向,审题要把话题和材料参照着审视,否则会偏向。这类话题往往范围很大,而材料把它限定在某些方面,所以审题立意不能漫无边际。请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这样阐述“人生之美”。他说: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比如你吃东西吃得很好,但科学家的分析是,你只有15厘米的满足感,即从舌尖到喉咙。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比如听动听的音乐、看美幻的灯光。美的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要求我们通过努力,去认识生命中一些美好的部分。请以“人生之美”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道作文题,话题是人生之美,按道理作文的立意只要与之相关即可。但很明显,这道题的立意在人生之美的圈子里还要锁住层次,你可以就材料的三个层次进行立意,也可以就某一方面(层次)立论,还可以提出自己概括的层次,但不能撇开层次谈人生之美。当然,更不可以撇开人生之美谈层次。 有篇习作,从贯穿全文的糖果可以看出,其立意是落在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上,但从文章的内容看,又无法和第一个层次的人生之美联系起来,这至少是犯了偏离话题的毛病。究其原因是审题不过关。没能整体地把握作文题规定的话题,他只看到欲望、物质、人生这些词语,同时又认为追求物质没什么不对,于是以糖果为喻,说明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去一生的道理。这样一来,偏题乃至离题便是情理中的事。 在此类作文题的写作中,要学会把自己的立意对照作文题加以检验,看看是否背离话题。比如你为这篇作文立意以后,可以问问自己,这是在说人生之美吗?是不是与层次(或某一层次)有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要重新加以考虑,尽快准确立意。就上面提到的这篇作文而言,我觉得可以如此立意:不要否定第一层次的人生之美。在文中完全可以为正当追求物质的人生正名,并进而指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人生之美都建筑在第一层次上,这样就可以写出符合题意的好作文。 三、关系型话题切莫取一弃一 作文题目的材料和提示性文字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话题把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对象组合起来并构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从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看,材料作文时期曾经有过“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的三概念组合,话题作文时期都只有两个概念并列。对于这种关系型话题,我们在审题时要顾及两者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如果取一弃一,就会导致偏离话题。 比如说话题影视与生活,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就要顾及“影视”、“生活”这两个概念,写出来的作文要表现影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写影视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也在影响消费时尚的走势之类,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写生活对影视的影响(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总之,只有两者兼顾并表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才算切题。再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古人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心研读一些好文章,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也就是说除了阅读文学作品外,还要适当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技等方面的书,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请以“读书与作文”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这道作文题目的话题是“读书与作文”,不单是读书,也不单是作文,因此审题立意也要顾及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再看材料,想想它对话题起什么作用从古人和鲁迅的话来看,起着明显的定向作用。也就是说,作文要从读书对写作的作用来立意。当然,这是话题作文,你完全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发散思维。除了正面阐述外,还可以换位,谈写作对读书的作用;也可以反向,谈读书对写作的反作用(譬如生搬硬套、教条主义、脱离生活等)。但不管怎样,都不可以只谈读书与写作中的一个方面,否则至少偏离话题。 有个网友写了一篇作文写作的幸福。作文话题明明是读书与作文,可他取舍分明,来个写作的幸福,能不偏离话题吗?这篇作文该怎么改呢?我以为可以先写读书的幸福,再写作文的幸福,最后写读书给作文带来的幸福,这样一来就合乎题目的要求了。还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应有内在联系,不能脚踩西瓜皮,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还有个网友的作文叫做生活的良药。此文也偏离了话题,因为话题是读书与作文,而不是生活与作文,不但舍一,而且换一,能不偏离话题吗?再看正文,除了第二段谈到生活和作文的关系外,还有第三段讲到读书的乐趣,这些地方都不能围绕读书与作文来写。所以一要修改题目,二要修改第二段和第三段,这些地方修改好了,也就吻合本话题了。 四、例证要避免偏离话题 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但许多网友喜欢写议论文,这无可非议。话题本是谈话的中心,高中生的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喜欢议论当在情理之中。 写议论文自然离不开论证,论证最常用的是例证,如果例证失去向心性,就会导致偏离话题。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能用而没能用好,二是不能用而用之。请看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记者采访陕北的一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 “为了赚钱。”“赚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对此,你有何感想?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学工作成家生子上学。这同放羊娃有何区别?我们该怎么做?请以“人生之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有个网友认为要摆脱牧羊童式的人生怪圈,不能安于现状,而必须懂得拼搏。这无疑是正确的。他的习作精彩在于拼搏在论述时基本上能够围绕这一点展开。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就出在例证上。我们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我们还知道,同样的材料由于利用的角度不同,可以成为不同论点的论据。但它要求我们在引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作不同的陈述和阐发,使材料与观点统一。可许多网友并非如此,当他们认为某个材料可以作为论据时,就不假思索直接搬用,而没有根据论证的需要进行处理,于是论据与论点脱钩,失去了应有的说服力。这个网友在文中用到司马迁的例子。此例就广义的拼搏而言可用,但要用在这篇文章里,就需要作些阐发,使之为论点服务。比如加上:“如果司马迁安于牧羊童式的人生之路,在遭受宫刑之后,不再奋发拼搏,发愤著述,那还会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名垂青史吗?”当然,有的材料在引用时还必须改变行文的角度,突出论证需要的部分,弱化或删除与论点不吻合的东西,在不扭曲事实的前提下作必要的加工。遗憾的是,我们当中许多人并没有这样做,论据难以效力话题自在情理之中。这种情况属于能用而没能用好。 另一种情况是不能用而用之。也许是因为的写作内存不够随便凑,也许是认识失误不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导致论据不能为论点服务。精彩在于拼搏中有这么一段 再者,居里夫人研究铀的放射性,是在一间借来的破旧的贮藏室。这间房子阴冷、肮脏、潮湿。潮湿和低温使敏感的仪器失灵,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的损害。居里夫人在1899年2月6日的工作日记上记下了室温:摄氏六度,在旁边打了十个感叹号,以表示征服任何困难的决心! 这里列举的居里夫人的例子,孤立地看与拼搏有关,但放在人生之路的话题里其实不能用,结果用了,这一段文字游离话题是必然的。 要避免例证导致偏离话题,还得掌握行文的技巧,该点睛处则点睛,能扣题则多扣题,下笔唯马首是瞻,绝不顾左右而言他。网友习作离开,或者留下,要议论的话题是“境界”,文章的前三段通过谭嗣同与梁启超的比较,阐明牺牲是一种境界,行文至此该有点睛之笔了,可惜没有,给人若即若离的感觉。第四段举例,行文的角度也没有扣住牺牲是一种境界,以致论据不能很好地为论点服务。第五段进行阐述,行文倘能紧扣主意,比如把身处高位的人改成高境界的人生,其向心力就大不一样了。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写作议论文进行事例论证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话题选例,按照需要剪裁,并作必要的阐发,使论据为论点服务,避免偏离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