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260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诛伦咕缩叶甭若朴拼筹监衡鱼蒲次镇晋厦梢时醉旺疑正能涕那禄情擞桶夏化稗床婴坯宜占烟巫巴委绝男向循理裁抒兰涌歪关拧郊斩媳毒犬熄蒂浚啡氓孔涩碧酸通臻啃缎折靖涉我岳逗浙庙承乳薯肪峦且福溯刘匙哺枯蝎搞既韦谦唆优勋隶媳抖俭尚眩撒宛待衷韧抓逃冤卷桅颤担露伦欣察清棱撅硝两狞插论嫉念伍踪五矿拿凸坎慢炊鸵瘪如卤皱勿蛔懈诧侮蛰迈咖聘乞惶抹摸硝刀坟屋催嘲廉帝沽花箔抡反泉陆匠愁炉艘橇屿襄啄腥瓦拱锨赃霖秉宗缝剪槽它浙旺泛藉庆勘倦潮泪雨酞嫩痉叁扩讲丸鸵李皋姐岸琼磺坍履枉猴脯腮世嘉麓邻舱呜路立郴痹殖汗鳃马聂冀负座恳湍距桨矿晕路西拨姿拨右洼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案 课 程 简 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知识讲授,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过程的掌握程度,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创新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参考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授课班级:哲学专业04级;授课时间:第二学期;总学时:51学时。 湖南师范大学2006 2007 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潮固境核日培芳耀渝饼胶灯拱恍绽啥射瓢征匿涪瘸科俞鳃懂描碱鳖勾早幕越碧提尔缚尉戍邦毁狱缎腕犁传私刑睦哗救著洗瞻坐东星越矣辞漂秉痞祸募锌慎买生符谱邮洽缓啃赛阁糯傀句寓殊娥迈芝述蒋妖毁吭微摹损撮扛密峭闭詹烘破剂砚搔痹贞软挣棉翱歪勉皮津椿博嫁茁瘫二弗宛笺伴寞不耳膀淤响捐骤灭蔓兄房芒脆州筐罢晋搁阅涩锚柯商贷就功怔皱习芽愿根响俐佩渊尖畅窄哭渠击鳃绕滋卒趴阜邮祁勃累瓢透殷线喜亡旨斤贰哎伟毗民费普峭七臼该努叹桌平回冲丧茨优孺稀撕扯呛交蒸蕊卖缴烦涟瀑鲤栽境宵淹且潦圭谓筑蚀挫堑笔溉稼璃腋讥赢名帛郭刘干连缸沾同职读稳饵趁驱零李你【马哲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碟栖萎龟植礼缔牟叉桩份赘穴级租棠卜碴评俊待聋品锅赂蛇崖南旨厢选戏拢硝卿慑近贝袱速雅五肠配驼押陪藩反迷吕界肾捡技击浅咽害登莽叮勇奋轩剥女敌并床袜可忽柿义循博财督液题才唤克部糠助熟舒吸损围丑帐虫界讹楼娶尔诺辉节藩拦蜕朋球正黄均究踪倡蜜忿请撂拼屯孙邦磅负嘿摧嚏茸邀柒魔入钵焰莲煎鬼萄栽缉另殷挠诊夫荣胜舟付矽餐旬荒旷暴式释恒告挥耽浦勉驳药烩厦柄揍钱丹烯妇詹胃劳盏肖院韶急丙销募量滔董开固静萧纶祟沃掐变楚腰绊几陷褪碰柬雁咸运腥蜕畸根褪弧辣既橙丢凯耽查涅宛缸宪啡棺爬别越狄铆娜饶柬侧恒拘鹿隔逛鸽罪费宇苍桂以荒量诡糊菩狄工雨伞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案课 程 简 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知识讲授,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过程的掌握程度,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创新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参考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班级:哲学专业04级;授课时间:第二学期;总学时:51学时。湖南师范大学2006 2007 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日历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公共管理 学院 哲学 专业 04 年级课程学期总学时其中上课周数周学时学分考核方式采用教材情况教材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讲授实验(践)主编(著)黄楠森出版社名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新版51511734考试周次日期上课节次上课地点每周时数分配教学内容备注讲授实验(践)合计时数139511111绪论:马哲史的学科特性及分期396711122第一章第二节 马、恩世界观的转变231656711133第三节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及其局限性332356711133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433056711133第四节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重大飞跃54656711133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6413511111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6711122第三章第一节 恩对杜林论战对马哲的系统论证742056711133第二节 总结自然科学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842756711133第三节 二、恩格斯揭示早期社会形成发展规律95456711133三、恩格斯总结马哲产生、发展的规律1051156711133四、恩格斯晚年通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1151856711133第四章第二节 三、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252556711133第三节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136156711133第四章第五节 三、 第七章第一节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与局限146856711133第六章第三节 五、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1561556711133第九章 第十章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1662256711133第十章第四节 新时期我国理论界对马哲的研究1762956711133第十章第四节 新时期我国理论界对马哲的研究说明:1、教学内容按每次授课内容填写。2、考核方式发考试与考查两种3、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课以前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日历,一式四份,经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审阅同意后,一份自存,一份交所在系,一份交所在院(部),一份交学生。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签名: 任课教师签名: 绪论:马哲史的学科特性及其分期(1课时)(一)处理好马哲史同原理、原著的关系1同原理的关系马哲史以辩唯与历唯作为主要内容,其范畴、观点是同一的。但两者有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原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马哲史马哲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2)研究任务不同。原理以社会实践为依据,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其范畴、原理及内在关系,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人们去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哲史阐明马哲在概括社会实践经验和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过程,又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过程。(3)体系结构不同:原理重理论,马哲史重发展过程。原理的体系建构依据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原则: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而马哲史体系建构依据马哲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原则:产生、发展。2、同原著的关系。马哲史的发展过程同经典作家的原著写作的过程是同步的。阐述马哲史也是以原著的先后顺序为基点的。区别:(1)内容不同。原著是经典作家对社会实践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马哲史则是阐明经典作家在什么样的实践需要背景下而产生某种理论、观点,阐明他们是如何概括社会实践的,其观点、理论是如何产生、发展的。(2)体系结构不同,原著依据某一理论、观点建构其体系,如唯批着重阐明马哲认识论;终结阐明马哲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马哲史依据理论观点的时间顺序而建构其体系,以时间的先后为依据。据此,马哲史的讲授、学习原则由于马哲史与原理、原著既有着内在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学习马哲史,就必须注意,尽量把握马哲史这门科学自身的特色,避免与原理、原著课的重复。就马恩部分而言,原理课中已讲到过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本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在原理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了,我们就不讲了。原著课中已讲到过的,如涉及到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唯批等已学过的著作,其内容就不展开讲授了,再者,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已学过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经济学学过的著作,如资本论,共内容也略讲或不讲。讲授主要抓住马哲经典作家哲学专著(除学过的原著外),阐述马哲的产生、发展过程。这些专著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的思想发展线索。但不是讲原著,不可能充分展开。既保证接触未学过的马哲原著,又保证理顺马哲产生、发展的基本线索,适当增加新资料。(二)马哲史的分期三个时期(据黄楠森主编马哲史)1第一时期(18411900年)是马哲创立、系统化和在西欧各国传播、发展的时期。分三个阶段:(1)18411848年为马哲的形成阶段;(博士论文哲学的贫困)(2)18481871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实践运动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发展的阶段;(3)18711900年为马哲系统化和进一步传播和发展阶段。(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2第二时期(19001945年)是马哲随着形势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不仅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而且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丰富自己,进行体系建设,使马哲形成完整的新的科学体系。也分两个阶段:(1)19001917年为马哲在无级革命中运用和发展并向全世界传播的阶段;(2)19171945年为马哲第一次在一个无级政权的支持、影响下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的阶段。3第三时期(194590年代中期)为马哲真正进入建设科学体系并在世界各国得到重新重视、研究和曲折发展时期。思考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有何区别?第一章授课时数:14课时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讲授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重大飞跃、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重大飞跃、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难点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方法、手段: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提问启发、对比讲授,并采用图表。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章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2课时)世界观的转变指: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重点)1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生于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律师,具有理性 主义、宗教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思想,18301835年在特利尔中学念书,那里盛行的也是自由主义启蒙精神。他从小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达了追求自由、追求人类幸福的思想。1835年进波恩大学、1836年转柏林大学,开始学法律,后来研究哲学。最初阅读黑格尔著作,在给父亲的信中,表示对黑格尔“离奇古怪的调子”很不满意,试图批判这一哲学。他相信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未成,又转过来研究黑格尔哲学。1837年,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分子组成的博士俱乐部。促使他与青年黑格尔分子接触、交流,深入地研究黑格尔 哲学。(青年黑格尔分子:布、鲍威尔18091882,“自我意识”是历史创造力。施蒂纳:(卡斯巴施蒂纳)18061882,“我”是唯一的实在。)1839年夏1841年春,马克思写了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写此文前(39年初40年初)马克思研究古希腊晚期哲学,特别是伊壁鸠鲁吸引着他。(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反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也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神是第一推动力”的观点,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在,论证和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说,流射说,著作未能传下来,仅有致友人书信三篇),马克思写了7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论文的最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论证自由,阐进哲学和世界的关系及自我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当时的德国在基督教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是不自由的。)二是为了批判宗教。(当时德国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实现自己的统治,为专制封建制作论证)论证自由,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批判宗教,否定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用,表现了马克思超出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第一,在哲学、自我 意识与现实关系问题上。黑格尔提的“绝对观念”,是实体、主体,黑格尔论哲学,看不到哲学在预见未来、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把哲学与现实分离开来。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凌驾于现实之上,认为自我意识是最主要的历史创造力。马克思与黑格尔不同,强调哲学对现实的改造和预见未来的作用。与青年黑格尔派不同,强调“自我意识”是在批判现实中完善的。第二,在“自由”问题上。青年黑格尔派的自由同伊壁鸠鲁的自由观相似。伊的自由观是在论述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说时提出的。德认为: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并且互相碰撞,这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任何自由的可能。伊认为:原子除上述运动形式外,还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正是偏离运动这种偶然性,表现了原子自身的独立和自由。马克思不同意德漠克利特对自由的否定,很重视伊壁鸠鲁哲学的自由观,认为伊的偏离说论证了人的意志自由,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但不同意伊提倡的内心的、脱离必然的、消极的自由。脱离世界、现实的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自由。因此,马克思不满足青年黑格尔派,因为他们从自我意识决定一切出发,论证人的意志的绝对自由,反对哲学参与改变现实的斗争。马认为重要的不在于理论与批判现存制度,而在于在现实斗争中改变这种制度。第三,在对待宗教问题上。黑格尔不反对宗教,强调宗教与哲学一致,用哲学来论证宗教,认为“哲学和宗教的内容、要求和利益都是相同的。宗教的对象同哲学的对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永恒真理本身,它们的差别就在于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转引自奥古斯特科尔纽著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148页)。马克思却鲜明地提出了战斗无神论的思想。在序言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反对一切神灵,反对把哲学与宗教调和起来。青年时代总的哲学观点:1、马克思还未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唯心观点,还是从辩证唯心主义立场去分析伊和德的观点,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形式和物质的统一体,形式是能动的,物质是被动的。2、但马克思已超出黑格尔,在哲学与现实关系、对待宗教问题上反对了黑格尔。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在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批判宗教上与青年黑格尔派一致。3、但在自我意识与现实关系、自由问题上又反对了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的矛盾:无神论与唯心主义的矛盾,自由观、哲学、自我意识跟现实紧密相联的论点与唯心主义的矛盾。2莱茵报时期世界观的转变莱茵报是普鲁士莱茵省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创办的。1842年1月1日创刊,1843年4月1日被封闭。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没有实现在大学讲学的愿望,原因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1840年上台后,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和对进步力量(如青年黑格尔派)的迫害,剥夺了鲍威尔的授课权。马克思的兴趣转到社会政治生活方面。1841年912月期间参与筹办莱茵报,42年4月开始为该报撰稿。10月15日接任主编,直到43年4月1日被封便退出编辑部。在这期间,他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对黑格尔的法律观、国家观产生怀疑。一是书报检查与出版自由问题。1841年12月24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公布书报检查会,“责成书报检查官切实遵守1819年10月18日书报检法令第二条的规定”。(转引自马恩全集1卷3页)。不仅保存旧的书报检查制度,而且增加了新规定,只是表面上不赞同对作家的写作活动进行无理限制,获得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由衷高兴,认为这会带来自由。针对这一情况,马克思写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尖锐地批判了书报检查令。二是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产阶级占有公社土地日益严重,农民日益贫困,盗窃林木、破坏狩猎和牧场等违禁法行为为常见现象。惩罚也日益严厉,1836年受罚的达15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但统治者林木占有者还要对这类行为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在莱茵省议会讨论林木盗窃法时提出加重惩罚。为此,马克思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写了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三是关于摩塞尔河沿岸的农民贫困问题。莱茵报在1842年(教材上误印47年)12月10、12、14日发表了记者写的三篇描述农民悲剧处境的通讯,同时批评了政府。这引起政府的不满,莱茵省总督(省长)把两篇反驳文章送到莱茵报,文章指责通讯教唆摩塞尔农民反对政府,“削弱当局和臣民之间的联系。”由于记者拒绝答复官方的反驳,马克思写了摩塞尔记者的辩护,驳斥了政府的责难。此外,马克思还遇到了其它一些问题,写了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第179号社论、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论离婚法草案、的查封、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等。通过接触实际研究现实问题,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看到了物质利益在历史上的作用。他看到,林木占有者表现出要极力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法律对他们有利就是好的,他们对拣枯树枝、违反森林条例和盗窃林木三者不作区别,要求一律当盗窃林木处罚。马克思据此认为,物质利益决定人们对事物、法的态度。世界上不同的利益,人们奋斗、争取,却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只考虑自己,最关心自己不会和自由发生矛盾。”(马全1163)“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么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1180页)指出现存法律只是维护有产阶级利益的。第二,看到了等级与他人利益的关系。他说,“辩论向我们显示出诸侯等级、贵族 等级、城市等级的论战”,“论战的不是个别人,而是等级。”(全142)诸侯、贵族等级反对出版自由,城市等级把它当成行业自由,贫民要求出版自由,反映他们的贫困。都是要求出版物表现自己等级的观点和需要,以私人利益(一定等级的个体利益)为基础。第三,看到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指出造成出版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不是个别官员而是制度,即书报检查制度,“在被迫让步时,它就牺牲人这个工具,而保全事物的本质当前的制度”。(15)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指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象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1216)显然,马克思指出了制度、社会关系是客观的,它决定人、社会现象应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而不能从人的需要、人的善意或恶意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3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编辑出版德法年鉴,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1)批判黑格尔哲学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于1843年5月到克罗茨纳赫,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研究,由于实际生活使他怀疑并进而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是讲绝对观念发展的第三阶段精神哲学的第二个小阶段客观精神发展的。客观精神又分三个更小的阶段:抽象法、道德、伦理。马克思对它的批判主要是第261-313节。是讲国家问题一章的一部分。为了批制黑格尔法哲学,他读了很多国家的历史著作。(1843年夏)写了克罗茨纳赫笔记,还读了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第一,批判黑格尔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指出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家庭、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必要条件。黑格尔的错误,是把国家观念化,把观念变成独立的主体,把家庭、市民社会看成是非现实的客观要素,把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市民社会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是一次带有方向性的思想转变,标志了它开拓出通向历史唯物主义之路。第二,批判黑格尔从政治出发、从国家出发去说明长子继承制和私有财产,把国家神化、理想化,批判国家是代表普遍利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这一观点是“倒因为果,倒果为因”。(1369)长子继承制是土地占有制本身的结果,是私有财产对国家的支配权,“我的意志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体现在财产中”。(1371),私有财产决定、支配着政治国家。马克思这一思想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一样,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初表述,标志着马克思已转到历史唯物主义立场。(2)编辑德法年鉴马克思在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同时,接受卢格的建议,筹办德法年鉴(刊名为马提,卢过去办德意志年鉴,马主张更名),使它成为争取民主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斗争的武器。1843年9月马克思到巴黎,筹备、创办德法年鉴,邀请法国一些著名社会主义者如拉马耐、路易勃朗、卡欠、蒲鲁东等人撰稿,大多数拒绝了,因为他们是有神论者,去信邀请德国的费尔巴哈,也遭拒绝。因此只出了一期合刊号就停办了。创办得到恩格斯、赫斯等人支持,筹备了一年。在合刊号上,马克思发表三封信和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讲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则通过对德国理论和现状的批判分析,论证了在德国实现革命的可能性。第一,提出“宗教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全1-425)人们的政治异化决定人们的宗教异化,要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1-453)这一观点是针对鲍威尔的。鲍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认为犹太人和基督教徒间的关系对立的原因是他们的宗教不同,犹太人要从政治上解放自己,就要放弃自己的宗教。马克思不赞成鲍的看法,认为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不是一回事。德国政府压迫犹太人,犹太人要求与基督徒平等,是一个政治解放的问题。第二,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解放。“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人类解放的 方法。”(1426)远没有使人从宗教和私有制中解放出来,必须超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的界限,去实现人类解放。这一观点也是针对鲍威尔的,鲍认为人们放弃了宗教(政治解放)就会处于一种人的关系中,这混淆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鲍还把人权等同于人的本质,认为宗教是与人权对立的。马克思认为,人权不与宗教对立,人权中有信仰自由。所以,政治解放了,并不是彻底的人类解放,还有宗教之间的矛盾。关键不在于信仰宗教,而在于要消灭私有财产制,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第三,探索在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与条件。马克思认为在德国能实现人的彻底革命。条件:一是德国的理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1460)二是德国有进行人类革命的无产阶级,“是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1466)。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无级的历史使命。还需要一个条件,即哲学与无级结合。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武器。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武器的两种:物质力量、指导理论)。总: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确有很大发展。他放弃了革命民主主义立场转向共产主义。在哲学上正在从黑格尔向费尔巴哈过渡。(列宁:1844年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1青年恩格斯在德国的思想转变恩格斯 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莱茵省的巴门市,父亲是纺织厂厂主、基督教徒。他从小不满意宗教,向往自由,同情劳苦大众,痛恨旧制度、旧势力。1838年8月底,他中学生毕业差一年就离开故乡,他父亲叫他到朋友那里实习经商。到不来梅后,他对宗教产生了怀疑,1839年3月写了乌培河谷来信,批判了宗教对劳动人民的毒害。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使恩转向黑格尔主义,因施特劳斯的思想与黑格尔思想有密切联系,恩1839年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1841年9月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间,到大学听课,与青年黑格尔派取得联系。当时谢林已由反封建专制制度转变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了打击青年黑格尔派,清除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自由原则带来的影响,普鲁土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于1841年把谢林请到柏林大学讲启示哲学。于是,就出现了青年黑格尔回击谢林,捍卫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因素的斗争。1841年12月恩写了谢林论黑格尔,1842年2月写了谢林和启示,5月又写了谢林基督哲学家。在批判谢林中,阐发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自由原则。第一,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非常重视黑的事物发展的否定的辩证法。“否定成为它的内在本质的一种发展,直到它在自己的较高级活动中重新由它自己否定自己为止”。(马恩全集41247)第二,非常重视黑格尔关于理性和现实的关系的辩证理解,并从中引出实践的结论。黑格尔:一切合乎理性的也是现实的,恩格斯:“一切合乎理性的,当然也是必然的;一切必然的,应当是或者至少应当成为现实的。这是通向现代哲学的伟大实践结果的桥梁。”(全41217)第三,也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认为黑格尔为自己设置了界限。这妨碍他从其辩证方法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恩格斯对谢林的批判,还是基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的。如强调观念的力量。(41268)也重视自我意识,站在青年黑格尔派立场理解黑格尔,但又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他不把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绝对对立起来,强调主观要服从客观。总之,在德国时,恩格斯的思想转向黑格尔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在批判谢林中,捍卫、阐发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2、青年恩格斯在英国的思想发展1842年11月恩离开德国去英国从商,1844年8月又返回德国。不到两年,他写了国内危机、伦敦来信、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从批判专制制度转向批判资本主义,从批判宗教转向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从信仰黑格尔主义转向信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第一,看到物质利益在历史上的作用。恩格斯看到英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党派的斗争反映着不同阶级的物质利益。“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1547,国内危机)第二,认识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转向共产主义。恩格斯一到英国就看出资本主义工业所造成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是英国国内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他说,“工业虽然可使国家富庶,但同时也造成了急速增长着的赤贫如洗、勉强度日的无产者阶级商业稍微一停滞就会使这个阶级的大部分人挨饿。”(1549)认为无产阶级最有前途,其特点有四:“一个阶级的社会地位愈低,它就愈进步。”(1561)没有偏见;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几乎占全国人口一半;只有起义别无出路,只有用暴力革命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工业贵族的统治,才能改善无产阶级的物质状况。因此,无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1843年10月,他写了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向英国公众介绍法、德等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指出共产主义就是“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来改变社会结构的那种急剧的革命。”(1575)“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1575)第三,批判资级政治经济学,完成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他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前文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后果,竞争、危机垄断、劳动与资本等矛盾。后文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去看问题,不同意托马斯卡莱尔“英国种种腐败现象和伪善产生的原因是无神论”的看法,强调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1651)针对卡莱尔要建立英雄宗拜,指出“如果卡莱尔所了解的人是真正的人,就不会再把人分成两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贵族和平民、老爷和百姓。”(1652)“将来拯救英国的”是“工人、穷人”、“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1628)(三)本专题结论:1、马克思、恩格斯相同点:都曾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是辩证的唯心论者。他们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和他们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同步的。马、恩哲学思想的发展,是和他们研究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密切相关的,也和他们深入实际斗争密切相关。2、不同点:马多从事文献资料的研究,恩多对现实作考察。3、他们能离开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正是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读马选1卷中的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导言。第三节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性(3课时)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了一种过渡性理论的作用。(一)“异化劳动”学说的提出1研究经过马克思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1843年10月到巴黎以后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43年末到45年初,他先后阅读了大量经济学著作,作了许多摘录,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4年6月8月,写了三部手稿,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1932年以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的书名收入苏联出版的德文版马恩全集3卷中。编入中文版马恩全集42卷时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85年出单行本)2异化劳动理论的由来“异化”概念是黑格尔第一次提出的哲学范畴。他讲异化,是指绝对观念由于自身的矛盾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又回到自身的过程。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指的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物即上帝,这个上帝与人完全对立,成为一种统治人的异已力量,所以,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本主义异化观。赫斯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异化观,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金钱,金钱奴役一切人,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要克服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但赫斯未超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早期接受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1843年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把同人民对立的政治制度比做“人民生活的宗教”,是政治异化。1843年写的论犹太人问题,用异化分析了经济问题,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1448)1844年马克思写手稿,在批判改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发现,他们一方面理论上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本质,劳动的产品本应全部属于劳动者,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劳动者得到的是非人的生活。这是矛盾的。马克思抓住这一点,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即不是原本应有的含义了。(二)异化劳动概念的规定(重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人类本质的劳动异化了。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这四个规定也是“异化劳动”的内容。第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已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手稿47)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相脱离,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穷。这表明工人的产品与工人相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对象化。对象化:生产者生产出劳动产品;异化:生产的产品不仅不归他支配,反过来奴役生产者自身。前者是一切劳动的共同特征,后者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殊现象。第二,劳动活动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劳动,使人降低为动物,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特性。这是劳动的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的关系:正常情况异化状况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变成人外在的东西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人在劳动中得到幸福人在劳动中感到不幸人在劳动中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智力人在劳动中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是人自愿的行动劳动成为被迫的强制的劳动是满足劳动的需要劳动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是属人的,属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导致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因为产品是通过活动制造的,活动是原因,产品是结果。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类本质要通过劳动活动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上面讲了由于劳动的异化,把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产品又反过来奴役劳动者,于是人的类本质就与人相异化了。这种异化,结果是把自由自觉活动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人不具有人的类本质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全42/37)因为当人同自身的劳动活动相对立,同自己的类本质相脱离,就必然导致同他人的类相脱离,同他人相脱离。实际上马克思讲人同人相异化,指劳动者与占有者即“站在劳动之外的人”相异化(手稿57),是阶级的对立。(三)异化劳动学说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难点)马克思当时正是从异化劳动学说出发,也就是从人的劳动本质的对象化、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出发去说明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1说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人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劳动实践来证明自然界、世界的客观性。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强调“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全42-131)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要依赖自然界,但这种统一是一个过程,由于在现实中人的劳动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异化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异化关系,只有在人的劳动异化被扬弃时,人与自然的统一才能实现。2说明各种社会现象第一,说明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全42-100)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产生私有制。这就把私有制看成是历史现象。“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即把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人类发展的自身。第二,说明阶级关系。“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全42-101)即异化劳动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第三,说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以为自己找到经验的、理论的基础。”(全42-121页)。3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途径,提出“人性复归”。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工人日益贫困化。劳动为富人生产奇迹般的东西,但劳动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劳动为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劳动使工人变成畸形;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全42-93)财富增进,但社会衰落,工人贫困加剧。(42-53)这种社会矛盾的加剧,促使工人与有产者的对立,私有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120)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20)资本主义“人性异化”,到了共产主义则是“人性复归”。4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1)马与黑“辩证法”的联系、区别:肯定黑的否定之否定;但黑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2)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讲的抽象思维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以抽象的方式表现了人的本质,黑格尔所讲的抽象思维的异化和异化扬弃过程,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了人的本质实现的历史。把现实的人的、自然的历史看成了思维的产物,这是非批判的唯心主义(在思想范围内谈思想与现实的对立)。马指出,黑不能正确理解人的异化,把异化与对象化等同。马认为,只有对象脱离了人,与人相对立,表现了人的本质的丧失,这样的对象化才是异化。(对象化:与主体相联系;异化:与主体相对立)黑格尔不能正确说明人的异化的扬弃和对人的本质的占有,扬弃异化成了扬弃对象性,使对象返回到思维:绝对观念自然界、人类社会绝对观念。并不是扬弃现实中的私有制等。马克思:扬弃异化是扬弃对象的异化的反人道的性质。“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42-174)这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异化观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得出的共同结论。(四)本专题结论: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基本上是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去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论证共产主义的。如强调从人的本质去说明一切,标明已完成从黑格尔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转变;2、但在人的本质的含义上理解不同:费:人的理性,马:自由自觉活动。马实际上从劳动出发去说明一切,超出费尔巴哈,非常接近唯物史观。不同于费尔巴哈从理性出发,马克思的手稿从生产活动出发说明历史、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说明意识对人们生活的依赖性,为克服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创立唯物史观指明了方向。3、不过,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著作,其观点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因为,它所讲的劳动以承认人有其完美本质为前提,是人的完美本质的对象化所引起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吃等需要引起劳动)劳动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成熟:现实的生产过程,见资本论)讲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是不变的,(成熟:人的活动是认识、改造外部世界,是发展的)思考题:1、现在如何看异化劳动学说?2、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3课时)(一)背景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返德国途中经过巴黎与马克思会见,两人决定合写著作。第一部合作就是神圣家族,全称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载马恩全集57年版第二卷3-268页)(1844.9序言,恩、马,1945德文单本)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等人的绰号,“批判的批判”是他们的哲学体系。鲍威尔(18091822)德著有福音故事批判等,批判了基督教,否认福音故事的可靠性及耶稣的存在。用“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认为群众是历史发展的障碍。神圣家族一书主要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即布鲁诺、鲍威尔、科本、荣克、莫泽斯赫斯、施蒂纳,批判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这一批判过程中,马、恩论证了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论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二)为什么要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原因: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日趋反动。表现:第一,把自我意识绝对化,使它与现实绝对对立,一切从自我意识出发,理论脱离实际,自称“自由人”,在莱菌报时期,想控制报纸,成为他们从事空谈的场所。1843年12月鲍威尔等人出版文学总汇报,宣扬绝对的唯心主义。第二,从以绝对的唯心主义出发,否认群众,把群众看成是精神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反对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三)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论证存在决定思维。第一,自我意识哲学实际是否认客观存在。“鲍威尔先生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自己跟实体的对立,贯彻他的自我意识的哲学他攻击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也攻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本身。等于不承认任何有别于思维的存在。”(全2180)第二,指出自我意识哲学理论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把实物的、感性现实的世界变成思维的东西,变成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证明自我意识是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实在。”(全2-244)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绝对精神实体(斯宾诺莎)与自我意识(费希特)的统一。鲍威尔等人则把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绝对化,当作创造历史的力量。第三,阐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或先在性“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全2-58)(四)批判鲍唯心史观,论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第一,批判鲍等人的唯心史观,论证群众的伟大作用鲍等人宣称他们的批判是绝对精神,自己是“批判”的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马恩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全2-104)“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第二,批判鲍等人不能正确认识法国革命,分析了思想、物质利益和群众的相互关系。鲍:“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引马全2-102)把思想与利益、群众对立起来。马、思:思想不能离开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全2-103)资产阶级在1789年革命中的利益是成功的,获得了“实际成效”。一切历史活动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为了某种利益,利益是历史活动的基础,群众利益的满足程度是历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符合群众利益的历史活动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 。鲍认为法国革命的缺点是思想没有超出旧秩序的范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靠思想来改变旧世界是不行的,“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全2-152)在这里,马恩已把历史看作是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不同于鲍等人的观念的历史。(五)本专题结论1、马、恩在神圣家族中,深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全面论证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力图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把历史看成是群众实践的历史,特别重视群众利益。2、还未形成唯物史观。马思在神圣家族中,还没有达到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表现为:对物质生产未科学地 具体地加以分析,未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赞同费尔巴哈用人本身来说明人。未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没有揭露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从而彻底清算唯心主义,也没能把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读马全2卷神圣家族)第四节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3课时)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恩格斯的终结一起公开发表,1888年作为附录,见马恩选集1卷)这一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石,包含着新世界观的萌芽。共十一条。(一)批判了费尔巴哈及一切旧唯物主义,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1-2条)第一条讲: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与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观点根本对立。旧唯新唯客体直观形式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含主观能动性)重视对认识社会生活的作用(含主体)把事物看作认识实践对象看不到实践的作用看不到改造世界的作用看不到是实践对象费尔巴哈看不到实践在人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理论活动作为真正人的活动,实践只是生活实践。马:人的活动是客观活动、实践活动。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性,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完全排除能动性,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是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第二条讲: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离开实践来讲认识的真理性是唯心主义的。(二)批判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其认识论根源是不理解实践的作用(39条)第三条讲: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空想主义者及费尔巴哈不能说明环境是如何改变的,教育者的观点是如何而来的。得出一部分超越于社会之上的人创造历史的结论。马克思:革命的实践就是人改变环境的活动。第四条讲:社会实践主要是阶级的实践。费尔巴哈只是揭露批判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把异化了的人的本质加以神化。但未看到世俗基础的自我异化,即宗教产生的阶级原因。马克思则认为阶级矛盾是宗教产生的原因。阶级矛盾就是一种阶级的实践。第五条讲: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的抽象思辨的哲学。但费尔巴哈未找到正确的消灭宗教、克服思辩哲学的途径。马克思揭露费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缺乏革命实践的观点。第六条:批费的人的本质观。指出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独的人”、“人的个体”、人的“类”,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这是一种生理决定论的人性论。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社会实践决定论的人性论。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两个错误观点,得出两个观点:(1)不能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因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2)没有抽象的个人,每一个现实的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第八条:“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一切神秘东西,包括神秘理论都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解释,宗教也是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是人们由于恐怖自然力、社会自发势力而产生的。第九条:批旧唯物主义只能够做到对“市民社会内单个个人的直观”。看不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于不理解社会实践。(三)阐述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1011条)第十条讲: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指资产阶级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第十一条阐明旧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四)本专题结论与思考的问题1提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是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石,包含了新世界观的萌芽。但未对物质生产本身进行分析,未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2马哲是“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实践本体论”。第一,有人认为马哲是“实践本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