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938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耐挫能力较弱,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惟有少部分目标明确,不畏艰险,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的勇者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为此,教师应在自然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正确的科学态度教育及心理辅导。让学生懂得坚强的意志对个人、对社会意义,了解意志薄弱,锻造学生良好的意商。 在自然学科课程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同时也增强了自然学科教学的魅力,使自然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易为学生所接纳。实践证明,学科渗透模式更能确保自然学科课程的目标与功能的实现和发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自然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这种渗透方式,就可以对学生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智育与心育双赢的目的。在自然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等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1、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例如:在介绍能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收集信息。有可能的话,学生可向有关部门报告所得结果及建议,向群众宣传,使学生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耐挫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 2、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在自然课的教学中,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自然实验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每一个实验过程,都能够有意识的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和实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五年级自然课飞行器的发展,教材的第一课时是了解充有气体的飞行器的升空原理。内容是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科学道理,并简单了解热气球和飞艇。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一是感觉毫无新意,而且学生真正的收获也不多。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处理,将教材中仅有的一点关于热气球的内容进行开发运用,舍去了热气球升空原理的内容(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增加了以“热气球升空”为核心的探究活动。要研究热气球,首先就要使热气球升起来,因此第一个活动就是利用生活中简单的材料(细铁丝、垃圾袋、酒精棉花)制作热气球并放飞;而后,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在放飞热气球时遇到的问题或者准备继续探究的问题,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二个小组提出想继续研究“怎样让热气球在空中停留时间更长些?”有一组提出想研究“怎样让这个热气球可以前进?”有一组提出想研究“他们小组的热气球为什么刚刚升空就掉下来了?”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后,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简单的研究方案(有的组设计在简易热气球上装个螺旋桨来推进它;有的组则考虑用各种材料来制作热气球),然后组织学生再一次的进行交流、探讨,相互改进研究方案,最后在课后做进一步实践合探究。 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无疑便加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另外,实验的成功会让他们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所在,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失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应当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遇到困难要有锲而不舍、毫不退缩的坚毅力,应当有在引诱面前不动摇的坚定性与自制力,以激励他们在今后生活中更重视意商的作用,通过实践来励志践行。 3、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然课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自然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在实际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制作了普通的腊叶标本,还有不少同学用多彩的、形状各异的叶片、种子、花等组成了美妙的图案。最后展出时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艺术作品。 4、在课堂中运用激励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不能感悟所学的知识,都取决与教师教师的激励作用。就是要善于运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认真地欣赏学生的活动过程,认真地欣赏学生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努力过程、行为表现和观点认识等及时给予肯定,赞扬、鼓励。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教师,从而更加主动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学科教版一年级自然石头、沙和泥土中比较不同石头的不同和相同时,让小朋友们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相互探讨、分享彼此的思考,能运用到一些已经学会的方法来实践研究,如观察、触摸、比较等方法,发现了不同石头的光滑和粗糙,花纹的不同等。其中有一个小组把不同石头放在课桌上旋转,发现了有的石头旋转很快,有的则很慢,有一个小朋友,在探究过程中不小心把一块石头转掉在了地上,石头摔碎了,另外一个小朋友马上叫了起来:“啊呀,老师,他把石头摔坏了。”我想了想,走到他们小组,但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不过老师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石头摔了都会碎呢?但是要注意安全哦。”于是他们很快便试着把各种石头都往地上扔了起来,发现了有的石头一摔就碎了,有的石头摔好多下才碎了一小块。另一小组看到了,也把石头往地上扔了起来,除了前面的情况,他们还发现了有的石头可以弹的很高、有的石头弹不起来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心态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要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生成的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和方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5、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在自然学科,运用角色扮演,在让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上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展开行动,减轻或消除畏惧自然的心理障碍,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习自然学科的过程中,若能很好地利用此法,则很多看似无从下手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自然低年级能源一课中,描述假如没有了电和燃气时的生活情景,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那样的生活环境会怎样?再如,在教学高年级宇宙探索一课中,讲到人类在月球上的一种可能行为时,让学生扮演小重力无空气无水等情景下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从而较好地了解了宇航员在月球上为什么能跳跃,为什么两个宇航员不能向地球上那样自由地交流。 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知识的过程。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驾驶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促进对知识的感悟,促使心理素质的提升,知识的内化。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意义,有价值,有实效。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他认为,舒适安全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机制来摄取有关的教育的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巨大的心理潜能。教师以隐藏的方式,把有关心理健康审美文化知识等内容,经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传授给学生,论道而不说教,没有强制性,教育的痕迹被淡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形成一种接纳的社会安全心理气氛,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地参与学习中来。既消除了课堂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提升自然学科的魅力。 由此可见,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求实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促进了身心发展,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自我教育和发展潜能的能力;因此,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提升了本学科的魅力,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启学习自然的智慧之门。 【自然科学类论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青少年 有效对策 摘 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自然科学类论文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摘要: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协作精神、创造力、意志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成了科学课的主要任务。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科学 渗透“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心理渗透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协作精神、创造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素质。一、 把握具有科学特色的教育内容,寻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小学科学教材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注意的教育切入点有以下几个。1、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内容。 自然科学是一门介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及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它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身”为线索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使课程生活化,而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这些学习思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去向何方?有什么用?二氧化碳又是哪儿来的?怎样产生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生活中学生随时会遇到而又渴求解决的。如果这些内容能在老师讲解相关内容时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激发学生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无疑会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学习心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2、以发展学生智力与情感为主要指向的教育内容。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科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制作、小实验等。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索。通过实验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能力、操作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培养起健康的情感、情绪。3、以锻炼坚强意志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 小学生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意志比较薄弱。为此,可结合自然学科史上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史实进行教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暗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磨练意志。又如在自然界,有许多社会性的动物如蜜蜂的社群组织、蚂蚁的社群生活等。它们的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但又秩序井然,通过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活。这些生动的例子,可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二、创设情境,体验成功,使学生树立信心。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它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参与科学活动的内部动机。在科学课中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活动,并享受科学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在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提问:1、每个人的指纹都一样吗?2、指纹有什么用呢?3、指纹有什么形状呢?-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出来了,而且是自己所提的问题,观察起来更仔细,更有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这样更能加深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 开发课外活动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想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活动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在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让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风筝组、航模组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 重视学习困难的学习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的矛盾,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缺乏自信。因此,对他们个别辅导是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策略。教师可通过仔细观察,给他们以特别的照顾。例如课后对他们个别谈话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课时,可为他们提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创设成功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课外可帮助复习他们不懂的知识,让成绩好的同学结对帮助等等。不管何种方法,其目的不但是帮助他们把成绩慢慢提上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在受到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从而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总之,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杜伯伦(美国):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拜尓(德国):好孩子,坏孩子谢弗(美国):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充分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以消除教学过程、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 1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 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 (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3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是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4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5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