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46431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芳余文章来源:南宫徵羽推荐点击数:1819更新时间:2009-1-29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王 芳 余祖国 湖北省五峰职教干训中心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遗憾和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试从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实践与探索、思考与困惑三个方面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一、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意义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魅力,是中小学教育的人文要求。地方民族音乐指的是民族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总汇,它包括地方民歌、地方舞蹈、地方曲艺、地方演唱作品、民间歌谣等。如笔者所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就是一块地方民族音乐的“富矿”,可以挖掘整理用之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方民族音乐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情感寄托。它以自己特有的亲和力和扩散度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折射出别的地区和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光辉。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地方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介绍给孩子们;只有从就近区的民族音乐着眼,把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民族音乐的精髓展示出来,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的理念。 (二)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的宏博精深,是改善音乐课堂教学格局的必然。中小学音乐观行教材作为通用教材存在着两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一是歌曲选用趋向陈旧,虽然大多是经典老歌名曲,却少了些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二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具体到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所谓众口难调,统编教材不可能为某一具体民族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风味小吃”和人文关怀。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不能更好地关照中小学生耳濡目染的感性材料。因此,将地方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对于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情趣都势在必行。 (三)将地方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可以更好地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爱国必先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也必然要以热爱地方音乐为出发点。热爱的前提是了解和欣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们往往由于舍近求远、熟视无睹等文化心理,忽视了对身在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和领悟。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显然是对这种情况的纠偏救失。地方民族音乐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是与地方民族大众的生活、劳动、爱情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民族命运的羁旅和心灵的烙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地方民族音乐,就是引导孩子们向民族家园深处凝望,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与本民族内在律动的对接与认同。二、探索与实践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地方民族音乐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包罗庞杂,不可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其次,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是精华与糟粕共生共荣,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才能将那些格调健康、旋律优美的东西引入课堂。此外,地方民族音乐以什么样的形式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也需要常变常新。下面笔者以所在地的民族音乐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实践性探索。 (一)教唱民歌“山珍野味”入课堂 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土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多姿多彩,五峰被誉为山歌之乡。教唱民歌,就是把散发出地方民族气息的“山珍野味”引人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耳目一新地感受到山地民歌在悲情中的浪漫,从而对民族生存状态中的多灾多难和不屈抗争产生认同和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广阔生动的题材内容中去粗取精,摘英撷华。我精心挑选出门口一口堰、会唱歌的落我家、采茶歌、打猪草、一条手巾白漂漂、请出二位歌秀才、我爱采花山等十多首民歌,整理成活页,发给学生,课堂教唱,掀起一股“爱我民族、唱我民歌”的热潮。 2从多姿多彩的体裁样式中发掘精品,兼容并包。本地民歌的体裁形式有山歌、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新民歌等。在教学这些不同体裁样式的民歌中,我注意营造与这些民歌实际发生相仿的场景,如教唱采茶歌后,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向当地茶园,一边从事勤工俭学劳动一边演练这些歌调,学生们兴致盎然,不仅歌唱得有滋有味,而且领略了采茶劳动的艰辛不易,从实践中懂得了音乐可以放松心情、减轻疲劳、振奋精神的功效。在教唱薅草锣鼓歌后,我指导学生以歌舞形式把它搬上舞台,成为颇受全校师生欢迎的一个保留节目。 3传授民间乐理,让学生体味古朴优雅的徴羽乐风。从艺术技巧和表演手法上看,本地民歌也有显而易见的地域特色。它曲体玲珑,宫、商、角、徴、羽调式齐备,尤以徴、羽两个调式为主打,体现了巴楚文化中的“徴羽乐风”。有选择地把这些地方民族的乐理常识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摇曳多姿、瑰丽神奇,也不无敬畏地体会到土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对巴土文化的根系和源头有所认识和了解。 (二)民间歌谣清风徐来耳目新 民间歌谣是地方民众生产生活劳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有的叙人叙事,有的言情言志。总体来说,民间歌谣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一般都有怡人性情、教化一方的功能。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教点儿民间歌谣也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选择。五峰民间歌谣有时政歌、劳动歌、情歌、婚嫁歌、丧鼓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生活风情歌、杂歌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地歌谣中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雷公报、杨柳叶儿青、吴么姑等长篇叙事民间歌谣。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用过的歌谣例举如下: 1大月亮,小月亮 大月亮,小月亮, 哥哥起来做篾匠, 嫂嫂起来纳鞋底, 妈妈起来煮糯米, 隔壁的伢儿闻到糯米香, 伢儿伢儿你莫哭, 明年发愤栽糯谷。2推磨拐磨 推磨拐磨, 推的粑粑黑不过, 隔壁的婆娘一餐吃哒十二个, 吃哒心里不快活, 半夜起来摸茶喝, 炊子耪到后脑壳。 这是两首儿童歌谣。曲1包含着朴实山民对孩子这样的教化:吃果子要靠自己付出辛勤劳动。曲2则教育孩子不要贪吃过量。在教学中,我根据音乐教学的要求,或让学生朗读,或将民谣编成曲谱教唱,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民间歌谣的节奏感和朴实的音韵美。 (三)唢呐声声民间吹打动地来 学习民间器乐演奏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性课题之一。五峰民间吹打乐有两种:由吹奏乐和击乐组合演奏称之为“吹打乐”;由各种击乐组合演奏称之为“锣鼓乐”,俗称“打家业”、“打溜子”。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它与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并依附于民俗活动生存和发展,根植于泥土,流传于民间,其艺术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表现力丰富,艺术感染力强,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世代相袭,历久不衰。本地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直笛、皮鼓、大锣、钹、云锣等。 教学中,我一方面教给其乐曲结构,旋律特点,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鼓励孩子们向民间吹打乐高手虚心学习求教,不少同学已学会吹奏一种民间乐器。 (四)杨柳新枝金曲翻作心头浪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忽视由地方词曲作家原创的好歌金曲,它们不仅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气息,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韵味,代表了一个地方音乐艺术的当代成就。 由五峰本土词曲作家创作的土家喜爱咚咚喹、山寨迎客来、咂酒歌、鸽子花、茶山小么妹,有的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有的捧回全国“群星奖”金奖,有的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滚动播出。在课堂上教唱这些歌曲,在校内文艺活动中排演这些作品是土家族文艺获得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重要举措。三、思考与困惑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是一个相当大的母课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亟需有识之士思索与探究,它既牵涉到我们的文化观和教育观(我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究竟有着一个怎样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思想认识无不源自于我们内在的观念),也触及我们在教育体制、教材和教学法上的诸多敏感神经。笔者提出如下的思考与困惑: (一)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担负起直接传承文化的重任。教育者只有把它提升到民族文化重新建构的高度,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才会跨越重重障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务必意识到自己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责无旁贷。 (二)让地方民族音乐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春天来临。只要应试教育还存在,地方民族音乐就不可能大面积地呈强势地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 (三)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祈福于教材改革的区域化。教材的“大一统”格局必须突破,各地应当组织教育专家和文艺专家们编辑出版自己的乡土教材,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教材。 (四)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高水准的双师型音乐专业教师。他不仅要做音乐专业教师,传授乐理常识和一般性音乐技巧,也必须力求使自己变成谙熟和精通这一地方文艺的民族文艺家。除了他自身朝着这一目标做不懈的努力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观摩学习和民间采风的机会。 (五)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渴盼教学形式的变革。封闭式学校管理再也不能搞封闭式教学,学生必须关心社会,关心地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经送宝,让部分音乐特长生深入乡间访问民间艺人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六)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说到底是社会系统工程,是民族文化工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定州城是冀中平原上的古城,也是秧歌和吹歌的发样地之一。 相传在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东坡曾为定州秧歌和吹歌谱曲、填词,因此,当地有“苏秧歌”之说。 吹歌在定州市境内甚为普及,其中以子位村最为活跃。子位村有一万多口人,能从事吹、打、弹、拉和吹歌活动的不下一千人,村里有老年吹歌班、青年吹歌班、妇女吹歌班、少年儿童吹歌班。娃娃们上小学,在小书包里也经常装着小管子、小竹笛、小唢呐等吹奏乐器,一有空闲,就掏出来吹奏一阵。每逢麦假、秋假、新年、春节或喜庆之日,人们总要凑在一起演奏吹歌,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习。从这些农民业余吹歌班里,培养出不少专业演奏家,如中央乐团的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从小就在子位村拜师学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与这个民间音乐摇篮的熏陶和培育是分不开的。 子位村的吹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已谱录了40多首乐曲,其中有表现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放驴、打枣、打秋千、梳妆台,也有根据民歌和地方曲艺演变而来的快乐的春天、拆破街,还有金字经、五圣佛、上桥祭等反映宗教仪式和僧侣生活的乐章。其主奏乐器以管子为主,唢呐、笙、笛、板胡等为伴奏乐器,管子起领奏或独奏作用,情绪异常热烈,井讲究音色韵味之美。曲调旋律多为表现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生活气息很浓。演奏方法严正,是当地农民自我娱乐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活动。 定州吹歌在演奏中,经常咔戏。但不是外地吹歌中所惯用的硬咔。这是运用唢呐和小海笛、小海锥吹奏一段乐曲之后,放下乐器,嘴内还继续发出一种奇妙的音响。但是,听众看不见演奏者运用什么乐器,却能模仿许多地方戏曲唱腔,以至超越人声音域的限制,奏鸣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澳大利亚专门研究中国民间器乐的留学生葛榛树为寻找这个谜底,曾把河北省歌舞剧院的唢呐演奏家梁培印特邀至其住所,做了个别即兴表演,这才解开了疑团。原来,演奏者的舌下含着两块很小的金属片,名曰“口琴子”。年轻的远洋客人对此大为惊叹。她称这是世界上最小的“乐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