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复习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03356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复习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复习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复习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周礼中设计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政令、礼仪、祭祀又都有阴、阳之分。”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 D贵和尚中11“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13“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A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说明应公正客观地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D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14中国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22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1“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3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C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D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过作用5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6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7孙中山指出:“想要中国进步,不但是对于政治,主张要革命,就是对于学问,也主张要革命;要把全中国人几千年走错了的路,都来改正,所以主张学问和思想都要经过一番革命从前主张革命的时候,人人都说是要造反。说到学问思想上,要去推翻他,就是要把思想反过来。”可见,孙中山的革命观( )A指的是通过激烈方式改朝换代B专门指国家政治制度上的改变C指在国家制度上终止君主的垄断 D包含武力革命、思想文化革命8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9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10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雅典那时有一种活泼的自由,以及礼节、风俗和精神、文化上活泼的平等在不违背这种平等和这种自由的范围以内,一切性格和才能上的不同,以及一切特质上的参差,都得到了最无拘束的发展,都在它的环境里得到了最丰富的刺激来发扬光大。”作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便于个性发展 B追求平等自由C促进文化多元 D注重精神自由12l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 )A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 B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D直接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15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16“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17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19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中说:“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A可以发挥国家对经济调节作用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其丧失统治地位C促进西方社会垄断时代的到来D美国罗斯福新政将其彻底废除20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从中可以看出雅典人( )A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B绝对服从于城邦的需要C有着强烈的政治需求 D在城邦中失去了自我2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辫发之争”( )A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体现了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是不同类型文明冲突的表现23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2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25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6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271891年和 1898 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2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1哥白尼写到:“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伽利略表示:“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C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D圣经成为攻击科学的利器 215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借助神威阐扬人本观 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55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一直伴随于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三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材料四 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其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直到“五四”时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总准则,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陈旭麓学术文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并结合汉代以后的史实说明其合理性。(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要说明为什么直到“五四”时“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6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秦斗伏尔秦,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6分)材料二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8分)63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三材料四: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5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为顺应潮流,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8分)(4)材料四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7分)5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57【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8年3月4月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对民族主义作了阐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主义于抗日战争期间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力量,则此精神与力量,为今日捍御外侮之要素,亦即他日复兴民族之基础也。荣宁略论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材料二 1938年4月1日,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更明确规定:一、“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三、“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就民族成长的历史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合而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的记录。此共同之记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更由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国家悠久的历史。”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内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影响。6(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6分)5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18A【解析】试题分析: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据此可以得出A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天人合一思想1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强调了名分(物权)对所有者的重要性,也说明依靠法律按照物权所有判定事物归属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由此可以推断这符合法家学派的特征,故答案选D,A B C三家并无此项主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名师点睛】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张“以法治国”和加强君主权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受欢迎的学说,但由于忽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民众,导致民众的不满,故在秦代以后丧失主导地位,让给了儒家思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多采用儒、法、道三家思想杂糅而用之。13C【解析】试题分析:陈独秀的言论主要是评价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强调民主与科学推动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材料肯定了孔子科学的一面,但也否定他反民主的一面,没有“全面肯定孔子”的态度,故B项错误;孔子及其思想有积极之处,如“近乎科学”,也有消极之处“反民主”,说明应客观公正地看待,故C项正确;批评孔子反民主只是陈独秀的目的之一,而不是主旨,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名师点睛】百家争鸣中的诸子百家思想:(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14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 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 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 B 项正确;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 C 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的特点【名师点睛】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2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核心意思衔接不好,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权力的加强借助于天加强统治1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民国共和”只是一个名义。那么解决其实质问题的应该是接下来的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延续。A不对,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C不对,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D不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B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必要性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依据所学,A是在明清之际就由顾炎武等人提出,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不符;B是在19世纪中期洋务派提出,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朝封建制度和文化,符合题意;C是在19世纪末由康有为等维新派提出,与题意不符;D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与题意也不符。所以应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新文化运动洋务思想【名师点睛】多种史学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3C【解析】试题分析: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指的是古希腊哲学,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社会科学的意义在于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故C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才是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BD项错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社会科学的传播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通过材料“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由此判断该类企业应该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A项错误,C项正确。其产品用于军队所需,B错误;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后破产,D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5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士人精通诗文,“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体现的是读书与治国相脱节,故选择B项。AC项不能准确的把握材料的意思;材料也未体现出D项内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教育与治国【名师点睛】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无法应对当时的环境,因此才有了赫德的观点。洋务运动中开办西方学校,培养技术工人,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等是应对这种局面的对策。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经济和教育近代化。6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历史现象,从“上帝的众子”以及他们各自对应不同的天象,说明这是一种借助神权的表现,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排除A;通过“日”与其它各个自然界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这是一种等级制,与C项没有关系;D项题干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但仍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显示出农民阶级的分散性、落后性和狭隘性,其失败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它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7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想要中国进步,不但是对于政治,主张要革命所以主张学问和思想都要经过一番革命”可知,孙中山的革命观包含着方方面面,不仅指武力革命,还指思想革命、文化革命。故选D项。ABC三项说法不全面。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思想革命观8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无意说法律由谁制定,本身法律就是存在问题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的尊严和权威,故B项错误;柏拉图认为社会存在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制定了法律,这些法律是针对问题而设立的,却让那些没有问题的哲学家也遵守,因此,强调了对这种不合逻辑政治的一种不满,故C项正确;材料里没有涉及到理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9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可知体现的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D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10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论述的是雅典的政治环境与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文化的多样性,A正确,故排除C;BD均对材料理解不全面,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倡导实行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激发国人救亡意识,故选A项;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天演论强调变法维新,C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是公车上书,排除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名师点睛】进化论的影响:欧洲思想界: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欧洲学术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社会变革: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15D【解析】试题分析:作家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并没有对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不是理性认识,更不会涉及科学发展问题,排除AB。题干材料表明作家关注的是自然界,揭示了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因此C不正确。材料中“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关注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题干作品也揭示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D符合题意。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名师点睛】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6C【解析】试题分析:“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秀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这体现的是革命史观;“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这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故答案选C。考点:史学评价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名师点睛】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1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昙花一现,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D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19B【解析】试题分析: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经济,与题干中的“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不符,不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描述,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并未丧失其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非彻底废除了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20A【解析】试题分析:“身体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为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说明雅典公民意识强烈,故选A。材料显现不出公民绝对服从城邦的信息,排除B;政治需求是指公民参政和议政的意识,排除C;“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并不能说是在城邦中失去自我,排除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认识上的六个误区:(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理想和完美无缺的运作方式。(2)从局限性上看: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能说成是全体雅典男性居民的民主。(3)从实质上看: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4)从影响上看: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5)对于“陶片放逐法”:不宜夸大其维护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还应看到它极易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使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政治家被流放,不利于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6)关注两个概念的区别:“人民主权”指主权归属,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轮番而治”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是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2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清初的“剃发令”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可以排除A;“剃发令”和“保辫会”不是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可以排除B;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从本质上说是政治斗争的反映,C正确;D项和题意无关。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辫发之争)【名师点睛】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西方的工业文明冲击;西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传入;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民族工业发展;政治:政治民主化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例: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推动。例:清政府自由剪发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仕人志士的推动。例康有为的女权运动;阻碍因素减少:自然经济瓦解。2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对历史概念民族融合的理解。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从题干“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进行文化渗透”可知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作用2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D项的表述最全面。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过程2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答案选A,B 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重要影响,C项符合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特征,D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2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解。根据时间提示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三民主义2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理解与认识。“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依据其中的“既不尽更不秉承惟取”可见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28A【解析】试题分析:科学是与理性相联系的,理性是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而材料中所述“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则是理性的对立面,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1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故A项不正确;材料中“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故D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表达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故B项不正确;由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并且拒接宗教的攻击,可知答案C项正确。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15世纪”“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等信息可知该观点是文艺复兴时期者借助借助神威阐扬人文主义精神。所以答案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名师点睛】文艺复兴运动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55(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答出1点即可)(4分)(2)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6分)(3)观点:儒学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或君权、君主专制)的工具史实: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或强调三纲五常、或纲常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分)(4)近代以来,洋务运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科学思想开始传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主流。(6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保守主义主要体现在维护周礼形成的统治秩序,也就是克己复礼。孔子作为人道主义者,主要体现了对人民的关心,反对暴政,对统治者提出实行仁政的主张,即“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第(2)问,“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归纳为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归纳为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归纳为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第(3)问,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中的“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第(4)问,回答五四运动前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科学思想开始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展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主流。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观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洋务思潮、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名师点睛】近代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变:(1)太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2)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3)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5)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61(1)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道德和理性的哲学。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4分)目的:批判专制主义,教会神学,发展资本主义。(2分)(2)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4分,任答两点)原因: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