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1816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江山市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现状,探讨了幼儿分享教育的干预途径,得出结论:1、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持之以恒,使分享品质不断发展。2、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3、分享教育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教师保育员的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也很重要,起到隐形影响幼儿的作用。另外,家庭配合幼儿园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关键词: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一、问题的提出:1、分享的涵义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2、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的意义(1)从小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个幼儿都将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网”中,都将经历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幼儿阶段,通过学习与人交往等技巧开始的,分享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幼儿必须要与他人共同享用许多东西与权利,不能独占,以自我为中心。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得不到他人尊重、信任、友谊、支持,当然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幼儿会因此而感到孤单、压抑、寂寞、情绪低落、性格内向,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障碍,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极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2)健康的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幼儿是未来的一代,若这个社会中的人是不健康的、变态的,那么又如何能要求这个社会是进步的、文明的呢?是的,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人,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想完成、达到这些目标,必须从幼儿期就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3、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这阶段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本园129名小班幼儿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园小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行为。二、干预措施:1、制订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培养目标(见表1)。表1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培养目标内 容目 标物质分享乐意与人分享食物,感受分享的快乐。逐渐学习一些使用玩具的正确的方法,懂得爱护玩具,体验共同使用玩具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乐趣,从而养成自觉共同使用玩具的态度与习惯。精神分享乐意帮助同伴解决困难,对同伴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能和同伴愉快的游戏,感受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2、培养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分享意识,懂得分享意义 A、榜样的力量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享方面的榜样。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小朋友,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这样,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产生分享意识。B、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通过观察回答,让幼儿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从而让其明白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懂得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A、角色扮演法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Flavel)的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和分享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在这个时期,教育他们“共同分享成功”、“共同分享快乐”的最好办法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根据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教师设计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表演游戏“门铃响了”“谁病了”,让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习如何分享,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B、激励评价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是否品德高尚,必须以他对别人的贡献大小来衡量。而这种贡献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是否能以自己人的善良去温暖他人的心。”教师和家长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孩子。作为家长更应该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关心社会,关爱家庭,家庭各成员互相关心,特别是孝敬长辈。C、移情训练法移情训练就是指提高幼儿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而“移情”是沟通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因素。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就利用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区角活动渗透共享教育。D、正面强化法在实践中,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口头语言强化: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和你玩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伙伴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这么开心,你真了不起!”肢体语言强化: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有的小朋友经常热心帮助别人,教师看到后都应及时用肢体语言向他们点头、微笑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此带来满足和快乐,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E、家园互动教育法教师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品德要求,反映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强化。组织家长参加观摩活动,展示幼儿在分享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教师的评价,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实验前后孩子的变化。积极组织丰富的亲子活动,如“家庭假日聚会”、“郊游”、“野餐”等,为家庭之间的分享、幼儿之间的分享搭建平台,通过交流、比较、互动、学习、模仿,制造分享氛围,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创造分享机会,开展分享实践在分享行为培养过程中,组织开展几项比较长效而且具体的活动: “我的资料”分享活动幼儿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倡导孩子收集资料,我们将这个活动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相结合,使幼儿形成资源共享意识,通过资料的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和知识,资料可以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形式获得的信息,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或成人帮助下通过查阅有关图书或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式对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很有帮助,始终贯穿在各个主题活动中,也很好地促进了孩子分享意识及行为的形成。 “快乐分享爱心宝贝”活动为了强化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分享活动的要求,组织进行“快乐分享爱心宝贝”活动,在活动之初,先提出当选“爱心宝贝”的十几个具体要求,比如:在家会将自己喜欢的菜,食物主动让给家里的老人及大人吃;以便家长在引导过程中有所参照,过了三个月后,再请家长按照评选要求给自己的孩子打分,然后进行评选,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行为上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温馨友好家庭”活动有些孩子在周末时会互相串门,久而久之,两户家庭成了亲密家庭,受其启发,我们进行“温馨友好家庭”活动,提出要求:选一个或两个同伴作为周末来往的对象,并在来往次数,及友好指数方面提出要求,如玩具、食物共享,要互相帮助,一起出游等。然后向家长提出这种活动的意义,实行方式,请求协助方面的要求。在活动期间,让孩子常常进行讲讲画画“我有两个家”等活动。在学期末家长互相进行交流,在班级公示栏中进行“友好家庭”名单的公布。 为“山区小同伴献爱心”活动山区贫困地区的孩子买不起图书,玩具,对于他们来说,得到玩具和图书是多么珍贵。我们向幼儿介绍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使孩子产生同情之心,再发动大家捐献玩具、图书,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为贫困山区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而且对于培养儿童的利他意识及分享行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敬老院老人献爱心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已没有亲人,让幼儿走进敬老院,去关爱老人,一方面可以给老人们带去温情和欢乐,另一方面也让幼儿体会到奉献与分享能带来的欢乐。这一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幼儿们能为老人做多大的奉献,而在于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能为他人作出奉献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一种快乐。共享生日蛋糕现在的家庭往往要在孩子生日那天请亲朋好友聚一聚,这其实也是一个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良好载体,应充分加以利用。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尝蛋糕,一起分享欢乐。通过这一活动,幼儿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分享是相互的,你分享了别人的蛋糕,别人也分享了你的蛋糕;你把爱心给了他人,他人也把爱心奉献给你。建立分享规则,巩固分享行为为了保证幼儿刚刚树立的分享意识,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是平等分享规则。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教师要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如想想自己没有玩具时的体验)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二是共同分享规则: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在实践这个规则前,教师要开展专门的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人商量、协调的技巧。三是按先后顺序轮换的规则:当分享物品数量很少时,可以实行谁先拿到,谁就先玩的规则,别的幼儿若想玩,可以和他商量,等他玩过后给自己玩。这个规则可以解决在分享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而且这也有利于加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规则: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当然这种制度开始实施时会使幼儿觉得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让别人玩呢?老师可采取换位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思考,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发出类似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三、效果分析:(一) 幼儿的分享意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享意识是指幼儿对分享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愿望与态度,通过访谈与设置情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活动前后幼儿的分享认知水平虽然总体差异不大,但有一定的提高。通过调查,幼儿对皮球、图书、玩具(包括自带的)的分享这三项的分享意识都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分享教育的分享因素,特别是分享行为训练密切相关。见表6。表2 幼儿对实验物品的分享认知情况比较表调查项目分类标准活动前活动后X2人数%人数%幼儿对实验中物品的分享态度(你愿意和伙伴分享图书、玩具、皮球吗?)图 书A11471.413685.0显 著B3924.381811.3显 著C74.3863.75不显著自带玩具A8351.8814490.0显 著B6037.595.63显 著C1710.6374.38显 著皮 球A8351.8814590.63显 著B5836.2500显 著C1911.88159.37显 著(二) 幼儿分享行为的质量有明显提升1、 活动前后幼儿分享动机有所提升我们将幼儿分享动机从高到低划分为三个层次: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利他、朴素道德感),遵守规则(包括集体意识和服从规范)和个人功利(包括小团体、互惠、交往工具)。表3 不同分享组别幼儿分享动机的频次分布 道德层次分享组别个人功利遵守规则尊重利他前后前后前后A组(次/人)81721754917B组(次/人)86801347916X2不显著显著不显著结果发现,从幼儿整体来看,活动前小班幼儿的分享动机以个人功利最为显著,活动后遵守规则的道德动机频次增加幅度很大,尊重利他的道德动机发生频次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2、实验前后幼儿分享行为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幼儿分享行为的主动性标准为:能经常主动地分享,而不需要成人的鼓励或其他人的影响。表4活动前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师观察情况表项目分享人数分享自觉性、主动性前后前后人数(n)53764881百分比(%)41.02%77.78%37.15%72.84%X2显 著显 著表5活动前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家长调查情况表项目分享人数分享自觉性、主动性前后前后人数(n)46834287百分比(%)36.00 %58.11%32.86%57.23%X2显 著显 著表4、5数据表明,活动前后小班幼儿的分享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但是也可看出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园在家有一定的距离,这与独生子女在家的特殊地位有关,尽管家长知道幼儿园在进行共享教育,很多家长也有意识给予分享机会,但家园有别,特别是共享食品,许多家长总有不与孩子争食的想法。3、活动前后幼儿分享行为的稳定性有了提高表6活动前后幼儿分享行为的稳定性差异比较项目前后人数%人数%多组合型7558.11%3527.23%延续型4636.00 %5542.86%持久型85.89%3929.91%X2显 著 “多组合型”指幼儿连续分享时间在5分钟以内,勤于结伴,“延续型”指幼儿连续分享时间在612分钟,“持久型”指幼儿连续分享时间在12分钟以上。表6表明,在实验前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人均分享活动时间为16分钟,有7名幼儿达到了25分钟。4、活动前后幼儿分享内容范围有所扩展表7活动前后幼儿分享内容的范围差异比较项目前后人数%人数%物品分享12093%11892%游戏分享1713.2%745723%心理分享21.55%6651%学习分享0032%X2显 著据表7分析,活动前小班幼儿的分享内容 93%局限在物品分享,活动后在游戏分享和心理分享方面的人数增加显著,分享范围有所扩展。 (三)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及行为有了进一步提高活动后,由于对分享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家长对家庭中分享教育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如表8所示,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情况也有了显著变化,如表9。表8活动前后家长育儿态度情况比较表调查项目前后X2人数%人数%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的态度赞成9271.411085.0显 著反对0000/无所谓3728.61915显 著教育态度的变化也使家长的教育行为产生了变化,表现在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情况上。见表9:表9 活动前后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培养情况比较表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情况前后X2人数%人数%经常进行5441.78062显 著有时进行5643.33628显 著基本上不进行19151310不显著六、结论1、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持之以恒,使分享品质不断发展。小班阶段只占整个幼儿园生活的三分之一,有必要继续在中、大班开展分享实验研究。2、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小班幼儿知行不统一特点,注重分享情感的熏陶和移情教育;为幼儿创造分享练习的机会,进行行为的训练,体验分享的快乐。3、分享教育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教师保育员的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也很重要,起到隐形影响幼儿的作用。另外,家庭配合幼儿园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应加强指导家教的工作,避免幼儿产生两面现象。参考资料:1、邓芳3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 临安锦城中心幼儿园2、王义珍 张庭茵幼儿移情训练与利他行为的培养3、徐 瑛 李晓燕幼儿分享行为发生机制及培养的研究报告武义县武阳幼儿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