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诵读欣赏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1944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任先青教学目标一、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二、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当教学难点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一、作者简介: 任先青 : 1943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莱州人。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副主席。1988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陆续于诗刊、星星、黄河诗报、诗神、绿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二部。个人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余种大型辞书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首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其次,分析特色,选择诗的构思、表现方法、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赏析三、理解诗的内容。(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平仄 磅礴 酝酿2、解释词语:平仄:磅礴:潇洒飞扬:酝酿:神思:(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平平仄仄的枪声: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嘹亮的东方:2、按要求填空:l 第一节:从诗的( ) 方面 设喻;l 第二节:从诗的( )方面 设喻;l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l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l 第五节:从诗的( )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 )之情。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1、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答:(1)化用了毛泽东的不少诗句,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2)把他领导大家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从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设喻。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风采的?秋收起义、以农村保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等长征、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八、知识迁移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原诗: 仿诗: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九、背诵这首诗和此诗中涉及的毛泽东的词。语文基础教案 第 1 教时课题七律 长征年级初二课型诵读欣赏备课时间9、1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培养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学习本文精当的比喻和巧妙的构思等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析、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领袖的敬佩之情。重点难点重点: 毛泽东诗人与领袖的双重身份。难点: 精当的比喻;巧妙的构思。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感悟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他既是我们敬爱的领袖,又是一位造诣很高的诗人。他在领导人民缔造新中国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例如上学期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咏梅。当人们在赞颂他伟大功绩的同时,也高度评价了他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人们是怎样高度评价他的诗词创作的,有趣的是人们的评价也是以诗歌的形式吐露出来的。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任先青。任先青,1943年10月生于山东莱州。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顾问,德城区文联副主席。 任先青酷爱写国家大事,写名人、伟人。他天生低调,他写诗二十余年,只出了两本诗集,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任先青这个名字,但他的名篇诗人毛泽东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晚会上朗诵,并被编入初中语文的阅读教材。2、作品简介这是一首现代诗,选自诗刊1990年第6期,原题为“诗人毛泽东”。解题:毛泽东是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作为诗人,他擅长古体诗词,战争年代在“马背上哼成”了不少传世佳作。作为领袖,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燃起星火 ,后以农村包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开国业绩,永垂史册。在诗人领袖的题目下,这首诗恰到好处地理清了这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激发兴趣,了解背景,便于学习理解诗歌内容。)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及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大意。译诗:你用好像平仄诗韵的枪声写诗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其中最长的一行。(你)常常在马背上运筹帷幄,(你)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眼光,战场上的黄花,如血一样的残阳,(便)成了诗中最美丽的意境。(你)有时候很潇洒地抽烟,抬起头去看那远逝的南飞的大雁,(你的)宽大的脑子里却像大江的流水一样在不停地思考。在下雪天,(你)更善于敞开思路想像。思想飞扬起来,好像那梅花漫天飞舞的北方。相信你是最严肃的一位诗人,弯起手指来算一算,(你的)一首气势宏大的诗歌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构思,(你)不轻易朗诵诗句,(可是)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便成了世界上最精练的语句,使世界的东方也嘹亮了起来!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诵读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诵读本诗。3、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感情等几方面读出对领袖的敬佩之情。 4、男、女生、集体分别朗诵课文。(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步骤四、文本赏析(以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1、本诗化用了毛泽东的许多诗句,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出处吗?“战地黄花”语出采桑子 重阳(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如血残阳”语出忆秦娥 娄山关(1935年2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望断南飞雁”语出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月10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梅花漫天”七律 冬云(1962年月12月26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2、“嘹亮了东方”是什么意思?明确:使世界的东方嘹亮起来,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嘹亮”:声音清脆响亮。(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毛泽东的诗作是可以与他革命历程互相参证的史诗,这也为本诗的写作提供了方便。诗中化用了不少毛泽东的诗句,自然确切,也丰富了诗作的内涵。(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五、合作探究(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诗的巧妙的构思。)可以说毛泽东是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这首诗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把领袖开国创业比做诗人酝酿创作,从而找到写作的突破点,以全新的角度确切而巧妙地刻画了领袖形象,从而赞颂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那我们来看看作者究竟是如何将毛泽东的这双重身份巧妙地联结起来的呢?学生讨论后,老师再加以补充。明确:你用好像平仄诗韵的枪声写诗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其中最长的一行。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声,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之一。古汉语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仄声则指古四声中的另外三声。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入声分别分化到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去)中去。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些还带辅音韵尾。“平平仄仄的枪声”就是毛泽东的许多诗作来自革命战争,在毛泽东的笔下,诗与战斗和谐统一。由此可见,这一节是从诗的形式入笔,将战争中的枪声比作诗韵,将二万五千里长征比做诗行,这是“最长的一行”。这一节紧扣诗题,既写泽乐是领袖,又写他是诗人。诗句运用比喻,将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与写诗生涯糅合在一起,既生动又形象。教学步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生生讨论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六、总结归纳写作特色1.运用比喻,将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与写诗形象融合在一起这篇文章的第一小节将战争中的枪声比作诗韵,将二万五千里长征比做诗行,这是“最长的一行”,将毛泽东的诗人和领袖的身份有机统一,贴切自然。2.运用意象,展示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和豪迈情怀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是写于战争年代,而且有很多诗词特别19291931年期间写的诗词是他在马背上哼成的。七、布置作业1、课后收集毛泽东的诗词。2、预习枣核。板书设计内容:诗人气质 领袖风范诗人 领袖 手法:比喻精当构思巧妙教后记八上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课前学习:1、 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2、 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3、 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情境1:“走进”渣滓洞。学生、老师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渣滓洞有关情况,感受渣滓洞的生活。组织交流。展示图片,朗读文字资料,介绍背景资料。教学反思第二块:语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情境2:诗歌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朗诵(表现)两首诗。组织比赛,指导,组织评价。小组交流讨论参赛,评价。教学反思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诵读欣赏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学生交流2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学生参与,评选最佳选手3完成练习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练习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诵读花,完成练习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学生当堂完成,相互交流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略)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教学反思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 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 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目标1、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从国庆55周年入手,简单介绍渣滓洞的情况导入课文。学生通过写诵读脚本指导朗诵,小组朗诵展示。最后由一新闻引发思考,换起学生爱国的热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再过三天就是我们祖国55岁的生日了。在这55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二、诵读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4、 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5、分组朗诵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三、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四、总结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五、课外拓展读红岩一书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八上语文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己亥杂诗龚自珍1、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题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7.朗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八上语文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杜甫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2布置作业。钱塘湖春行一、导入。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四、拓展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五、当堂背诵六、作业: 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登飞来峰王安石1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3全体学生齐读。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1)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2)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6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7 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8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单元自荐美文交流)城市听鸟 治水必躬亲拓展阅读(教师提供城市听鸟) (小麻雀)也可以)(如课上生成的更好。先请学生说出选文的理由,文章写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主旨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和手段达到目的的。)学习目标:1、展示学生搜集材料,拓展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抒发学生对主题产生的共鸣,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课前学习:1、对自己搜集的文章和所写感受进行整理,列出疑难问题。课堂学习:第一块:你说我说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城市听鸟的读后感受。选出大家认可者共同完善。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交流、完善2组织学生班上交流城市听鸟的读后感受。阅读、讨论3指导学习、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第二块:师生互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老师提供下水感受评价老师下水感受2结合下水感受指导学习方法听讲3组织学生运用方法组内互评、完善。组内交流,互评第三块:全班评价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随机选出一篇全班由学生朗读听,准备评价2师生互动评价师生互动评价3由城市听鸟并结合所学过的几篇文章,请学生谈谈我们怎样正确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的枯荣、生死。发表看法课后反思课后学习:1、和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共同起草一份寄言养鸟人言真意切地表达你们对养鸟的看法,并投稿到报刊或张贴新村内。(文章见附后) 治水必躬亲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全文。课前学习:1、查阅工具书,能正确拼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了解词的大意,了解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2、查资料,了解海瑞。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小组内合作梳理文章内容,记下存在疑难。明确任务、多种方式朗读2组织活动:让学生先交流疑难、释疑,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交流疑难、释疑,复述、3组织交流、评价:了解学生疑难给予补充、指导交流,互评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诵读全文,能归纳出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 诵读、思考2组织学生活动多种方式的阅读、讨论阅读、讨论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交流,学生互评第三块:语文活动:背诵对抗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熟读课文,看谁能用较短时间背诵出全文。(形式可以多样)明确任务2组织阅读、背诵读、背3组织比赛、评价比赛背诵、评价课后反思课后学习:1、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学习完本文,谈谈对你有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结合自己的某一件往事,写一篇文章抒发你的感受。治水必躬亲 钱泳教学目标1、能正确说出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的意义2、能说出治水必躬亲的道理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治水必躬亲”这一基本道理的理解。2、难点: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含义的基本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对话来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不仅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且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可见对话的作用很大。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与现代媒体对话。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话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古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例如可以诵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朗诵等,要求能读通顺。二、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与课文对话,利用旧知,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尝试读懂、理解文章,将自己不懂的字词语句作出标记。三、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与小组同学对话,交流自己对于文章字词以及内容的理解,互相合作,解答疑难。将小组合作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四、与老师对话,交流心得五、与生活对话,理解文意1、叙述故事要求学生讲述古今几个有关“治水”的故事,并且能够做到故事情节完整,叙述重点突出。如:鲧治水、大禹治水、西门豹治水、李冰治水、历史上中华民族治黄等等。2、比照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对照文本,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结合所讲的故事是重点,在评述故事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题。如:鲧治水不成,因为他执一、拘泥于“水来土掩”的掌故,未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李冰修建都江堰虽然是堵水,但他成为造福后人的功臣,这是因为他知山知水,知情知势。大禹治水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六、援疑质理,掌握方法“治水必须躬亲”,文章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呢?(明确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历史上不同治水人物的正反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七、拓展延伸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八、作业请同学以“治学必躬亲”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阐明治学也要躬亲的道理。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躬亲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感悟能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一、教学重点提示: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二、教学时间: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情况: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2、律诗的形式怎样?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篇名:别云间作者:夏完淳,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选自夏完淳集篇名: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人。选自:李贺诗歌编出示幻灯片:4、读准下面的字音:cu nng yn zhng xi摧凝燕脂霜重 提携j si si 塞满羁旅塞上 塞 si 边塞 s 闭塞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壮美;苍凉、悲壮。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城内、城外。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阵以待。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歌颂英雄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边疆。别云间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悲苦感叹。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别故乡难,“难”在何处?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落入罗网,悲苦感叹。爱祖国爱家乡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视死战斗,冲天豪气。五、齐诵两首诗。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