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8951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秀山县石堤镇中心校 龙莲英【摘要】习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看重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写作。注重生活和积累,开拓习作教学的空间,把习作评价作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手段。让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享受,一种自我满足,一种自我能力和水平表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下的、创造性的表述、兴趣习作、积累、开拓空间、评价作为提高手段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的要求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又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一、 看重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写作。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他们的写作愿望,让他们爱写、想写?答案是激发儿童兴趣习作。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对“激发兴趣”作了精辟的阐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那么,如何激发儿童兴趣习作? 1、让习作回归生活,使学生懂得习作写什么。让学生的习作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或事物。因为自己的事,身边的人或事物都是小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做的,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有话要写,有话想说,从而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学生习作的兴趣。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拓宽视野:学生可以去旅行,观看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观赏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探索乡村变化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学生只要有了亲身体验,就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那么作文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肯定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写。3、多赞赏、鼓励学生,让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例如,发动学生写校园“红领巾小广播”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等。一经采用,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创作动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二、注重生活和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源泉丰盈而不枯竭”,作文难写,关键是没有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在新课标中就提到了要写好生活化作文。把生活引进教学,这无疑把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活水,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机。只要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习作。校园、家庭、社会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千姿百态。有了厚实的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不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在课内外阅读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文章表达方法以及体验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有了阅读积累,到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写成文章,写的文章才有可能言顺情畅。(2)在有益的活动中积累学校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体育比赛、讲故事、知识竞赛、猜谜语、社会调查、红领巾小广播、收集广告语等,这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又是亲身参与其中。因此,有话可说、有话想说。(3)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何谓“观察”?对事物进行仔细地察看、了解。何谓“留心观察”?一是对某一事物引起注意;二是对某一事物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进行认真地看,合理地想(包括与相关的事物发生联系,从表层到实质,从外表到内心,从无情感到有情感)。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如果不做生活的有心人,绝大多数事物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物当时似乎有点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淡忘了。所以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仅知道观察什么,还要知道怎么观察、怎么积累。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为此课题组特地设计了学生阅读的积累卡,加以记录,真正使生活的积累成为学生表达的素材、习作的源泉。三、开拓习作教学的空间。对习作教学人文互动的理解,派生出这样的理念:生命所在、生活所在,习作所在。生命和 生活是广延性的,习作必然体现时时、处处的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指 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 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长期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却处于一种严重封闭状态:每周两节课或每学期几篇习作,局限于课堂。封 闭式的习作教学不顾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忽视学生习作兴趣和情感的培养,不顾学生习作 的个别差异,是对主体创造性和个性的扼制;是对学生丰富精神生命的漠视;是教育人文性 的泯灭。事实上,习作教学决不是每周两节课或每学期几篇习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还特别强调:“沟通课堂内外”,“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 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必须突破时空 传统,积极开拓习作空间,定位于更宽广的视野,走出习作教学小天地,以学生为主体,以 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广阔的习作环境里,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作,学做人。在习作教 学实践中,可从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习作教学空间突破。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充学生的积累,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和阅读空间里积累习作 素材,加强语言、思维和表达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学会通过社会生活和利用网络、媒体搜集 资料,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把探究社会、自然、自我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建立 多元文化的体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 握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二是充分挖掘语文资源,促进学科间融合,促进课内外结合,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母语,打开 习作教学的新天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大千世界、心宇万象、社会生活,无不是习作的 广阔天地和习作之源,读读画画、说说演演、唱唱跳跳,语文与音美体学科有机融合等等, 都是习作教学应开拓的空间。通过习作主体、习作源泉、习作时空等开放,通过撰写观察日 记、札记、读书笔记等形式,让学生学会随时、随机、随兴自由习作。由此,学生学到的不 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得到活水源头的习作训练,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学 习了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开阔了视野,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充分发现了挖掘学生的潜能。由于人的发展是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在习作教学中,还 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参与、发现探究,鼓 励他们能动地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尊重儿童生活,尊重儿 童经验,尤其要鼓励儿童的独特思路和想法,建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形成富有学生个性的 习作空间。四、把习作评价作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手段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因为他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习作评价能使学生明理,成为学生的导行,教学生处事,长学生自信。以往的评价教师偏重于方法、结构等,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个性不张扬,即成了“千人一面”。因此我们要注意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它强调的是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根据这一目的,教师在进行习作评价时,要重视学生的习作方法,习作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多方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我修改,自我提高,使评价成为学生习作发展的动力。要发挥习作评价的优势,教师必须注意三个“性”,具体包括:1、评价符号的丰富性:传统的习作评价符号比较单调,一般是在好词佳句下加圆圈或波浪线,最后用一两句话写上总评,打上等第。习作本发下后,学生首先看等第,然后欣赏一下被老师圈画出来的词句,最后看总评。学生会为得到一个优秀星而欣喜,会为本子上圈画到的词句而自豪,但这大多是作文优等生的待遇,一般的学生却可能得不到特别的感受。再从孩子的天性看,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只有常变常新的东西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不懈努力。所以,教师应尝试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比如,对写得出色的习作奖励一只大苹果,或画上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对有进步的习作送给一粒糖果;对有待努力的习作画上一只小白兔,加上一句“加油哪!”等等。这样,体现了评价符号的人性化,个性化,更符合了学生的情感需求。2、评价内容的层次性: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体现了一种终结性结论,肯定某篇习作的优与劣,更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功能,体现出习作评价的激励与指导作用。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更要注重后者的功能,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如,肯定赞美性的:“在你的笔下,校园池塘的每一样景物都那么美丽,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被吸引。”有指导提示性的:“校园的喷水池确实很美,但是,喷出的水柱到底是怎样的,在阳光下怎样,被风吹散后又是怎样的,你能再仔细观察,把它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吗?”也有情感交流性的:“看不出平时文静内向的你情感这么丰富,在你的笔下,小猫是这样的可怜,你是如此耐心的呵护,你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还有启发探究性的等等。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传统的习作评价,定位于教师与习作之间,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往往忽视习作者的情感和需要,使之成为一种单向的评改活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把评价定位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自己之间。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活动,创造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充满活力的评价环境。一篇习作完成后,可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认为满意的,可以画上一张笑脸或自己喜欢的水果,对精彩的地方画上一个“!”。也可由小组内同学对照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交流交流用得好的词句,对不恰当的地方进行参谋,提出建议。这一过程,既让每一个学生欣赏到他人的佳作,又获得他人的建议,有利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真是一举两得。在这基础上,教师进行评价,肯定本次习作的成功之处,找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再次修改。如果发现个体差异比较大的同学,则有必要进行个别交流、评价。这样使评价主体多方参与,使学生的习作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肯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且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这就为作文提供了良好的动因、驱使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习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会写”为“我爱写”,他们把习作当作一种享受,一种自我满足,一种自我能力和水平表现。主要参考文献:1崔恋“语文课程标准问答”,载“人教网小学语文版”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2年4月出版。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