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整理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269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整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整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整理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 期末复习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绪论一、选择题(包括单选与多选)1一般来说,学校产生于 (B奴隶社会)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C学记)3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 (B大教学论)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E杜威)5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教师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学理论,主张从社会的观点来研究教育问题,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 (c纳托尔普 D凯兴斯泰纳)7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陶行知)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世界著名教学理论有 (A结构教学论 B发展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二、填空题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3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4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5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6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矛盾是和(教学)的矛盾。7本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8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9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10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视为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1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三个著名命题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12.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是(蔡元培)。三、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2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P283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名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P30. 四、简答题 l简述教育要素及其关系。P3 答: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互为主体和对象。(2)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3)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4)教育活动四个基本要素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并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教育者来说,他要研究认识三个客体: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的任务是将既定的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学生。受教育者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学习和掌握既定的内容。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P1527 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台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寓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想。(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3简述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主张、教育贡献。P35-37 答:夸美纽斯是捷克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他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并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较详细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确立了教学的基本原则,还对教师的职业作了很高的评价等等。这些主张虽然有的不尽科学,但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方面,却奠定了重要基础。赫尔巴特是德国教育家,他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因为在这本书中,不仅包括了管理、教学和训练等几个部分,较全面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包括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较为殷实,并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及其方法等问题。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为此,在西方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看作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而且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杜威是教育主张: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学生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他们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他们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顾学生兴趣和需要等问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4简述我国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其主要的教育实践活动。P39-40答:蔡元培他早年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1915年他与吴玉章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至于192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他写有对教育方针的意见,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日的,以美育为桥梁,使学生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民主战士。1914年到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系主任等职。20年代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1931年回国后,他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陶行知有中国教育改造等大量著作。他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的旧教育进行了伟大的尝试。他所创造的经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 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1913年进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转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获学士学位。1919年八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8月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展平民教育运动。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之目的。在实践和工作方法上,注重深入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实验、训练人才。晏阳初的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论、半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五、论述题 1结合你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谈谈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P43 (1)解释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陈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具体体现在:它可以回答或者说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方而基本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它应该能够告诉人们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理论认识问题。 教育理论的作用主要的不是让人们认识教育现象,而是借助其理论挖掘功能,帮助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2)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不仅能从理性上告诉人们教育是什么,而且亦能返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主要表现在: 在教育决策领域,它可以指导决策者借助理性的规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完成各种正确的决策,使决策过程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按主观愿望、长官意志办事,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按照教育和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完成教育和教学的任务。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研究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状况,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遗产,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3)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教育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进行教育改革既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又需要相应理论的理性指导。教育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既来自于教育实践,又高于教育实践。它是在若干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精华。同样,由于教育改革理论经过了理性的加工制作,因而能摆脱具体经验的局限而对所有的教育改革实践起指导作用。第一章一、选择题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B规模 D速度)2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B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顺序性 B阶段性 D不均衡性 E个别差异性)二、填空题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传承功能、选择功能、传播功能、创造功能)。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4人的身心发展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的个体身心变化状况。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要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6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三、名词解释1人的身心发展79: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四、筒答题1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56、57(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2 简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73(1)现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3 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76(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4 简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83(1)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还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还有高度的组织性;(4)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 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85 (1)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4)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括动要因材施教。五、论述题(每个要点应有扩充)1 试论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4、55(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制定。(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备。(4)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2举例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79、8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先天的遗传素质,即生物因素,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即自然与社会因素。(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得到发展;(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4)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2)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3)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还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还有高度的组织性;(4)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第二章一选择题1. 我国学制的层次结构有(ABCD)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研究生教育2. 我国学制的类型结构有(ACDE)A.普通教育. B,业余教育. C:职业教育. D成人教育. E特殊教育3. 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ACD)特点.A:基础性. B.普遍性. C全面性 . D:义务性. E:职业性4. (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A1985 B 1986 C 1988 D 1993 E 19975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ABCDE)A中小学教育。 B社会教育。 C成人教育。 D家庭教育。 E高等教育二填空题1 中小学教育既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2 德育包括三封面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3 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4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教育。5 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6 中国实施素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7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懂得教育规律教育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8 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使所有的儿童、少年都得到全面发展。9 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它们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三、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也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P912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这些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P913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P994素质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P1155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P107四、简答题1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104 答: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2简述小学教育的作用。105 答:1、小学教育对儿童具有启蒙作用。小学教育也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2、小学教育也具有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健全发展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全面性教育、发展性的教育。使每一天孩子获得最好的以展才是小学教育的根本。3、从社会的角度说,小学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3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任务。111、112、113 答:1)德育即育德的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德育的任务就是育德,就是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定向。 2)智育即育智的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用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武装学生;二是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巧,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于实际的本领;三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培养运动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体育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第一,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第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第三,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勇于竞争发及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品质;第四,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监赏美和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监赏美和理解美的知识与能力;就在天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技能,发展其艺术创作能力;就在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他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养成他们文明的行为习惯。 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简述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19 答: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与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是思想品德方面的作务与培养目标。“智”的方面的教育目标:119“体美劳”方面的教育目标:1195简述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122-126答: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德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5)加强改革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五、论述题1联系实际,试论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环节?110-113、1151)素质教育定义(略)2)素质教育内容构成(略)3)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形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一般而言,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健全的身体,故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为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都渗透于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章一、选择题1、“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这句话出自B书。A、教学与发展 B、学会生存 C、教育过程D、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E、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童年期指的是C。A、1岁至3岁 B、3岁至6、7岁 C、6、7岁至11、12岁D、11、12岁至14、15岁 E、14、15岁至17、18岁3、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注意力、记忆力ACD等五方面A、观察力 B、情感力 C、思维力 D、想像力 E、意志力4、在教育发展过程中C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A、布鲁纳 B、凯洛夫 C、柱威 D、陶行知 E、康德二、填空题1、中小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2、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3、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是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教师应在教学中变换,教学方式运用恰当的教具和有趣的语言来吸引他们的注意。4、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5、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和幼稚性错综柔盾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6、智力差异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7、非智力因素是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三、名词解释1、个别差异150是指在身体和稳定的心理因素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四、筒答题1、简述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134、136答:1)本质属性教育对象是人,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既有本质特点,又有非本质特点,我们这里仅探讨研究,中小学生的一般本质属性,要言之,中小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2)时代特点我们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离科技迅猛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时代。这个进代也是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碰撞的时代,是充满各种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在极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的当代社会,我国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4点)2、简述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其教育注意事项。140小学生从儿童生理因素年龄阶段看为童年期或称学龄初期。在生理特征上,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1岁至2岁和青春期)之间,是相对平稳发展时期。以城市为例,小学生在10岁以前,体重年平均增长值男生为2.88公斤,女生3.2公斤;身高年平均增长值,男生为3.5厘米,女生3.8厘米,增长速度接近。女生10岁至12岁是生长发育的快速期,男生12岁至14岁为生长发育快速期。小学生骨骼增长较快,骨化尚未完成。与成人相比,骨骼组织里有机物(胶质)较多,无机物(钙盐等)较少,骨密质薄。因此,小学生骨骼硬度小,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尤其儿童脊椎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尚未完成。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坐、立、走、写字和读书的正确姿势;课桌椅的高度要适宜;不要让儿童坐立过久。3、简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1414、简述学业不佳学生的教育对策。160对差等生宜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 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们,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同学一样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彻底打破他们的自我封闭防线,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第二、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人点。差等生和所有学生一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一些,更突出一些。第三、 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没有爱的教育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对差等生的教育尤其如此。五、论述题:1、结合实例谈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53、154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为什么:中小学生心理方面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因素方面,也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过去我们只注重智力因素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智力因素的差异一样,它既是环境和教育等影响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我们教育培养人不仅是给学生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要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磨砺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们的个性,激起他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兴趣和动机。这些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不仅是一个完整社会人的重要品质,也是一个人智力因素能否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的重要前提下条件。如何: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差异并非单独表现出来的,我们只有在研究时才可以分别从情感、性格、兴趣和动机等方面进行讨论。中学生和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差展也是很大的,我们这里是就中小学生的整体而言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区别对待。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而差异又往往比智力因素大,只是我们以往的教育未予关注和重视罢了。今天,教师不仅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健康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而言都是重要的,教师应全面培养,不可偏废。2、结合自身经验与教育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学生的意义。133、134研究教育对象的意义教育对象也就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就是中小学生。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体现者。教师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欲树立科学教育观必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而欲树立科学学生观就不能不研究学生的一般特点及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一) 教育前提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是教育活动发展的前提。教师要完成社会交给他的使命,把学生培养塑造合格的社会成员,首要的就是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一般特点及其自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二) 教育基础对学生的培养总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手段。应传授哪些知识,采用什么方法最好都不是随意的。这不仅有决定于社会的一面,也受着学生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不同于中学生的,教师教中学生的方法也不能运用于小学生的课堂上的。(三) 教育依据人与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既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展。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孩子有的孩子长于思维,有的孩子拙于言辞,等等。所以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才有可能培养丰富多彩的个性,使每一个孩子的身心获得最好的发展。总之,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全面把握学生的德智体等身心发展状况,就可以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增强教育效果,保证教育质量。六、案例分析题:案例1:怎样对待情感脆弱的孩子老师琴说:我班有个男孩,太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挫折,常常掉眼泪,我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常常开导他,也采取了一些方法试图帮助他,他现在开朗了许多。但如果同学说他什么不好了,只是提到他的名字,他就会哭,发脾气,谁也不答理,“倔”得很。我该怎么办呢?我和他父母联系过,他们也想了一些办法,但都不见效。问题:从本案例分析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如果你是老师琴,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教育情感脆弱的孩子?答:中小学生心理方面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因素方面,也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过去我们只注重智力因素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智力因素的差异问题,也要探讨非智力因素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智力因素的差异一样,它既是环境和教育等影响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我们应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做中学,给孩子体验成功的机会;也体验失败与挫折,让孩子观看同伴对待挫折与失败的态度,学会面对困难。案例2:沉溺网络游戏的孩子有一学生家长向教育专家孙云晓求救:我的孩子小学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级第一名,可后来上初中后,迷恋上了网吧。我们怎么教育也不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您说该咋办呢?另一家长说:我的儿子上高二了,他是个很爱玩网络游戏的孩子,这样下去怎么办?这些家长遇到的问题,相信有不少家长都有。很多数据显示,现在未成年人成了网吧的主力军,在校生占到80%,而且是清一色的“传奇”或其他什么网络游戏的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一进网吧就听见不绝于耳的喊杀声。问题:你怎样看待学生玩网络游戏?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你认为应当地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地使用网络?1)怎样看待学生玩网络游戏:沉迷网络游戏危害身心健康2)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你认为应当地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地使用网络作为一个家长应当有责任心,这个责任心就是永不放弃。我听了不少家长绝望地说:我早就准备放弃了,我用尽了一切方法都没有用,所以只能放弃。我决不认为这样的家长真的运用了一切方法,他只是运用了他所认为的一切方法,肯定还有更多的有效的方法他没有用到,所以孩子没有转变。因此,希望每位家长绝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与责任,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转变好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正确的方法。我们试着帮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转移到其他有益的活动上来。至于说爱心,我发现不少家长总是用物质和金钱来表达爱心,从而把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这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用真正的情感来建立亲子关系,这才是真正的“爱”。至于耐心,是和责任心和爱心紧密相关的。如果你真正有了责任心和爱心,你就决不会放弃,你就会有持久的耐心。第四章一、选择题1、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ACE )A、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B、时间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自然因素 E、社会因素2、最早提出活动课程思想的是( D ),他主张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通过锻炼、劳动与观察来学习。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卢梭 E、杜威3、综合课的形式主要有( BCDE )173A、学科式综合课 B、关联式综合课 C、融合式综合课 D、广域式综合课 E、问题式样综合课二、填空题1、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2、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3、有一种课程,它未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也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然而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被称为(潜在)课程。4、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加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现代化。三、名词解释1、课程167广义课程: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规定了各课程门类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从而成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各课程门类的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基本相同,一般来说分为五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使课程与教学成为稳固的、连续的、制度化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四、简答题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具体目标一、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2、简述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关系。172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联系:(1)教育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在活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相同。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活动课都力图充分地体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索客观世界。(3)在性质上同属学校的教育活动。因此二者在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组织方面存在着许多一致的地方。区别:(1)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不同。(2)对教育效果的要求程度不同。(3)管理力度不同。(4)对参加者单位要求不同。五、论述题请搜集资料或结合自身实践,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答: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一)观念与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将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立起来,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将评价和应试教育等同起来。将闭卷考试和课改对立起来。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庸俗化,贴上了各种形式主义的标签。将高分和低能等同起来。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对立起来。课改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走向对学生放任的另一个极端。把因材施教和整体发展对立起来。没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搞形式化课改,新瓶装旧酒,把历史继承与理论发展对立起来。(二)课改的矛盾教学的矛盾。教材的广度、深度与考试不一致,教材浅而广,导致学生不求甚解。新课程的高要求与目前师生状况的矛盾。新课程向教师提出的是大学的要求,中学教师花费大量精力也难以应付。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宽松灵活的学习活动的矛盾。如在大自然中或室外学语文,不切实际。教师工作负荷与新课程要求的矛盾。评价体系操作性的缺失与理想化理念的矛盾。评价体系滞后于课程理念,教学过程的评价存在盲目性。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无限的教学需求的矛盾。(三)考试与升学问题课改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与当前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现阶段,考试仍是选拔人才的较好方法,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要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竞争在所难免。因此,必须承认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课改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需要找到它们的结合点,课改不能脱离实际。可以预见,课改后的一段时间内,升学考试的形式仍要保留,但要在可能范围内改革考试内容。(四)课程实施的形式与内容问题课堂上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老生常谈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庸俗化的回答,教师缺乏创意。把自主变成自流,不尽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课堂、书本、作业还给学生。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活动与动脑相脱离,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新瓶子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不能从旧的习惯中解脱出来,被旧的课程体系严格束缚住,教与学被统得很死。面对新课程教师无所作为。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探究的泛化。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少数教师走向了做课件不读书,教教材不研究的浮躁工作状态。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作者:邬向明六、实例分析题案例1“棒杀”与“捧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渐渐深入人心,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式深得教师们的认同,很多人众口一词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不论学生回答了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也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精彩,老师一律评价为“很好很好”,甚至有的老师不厌其烦地发动全班同学向回答案问题者“啪、啪、啪(鼓掌)。你真棒(翘起大拇指)”,整齐划一。另一幕是:在礼堂里,有两千多名教师与科研人员,他们在观看外地请来的一位名师给四年级的一个班上示范课。课上完后,这位老师兴奋地问: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后高兴不高兴?一个女孩抓过话筒大声喊道:不高兴!老师尴尬地问为什么?女孩委屈地说:老师不表扬我。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可是赞赏也应该有“度”,千万不可滥用。捧杀,即巧言夸饰增其虚荣心,名利引诱助其利欲心,捧得人晕糊糊昏昏然,麻痹大意之中,误判时局,以至自绝生路;棒杀,即是直接使用权势武力等现实手段连打带杀,最终消灭对方。棒杀是明枪,捧杀则是暗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捧杀讲究个捧,捧的贴心贴意,受捧者还飘飘然不知所终,犹如青蛙置于缓缓加热的水锅中,待其感觉到了水之将沸,为时已晚。棒杀,倘若没有个铁锅盖子压着,那是万万不行的,沸水之中,焉能久留,往往则是奋身一搏,或说是垂死挣扎,至于结局,可以肯定的是,双方多是筋疲力尽,各有损失,泼了水,砸了锅,事小,两败俱伤,授人口实,暴露了杀的动机,事大。打草惊蛇,下次再来就难了。不是说打不过,还躲不起吗?棒杀与捧杀都要不得,我们教师应建立适当的赞赏教育机制,让孩子受到肯定从而建立自信,本例1中这样的赞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例2中,小女孩为了获得赞赏才学习,适当的赞赏是让孩子有信心去学习,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老师的赞赏才去学习,那么这种赞赏是否真的有用?案例二:课程改革提到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些人的观点是:课程改革的确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好经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答:相关解析,自己整理:(来自网上)好经都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有句话叫做“好经都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这话的意思是说经书是真经,就是下面执行不力,然后效果不够理想。这个俗语听起来似乎是有道理,好多地方一出现问题,往往找到替罪羊之后就用这个说法来把下面办事的歪嘴和尚骂一顿。 经是好经,就是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2007-12-27 15:23:02.0 今天早上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一则要闻,即省教育厅发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通知,具体规定了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作息时间、作业量、体育锻炼度以及考试标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规定所有的初中、小学一律不准上晚自习,大快人心呀!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文件也下了不知有多少次了,可执行起来为什么不力啊?学校的领导有责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更有责任,市区政府分管的领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教育的确要全面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呀!我们不能再急功近利了!也不能再以牺牲一代人或几代人为砝码来获取所谓的政绩了!教育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念正“经”、念好“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好听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和上级保持一致,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全社会要立即行动起来-救救我们的孩子吧!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中,教育也不例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又面临着新的形势,教育要为新的时代服务,就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进行改革。就我国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说,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考试办法偏颇,学生负担过重和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的存在,也要求教育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些模范和优秀教师的教学,充分证明了教师创造性的教与学生主动性的学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生“学会”和教学生“会学”的有机结合。证明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把死的教材讲活;相反的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也可能把好的教材讲歪。正如范老(范文澜)在激励我们教师时所说的那样:“一个不好的教师,如同歪嘴和尚念经,念一句歪一句。”为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使命感,使教师既做“经师”,更做“人师”,是进行教改关键的关键。事物都有一个“度”,教育改革也有一个“度”,只有做到适度,才会合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否则,真理越出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可不慎欤! 教师“十二变”,越变路越宽日期:2006-03-25 10:22:09 来源: 作者: 进入新世纪,迎来新课程,这是新世纪影响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也许有教师把新课程单独地视作进教材内容的调整,认为改的只是知识结构;也许有教师把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当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翻新,认为变的只是教学方法;也许有教师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粗略地看成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些,认为换的只是课堂组织方式凡比种种,诸如此类,不能说一点儿也不对,但绝对是不全对。 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如果只把眼光看在教材等片面的一点上,新课程的实施就有可能成为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过程,成为新瓶装旧酒的教学活动。 从这一点来看,教师角色的职能转变应当是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的首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变化,就不会有课堂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师生关系的变化,也就不会有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反过来说,适者生存,劣者淘汰,新课程不需要歪嘴的和尚来念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尽早尽快地完成职能转变。教师转变得越早,转变得越快,教学之路也就拓得越宽。拓宽一: 变“智育第一”为“人格、学力并重”拓宽二:变“三惟程式”为“机智调控”拓宽三:变“固步自封”为“魅力无穷”拓宽四:变“散兵作战”为“集团进攻”拓宽五:变“模式化教学”为“创造性教育”拓宽六:变“独裁专制”为“民主平等”拓宽七:变“书本课堂”为“媒体展厅”拓宽八:变“个人表演”为“交往互动”拓宽九:变“灌输式传教”为“探究性学习”拓宽十:变“刻板求同”为“因材施教”拓宽十一:变“泼冷水”为“点火把”拓宽十二:变“分数评定”为“多元评价”第五章一、选择题1、“温故而知新”,是指教学应遵循 C 。A、循序渐进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全面发展原则2、与“揠苗助长”、“一曝十寒”相对立的教学原则是 A 。 A、循序渐进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全面发展原则二、填空题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5、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研究,为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6、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三、名词解释1、教学199: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2、教学原则21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四、问答题1、简述教学的实质。200 答:1、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 3、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2、简述教学的任务。202 答: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