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1.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9507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一 项目化教学(或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 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1.2课程基本理念(注: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课程设计遵循“设计导向”的职教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1.3课程设计思路(注:主要是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例如:吸收企业实践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建设的基本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项目实施的教学文件涉及到工作规范、生产条件等符合行业企业实际的咨询;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等。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项目课程”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的课程。项目教学是将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采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都由学生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组织引导作用。2.课程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提出课程工作任务目标: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目标: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要求。要突破“知识、技能”取向,强调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课程目标书写格式:建议提出些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目标,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例如,“能(会)操作(使用)”(动作技能)、“能(会)分析(判断)”(智慧技能)、“叙述(记录)”(陈述性知识)、“能说明(描述、解释)”(解释性知识)。3.课程内容与要求3.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或学习领域描述课程名称学习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基地学习 周学校学习 小时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各学习场所的学习目标基地学校工作与学习内容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注:描述职业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行动领域必须回答两个问题(1)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了什么工作;(2)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是怎样的。 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指出专业工作的对象,对第二个问题的解释则涉及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及劳动组织形式。此时,应考虑专业工作的各种要求并在描述职业行动领域时仔细加以处理。工作对象:专业工作对象的描述要考虑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即描述的是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对象。 如工作任务中的操作对象(技术产品和技术过程,服务,文献,控制程序) 该对象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操作设备还是维修设备)工 具:完成工作必须的器具;如何使用工具和器材。方 法:完成工作项目采用的途径、步骤与手段;(如故障查找策略,质量保障方法)劳动组织:职业任务的不同组织方式导致了人们在工作责任心、工作合同理解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对劳动组织方式的说明指明了工作过程中的设计机会与创造空间; 如何组织安排工作(单独工作还是团组工作,工作分工) 与其他职业好部门之间有那些合作及如何分界 员工的那些能力共同发挥作用要 求:(1) 企业的经营或工作过程可以导出对专业工作的多种需求;(2)行业企业确立的相关标准;(3) 各种法律规定对专业工作提出的要求。(填完删掉)3. 2项目(或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或项目)计划学时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要求(职业能力)教学内容1234合计课时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4.1教学模式 对本课程应采取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4.2教学方法与手段 对应具体学习情境或项目或教学单元1、2(重要教学内容),逐一说明教学过程应如何灵活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社会实践和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4.3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要求 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考核方案以学习情境为序,考核目标按教学单元分为理解(A)、掌握(B)、操作(C)、综合运用(D)四个层次进行。理解(A):正确领会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与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能从实质上领会所学知识的含义。掌握(B):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原理和方法,能分析解决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即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操作(C):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完成单项的工作 ,并对工作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综合运用(D):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内容一览表序号学习情境(或项目)学习性工作任务名称考核内容目标层次11.1 22.1 2.2 考核成绩组成表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权重扣分(SK)总分(满分100)1平时成绩(按单个学习情境评分,取平均值,公式中i 为学习情境数)学生自评(Sp1)0.1缺勤扣1分/次Sp(0.1Sp1i0.2Sp2i0.5Sp3i0.2Sp4iSKi)小组互评(Sp2)0.2教师评价(Sp3)0.4项目成果(Sp4)0.3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命题层次比例总分(满分100)2期末成绩试卷得分(SE)A0.3试卷得分(SE)B0.4C0.2D0.13总评成绩(S)S0.6Sp0.4SE5.课程实施条件5.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5.2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5.2.1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或实物模拟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5.2.2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5.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3.1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尽量选用工学结合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自编教材依据学院教材管理办法执行。5.3.2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5.3.3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料资源:如教学文件和资料、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专业期刊等。6. 其他说明附件二 理论为主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整合的学科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1.2课程设计理念(注: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全面发展等。1.3课程设计思路(注:主要是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在目前条件下理论为主课程可基本保持学科体系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需解决问题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2、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即参照项目课程的要求;对知识的基本要求也可按“了解、基本了解”、“理解、基本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写明。附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实践教学课时分配。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出本课程各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以将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所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5.课程实施条件对任课教师的教师资格、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教学条件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 其他说明附件三 实践为主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学科整合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1.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高职教育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要求,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技能训练作用。单纯的技能训练不是高职教育的理想课程。2、课程目标经过实践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实际训练,掌握那些基本能力和技能,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目标: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要求。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以实践项目或任务为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主要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学习和深化理论知识和培养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附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出学生完成工作项目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将这些要求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提出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的要求。5.课程实施条件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教学条件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 其他说明附件四 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目课程)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1. 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学科整合课程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2. 课程基本理念(注: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课程设计遵循“设计导向”的职教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3. 课程设计思路(注:主要是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等。二、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2)知识目标(3)素质目标2. 课程内容设计模块名称学时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概要说明编号能力训练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法手段与步骤结果(可展示)项目1.1项目1.2项目n.1项目编号1n与课程内容设计的模块对应。4. 进度表设计序号或周次学时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单元标题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编号知识目标其他内容三、考核方案设计1、工作任务评价(平时成绩)(1)能力目标(检测、报告、综合实训的评价)50%;(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30%;(3)其它(出勤、表现)20%。2、综合评价(1)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50%)+ 期末成绩(50%);(2)平时成绩(100%)=七个单项成绩(60%)+ 二个综合实训成绩(40%)(3)七个单项成绩根据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分别占612%;二个综合实训中, 综合实训一,占15%,综合实训二占25%;(4)期末成绩(100%)为期终头面笔试成绩。四、课程实施条件1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2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3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1)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或实物模拟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2)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5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课程整体设计要点、单元设计及单元设计要点附:课程整体设计的要点一、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1. 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的。2. 能力目标应是结合本课程的、具体的、可检验的目标。包括: 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 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对课程而言,这点最为重要); 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 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 按照规范/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 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 事故的处理能力; 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课程内容改造1. 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2. 课程的顺序应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3. 课程必须在教材基础上,根据以上二点进行二次开发,课程内容可设计成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模块。4. 职业院校中,外语注定是专业工具,每次课中有25个专业词汇用外语说、写,只此而已。(让学生感到外语和汉语一样,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而已,这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措施)。三、综合项目设计1. 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这就是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2. 项目的选择要点是: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3. 综合项目设计也最能考验教师的功力和水平。四、单项项目1. 尽可能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尽量避免类似习题、许多相互无关的并行小练习。2. 尽可能用接近学生未来岗位的项目。3. 项目设计顺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五、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必须考虑系统知识,定量理论。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否则就不是高等教育。但绝对不能采用传统的以系统知识和定量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1. 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以知识应用型为主。2. 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3. 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课,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4. 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5. 把课程评价从教师讲的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的好(有兴趣,能力有提高)为准。 树立新观念: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方法上的问题课程需进行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案头本次课标题授课班级课时上课地点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l l l l .l l l l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器材准备参考资料二、(单元)教学设计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告知(教学内容、目的)引入(任务项目)操练(一) (二)训练深化(一) (二)归纳总结作业后记课程单元设计要点1. 首先要准确叙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这是课程单元目标确定的依据。2. 课程的评价和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3. 选定每单元课程单项能力的训练任务。根据单元课程目标,为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训练项目,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4. 对“能力的实训过程”进行科学设计,确定演示、实训、实习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安排训练项目,不是仅着眼于具体的产品和任务)。5. 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系统的应用知识”。要求教师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求为主要依据,确定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这样“知识理论够用为度”就有了实际可行的依据以课程的项目任务为衡量基准。系统的知识不是不要,而是通常在完成任务之中或之后,归纳总结出来。6. 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教师要学会使用行动引导教学法。从直观实例开始,按初学者的认知规律(掌握一个概念应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7. 课程不能从概念出发,要打破过去“先学后做”的习惯,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教师要努力改变课堂上信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的局面,实现真正的互动。互动不是简单理解成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从而形成抽象概念。8. 做好板书、演示、展示、示范操作设计和实物准备。 (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必须考虑)9. 课程目标要明确。每个单元课程都有明确的目标。特别突出能力目标。10. 案例引入,问题驱动。教师举案例不是为了引向“新概念、新知识”,而是为了引向任务、问题。11. 正反实例,操作示范。通常教师只设计正面的,事实上反而的实例更有效。12. 实例模仿,改造拓宽。教师实例示范,学生可以先模仿,然后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对实例的结构进行改造,试着独立完成。(也可采用老师“讲A,学生做B”的方法,老师做的任务与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双线并行”贯穿项目设计。老师带学生先完成一个相对简单的贯穿项目/任务,学生课外完成另外一个同类的、但相对综合复杂的贯穿项目/任务。)13. 讨论消化,归纳总结。事情做完了,对其中使用的知识进行消化总结。 要重视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强调与技能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附件五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各水平要求内容标准适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性目标低高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说出、知道认识、辨认、举例、复述、回忆、选出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理解、比较、检索、指导、识别、理解、调查、说明、权衡、找出、选择、阐明、分类、区别、预测、猜测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撰写、应用、使用、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辩护、质疑、确定、判断、掌握、概括、优化、证明、检验、改过、计划、推广、拟定、解决、估计、收集技能性目标低高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访问、解剖、运行、演示、调试、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缩写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会、能够、学会、进行、完成、制定、识读、绘制、画出、检测、选择、表现、测量、试验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掌握、融类旁通、实现、灵活运用、联系、转换、举一反三情感性目标低高经历(感受)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参与、参加、经历、调整、合作、访问、接触、分享、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接受、同意、反对、抵制、克服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关注、节俭、欣赏、提出、获得、愿意、关心、帮助、确认、发现、判断、称赞、喜欢、讨厌、拥护、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蔑视、珍惜、怀疑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价值观等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具有、发展、热爱、追求、建立、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