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8918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记: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好使了,唯独电脑里面多了几篇文档,看着这些曾经挑灯夜战的作品,有高兴、有泪水,现在把他们都拿出来,希望参加工作的同志,不要再像我一样。现在才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借鉴别人的文档是非常高效的一条捷径! 办公室职场感言泉州教育科研参考2010年第五期(10月) 总第90期目 录教育发展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课程园地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从外在强化手段走向课程自身教育视野 南京高中生可修大学课程陈小娅:不能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 俄罗斯专家:中小学生该背多重的书包 国外如何向孩子讲述校园惨案教育时评 好学校让学生快乐 想要快乐简单吗?“塑料儿童”之痛教师沙龙 学会热爱别人的缺点心理漫谈越骂越糟糕重拾快乐六秘诀教育故事我是百合花编者的话: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一文介绍了各国积极推行校本教研的经验,对当前学校的校本教研的推进有借鉴意义。如何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这是是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问题。而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从外在强化手段走向课程自身一文则通过思考杜威的儿童与课程提出了从课程自身出发的两条建议,值得老师们深思。教师沙龙栏目介绍了人的选择性知觉,让我们意识到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热爱别人的缺点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推动力。心理栏目则探讨了如何提出批评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是疾风暴雨抑或春风化雨?值得老师们了解并在生活工作中运用。教育发展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程晋宽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中小学教师参加学校教育研究,有助于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和研究型学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积极推行校本教研,积累了丰富的校本教育科研经验。一、政策与制度:中小学校本教研的根本保证首先,各国制定了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校本科研的政策。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小学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校教育管理问题提出了要求。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且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中小学教师应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例如,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就是一项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改革项目,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写的科学普及资源、科学普及设计等教材,对于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具有极大的帮助。2002年,美国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公布了2002-2007年的教育战略目标,公开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开展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了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制定了详细的落实措施,包括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俄罗斯则把千百万中小学教师作为补充教育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作为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其次,各国加强了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等国中小学设立了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经费、人员等支持。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师科研,国外中小学校都设有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日本在中央设立了国立教育研究中心,指导中小学教师参加研究。从2001年起,日本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鼓励教师参加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的中小学也都设有教学研究会等组织,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教学实验等校本教研。日本中小学教师也可根据兴趣成立各种教育研究组织,诸如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等,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了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美国中小学科研管理也具有制度的保证。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在英国,学校和社会都有一定的研究机构支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例如,在一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IQEA)的项目中,学校改革的内部动力来源于中小学校各自成立的“学校改进小组”,这个小组负责管理这个科研项目,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建设性的意见。俄罗斯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包括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教学法委员会积极推动教师科研。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强调加强中小学科研、实验和设计机构的建设,落实中小学科研工作政策。国外中小学校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设立教科研组织机构,不求多而求精。使得学校能够确保教育科研活动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这些机构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不仅要负责为校本科研活动筹措资金,还要做好科研协调和管理工作。二、校长与教师的科研能力: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首先,校长的科研能力体现在校长对校本教研的领导能力上。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各国都把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校长的任职条件之一。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德国中小学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美国则鼓励发展创造性的校长培训模式,提高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的情况与校长的关系十分密切,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中起着示范和领导作用。在美国、日本、法国,中小学校长不仅有较高的学历,而且大多还有学位,有研究专长,有研究成果,许多中小学校长还是教育研究界有权威的专家,他们不仅领导教师科研,也亲自参加科研。德、英、美、日、法等国都重视对校长科研领导能力、科研工作的要求,通过健全有关科研制度,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部门均提出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美、英、日等国教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十分注重评价教师的业务学习效果和科研水平,注重教师更新知识的程度,以及把研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提出: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成员。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艾森豪威尔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标准,使教师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也要求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为了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各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使教师成为“临床专家”,具有分析、诊断和处理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做学者型教师。在当代日本,中小学一直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日本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提倡“研修”。“研修”具有“研究”与“修养”的双重涵义。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师观,教师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传递器,要做创造性的教师,每个教师都要不断地在教育科学方面进行学术研究。为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改革师范教育,加强教育科学及研究学分的比例,提高教师学历;鼓励教师研修和参加科研工作、实行优秀教师休假制度,优秀教师可集中精力研修或著书;为教师提供进行科研的场所。对教师的研修,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必须保证提供教师的研修机会;要制订教师研修规划,确定教师研修的奖励方法,提供教师研修必要的设施等。英国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强调“以行促思”。英国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注重教师专业研究的发展。英国中小学不仅把教师看作是课堂的负责人,而且把课堂看作是教师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在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就建立了一个课堂行动研究网络,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使研究与行动相结合。随着英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以行促思”的教师培训模式广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发展也成为校本培训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针对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确定策略后再审慎地投入实践并观察和评价实际效果。英国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是中央及地方教育当局一项固定的长期工作,在每年或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用于教师培训活动,教师可以参与校本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会、座谈、与校外来访专业人士交流。三、合作与应用: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途径与落实国外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的“合作”或“伙伴关系”,研究者之间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研究。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有助于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必须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途径之一是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这种“US”合作研究的共同体,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派出一些大学教师到中小学做专任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到90年代初,大学与中小学的正式协作伙伴已发展到1,400个,此举被称为“教育改革的最佳战略”。例如,密执安州州立大学与霍尔特中学合作,使该中学具有了“实验中学”的地位。在霍尔特中学,实验教师和新教师在密执安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大量的研讨和示范活动,并研修了最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修订了学校教育法,提出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以创造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它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法、德、荷兰等国广泛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途径之二是专业发展学校(PDS)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1990年、1995年,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了明日之学校和明日之教育学院的报告,提出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研究状况。专业发展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都带来了益处,是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还建立了专业发展学校网络,为专业发展学校制定了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9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遍布每一个州,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途径之三是与专门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作模式。中小学教师与专门科研机构的合作是较为常见的合作研究形式之一。与大学和中小学教师构成的共同体相比,专门科研机构具有联系普遍、直接、灵活、广泛等特点。美国一些教育科研机构非常重视与中小学的联系,例如,“西部地区教育实验室”与471所公立学校、31所私立学校、35所乡村学校有合作关系,该实验室还为教师出版了力所能及的研究丛书,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俄罗斯中小学与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师范学院的合作也是很成功的。如明斯克师范学院一直与明斯克第二十中学的教师们一起在心理学实验基地进行工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中学实验教学教师积极分子队伍。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教育科研效益,锻炼了教师,使很多教师走上了教育科研的道路。在英国,地方教育当局(LEA)为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IQEA)的课题中,地方教育当局不仅协助学校收集科研数据,满足个别学校的特殊需要;而且从地方和整体的角度比较各学校的发展情况,协调学校、地方与国家的利益,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英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他们与中小学校合作研究课题,甚至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解决经费难题;有时作为顾问和专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起指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有时接受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任务,帮助他们形成和发展教育研究能力。途径之四是学科教师同辈团体合作模式。学校教师同辈团体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教育问题。这种由同辈团体构成的合作共同体所进行的教育研究,最能体现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因为这种教育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对学校实际问题的深刻认识,而且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同行,同辈团体可以相互切磋教育教学经验,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过程。它在突出教师实践或行动研究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开拓了“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新途径,并成为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最突出的特征。“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模式,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更符合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的规律,有利于养成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本领。随着“以学校为基地”改革的出现,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建立了教育科研的“伙伴关系”,也促进了学科教师同辈团体的合作。途径之五是研究、推广与应用模式。美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教育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美国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验证理论的学术传统,一大批的学校和教师积极进行着研究、试验和推广活动。2000年,美国教育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日本中小学也重视把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以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文部省则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借助科学研究,学校才能改进教育与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在知识经济的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学校管理实践领域。(摘自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8期)课程园地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从外在强化手段走向课程自身杜威儿童与课程对教师的启示陈传东 儿童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问题。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开发了很多兴趣培养方式,这些培养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阅读杜威儿童与课程之后,笔者意识到我国教育界很多培养兴趣的做法都是外在于课程的,教师激发的不是儿童对课程自身的学习兴趣,而是通过其他外在目的“引诱”学生学习。这种通过外在强化手段培养的学习兴趣不持久,不能使儿童对课程本身感兴趣。有鉴于此,文章力图从杜威的儿童课程观入手,首先论证兴趣对儿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课堂中采取的一些培养兴趣的方式,然后结合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如何培养儿童对课程自身的兴趣。一、兴趣对儿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个体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杜威认为兴趣的通常用法有三种意义:(1)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这种含义之下兴趣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如某人的兴趣是政治或新闻工作;(2)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这种理解之下兴趣是事物影响人的地方,如一个隐名的商业合伙人对商业有兴趣,不是因为他积极参与商业事务,而是商业的兴衰影响他的利润;(3)个人的情感倾向,此时谈论兴趣就是谈论个人对某件事的态度问题。感兴趣就是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个对象。笔者在文中所关注的是兴趣的第三层含义,即儿童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在谈论兴趣的性质时,杜威认为“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这表明儿童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潜在的,它需要成人对其进行激发和引导。从兴趣的定义可以看出,有无兴趣、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活动和探究实践。谈到兴趣的作用时,杜威认为兴趣对儿童的课程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动力功能,“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二是集中注意力功能,杜威认为“兴趣就是统一的活动”。如果教师只是严格训练的信奉者,“儿童就会实实在在地学会以某种方式保持其感官处于专心致志的状态,但是他也将学会将他的本来会集中注意于有意义的教材的思想注意到别的方面去”。由此看出,训练往往会使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到他们本来感兴趣的事物上去,训练造成分裂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兴趣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教材,形成统一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兴趣对儿童课程学习的作用除动力功能和集中注意力功能之外,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兴趣能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挖掘学习者的内在潜能。很多伟大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都与自己的兴趣有很大关系;第二,兴趣有利于学习者快乐成长,对学习充满兴趣的儿童会生气勃勃,而不会暮气沉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过“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对学习感兴趣的儿童不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而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有吸引力的事情;第三,兴趣是提高儿童学习效果的重要诱因。带着兴趣去学习,儿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表明了兴趣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二、传统教育中培养儿童课程学习兴趣的做法与反思传统教育中,教师也注意到了兴趣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很多方式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不断的强化练习以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是教师用以培养学生课程兴趣的重要手段。杜威把这种兴趣培养方式分为训练、奖励与惩罚两种,并批判了这种借助外力刺激儿童学习动机的做法。(一)训练训练何以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使人养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人们也能接受自己原初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中小学的数学学习和外语学习就是一种极好的例证。学生天天埋头于数学题海,演练各种公式和解题步骤,渐渐地,学生也能从解题中找到乐趣。外语学习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一个完全不具备语境的教室学习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交流技巧,就需要反复的训练。虽然很多学生讨厌外语学习,但一想到外语在考试中的比例,就花极大的功夫学习外语。从表象看,学生对外语学习极其有兴趣,因为他们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而很多学生并不承认自己对外语感兴趣。针对同一现象,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就在于对“兴趣”理解的不同。训练之所以会产生兴趣的表象,就在于“假如环境连续提供所需要的工作方式而排除另一种方式,人们也可能对一种例行的和机械的程序发生兴趣。我常听说,有人捍卫和赞扬愚笨的手段和无谓的练习,因为儿童对于这类东西有兴趣。”这种经训练而产生的兴趣,并不是儿童自身的、生动的兴趣。一旦环境允许儿童不学习这些需要长期训练的课程,儿童就会感到极大的超脱。在我国,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努力学习各科课程,而一旦考试结束时,很少有学生会再拿起那些教材。特别是中考或高考过后,全校学生疯狂的撕书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高考前几天,学生还很有兴趣的学习,而高考一结束,就马上变得十分厌恶学习。学生如此的善变敲响了反思教育的警钟,表明教师竭尽全力培养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儿童对课程自身的兴趣。很多教育学者不无忧虑的说“我们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厌学”。不难看出,教师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二)奖励与惩罚学生对所学课程无兴趣,需要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来促进学生学习,已经成了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共识。为此,教师们开发出了很多奖励方式,小红花、小红星、橡皮、铅笔、笔记本、“乖娃娃”、“先进个人”、“三好学生”通通在奖励之列。表现好的学生便有幸获得这些奖品奖励,并且得到其他儿童的羡慕眼神。此外,惩罚也是重要的兴趣培养手段。类似完不成功课不准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剥夺式惩罚在学校很流行,并且产生了一些好的效果儿童对课程的兴趣。深入分析发现,这些被奖励与惩罚所左右的儿童感兴趣的并不是所学课程,而是学好课程之后带来的结果得到奖励或是避免惩罚。一旦移走奖励或惩罚的外部条件,很多儿童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如一位家长许诺给孩子,若数学考试连续3次保持在90分以上,就可以得一部手机。这位孩子努力实现了期望,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手机,但从此以后再也没考过90分。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这种现象就是杜威所说的,传统课程诉诸外力刺激学习动机。“使课文的教材发生兴趣,如不在材料本身,至少要同另一种经验相对照。学习课文较之受责骂、受嘲讽、课后留校、扣分数或留级有兴趣。有许多以训练为名被采用的东西,有许多以反对软教育,并打着努力和责任的旗号而引以自豪的东西,只不过是从兴趣的相反方面恐吓、对身体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各种痛苦的厌恶引起兴趣”。3126这种兴趣的激发手段正是利用了“人性趋向于在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以及有乐趣的而不是在痛苦之中寻求动机”,正因为这样,“便产生了对兴趣这个名词作错误理解的近代兴趣的理论和实践”。三、如何利用课程自身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传统教育所运用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手段培养了一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间接的、短暂的兴趣,而对学生总体而言,这些外在的手段并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育中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是直接指向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对课程本身感兴趣,还需从课程自身出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要想培养儿童对课程自身的兴趣,需要教师关注儿童的经验并对教材进行心理学化,把儿童的经验和课程紧密衔接起来。(一)关注儿童的经验儿童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如果课程处于儿童经验之外,课程便成了单纯的形式和符号强加给学生。这种强加的教材造成儿童学习动机的缺乏,也不利于发挥教材本来可以发挥的作用,因为“即使用最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儿童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传统课堂中产生的机械学习就是因为忽视儿童的经验,把空洞的、纯粹的符号呈现给儿童,儿童根本不能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只得开始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只有把学习材料和学生个人经验高度相关,学生才有积极的学习兴趣。21世纪的教学法的一段视频展示了一位美国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殖民地历史变革的根源,其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历史老师在课前以强制的方式收走学生的书包并进行检查,这让学生很生气。在历史课上,老师让不同的学生表述自己所体验到的心情,并告诉学生这就是英国殖民地人民所受的待遇。接着,历史老师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国际法官、印度代表甘地、英国国王乔治)并收集资料以模拟世界法庭,探讨不同国家被殖民的情况。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不仅了解了这些历史事件还学到了一些诸如“革命”和“非暴力抵抗”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启发学生去思考美国独立战争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与干瘪的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相反,这堂历史课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与自己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些学生正好来源于被压迫国家),亲自体验了被剥夺权利的感受,并饶有兴致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原本并没有被殖民和反抗的体验,但老师给他们创造了这种体验。正如那位历史教师所说“我不主张学生真正去发动革命,但我要让他们了解变革的过程”。这个教学案例同时也启示教师在课堂中不要囿于学生的原始经验,因为儿童的经验不是自明的、终极的,而是变化发展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去经验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经验的发展直到理解所学课程。(二)教材心理学化关注儿童的经验就是关注儿童的世界。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儿童经验和课程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难以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儿童经验和课程之间确有明显的脱节和差别,表现在儿童狭小的个人世界与超越空间、时间的书本世界,儿童生活的统一性与课程的分门别类,以及儿童实际、情绪的生活与逻辑抽象的课程。要把具有差异性的两者结合起来,就需要教材心理化的过程。教材心理学化就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原来的经验可以通过讲解、图片、实物或者是动手操作进行,其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和儿童的经验接轨。还记得初中上物理课时老师讲解光的折射,提到了“海市蜃楼”现象,老师的讲解就围绕着“光的折射形成海市蜃楼源于光的折射”进行,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怎么明白海市蜃楼的原理,除了知道他是光的折射引起的。“海市蜃楼”这种现象离初中生的经验很远,“折射”概念离生活也很远,虽然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折射现象,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把这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所学的课程,这不可避免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的兴趣。然而,这种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学校。用杜威的话说“我们没有把教材转化为生活的名词,而只是把它作为对儿童现在生活的一种替代品或一种外加的附属品直接提供出来”。下面是一堂优秀的小学2年级认识三角形的数学课,其充分体现了教材心理化的理念。上课铃声响了,学生们分成6个小组坐在教室里,桌子上已经放好了这节数学课所需要的学具。简单的提问之后,老师告诉学生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不同的三角形,并要求学生首先认识一下学具。(学具包括不同颜色的吸管,一种颜色代表一种长度;白色的软管,用于三角形两条边之间的连接;还有不同形状的纸质三角形)认识完学具之后,小组合作,开始拼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拼好之后,老师让一个小组到前面去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学生是按边的颜色分类的,老师提醒学生注意颜色与边长之间的关系):三条边的颜色都相同的就是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颜色一样则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颜色各不相同,则是不等边三角形。接着,其他小组也把自己拼出的三角形按类别挂在前面的黑板上。认识三种不同的三角形之后,老师开始让学生判断纸质三角形的不同形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用尺子量,一些学生用手折。当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用手折三角形,便抓住时机问:这个三角形这么折之后居然能重合,难道它具有什么特性?此时,很多同学已经知道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为什么这么具有吸引力?首先就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再次开发,数学教师设计了直观的学具。通过学具,学生能自己动手操作,能直观的感受不同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边长”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而本节课上,教师巧妙地把颜色和边长结合起来。边长从书面上的定义“一条边的长度”转换成为一种可察觉的颜色。当学生用不同的吸管拼成三角形时,只要判断三条边的颜色就知道这个三角形的类别。课堂中,一些学生发现并不是任何三根吸管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此时,学生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之间肯定具有某种关系,虽然他们并没有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整堂课,教师并没有用什么外力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而全体同学都极有兴致的参与了课堂实践操作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儿童经验紧密联系、给过教材心理学化的课堂对儿童的巨大吸引力。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儿童经验和教材心理学化并非易事。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从课程入手,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一些外在的强化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发生效用,但真正的、持久的、生动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从课程自身入手。(摘自基础教育2010年7月)教育视野南京高中生可修大学课程凌军辉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班”开班典礼31日举行,作为全市首个高校参与中学教学改革的试点,第一届“崇文班”的56名高中生不仅拥有大学教授担任其导师,还可根据发展需要选修大学课程,部分拔尖学生将有机会参与高校的科学实验。在“崇文班”开班典礼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1名知名教授被聘为班级学生导师,他们将和校内学生导师一起,为每一位学生制订成长规划。导师通过每月一次的谈话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并每学期作出书面综合评估,所有记录、评估结果将放入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培养卓越人才的责任不仅在高校,还在于中学。”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文海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从新学期开始,南京将结合新课程改革探索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中学通过各种方式和大学联合培养拔尖人才。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尤小平介绍,学校已经成立项目组与高校联手开发“崇文班”的课程体系,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压缩教学时间,重点加强综合拓展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整合高校教学资源,学生不仅可以选修由知名教授主讲的特色拓展课程,还可以定期走进高校,菜单式选听大学讲座。部分拔尖学生还将有机会走进高校实验室,在教授指导下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据介绍,南京市第一中学首届“崇文班”的学生是全校所有高一新生通过笔试、面试、心理测评等一系列考察后,由专家组选出的。(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9.1)陈小娅:不能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夏杨“培养出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并非就等于是好的教育”;“盲目追求升学率导致大部分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大学”;“关心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昨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率教育部宣讲团到广东开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活动。作报告时,她对多个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广东省副省长宋海主持了报告会。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陈小娅在解读时特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即是坚持以生为本。 “培养出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并非就等于是好的教育。”她指出,盲目追求升学率会导致老师只关注到少部分学生,而余下的大部分学生则抱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其他大学,进入社会。“不能像抓GDP一样去抓升学率。”陈小娅强调要改变教育观念,尤其是高中教育,要注重多样化,强调人人成才。“关心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报告会上,陈小娅还对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广东省是现代化率先发展的地区,陈小娅希望广东能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强调,广东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规划改革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选自羊城晚报2010.8.24)俄罗斯专家:中小学生该背多重的书包李永全 9月1日,俄罗斯各地学校纷纷开学,新的学期开始了。近些年俄罗斯教育事业一直处于改革阶段。开学伊始,教育专家纷纷为安排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建言。教育专家帕宁根据有关规定向记者介绍了安排中小学生课时、休息、书包负担等方面的建议。关于小学生书包的重量,帕宁认为,过重的书包严重影响儿童肌体的发育。他建议家长,儿童的书包的重量应为其体重的10%左右。根据有关规定,1-3年级的学生的课本每本书不能超过300克,5-6年级为400克,7-9年级为500克,10-11年级为600克。1、2年级学生的书包满负荷不能超过1.5公斤,3、4年级学生的书包应为2.5公斤左右;对于中年级的学生,7年级以前书包的重量应该以2.5公斤左右为宜,即使9、10年级的学生,其书包的重量也不应超过4公斤。空书包的重量最好不要超过半公斤。与此同时,学生背着这样的“负担”步行距离不能超过3公里,因此学校网的建设应该以此为标准。但是实际上,学生书包的重量远远高于这个标准,因此,俄罗斯教育界“减负”的任务也很重。关于课时和课间休息的时间,专家介绍,俄罗斯对每堂课的时间安排没有统一的规定,从30分钟到45分钟不等,一般情况下,1年级课时为35分钟,2至4年级为40分钟,高年级为45分钟。课间休息一般为10至15分钟。在俄罗斯,低年级学生一般下午没有课,下午上课的学校,应该为学生安排必要的娱乐和自习时间,而且要安排1小时的午睡。对住校生,学校应该保证学生每天5次就餐,晚上睡觉前应该提供一杯酸奶。为了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业负担,俄罗斯有些学校每周上六天课,因为如果安排五天上课,学生不得不每天上7、8节课,而按照学校卫生保健规定,这样是不允许的。从事教育医疗的医生对学生课外时间的安排也提出建议。学生放学后不能马上做家庭作业,要让孩子玩耍2个小时。做家庭作业的最佳时间是下午3时和晚上5时至6时,低年级学生一定要从容易的作业开始,由浅入深,免得孩子厌倦。做作业期间一定要定时休息,低年级学生每30分钟就应该休息10分钟,高年级学生可以每45分钟休息一次。对于学生使用电脑,俄罗斯著名心脏外科医生巴克利亚指出,虽然电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对儿童使用电脑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不能让孩子过早接触电脑。10岁以下的孩子在电脑前主要是玩游戏,是在享受发明的成果,并不能启发孩子的创造力。他以自己儿孙为例,认为15岁的孩子刚能够克制自己的贪玩欲,过早给孩子提供电脑没有好处。(原载于光明日报2010.9.1)国外如何向孩子讲述校园惨案何国源在国外,校园恐怖事件尘埃落定后,学校和有关部门一方面会尽可能加强校园安保,另一方面会尽快恢复学校开放,让幸存的孩子们尽快回到校园。正如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所指出的,“哭也要在学校哭出来”,既然迟早要面对这个再熟悉亲切不过、却因突发事件变得让人感到有些陌生而恐惧的场所,迟面对不如早面对,让孩子们早一点哭出来。比起让他们把泪水和哭声一直强忍着,宣泄的效果会好得多。对于孩子们而言,人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圣药,让一切尽快恢复常态,稀释对校园恐怖事件的负面印象,是至为重要的心理帮助。这时也正是国外老师最忙碌的阶段,因为很多儿童会在突然目睹悲惨一幕后变得沉默寡言,但其实心里正渴望倾听和倾诉。适当的沟通,可以让他们心中的恐惧、悲伤和疑虑得到尽快释放,避免这些负面因素积郁沉积,最终成为毕生的阴影。老师是除了家长外,孩子们最熟悉、最信赖的对象,也是最适合进行这种沟通的人选。曾有心理学家统计,绝大多数亲历校园恐怖事件的孩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许多国家,发生过校园暴力的学校,是各种民间心理辅导团体最活跃、最关注的地带。究竟该怎样向孩子们复述整个事件?对此,各国做法不同,但有两个原则是颠扑不破的,即要尽可能真实地叙述一切。比如不要让孩子们天真地相信,那些消失的同学只是“暂时去了另一个地方”,而要坦率地告知“今生不会再见到他们,所以应该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其次,尽量让这种叙述“阳光”一些。比如不应该暗示孩子们,校园外可能还有很多人拿着刀伺机砍进来,恐怖和危险到处都在;而应该让孩子们相信,有很多人关心和保护着他们,只要照着提示去做,就会一切平安。更要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快乐地学习、生活,是对逝去伙伴的最好纪念。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孩子们个人隐私的保护。在信息时代,发生校园暴力的学校和师生,在短时间内很容易成为媒体的焦点。这很可能让他们在今后的漫长人生中,不断被唤醒对昔日血淋淋一幕的惨痛回忆,后果难以预料。采用包括法律措施在内一切可能的方法,保护好孩子们的个人隐私,尤其确保他们在今后不被反复打扰,是相当重要的。英国网球选手穆雷,是1996年导致16名小学生和多名老师被杀的苏格兰邓布兰小学枪击案的幸存者之一。十多年间,这位已经成为新闻人物的体育明星,人生中的这一特别而难忘的事件,一直被小心翼翼地封存,没有被包括“狗仔队”在内的各色人等触碰,直到当事人穆雷自己说出来。保护幸存者隐私,目的是保护其心理健康,当幸存者自己选择坦白时,人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了,不再需要特别的保护伞。(原载于环球时报2010.5.19)教育时评好学校让学生快乐 想要快乐简单吗?方言见了太多的家长为子女的入托、入学、小升初、上高中而忙忙碌碌。忙碌的唯一原因就是“找个好学校”。接下来的台词就是:进了好学校,孩子的下一步升学才有保障。而在这些家长的心目中,这类“好学校”大多如此:“名校”“重点”“高考升学率高”。也见过很多被家长用种种方法送进这类“好学校”的孩子。有些孩子很适应这些学校,也有不少孩子跟不上这类学校的教学进度、考试难度,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严重者甚至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好学校到底应该什么样?其实,虽然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标准各有不同,但一直以来,包括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家长以至学生,对于好学校的希望都都是大概一致的,那就是好学校让学生快乐。那么,又有问题怎样能让学生快乐?快乐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要出现更多的问题。问题有那么复杂吗?没有。因为大家对于快乐都感同身受。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学习给予的快乐是有共识的,是有体会的,或至少是寄予希望的:老师和爱可亲又负责任,不那么经常批评人;同学友好相处,相互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也增长才干,学校给学生机会体会成长的快乐;学校环境优美、整洁;书包不会那么重,作业不会那么多,考试不会那么多。那么,为什么在距今不远的年代的人们可以体会到的学校的快乐,对于现在的学生竟然那么遥远?为什么在教育资源匮乏如抗日战争时期,浪迹残破国土的学校都能够保持师生的乐观和信心?为什么因为上山下乡而失去大把学习时间的一代知青,最终还是成为中国的栋梁?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那一群在河沟山湖里调皮捣蛋、不知道钢琴没学过奥数不懂得绘画的孩子也照样成为这个社会的脊梁?问题摆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大家对于学校的理想也如此明确。剩下的,都该是“居其位,谋其政”的校长们、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情了。不过这也有问题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承担让学校给予学生快乐可能带来的升学的压力和“失职”的责任?(原载于光明日报2010.8.25)“塑料儿童”之痛宋秀杰 康孝娟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有篇以塑料儿童为题的文章,描述了一对被电视、可乐、动漫包围的双胞胎侄女和两个对室外游戏、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峦毫无兴趣的五六岁的孩子,三毛称其为“塑料儿童”。她认为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已经习惯用物质代言快乐,无法与自然和谐共存。“塑料”时代的来临逐渐让孩子们脱离了大自然,他们不会上墙、爬树、捞鱼、摸虾,而是每天上学、补习、学才艺,做完繁重功课后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上网玩玩游戏也就不够用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从不对大自然的存在感兴趣。在某事业单位就职的谢云女士说,在今年暑期,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几乎没出过门,完成暑假作业后就每天沉醉于电视机或电脑前,也不找同学玩。谢云说,她和丈夫平时都要上班,无暇顾及儿子,只能任他在家中玩耍。期间,由于怕儿子在家里太闷,谢云还专门请假想带他出去郊游或者海边游玩,没想到儿子居然为了不错过下午的动画片而不乐意去。好说歹说劝他出来了,也是一路上埋头玩游戏机,对四周的清新空气、蓝天白云、野地荒原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假期里,有很多孩子都像这样呆在家中,不愿意出门,也不愿去同学家串门,但对看电视和玩游戏却乐此不疲。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无法融入大自然,无法像他们儿时那样从自然和荒野中寻找欢乐。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动辄自闭、抑郁,令家长十分忧心。这一代的孩子有他们自己喜好的东西,他们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现代的电子产品。他们生活的城市是一个“钢筋水泥炮制”的世界,见不到农田、菜园、丛林。或许会对大自然有探索的好奇,但家长总是不放心孩子在外面跑,担心他们被蛇咬、被蜜蜂蛰、被草割伤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越少与外界接触,只能在家里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看漫画书,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一代儿童心灵更脆弱,更容易孤独,难以经受打击,不懂得如何排遣坏心情。这一现象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专家建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注重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爱好。其实,不单儿童被打上了“塑料”的标签,一些“80后”、“90后”青少年也被称作“塑料人”,现代科技把他们从头到脚都武装了,但交际圈子小,经常泡网吧,进而逃避现实生活。在“被塑化”的时代,年轻人开始无所适从。(原载于中国新闻网 2010.8.31)教师沙龙学会热爱别人的缺点刘丹驯兽员驯养动物的秘密是,从不关注动物所犯的错误,从不!很多人疑惑,难道动物错的时候,不惩罚,就会改正吗?也许它会一直错下去呢!事实上,我们对动物的训练已经证明,只要知道什么是对的,就够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来都是选择性的。当孩子第一次发出类似“妈妈”的音调时,我们会兴奋地说,“看,我的孩子多聪明!”而不管绝大多数时间,这个小婴儿什么都表达不了;当孩子第一次磕磕绊绊地弹出一首简单的曲子时,我们又会兴奋地说“听,我的孩子真像个音乐家!”而不管这个小家伙每天制造了多少噪音。当我们开始恋爱时,那个人在我们眼里就是没有缺点的完美的人,我们听不见也看不到那些显而易见的毛病。这些都是我们选择性知觉的结果,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优点和积极的一面。相反,当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在学校里面临学习的压力时,我们却总是选择看到并认定孩子的不足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而不管孩子其实在学校里也发展了体能,锻炼了独立性,发展了社交技能等。当恋爱的浪漫期过去,走到婚姻的现实中后,我们会常常选择发现并认定配偶的不足,比如老公不会赚钱,做事太过谨慎,和领导不会处理关系,却对老公稳定的事业、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生活的妥善规划等视而不见。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师甲在学生甲的作业本上,错的地方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叉;老师乙在学生乙写得好的地方,勾上一个大大的红圈。前者就是选择性地知觉缺点并做出惩罚;后者则是选择性地知觉优点并选择性地强化优点。哪个更有效呢?也许短时间内学生甲会更快地改正写错的地方,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学生乙更喜欢写字,而学生甲则会厌恶写字。总是注意缺点并对缺点施以惩罚,使得人们总是把做事情和消极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比如,一想到写作业,情绪就很低落这样就严重破坏了人们做事情的动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掌握着真理,随时给别人“勘误”,让别人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却令人避之惟恐不及。而另一个人,总是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则人人乐意与之相处。(原载于心理月刊2010.8.13)心理漫谈越骂越糟糕崔略商结婚以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甩手掌柜”的形象,开始做一些家务。但毕竟做家务不是我擅长的事情,有时性急的妻子看到我做得不好,就会不高兴;虽然还不至于到罚跪电脑主板的地步,但声音大点可能是难免的。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太会做家务的我,往往会更加不知所措,连油盐酱醋都分不清了。于是,我就对妻子说,不能这样大声呵斥,否则会影响我的水平发挥;你看,体育比赛当中,要是观众老是对着一个运动员骂“臭球”,这个运动员多半会表现得越来越差。她听了之后,就学着我平时的口气问道:“你有什么科学依据?”我是一个讲求科学实证的人,为了说服自己的妻子,就去查阅文献,试图找到证据来证明确实会越骂越糟糕。你还别说,还真给我找到了。美国南加州大学马绍尔商学院的克里斯汀波拉斯(Christine Porath)和佛罗里达大学沃灵顿工商管理学院的阿米尔埃雷兹(Amir Erez)做了三个实验,前两个实验分别由教授和陌生人对参加实验的学生志愿者进行粗暴的批评,第三个实验是由志愿者假想遭到了粗暴的批评,结果发现志愿者不管是真正受到了粗暴批评,还是仅仅出于假想,他们接下来完成常规任务和创造性任务的表现都明显变差了。研究者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粗暴的态度带来了激烈的情绪波动,导致受批评者大脑中负责认知的那部分功能被调动起来去处理这种情绪变化,就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手头的工作了;简单地说,就是粗暴的批评导致被批评者分心了。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尤其是粗暴的批评对于人的心理是一种很强的不良刺激,非常容易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受到粗暴对待的志愿者不但个人的表现受到影响,连他们的互助精神都被削弱了。在实验中,在教授粗暴地批评过学生志愿者之后,一位实验人员(与这位“粗暴”的教授没有关系)“不小心”碰落了一堆书。这时,受到过粗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