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浅探》.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5472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浅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浅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浅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浅探【内容提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作为高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应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诗歌教学的方法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高中语文仍然要高度重视诗歌教学,重点探讨了一些应引起人们注意的诗歌教学方法和思路:反复朗读,品味语言领悟情感;填补“空白”,培养联想想像能力;扩展延伸,在比较中加深理解;鉴别诗法,培养艺术评价能力。古典诗歌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如何使学生在读诗中提高审美素质?对于这些问题,广大的语文教师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因此,高中阶段如何有效地组织诗歌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试论如下。一、目前教学的不足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组织好古典诗歌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中阶段的教学却显得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单薄。旧教材中整个高中阶段只编排两个单元,数量少,课时不足。高中三年仅学课本中的几首诗,对提高文学素养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误区。忽视朗读训练,朗读背诵成了点缀,而代之以繁琐讲解。肢解内容,破坏了整体美;或如同庖丁,把全诗分成几个板块,从字词讲到句段,从背景讲到主题,从格律讲到内容,不分主次一齐倾泄给学生;或急功近利,按高考的知识点逐一讲解,甚至以习题代替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情感陶冶,只希望学生多掌握知识,不在乎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美好情操的熏陶。因此,重新审视古典诗歌的教学,加大教学力度,改进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二、实施教学的思路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从诵读入手,充分联想想象,扩展延伸课外内容进行比较,同时鉴别诗法,便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反复朗读,品味语言领悟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读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第一、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步骤。范读。分学生、教师和录音三种,最好能采用各种媒体录音来示范。初读。学生先通读全诗,疏通音义,品评语感,初步感知内容。精读。即欣赏精华部分,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叫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防止滥竽充数。指定上等生朗读,树立会读的榜样,以激励他人;指定中等生来读,以便了解其不足,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指定朗读能力差而又不以为然的学生来读,以明了他本人的底细,使之在自愧中提高认识,加强朗读训练。第二、反复朗读与熟悉理解内容相结合。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古人就很强调通过吟咏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其效果将更显著。疏通了词语含义,朗读容易流利畅达;了解了作家背景,朗读容易把握情感;抓住了停顿押韵,便能读出音乐韵律。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多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理解课文,尤其要注意关键字词句。第三、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能再现文章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同样,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设法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要“出乎其中”,要指导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领悟情感。教师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教师深情地朗读反映祖国大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李白的望天门山,便会给学生以美的薰陶;深情地吟咏歌颂历史上仁人志士的豪情志向的名句,如体现屈原高洁品质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体现杜甫崇高境界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便会给学生以善的启迪。填补“空白”,培养联想想像能力根据伊塞尔的“接受美学”学说的阐述,所谓“空白”,可以这样定义: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此学说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来的,作品本身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歌是高度凝炼含蓄的艺术,留有的空白更多,更典型,需要我们进行联想想像加以填补理解。一要填补诗歌内容连贯的“空白”。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需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完整的意思为:在今晚酒醒以后,只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飘浮,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树梢头。另外,诗人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的“碎片”加工 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体味,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个意象直接组合,造成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孤立地看待其中的任何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发现仅只是情感的碎片,与整首诗蕴含的凄凉的悲秋情绪关系也不甚密切。二要填补诗歌言外之意的“空白”。诗歌讲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对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的体味,就更要通过联想想象来获得。这在一些用典诗句中体现较明显,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知其出处,意思就明白了:作者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降,早已没有起用他的念头了。有的诗词,含义隐晦,难以一下子把握,这就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揭示出这些空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这样运用的妙处。 三要填补诗歌形象塑造的“空白”。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如形象浅露而不含蓄,就会成为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优秀的诗歌塑造的形象有时意味含蓄隽永,总是留有形象的“空白”,会驰骋人们的想象,吸引人们在此描绘各自不同的美妙图画,涂上千差万别的绚丽色彩。有时存在着不确定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指的就是形象的多义性,这也是一种空白。学生由于性格、经历、出身等不同,对这些形象的理解也就各异,这是学生联想与想象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如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它的理解从古以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点。“想象就是创造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这种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扩展延伸,在比较中加深理解阅读一首,扩展延伸若干首,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可以发展迁移能力,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大量的比较阅读中,由此及彼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关键是确定好延伸的方向和比较的对象。 第一,向诗人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理解诗人诗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古体诗,诗人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据此,老师可联系作者同时期写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史三别等诗,这些诗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动乱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更深刻了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的高尚品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反映了他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如果把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几首对照着教学,领会便能更深刻。如再延伸学习咏荆轲读山海经,还能发现陶渊明也曾具有积极进取的个性,可见,对诗歌进行多方面的扩展延伸,也可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局限。第二,向同类题材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领会诗风诗情。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同一题材因作者不同,往往风格有别,情趣各异。97年高考题两首七绝望洞庭与题君山,就是同一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都描写了歌女的孤独凄凉、情感哀愁的生活,两者抒发的情感相似;细细体味,其不同点更多,特别是风格迥乎不同;如果对照着分析,学生收获将更大。鉴别诗法,培养艺术评价能力。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中生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较高。高中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学诗不能一直停留在背诵、掌握内容的层次上,而应具备一定的艺术评价的能力。做到一要品评语言特色,弄清是直露还是含蓄,是通俗还是典雅,是朴素还是凝炼; 二要掌握表达技巧,各种艺术手法异彩纷呈,如叙议结合、映衬对比、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等;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理解并非难事。近年来的高考几乎都涉及到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如 95年全国高考卷鉴赏题的D项,说“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实际上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抒胸臆;96年考到了比较手法的运用;99年全国卷和01年春季卷都考动静相衬手法;00年春季考情景交融。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异常丰富,据此,专门针对一些常用的手法技巧进行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因此,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多读诗,读好诗,而且还要不断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批评指正。【参考书目】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林炜彤著 浙江文艺出版在品读语言中鉴赏诗歌之美黄渝文著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01年第12期诗的技巧曹长青、谢文利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诗法举隅林东海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