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二单元学案带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1207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二单元学案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三二单元学案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三二单元学案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蜀道难【课型】预习展示课【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2.熟读成诵,准确默写全诗,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学习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 诗歌内容的鉴赏【学习时间】2课时【学法导航】反复诵读【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学习过程】一、预习要求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借助知识链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2书面完成预习检测题。二、预习检测一、实词1通假字所守或匪亲: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点拨“匪”,通“非”。“鹤”,通“鹄”。2一词多义难尔尚危坐点拨音nn,形容词,与“易”相对/音nn,名词,灾难/音nn,动词,责难,质问代词,那/代词,这,这样/通“耳”,罢了,而已副词,尚且/动词,崇尚,尊重/副词,还形容词,高/形容词,危险/副词,正,端正副词,徒/动词,犯罪,犯法/介词,因为/名词,通“座”,座位3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_问君西游何时还:_雄飞雌从绕林间:_使人听此凋朱颜:_砯崖转石万壑雷:_侧身西望长咨嗟: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答案为发愁,为动用法。向西,名词作状语。雄鸟、雌鸟,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凋谢,使动用法。使滚动,使动用法。向西,名词作状语。使回转,使动用法。二、虚词1乎2但点拨1.表感叹,啊、呀/语气助词,无义/介词,相当于“于”,对/介词,相当于“于”,在2.副词,只,仅/副词,只管,尽管/连词,不过,只是/副词,只要,只须三、句式1但见悲鸟号古木:_2雄飞雌从绕林间:_3又闻子规啼夜月:_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点拨13省略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5.宾语“胡”前置三、探究展示探究点一(名句赏析):1. 开篇两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 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探究点二(提炼概括):1. 全文的主旨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作用是什么?探究点三(鉴赏评价):1. 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什么作用?2.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 当堂检测1默写。诗人描写在山巅行走的艰难情形的句子是:_,_。_,_。展示蜀道一派奇丽风光的句子是:_,_。_,_。描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句子是:_,_,_。答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3分)()A危乎高哉(危险)B青泥何盘盘(形容山路曲折回旋)C扪参历井仰胁息(屏住呼吸)D飞湍瀑流争喧豗(喧闹声)答案A解析危: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3分)()A难于上青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西当太白有鸟道 一夫当关C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愿人长久D青泥何盘盘 开国何茫然答案B解析B项分别为“挡着”、“把着”。A项“比”,C项“只”,D项“多么”。 【课题】杜甫诗三首【课型】预习展示课【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习重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学习时间】2课时【学法导航】诵读和讨论。【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学习过程】一、预习要求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借助知识链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2书面完成预习检测题。二、预习检测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 环珮( )暮砧( )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质疑探究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 、“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3. 思念故乡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 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8. 怨恨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当堂检测】1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恨 别 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课题】琵琶行并序【课型】预习展示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2、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学法导航】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法: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学习时间】2课时【知识链接】1、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2、作者介绍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3、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一、实词1一词多义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数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暂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拨转轴拨弦三两声曲终收拨当心画 点拨 名词,话/名词,字/动 词,说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数词,几/名词,数量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2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_ _今义: _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今义:_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_今义: _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_今义: _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 _ _今义:_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_ 今义:_ 如听仙乐耳暂明。古义:_ 今义: _ 点拨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因为”古义:于是写 了。今义:连词,表示原因。“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今义:长句子。古义:整理。今义:整治,治理。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出一般。古义:刚才。今义:朝前面。古义:突然,一下子。今义:暂时。3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_遂命酒:_商人重利轻别离:_ 点拨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二、虚词1于转徙于江湖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为委身为贾人妇霓为衣兮风为马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初为霓裳后六幺 点拨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三、句式1送客湓浦口:_2转徙于江湖间:_3感斯人言:_4本长安倡女:_5使快弹数曲:_ 点拨 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4.判断句。本来是长安倡女。5.省略句。使其快弹数曲。四、名句积累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 干。4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探究质疑1阅读小序和第一段,说说这个小序和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拨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2乐声描写是第二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点拨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3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呢?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一谈。点拨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琵琶女“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过去在朝廷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琵琶女年老色衰,本不是她自己的过错;诗人惨遭贬官,原因是他正直敢言,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琵琶女晚年是“嫁作商人妇”而独自“守空船”;诗人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女与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悲人,怜己;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悲怆满怀,忍不住泪洒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4如何评价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点拨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5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点拨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课堂检测】 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请阅读第二节,回答下面问题:1诗人从哪里开始描写琵琶女真正的弹奏?_。2诗人从哪里开始精细描述琵琶女的旋律声音。_。3诗歌中哪几句是描写音乐的清快流畅?又有哪能几句描写了音乐缓慢修止的状态?_。4在最后乐段中,诗人是怎样表现音乐的高潮的?_。5诗人应用了怎样的手法,去描写这无形的音乐的,试加以分析。_。【课堂检测】答案:1.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4.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已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5.(1)作者在摹写音乐时用了一串常见的精妙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2)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课题】李商隐诗两首【课型】预习展示课【学习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4、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标重、难点】 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学法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鉴赏法、总结法【知识链接】1、 解析题目:锦瑟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马嵬本诗以“马嵬”命题,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杨玉环死一事。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诗人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马嵬(w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2、作者简介: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3、探寻背景: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学习过程】一 预习检测一、实词1一词多义迷庄生晓梦迷蝴蝶迷不知吾所如棋迷以迷天下之主 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点拨迷恋,沉醉/分辨不清/沉醉于一物一事的人/迷惑不能/没有谁2古今异义一弦一柱思华年。古义:_ _今义:_ _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义:_ _今义:_只是当时已惘然。古义:_今义:_ 点拨 古义:青春年华,这里指一 生。今义:指青少年时代。古义:伤春之心。今义: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情怀。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形容失意的样子。二、探究质疑:锦瑟1诗中用了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