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1697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作 者: 张 惠 单 位: 青 白 江 中 学 电 话: 13688463483 中考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改革也正逐步兴起和推广。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和高中新课改的双重背景下,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历史课教师,也应转换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展现历史课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键词:中考开卷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近年来,成都地区的中招考试,历史学科也开始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优劣的两面性,任何度量权衡的工具都是一柄双刃剑。开卷,加上只有可怜的20分,所以为了中考、为了升学率,大多数乡镇中学急功近利,历史课往往成为自习课、娱乐课,教学地位大大下降。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行,普通高中教材按照“模块+专题 ”的形式编写。编写时紧扣了课程标准,与老教材相比删减了许多内容。主要是围绕重点历史问题编写。因此新教材的使用,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要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然而,学生历史知识贫乏,甚至连朝代顺序都搞不清楚,更别说创新能力了。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把历史上活,展现历史课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后,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松懈了下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历史学科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中考的时候可以抄本。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不仅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严重影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思想问题是个大问题,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解除了,才能对提高考试成绩起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开卷考试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开卷考试更注重的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这就需要扩大学生自己的知识面,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给学生补充“新鲜血液”。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作铺垫,根本谈不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二、历史教师要具有系统、广博、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历史学科是个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语文、地理、天文、历法、建筑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学,广泛涉猎,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要经常专研教学大纲,学习最新的大学教材,经常关注史学动态和史学专著。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停留到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吃透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我们常讲欲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三、注意培养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利用一切条件、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老师所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把握住学生的心理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当教师挚爱的感情“投射”到学生心灵时,就会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师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观念。 教师要更新观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会学”,选择教学方法应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开卷考试的题目一般出得比较灵活。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照搬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在遇到难点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也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解决。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探究新知识,构建对问题的观点和见解的框架,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五、讲课幽默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雷曼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所接受。在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哲理的笑话,风趣比喻,脍炙人口的经典句,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去思索、探究、学习。第一,声音要抑扬顿挫,起伏适当。这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跟着你的声音进入状态,这就像和看电影一样,总比在家看牒片好,这就是“电影院效应”。第二,要加用肢体语言,它能使学生有个形象的记忆,使本来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对他们的理解很有帮助。第三,适当的将普通话和方言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语音效果,尤其是在学生学习困倦的时候加两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精神,但这种方法不能满堂串,这就容易使历史课失去趣味而变为纯粹的搞笑,如果严重的话甚至将使历史课失去它原本的“理性”。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还应该充满激清,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黑格尔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不用激情就能完成的伟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使命神圣而崇高,如果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历史教师上课没有激清,那么他怎么去点燃学生爱国的火焰,怎么去撞击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失去了激情的历史课根本不可能用历史本真和历史的原动力震撼学生。适时设置悬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置的悬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要多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据我们对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80%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或多讲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时,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讲述爱琴文明时,引出爱琴海的来历;在讲述周朝时,不妨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轻松一下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照本宣读,空洞说教,结果必然是一片沉寂,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收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抓住切入点,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喜爱与偏好,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适时进行渲染烘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如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用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片段,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课,可播放“七子之歌”导入新课,激烈得战斗场面、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立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再通过补充的文字资料、图片,让学习走进精心创设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过程、人物的活动,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 另外,教师要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角色互置方式诱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中。对于教材上易于掌握的章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自己登台当教师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例如讲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设问:“古代君主注重官吏的品德与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有何区别?”由于问题和现实有关联,因而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请问秦始皇的餐桌上可能有葡萄吗?”“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派,你会是哪一派?请说明理由。”这些问题一下子把历史拉近到学生身边,使学生顿时来了兴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次,学生开始思考问题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而积极地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思考、自由表达,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逐渐形成善于思考、勇于表达、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七、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分清正误。 历史课程纵向涉及古往今来,横向面对国内国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源远流长,世事纷纭,丰富多彩。面对如此庞大信息量,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必须教会学生摄取知识、比较异同、分清正误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加深对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纵向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比如通过比较中国新民主主义各个革命时期不同特点,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通过点面比较,学生从客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总之,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感悟,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去感悟和实践。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学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反省、创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