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二年级家长会方案 主题:家校联动,共筑和谐校园 初二级家长学校第二次集中授课 时间:2006年4月7日(星期五)下午1:30 地点:B115阶梯演讲室 大会议程: 一、家长自由观看展板:军训剪影;和谐校园图片、文章展 二、年级集中: 1、家校联动共筑和谐校园主题讲座; 杨建军 2、爱字当头,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发展情况汇报 淡玉红 3、我与孩子一起学习学生家长代表发言; 初二(4)班学生家长 4、家长、学生互动 (1)孩子,我想对你说 (2)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策划:程晓丽 5、军训总结发奖 雷志华 三、分班交流(在会场进行) (注:学生下午第一节正常上课,第二节课后有秩序地进入会场后排就座) 家长学校授课准备工作 综合办: 初二年级将在2006年4月7日(星期五)下午1:30在B115室召开家长会,相关工作请提前准备: 1、会场布置: (1)会标:主会标家校联动,共筑和谐校园 副会标初二级家长学校第二次集中授课 (2)主席台:请准备好话筒、茶水. 主席台就坐:柯校长、王校长、田主任、杨建军、雷志华, 另空家长发言席. (3)座椅安排: 会场需座椅268张, 每排14张,分两列.按下表区域加座椅标签. 主席台 初二(1)家长席(约5排) 初二(2)家长席(约5排) 初二(3)家长席(约5排) 初二(4)家长席(约5排) 初二(1)学生席(约5排) 初二(2)学生席(约5排) 初二(3)学生席(约5排) 初二(4)学生席(约5排) 2、引导与接待: (1)请设立引导标志及三块欢迎标语:“家校联动,共筑和谐校园 ,欢迎家长莅临共商教育大计!”(中学教学楼前及B115室前、小教楼前) (2)请准备家长接待台及签到薄. 另准备一次性水杯若干. (3)请安排摄影人员. 2006年4月1日 家校联动,共筑和谐校园 “家和万事兴”,小到家庭,大至社会,无不验证着这样一个真理。古往今来,和谐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谐的环境让人羡慕,和谐的团队令人欣喜,和谐的氛围令人称道。 和谐,是一种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校园环境优美,百花盛开,绿草茵茵,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师生心情舒畅,亲密无间,这是一种人文的和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忙,这是关系的和谐。 创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家庭教育的和谐,这里的和谐指的是家长的教育得法、高效,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的和睦。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像加美学校这样的寄宿制学校里,在学校里,老师也是家长;在家里,家长也是老师。和谐的氛围尤其重要。 怎样做到家校联动,共筑和谐校园呢? 一、师生和谐,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可简略) 加美的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把一腔的爱献给学生。本学期又启动了师德教育工程,相信我们的教师更会全力地深爱学生,既教育又育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相信爱都是双向的,爱学生学生必然会有回应。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亲近教师,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才会收到丰厚的汇报优异的教学成绩。我校开展了以“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也都积极投入其中。经过大家的努力,收效不小。教师的教育学生能够领会并自觉改进了:同学的学习热情也大增,早读书声朗朗。晚自习再也没有了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教室里静的很。校园小路上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我们再也看不到在天空“翩翩起舞”的小纸片了。路面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更别提什么飞舞的纸片了。这些现象令教师们很欣慰。我们要努力做到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课上成教师演讲课,而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老师是因为老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使他们全面发展。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 “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 古人也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确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会更美丽,更清爽。 二、生生和谐,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人人是班级主人,个个为班级争光。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我们说班级、学校就是临时的大家庭,同学们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可以有矛盾,那只是亲情间的磨擦,没有深仇大恨!在学校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自主的意识。我们以自我管理为突破,营造了和谐的同学相处的氛围。 自我管理开展一年以来,班级同学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强化了很多。 教学区,每个同学都有一定的分工,既为班级服务,又会享受着别的同学的劳动成果。从摆水杯至写课程表都有专从负责,教室内务井井有条、面貌一新。同样,同学们之间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在分工中你也许负责督促别人的工作开展情况,但也有本职的工作需要别的人监督。 生活区里也是这样,本学期的有更明显的起色。同学们的寝室自我管理工作做得很好了。以前晚修结束后,下班教师要去督促同学们拿衣服、发衣服、整理内务、上床安静后才离开寝室。现在教师不用去了!同学们生活更有条理了,就寝自觉了,寝室责任心大大增强了。 初二级是最头疼的年级段,但加美的校园里同学们相处的确较好,没有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没有恶语相向的现象。 三、家庭关系和谐,创设优质教育环境。 1、专家谈“父亲与家教” 北京师大赵忠心教授认为夫妻“搭档”共同教育子女,要比母亲“单枪匹马”好得多。 这种现象在加美学校的家长中也的很普遍地存在着,父亲在生意场上打拼,母亲在家做全职太太,照顾好子女的生活、料理好家庭的日常事务。“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都在女性的关怀下成长,从妈妈、幼儿园阿姨到学校老师,女性教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关教授认为,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备的自立、勇敢、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等品质,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大海带给人温情和浪漫,但高山的挺拔和坚强却能够撑起孩子成长的脊梁。 赵教授认为,如果孩子的培养教育完全由母亲“把持”的局面不改变,肯定是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发展的。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的柔弱。当然如果只是由父亲单独培养教育子女,同样也是不利的。男人一般具有实践丰富、心胸开阔、性格刚强等长处,这对具有子女是一种优势。父亲在孩子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 上海市社科院陆震副研究员就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谈了两点。 (1)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话一定要说。让孩子从小一点点明白有哪些做人的原则,什么是自尊、诚信、骨气、宽厚,什么叫有爱心、讲道理、辩是非,什么是好学上进、发愤图强、靠真本事吃饭,什么叫遵纪守法、光明正大、疾恶如仇,什么叫谦虚谨慎、勤俭节约、严于自律。说了这些话,还得以身作则去做,让孩子从父亲的行动中看到这些道理。 (2)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事一定要做。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这就要认真细致地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关心孩子的人品、个性、能力与爱好,了解孩子的长处与短处,理解孩子的想法、情感与行为,同时做孩子的父亲、朋友和老师。孩子顺利时多提个醒,不顺利时多帮一把,和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烦恼,引导孩子逐步走上具有自身色彩的真善美的人生轨道。 2、家庭教育,家长要把心态摆正。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 (1)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 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 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使孩子全面发展,将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浙江日报登载:在一项调查中反映,92.7的家长希望孩子具备大学学历。这种高度期望反映了当今家长对成才观念的误解。由于这种希望,家长们活得很累,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为他设计了一条辉煌之路,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就。孩子出生后,特别是到了幼儿期,家长就开始忙于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忽儿让孩子学钢琴,学电子琴,忽儿让孩子学画画,忽儿又让孩子学书法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达此目的,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以至于年幼的孩子盼望着自已能象爷爷奶奶那样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学习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否则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酿成悲剧。南京一姓胡工人因三岁独生儿子背不出一名唐诗竟将孩子一脚踢死;孩子为逃避练琴而伤残自已手指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些教训应引家长深思。家长应更新成才观念。 古语道:七十三行,行行出状元。集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于一身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未曾踏进过大学的门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却是学医的。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军万马专挤通向大学的那根独木桥。家长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及孩子本身条件对他们寄于适度的期望,培养孩子多种兴趣,顺其自然,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正常心变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动医院就诊。医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坚持己见,医生便对孩子说:“你没病,你父亲有病。” (3)责任心变虚荣心 有个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儿考重点学校,女儿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可见虚荣心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4)惧怕心变代替心 有个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装,母亲发现他忘记带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诉孩子,果然,孩子回来后说:“这次我冻得够呛,以后一定要记着多带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积累了经验。但大多数的父母却不是如此,孩子忘记带伞,他们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学校门口,结果孩子老是不记着带伞,心想,反正父母会送来的。专家指出,不要因为惧怕孩子犯错,就去代替他干活。因为,犯错也是一笔财富。 3、“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 “高雅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孩子!” (1) “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内核。”关教授首先用四句话概括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关教授认为,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家长们老是抱怨,他们一直把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告诉孩子,可社会上的干扰太多,总把他们设想的计划毁掉。关教授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与其把一大堆孩子无法理解的道德训条灌输给他们,还不如培养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辨别,去比较,去批判。 (2) “凡是孩子喜欢的,家长也要适当涉猎。”一个故事,一名初中女孩迷上了言情小说,母亲知道后大加贬斥。女儿反问母亲:“妈妈,你看过言情小说么?”母亲一时语塞,女儿立刻顶了一句:“你没看过怎么知道不好?”关教授说,“相近的思想相吸”,现在的孩子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视剧,喜欢卡通,喜欢F4,如果家长一点都不了解,就很难与子女沟通。他建议,父母应适当走进孩子的世界,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在亲子互动中明辨是非。当然,家长的“进入”并不是给孩子绝对的自由,主张用名剧、名著、名画、名曲来约束孩子的生活轨道,这不仅对孩子,就是对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 (3)“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关教授指出,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贪官十个有九个都是欲望膨胀,”关教授说,“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够摘到。 (4)“天天干才能有义务感。”现在很多家长用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关教授指出,家务劳动不应是救火式、临时性的,应该通过长期的、规律的家务劳动培植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关教授特别欣赏日本的一句教育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和中国古代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蕴含着相似的家庭教育理念。关教授主张,家庭中应实行家务劳动承包制,父母和孩子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谁没干活就要得到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 (5)“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关教授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关教授认为,总的说来,对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家长应该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 4、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一些家庭添置了电脑,上了宽带网,但家长却不会打电脑,不会玩游戏。在电脑面前,家长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孩子怎么可能接受你的循循善诱?”专家认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存在教育者迟缓于受教育者的现状。 网络时代家庭中的“三无”家长,面对新兴的网络技术显得不知所措,而采取简单粗暴禁止的做法只能取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无知型”处于中年时期的家长,大多数人在他们完成学业的阶段内,对电脑、网络还很陌生,有的还根本没有接触过,既不会到互联网上去浏览信息,也不想在互联网上获取资料。孩子打电脑、玩游戏时,家长只能成为旁观者,既缺乏与孩子交流的兴趣点,也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无技型”现代生活中,不少家庭添置了电脑,不少家长的工作也离不开电脑,但这仅仅是工作的需要,他们充其量只会在电脑上打扑克、打麻将,根本不懂电脑游戏、网络游戏,而他们不懂的却恰恰是孩子最热衷的。 “无法型”家长自己没法管得住孩子,就运用控制的手法,或者不在孩子的房间内放置电脑,或者不连接宽带网,企图在时空上把孩子约束住。殊不知,有一些孩子不管家里有没有电脑、不管家里的电脑上不上得了网,还是往网吧里跑。 “家长与孩子缺乏共同语言,必然无法了解孩子迷恋上网的心态,当然就无法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曾锦华说,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注意防止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离,家长应该及时“充电”,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能和本领。可以尝试主动与孩子一起上网、一起打游戏、一起获取资讯,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这样才可能被孩子所接受。 “不要一开始就企图蒙住孩子的双眼,束缚他们的双手,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会让孩子惹来更大的麻烦。”一些专家表示,家长同子女一起上网的过程,是积极引导子女健康触网的过程。家长应该通过上网获取更多的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能够帮助子女提高上网技巧,开阔视野,而这也是引导孩子积极、健康上网的好途径。 5、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也就是在环境中家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1)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生存离不开家庭,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俱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大有一种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做,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 (2)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今后走进幼儿园、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洒划着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等,这样都很难制约孩子的。 家庭中每一成员还应注意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的洗手,定时换洗衣物、不随地吐痰、扔脏物、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打扫房间。 (3)和睦的心理气氛 家长还应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少年犯曾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声中瑟瑟发抖的日子里度过的。”乌鲁木齐市少年管教所曾对少年犯作过一项调查,发现40的孩子是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家长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气氛中成长,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见强加于孩子身上,家长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孩子将家长视为大朋友,从而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更能奏效。 6、创建学习型家庭 创建一个学习型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学习可以熏陶孩子的情操,它能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受到感染。 7、美国人的父母观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家长给出,但不是说家长必须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我的。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美国的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两份工。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教育什么呢?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美国是个很讲民主的地方,学生上课时很自由的。从我在美国的感受看,和我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学校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如荷蒙山高中男女生宿舍是两个分别独立的楼,男生要进女生楼必须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许可。如果没有得到批准就进入,要请家长、退宿。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学生行为规范”,在新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并和学生、家长签订一份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协议,一旦学生和家长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学生和家长同意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并愿意承担违反规定所带来的后果。 一般的“学生行为规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考勤及请假制度;第二:考场纪律;第三:课堂纪律要求;第四:着装要求;第五:关于学生使用手机,BP机和收录机等的要求;第六:性行为的要求;第七:各种被禁止的行为,如打架、帮派、抽烟、携带武器、偷窃等。行为规范中还明确了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周六到学校上课、请家长、停课一周、转学等。 因为中美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谁也不能照搬谁的具体做法,但不同的观念或心态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因为态度和做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美国人的父母观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 第一:美国人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而我们往往是过分的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我们是过分的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等父母。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家长认为危险、脏等不让孩子玩。第二: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眼吃亏在眼前。”等等这是我们的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引导会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可能对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被动接受,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美国人对孩子要求全面,我们常常以学习代一切。 责任教育 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家长非常重视孩子高中的毕业典礼。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毕业典礼非常隆重,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毕业典礼,在学校的毕业典礼后,每个家庭还要组织家庭聚会(Party)来庆贺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 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信心的土壤,鼓励和引导是培养自信心的最佳养料 8、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其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9、下面,请允许我谈一谈教育子女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在被外界事物触动下产生的自然的感情流露、情绪反应。情感世界丰富往往指一个人遇事多从情绪角度着眼,情感世界贫乏则多从理智上考虑问题。健康的情感世界则是二者的综合。这种情感既能使孩子们富有同情心,善于与他人保持情感共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又能在重要的场合保持一份冷静,多一份理智,不致让情感的野马脱缰驰骋而无法控制。 为了培养孩子们这种平和的健康情感,我们认为应该引导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对事物认识的客观性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情感发展的好坏。孩子们由于阅历、智力水平所限,易于从情感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与其分析事物,他们更习惯用情感好恶来判断事物。这就要求家长在同朋友或其他家庭成员说话时,注意分寸,不能夸大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片面谈到资本主义某些先进因素,否则孩子听了,会使自己的情感好恶战胜理智判断,在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 家长还应引导孩子们正确把握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当然,由于孩子们更多地是从情感方面入手考虑问题,这就要求家长们用活生生和事例来端正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使他们不致于一遇困难就情感不稳,甚至受到伤害。家长特别是防止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易于使孩子滋生“唯我独尊”的偏执心理,对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极为不利。 具体培养方式上,我们认为在情感教育上要注重直观性,特别是家长本人的一举一动,一方主行都将成长孩子学习的范例。孩子们最易从模仿的角度来把握事物,这是家长们一定要记住的。如果家长们都亲自做到关心人、热爱人,那么这种爱一定会通过蕴含其中的行动渗透进孩子的心中,培养起孩子爱国家、爱朋友、助人为乐的感情。中国一句老话:身教重于言教,用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是十分贴切的。 另外还要注重情感和行动的结合。我们反对单纯的谈个人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那将会产生无病呻吟的一代。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2)塑造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一生的无形财产,而幼年时期产生的道德品质将影响人的终生,它的持久性是人生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培养孩子关心集体的品质,首先要从孩子关心父母、家人、朋友开始。让孩子们懂得家庭的价值,懂得尊敬长辈,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这些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孩子日后就热心公益事业、关心集体。对于孩子的纪律教育,一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意志力。二是培养他们尊重人的习惯。三是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文明礼貌知识的教育,让他们懂得遵守公共秩序,不要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家长们孩子的纪律教育要耐心,同时也不能纵容。 团结友爱品质的培养,我们认为关键骒孩子性情的培养。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同时要学会谦逊忍让。家长们应积极开发孩子们的活泼、开朗的性格,防止由于独生子女渐多而易产生的性情孤僻和不合群的趋向。同时要教育孩子们学会宽容他人,这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融洽的根本,这样才会广交朋友,易于在未来社会发展。 勤劳节俭的品质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做起,家长要注意让孩子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劳动果实才是最甜蜜的。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财物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 我认为以上这些道德品质培养的根本前提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是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是个性的重要组成因素。要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控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孩子完成任何任务的重要保证,这是有永久效益的事物,使孩子今后在无外力督促下可以自我促进、自强不息。坚持性则是一种良好的个性,它能防止孩子意志薄弱,做事半途而废,对孩子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自控性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善于克服外部因素的干扰,善于主动提出较稳定的动机和目的。孩子们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而其情感和道德品质培养又是他们顺利成长的保证。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让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负起责任,为了孩子的未来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四、教师、家长和谐,创建良好的生存空间。(可以简略) 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是因为家庭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最初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抹不去的影响,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熟悉,在朝夕相处中十分了解孩子的个性,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知子莫若父,伶子莫若母”,可见,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因此,与家庭配合,有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对学生进行家访。家访即家庭访问,它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况而与学生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延伸手段。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以。 第二、尊重家长。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会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积极主动的联系家长,加强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以利于共同育人。 第三,教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老师对家长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地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我认为比较直接有效的是家长会形式。利用家长会的沟通形式可以达到四个目的:其一是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家长对老师、学校在个全面的认识;其二可以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老师教育的建议,所谓“旁观者清”,家长站在家长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他们的建议对教师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三,可以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相互沟通还可以消除家长对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误解。其四,能够有机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家和万事兴” ,和谐,是一种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在座的家长们,你们也是教育家,有你们的悉心教导,有我们的耐心教育,相信加美学校和谐创建活动会结出硕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