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思想品德第二课教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52766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思想品德第二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初二思想品德第二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初二思想品德第二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设计意图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 知道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对逆反心理进行具体分析。 理解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危害。 知道与父母沟通的大致程序。 懂得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 知道要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论输赢不可。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 对亲子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 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能力。 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分析本质的透视能力。 会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行为能力。 对多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 把握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父母亲人的爱。 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 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 崇尚与父母的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 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2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1) 学生面临的问题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家长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面对的竞争压力,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其问题突发的特点,这不可避免地表现于家庭生活的亲子交往之中。初中生亲子之间的差异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这既有处于青春期学生正常发育所带来的共性问题,也有每个学生面对的个性问题。家庭矛盾处理得好,学生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酿成悲剧。新闻媒体披露了多起家庭悲剧。浙江金华一名叫徐力的高中学生将母亲杀害。2001年4月,湖南衡阳一名初三学生毒倒全家。2001年7月15日,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为“自由”毒死了父母,犯罪情节令人发指。其犯罪动因是中考成绩未上重点高中录取线,害怕父母责骂,于是两人竟决定将父母毒死。河北曾发生一起初中学生在同学的协助下趁母亲熟睡时用绳子勒死母亲的案件,其直接起因是母亲阻止他整天去电子游戏室玩耍。此外,学生离家出走的现象也在各地频繁发生。因此,关注学生的家庭矛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冲突,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要学会与人交往,这是他们立足社会的基本功,而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练习交往的第一课堂。所以,思想品德课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安排了这一教育内容。(2)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善于合理宣泄情绪,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体验行为后果、对自己负责,分辨是非善恶等内容,尽管不是本课着重讲解的重点,但都与本课内容有关。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我与他人的关系”规定: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在“活动建议”中规定,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上述规定,是本课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二、内容结构和整体教学建议1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构成。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由成长也会有烦恼切入,再讲到亲子矛盾、父母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反映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最后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是为讲与父母的沟通提供铺垫。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侧重讲如何与家长交往。先讲如何与家长沟通商量,即沟通的程序和要领;进而讲与父母交往的艺术,自己应有的胸怀。引 言引言由一副对联说起。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进门前请脱去烦恼”,下联是“回家后要带来欢乐”。其用意在于说明:“只有去掉烦恼,增加快乐,家才温馨。家是感情的银行,把欢乐存进去,回报的是更多的欢乐;把烦恼存进去,得到的是更多的烦恼。”然后引出“走近父母,奉献爱心,善于沟通,克服逆反心理的危害,我们就能为和睦的家庭增添温暖”的教学主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引言来导入,让学生分析对联的意义,家人据此来做会带来的结果,以及学生对自己家长的期望等,引出本课的内容。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本框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成长也会有烦恼”,由一个探究活动引出。活动的素材是一个初中女生的日记,也是她的自我感受。关于中学生的喜好,与同学交往的兴奋,不注意考虑家长的忧虑和感受,对于服装的偏爱,以及家长对男女生交往的戒备等,都是初中学生普遍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是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必然会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就此谈原因、谈自己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作出的努力,就此问题开展探究,有助于学生直面现实,发挥主体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亲子矛盾的产生,不完全是坏事。表明学生长大了,有主见了,主体性增强了,有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强烈愿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时候做不到的,现在的中学生能做了,由此矛盾也就产生了,这是好事。然而,这些矛盾的确困扰着学生,即带来烦恼,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坏事。人总是在矛盾中生活,谁也摆脱不掉矛盾,只能正视它,解决它。本目教材由此展开,主要讲了三层意思。其一,从初中学生的纵向对比、从家长与学生两个方面,揭示出亲子矛盾的产生。其思路是:我们小时候如何现在如何;父母怎么看我们的过去怎么看我们的现在;矛盾的产生。然后,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说明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家长的看法是不同的:小时候,由于对父母的崇拜而认为他们无所不能;到了青春期,对父母有逆反心理,看不起家长;过了青春期,又客观地看到父母的价值。这多少带有规律性。人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这一过程又受到经验、知识的制约,相关链接的材料正说明了这一问题。其二,造成两代人隔阂的深刻原因。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导入,让学生分别从生理、心理、阅历、知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比较自己与父母的差异。两代人产生隔阂的基础,表面上看是年龄的差距,其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子女与父母的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可能相同,由此产生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理想和追求也就不同。其三,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大多基于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父母爱子女,仍然产生亲子矛盾,这缘于父母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体谅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第二目“逆反心理有危害”,主要讲了三层意思。其一,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两代人的分歧,使子女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所提要求,常常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非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信这个,我非信那个。这些都是青春期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摆摆自己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说说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并由此进行道德修养的引导。教材其后的相关链接,介绍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几种具体情境和心理原因。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有助于他们理解产生逆反的原因。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我们要独立,家长不让我们独立。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我们要作主,家长不让我们作主。个性伸展受到妨碍。我们要出点儿圈,家长制止我们。强迫我们接受某种观点。我们要赶新潮,家长非要我们接受老观念。从学生的角度看,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心理原因: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学生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即自制能力弱;学生的独立意识比小时候明显增强,有了不同于家长的兴趣和追求。其二,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要具体分析,逆反未必都错,有的反抗不无道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看,代际不同,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大趋势。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中的许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教师和家长有意无意造成的。学生的家长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也难免也存在误区。这些都是导致学生逆反的因素。有调查表明,问题多的学生常常与家教误区相关,极端的事件中往往有家长教育不当的责任。下面列举几种家教误区,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棍棒之下出孝子粗暴型粗暴的方法易于引起子女的不满。家长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容易让子女消极模仿,助长孩子暴力倾向。可怜天下父母心溺爱型过分否认子女独立性的行为并不高明,常常使孩子丧失自主磨炼的机会,并产生心理依赖。孩子总是自家好袒护型这种不公平对孩子有负面影响,让子女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家里容易表现为不如意时就发脾气。树长大了自然直放纵型这种做法是不懂教育、放弃教育。如果不结合学生的表现及时管教,就会失去教育的良机。放纵的结果是子女放荡不羁,脾气暴躁,顶顶撞撞。冷热无常情绪型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方式,等于拿子女耍着玩。当家长情绪与子女吻合时还好,不吻合时,容易引起子女逆反。滥施奖励物欲型在人欲横流、物质诱惑性很大的今天,物欲型家教的负面影响更大。它有诱导学生不择手段攫取钱财的倾向,当子女的物欲不能得到满足时,学生会进行反抗。众星捧月至尊型学生不是完人,过分宠爱易于助长学生的虚荣心。当子女的虚荣心不能满足时,他们也会反抗。鉴于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主要从学生方面找原因,所以教材为减轻负担,没有从与父母的互动中讲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是由双方构成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多或少与家长的教育有关。所谓辩证看待逆反心理,就是要肯定逆反得对的,否定逆反得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要作出正确的与父母交往的行为选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其三,逆反心理的危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为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为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有的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有的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造成极大的危害,如离家出走、非法越轨、伤害父母等。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往往是惩罚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教材在此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逆反心理造成亲子隔阂、导致种种不快等危害。教师可以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自制,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本框最后的相关链接,介绍了学生自制的小方法。自制力源于修养的境界,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一些方法,教材没有刻意介绍这些方法,而是采用相关链接的方式进行说明。理智,是自制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智地处理问题。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第一目“架起理解的桥梁”,着重讲了三层意思。其一,如何看待与父母的矛盾。教材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意在让学生正确对待与父母的矛盾问题,得出“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化解矛盾,与父母携手同行”的结论。其二,介绍与父母沟通的程序。教材通过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想办法、出主意,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弄清与父母的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回旋的余地。沟通得好,子女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主意。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讲道理,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教材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即解决方法问题。安排这一名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上一探究活动,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处理家庭冲突的六步法”。这六步法也许不是解决家庭矛盾的万能钥匙,但它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家庭矛盾的思路。尝试使用它,会对学生有所帮助。其三,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教材在此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扮演,模拟与家长的沟通、商量,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并把自己获得的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切身体验说给大家听。这种安排,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主地探究所学内容,达到感悟过程、体验情感、增强能力的目的。其实,沟通的过程就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是个选择的过程。任何一种可能的选择,都有利有弊,各有其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权衡利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我们可以归纳很多关于沟通的要领。如果我们的教材装得过多过满,就会回到原来教材的老路上,即灌给学生现成的东西。鉴于沟通的实质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对方,双方求同存异,因此教材只是提示性地将这些重点写入正文,即“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与父母的沟通,需要心灵的交流,核心是爱的奉献。教材强调学生应该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这样,沟通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至于人们在沟通中获得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作了介绍。这种介绍,是以简单枚举法来呈现的。这些方法和经验具体包括: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敞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这些相关链接的资料,虽然不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却是对学生有用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体会,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第二目“交往讲艺术”,主要讲了三层意思。其一,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交流与父母交往的窍门儿。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结合已有经验探讨与父母交往的艺术。其二,有针对性地突出三点学生应该注意的具体要求。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呵护、养育是理所当然的,家长对子女的期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因而不会感激父母,更不会赞赏父母。其实父母也是凡人,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会赞赏父母对增进亲情和沟通来说非常有益。有鉴于此,教材强调“赞赏父母,赞赏中增进亲情”,并作了阐释和说明。不少家长反映学生不听话。这里有矛盾、抵触的问题,也有学生不会听的问题。其实聆听也是一门艺术,学会聆听同样是与父母沟通时必须予以注意的。因此,教材强调“认真聆听,聆听中获得教益”,并作了一些简要解释。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加上家长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多用功,家务事上不指望孩子,导致一些学生懒惰、没有责任心,不会帮助父母做事。这种情形也不利于与父母交往。因此,教材强调“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并作了简要解释。教材此处安排的相关链接,是与父母交往的三字经。这是与父母交往艺术的他人经验,也是非常有用的经验。家庭生活是一团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种各样的情境。这段三字经给学生以有益的提示,分别涉及多种情境:父母误会了我们,父母生气骂我们,父母动手打我们,父母说起来没完,所提要求遭拒绝,自己有事要外出,自己出行在外地,父母想打听情况,父母对我们批评,父母夸奖好儿女,我们不慎犯了错。在不同的情境中,三字经有不同的行为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结合三字经谈体会,还可以改造这一现有的三字经。总之,让学生参与、体会,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交往的艺术。其三,家庭交往要宽容。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多原谅,不必非与父母争个高下论个输赢不可。有时即使争赢了,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快乐、给家庭带来幸福;孩子认了错,不会带来耻辱,反而让孩子丢掉包袱,化解隔阂,使家庭变得更温馨。这里有个辩证思维问题。如果人们总在对立的两极中想问题,往往陷入误区。家中的矛盾有是非,我们要教育学生坚持“是”,舍掉“非”。但若将此绝对化,往往不利于家庭交往。宽容家长的错误,自己得理又让人,更有助于家庭的和睦。这里有道德境界问题,也有途径与目标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增进家庭亲情,营造温馨和睦的家,途径、方式要服从这一目标。如果得理不让人,看似正确,实则有悖目标,结果适得其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用具体材料进行说明。2教学提纲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第一目:成长也会有烦恼 产生烦恼的原因 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是一种爱第二目:逆反心理有危害 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 逆反心理导致的危害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第一目:架起理解的桥梁 要亲近父母,化解矛盾 学会遇事与父母商量 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第二目:交往讲艺术 赞赏父母 认真聆听 帮助父母 家庭交往要宽容3教学建议(1) 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2) 课前准备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理论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教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冲突;其二,学生在与家长化解冲突时,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其三,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其四,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其五,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其次,要对第二框教学的模拟表演事先作出布置。这个模拟扮演活动,意在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正确地与父母进行沟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可能,正确解决与父母的矛盾。教师要让学生仔细看剧情,让学生设计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最后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办法,尤其要让学生探究与父母沟通的要领。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扮演要求,并在准备扮演活动中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3) 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法,辅之以教师必要的点拨。课后的要求主要是践行,即把课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实践中。当然,在分析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讲逆反心理的危害时,教师也要辅助运用讲授的方法。(4) 评价建议本课评价,主要包括三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即评价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情感,与父母交往中是与非的判断,选择正确交往行为的态度,追求与父母交往中善的行为。这种评价,既包括认识上的评价,又包括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态度评价。在评价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把评价与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 行为评价。以爱的方式与父母交往、以孝敬的行为跟父母打交道,是本课的主要教育目标。评价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成长记录。这种评价,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强调学生自己的进步,注意多激励,突出学生的成就感。这一评价可以与上一课学生制订孝亲敬长的计划和实施统一起来。 知识评价。知识是形成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基础,是行为持之以恒的内在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掌握诸如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正确分析逆反心理,认清逆反心理所产生的危害,以及与父母沟通所必需的要领等,是必要的。评价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同情感的变化、能力的增强及行为表现结合起来,防止知用两张皮。知识的评价,可以通过具体情境进行考查。(5) 实践活动建议除本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理解父母期望和心情,与父母恳谈,给父母写心里话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与单元探究活动相结合,也可以独立设计为小活动。是否安排这些课外活动,主要取决于时间和学生负担。如果没有时间,也不必刻意去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4探究活动操作建议根据初中女生的自述探讨两个问题设计意图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讲产生亲子隔阂的原因提供铺垫。二是让学生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会在不同场合、不同问题上与父母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也是有原因的。三是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要求、期望、叮嘱等容易导致与父母发生矛盾的原因,实际体现着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爱。让学生从父母的严要求中看到父母的爱,是更为重要的。四是让学生体会到,矛盾是双方的,改变与父母格格不入的状况,学生有责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提出了本框乃至本课的主旨,为本课的教学理清思路,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课题。操作建议(1) 走进情境。先让学生阅读并认可教材提供的材料,即这是学生身边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事,是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事。(2) 举一反三。让学生补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让学生积极参与,介入到现实生活情境之中。(3) 你说我说。让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从中体会父母的期望、立场、态度、心思。通过分析,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4) 建言献策。让学生思考“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5) 点评引路。教师讲评学生的表现和意见,引领学生过渡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上。注意事项(1) 本探究活动重在发挥其导入功能。(2) 注意达成有限目标。教师要明确,并不是要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全部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后续内容会有专门讲述;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不能期望解决与家长沟通的全部问题,而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导学生。(3) 注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思考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与父母换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严要求中蕴含的爱心和期待。(4) 防止负面效应。不能因为开展这一活动,引发学生过多地指责家长,与家长对着干。比较两代人的差异,探讨造成代际隔阂的原因设计意图一是导入分析亲子矛盾深刻原因的问题。二是让学生了解父母,并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如果学生理解了父母的特点,理解自己与父母的差别,那么他们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正确做法,更容易理解和宽容父母的不当之处。三是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再认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容易片面。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处世方法的掌握。四是让学生运用并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开展这一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有益的、终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强其能力。操作建议(1) 明确任务。让学生浏览活动要求,明确自己要干什么。(2) 分组研讨。让学生分成小组,研究、讨论、填写。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探究活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路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小组讨论的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找出与父母的差别;第二步,探讨这些差别会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碍;第三步,让学生评价矛盾的性质(爱与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这些矛盾;第四步,体会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爱心和期待。鉴于两代人的比较涉及许多内容,在此,我们提供一些可供比较的角度。A生理上,我们与父母的差异。父母是成人,正值中年、壮年。我们正值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体重增加,第二性征明显,大脑结构趋于完善、脑兴奋性增强,心脏发育迅速,肺发育基本完成;但是,我们的身体并未发育成熟。B心理上,我们与父母的差异。父母心理成熟,有主见,甚至老于世故,经受过多种考验。我们有长大的感觉,有独立的愿望,受异性的吸引,思维有时偏执,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C阅历上、生活经历上的差异。父母饱经风霜,经受过多种挫折,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同各种人打过交道。我们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未真正走上大千社会。D知识上的差异。有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有的父母未必受过良好教育,即有的父母比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有的父母还不一定有我们知道得多;他们即使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知识更新快,许多知识已经显得陈旧。我们正接受义务教育,对比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来说,我们是“有学问”的人;可我们掌握的知识有限,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我们不如他们的知识丰富;我们与家长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在生活知识、实践经验方面,比家长要少得多。E思想方法上的差异。父母思想上求稳,容易倾向于保守。父母喜欢纵向比较,总同过去比;能较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年轻人思想开放,勇于创新,也易于偏激。我们喜欢横向比较,总与同时代人来比;看问题容易片面。F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父母处事冷静,谨慎,恪守准则。我们喜欢冒险,行为变化快,讲效率,不拘传统。G社会角色的差异。父母承担家长、监护人、职业人员等复杂的多种角色。我们主要是子女、学生、被监护人等角色。由于与父母存在生理差异、心理差异、知识上的差异、生活经历差异、思维模式差异、社会角色差异等,两辈人的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产生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理想和追求也就不同。这是产生两代人隔阂的主要原因。(3) 角色互换。在学生填写表格后,让其以家长的角色,体会对子女的期望、爱护、态度。这是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一个环节。(4) 讲评过渡。由教师总结活动过程,过渡到后续内容的教学。注意事项(1) 建议教师把握度、控制时间,不能探究得太宽太多,因为这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铺垫,而不是教学的重点。(2) 要渗透辩证观点的教育,即比较中会分析并全面地看问题,分别看到两代人的利与弊。(3)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情。这是体谅父母苦心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逆反心理造成亲子隔阂、导致种种不快等危害设计意图一是导入“逆反心理有危害”的主题。二是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烦恼、不快。家和万事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对家庭有利,对子女成长更有利。当然,家庭矛盾和冲突也难免。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会处理家庭矛盾,更快地成熟起来。解决家庭矛盾不能仅靠说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并体会到家庭冲突的危害。三是让学生感受自己处理问题不当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四是让学生体会逆反心理存在不利的一面,逆反心理可能造成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五是暗示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操作建议(1) 提出任务。教师根据活动要求,给学生提出讨论题,明确讨论要求。(2) 你说我说。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来讨论。着重谈冲突时的心理感受、造成的恶果。这是给学生体验的机会。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3) 冷静反思。从避免不良结果的角度,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4) 理论上升。由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将讨论结果上升到逆反心理有危害,处理矛盾要讲策略,提升道德、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是根本等高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2) 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件本身的介绍不必过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3) 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4) 如果有时间,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恶果。这两种说法有道理吗?设计意图一是导入功能,即让学生辩论如何认识家庭冲突。二是让学生正视这个问题,得出科学的认识。教材给了两种常见的看法:有人认为家不是说理的地方,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也有人说,家是爱的港湾,因为家里的矛盾易产生,也易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对待。为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需要正确认识家庭矛盾。夸大与父母的矛盾,会在处理家庭关系中有抵触情绪,妨碍沟通;看不到矛盾,会不在意解决与父母的矛盾,也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学生的进步。三是让学生体会走近父母、化解矛盾、与父母携手同行的必要。操作建议(1) 走进情境。让学生看图文,明确意图和任务。(2) 见仁见智。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来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开展讨论,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由教师举个具体的例子,分析应该如何处理家庭矛盾;还可以让学生讲自己如何处理家庭矛盾。讨论“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家务事通常属于什么性质?是不是每件事只有一个答案?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分别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和思考,你会不会一定坚持自己的主意?在各有利弊的情况下,尊重别人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好处?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应不应得理不让人?可以不同意别人的做法,要不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这种讨论、争辩,是个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对于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艺术、提高教育实效有重要作用。说明“家中矛盾容易解决”,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从父母爱子女、体谅子女的困难、期待子女更好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学生在争辩中体会父母心情,感受家庭温暖,从而更爱自己的家,更爱自己的父母。当学生的争辩僵持不下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异中见同;当学生的争辩趋同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同中见异。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活动的导向,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家庭中的分歧和矛盾,从而自觉寻找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3) 归结主旨。学生的讨论,最终要得出有必要、有信心、有办法解决家庭矛盾的结论。(4) 自然过渡。由教师讲评学生表现,归结观点,过渡到后续内容的教学上来。注意事项(1) 活动材料是自古就争论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允许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创见。(2) 要注意辩证观点的渗透,要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3) 要抓住主旨、归结主旨,即正确认识家庭矛盾,有必要、有信心、有办法来解决家庭矛盾。(4) 控制活动时间,不必纠缠一点而争论不休,课上讨论不清可课后再争论。帮小冰正确处理与爸爸的分歧设计意图一是导入“与家长沟通的程序”问题。二是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平台。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家长同意了,但要求他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个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怎么处理?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探究处理方法。三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家长的心情,学会与家长换位思考。四是帮助学生掌握与家长进行沟通的程序。操作建议(1) 走进情境。让学生阅读图文,了解情境,明确任务。(2) 抓住焦点。组织学生就此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关键是抓住小冰与爸爸分歧的焦点,围绕焦点研究解决的方法和程序。(3) 多种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处理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并分析其利弊。比如:不到同学家写作业、看录像了,这会导致对同学失信,自己也不满意,由此还会迁怒于家长;按家长的要求做,这保证了安全和休息,可未必有时间看录像,自己和同学会不能尽兴;不理家长的要求,写完作业、看完录像再回来,这会让家长担心、着急,说不定要受家长惩罚;与家长协商,双方都作些让步,可能双方都满意。(4) 权衡利弊。在分析各种可能后,权衡各种利弊,多中选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这时可以对这些具体方法进行再剖析,在比较中选择最优方案。(5) 理论上升。让学生把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梳理一下,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即引导学生善于与家长沟通,探讨沟通的有效程序,向本框教育目标靠拢。注意事项(1) 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分析和选择,不应该预设某种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和程序。(2) 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确选择。(3) 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难以预料的情况。当教师遇到没有把握回答或者难以驾驭的问题时,可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将问题留待课下探究。(4)要将本活动的探究与后续相关链接联系起来,链接中的六步法对探讨此题有借鉴作用,这样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模拟小莉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体验沟通要领设计意图一是导入进一步研究与父母沟通的要领问题。二是贴近学生,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体验并获得与父母沟通的道德要求。小莉是独生女,14岁生日前夕,几个要好的本班同学和几个小学同学都说要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小莉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聊聊天,放松放松。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上班又忙。怎么办?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一起帮小莉出主意,是个自我教育的好机会。三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动起来,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四是诱导学生与家长换位思考。活动的方式是一部分同学当“家长”,一部分同学当“小莉”,模拟小莉与家长商量的过程,这就给学生一个与家长换位思考的机会、理解家长的机会。操作建议(1) 明确任务,精心准备。这是个现场模拟活动,有一定难度,课前要让学生明确任务,分工准备;否则,容易现场表演无所措。准备的过程,也是设想父母不同态度的过程、探究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这本身也是在受教育。(2) 走进情境,模拟表演。让有所准备的“演员”上台表演;其余同学做“剧中人”或者观众,以另一种形式参与。(3) 大家评议,理论上升。由学生评议表演表现,更评议不同表现反映的道德水平、沟通技能水平,着力从交往道德的角度体验与父母沟通的要领。通过讨论评议,把自己获得的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切身体验说给同学听。如果说前一个活动侧重于让学生善于商量办事,探究处理亲子矛盾的步骤、程序,那么,这个活动则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也就是说,这两个活动有相近之处,但立意不同。教育学生与父母沟通,不光有个程序问题,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交流沟通中,要掌握基本的要领。这种沟通涉及的经验很多,核心是以爱的方式尊重父母意见,理解父母心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探讨此类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4) 教师点评,经验扩展。由教师简单讲评学生表现,进而归结教育要点,并依据后续相关链接的内容,拓展与父母交往的有益经验,巩固教学成果。注意事项(1) 不打无准备之仗。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要在课前让学生了解活动意图、情境,并作出分工、准备。(2) 课堂扮演要随机应变。扮演中最好有不同版本,即有对的,有错的;有事先准备的,有临时生成的;有扮演者的表现,也可以有台下同学的表现。这样做才有比较、有可辨析的材料,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道德,在辨析中作出正确的选择。(3) 评议时要注意点评学生的表演,如剧中人的主观动机、面目表情、行为动作、内心所想、沟通预期、基本态度、基本策略等,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把握沟通的要领。(4) 注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因为这些经验,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通过理论上升,易于构建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知识框架。(5) 学生活动更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多设想几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和结果,以便指导学生演示;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不参与扮演的同学仔细观察,多作评论;活动后,要注意总结,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学生得出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课后,让学生有意识地用这些有效有益的办法与家长沟通,将教育的成果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6) 对学生过生日的问题要引导。现在学生过自己的生日,不知道这是母亲的受难日;过生日请客、送礼造成浪费。如果有时间,对此要进行利弊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毛毛的事例,交流与父母交往的经验和窍门设计意图一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交流与父母成功交往的诀窍。毛毛是个冒失鬼,常常弄坏东西、染脏衣服、摔破花盆,惹得父母批评。可他家亲子关系并未因毛毛的过失、家长的批评而疏远,毛毛觉得与父母一起很开心。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良好的家庭关系常常如此。这其中一定有毛毛的经验,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经验。这种交流,本身就是学习。二是培养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的意识。本框讲的是两代人的对话,主旨在于让学生会与父母沟通。开展这一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沟通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冲突中与家长商量,并总结商量的大致过程和经验。三是强化交往的黄金法则的内化和践行。“你想让父母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父母”,是与父母交往的黄金法则。与家长的交往,核心是爱的奉献。父母对子女的奉献近乎于本能;子女与父母交往,也要坚持黄金法则。这是一切和睦家庭共有的经验,所有成功地与父母交往的窍门都与此有关。操作建议(1) 走进情境。让学生阅读活动提供的材料,了解背景。(2) 我有高招。让学生分小级讨论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讲给同学听。讨论中可以结合毛毛的经验:“我有错会认,挨批评会听,会帮父母做事,还会夸赞父母,老爸老妈能不喜欢我?”这几点(会认错、会聆听、帮父母、赞赏人)颇具针对性,也是与父母交往中学生应该注意的。学生的经验不会局限于此,可由学生敞开说。如果学生发言不踊跃,教师可以参照教材其后的“三字经”予以引导。(3) 理论升华。让全班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这是道德的升华,也是一般的、普适的经验。如果说,前一个探究个活动重在扮演中帮学生懂得如何与父母具体打交道,那么,这个活动重在结合学生平时的经验,从深层次上探究与父母成功交往的综合经验。(4) 激励行动。教师的讲评既要有道理的上升,更要有行为的指引。安排这一活动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践行交往的黄金法则和其他交往道德,把对父母的孝敬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交往之中。注意事项(1) 强调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其成就感,用正面经验激励学生内化并践行交往道德。(2) 抓住活动主旨,避免激化亲子矛盾的负面效应。(3) 对教材上的讨论题可灵活处理,不必逐一按顺序讨论。可以分题目谈,也可以将几个题目结合在一起谈。交流的重点在于激起学生对父母的爱,以孝敬之心、孝敬之行对待父母,与父母的交往要体现对父母的爱和孝敬。(4) 教师的引导要注意理论的上升和行为的指引,让学生从道德的高度把握与父母正确交往的窍门和真谛,并付诸于今后的实际行动中。(5) 可以灵活运用教材。比如,参照教材后续的相关链接来总结学生成功交往的经验,甚至把此链接材料也作为讨论内容。(6) 合理使用时间。当学生讨论热烈、收不住时,要注意抓住重点、控制时间。5重点及疑难问题解答(1) 关于两代人的矛盾人们常常用“代沟”来形容两代人的差别和由差别产生的矛盾。所谓代沟,指年轻的子女与父母辈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的距离、鸿沟,并由此导致两代人彼此不理解、产生隔阂。我们的教材从积极方面教育学生与父母沟通交往,避开了代沟这个消极的、阻碍亲子交往的因素。但是,代沟的确是理解代际矛盾时不可回避的原因。 造成两代人的隔阂有其深刻的原因。这可以分别从两代人的生理、心理、阅历、知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找出代际差异。两代人产生代沟的基础看似年龄差异,其实质则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子女与父母的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可能相同,由此产生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理想和追求也就不同。以下现象并不鲜见。当你在聊天室里和不知其名的网友聊得正起劲时,父母过来,看看因过于兴奋而满脸通红的你和电脑屏幕,然后,担忧地摇摇头,嘀咕一句:“什么东西”;当你对着电视里的明星表演、武打片、搞笑剧如痴如醉时,父母在旁边大训你没品位;当你吵着要去看演唱会或去参加签名见面会时,他们板着脸硬是不答应;当你看完新一期时髦杂志大声叫好时,他们拿起来翻几页后评价说:“唉,现在青年写的文章就是让人看不懂。”当你对父母讲班上异性好朋友时,他们一脸紧张,严肃地问你和他(她)是不是有早恋倾向;等你解释清楚以后,他们又会告诫一句:“你有什么可不能瞒着大人。”当你把抽屉上了锁以后,他们有意无意地问你:“有什么秘密呀,还要锁抽屉?”他们想方设法要看你的日记,虽然他们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当你接完了异性的电话后,他们装作若无其事地说:“刚才是个男生(女生)吧,好像跟你的关系不错嘛。”如果你想解释,他们又会说:“我不很封建,随便说说,你紧张什么呢?”当你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时,他们一定要你把同学的名字报上,并要弄清他(她)的性别、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所有这些,都是代沟的表现。代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一代不同于一代,社会才向前发展。产生代沟的原因是双方的,父母观念的滞后、行为方式的惯性,往往是产生代沟的上一辈的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烈的独立意识。子女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身体的迅速发育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的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长大的现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念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二是心理的急剧变化。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学生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自己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对父母说心里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等问题,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寻一下。三是行为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会变得更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是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不愿受约束,现在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强,从社会上习得流行的不少行为,对父母的正确批评听不进去了,代沟就产生了。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低程度,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可以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2) 关于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他们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教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唠叨,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他们开始对父母和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双亲、教师的束缚。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与双亲关系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依赖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但已经向往摆脱父母双亲的束缚。其二是独立阶段,可称为“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阶段。初中学生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双亲的依附才能成为成熟的人。其三是成熟阶段。随着初中学生自身向成熟迈进,向父母双亲争取独立的持久冲突,父母往往会逐渐承认其独立的地位。但是,在他们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过程中,父母双亲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学生对父母的反抗,要肯定其反得对的,否定反得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要作出正确的与父母交往的行为选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等误区,也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逆反心理存在着危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在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为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有的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如果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还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出走、行为越轨、伤害父母等。从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学生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用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逆反心理是正常的现象,会辩证认识这种现象,特别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带来的危害,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克服这种危害,和谐顺利地进行交往。(3) 关于与父母的交往本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这个问题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教材考虑减负不可能安排过多内容,这个问题又涉及学生社会化过程和终身发展,因此必须在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等多方面,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除教材上讲的内容外,现补充一些内容供教师教学时参考。当然,这些内容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的再现。 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依恋、顺从减弱,而更多地寻求同龄人的友谊,在家的时间减少,这被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难以适应,心里空落落的。所以子女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父母的观念,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父母的意见,听一下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父母也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很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通过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要父母接送,现在放学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能不让父母忧心忡忡呢?这不是父母不想放心,而是你的表现不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里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理想,会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过“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