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3753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1.选题背景1.1现实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运转方式乃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公民转性关键而复杂的时期,这既是一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更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已呈现出多发性、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等“凸显的”特征,这种社会矛盾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如果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不能及时而恰当地化解这种社会矛盾,我国几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就有可能毁于一旦,我国也将因此而错失“黄金发展”的机遇。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顺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创建新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即实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的部分僵化、缺位,一些传统管理手段不管用、不能用,给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理由。昆明提出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在社会管理方面也面临诸多的实践问题,对社会管理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政策背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任务;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专门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开班,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重点工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总书记提出的“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给我们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指明了方向,激发了热情,增添了动力。昆明市委在2011年的九届七次会议上提出了要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并提出了要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品质国际化、市场体系国际化、产业发展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社会管理国际化。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急需社会管理国际化的系统理论指导。3.研究现状述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社会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正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目前学者们对社会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李程伟,2005;郑杭生,2006陈振明,2006等)、社会管理的种类与主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2005 ;李军鹏,2005;郑杭生,2006等)、社会管理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窦玉沛,2005;许青,陈鸿惠,2004;陈振明等,2005;丁元竹,2006;唐铁汉,2005;周敏凯,200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2005;等)、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谢庆奎,谢梦醒,2006;陈福今,2005;胡盛仪,2006;等)、社会管理创新及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等(郝立忠,2010;丁元竹,2007;唐铁汉,2010;刘少杰,2010;俞可平,2010;马凯,2010;等)。 纵观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国际视野的研究,特别是国外关于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二是缺乏从国际城市视角对社会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作为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有哪些指标体系,有哪些成功的经验等。三是缺乏对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如昆明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在社会管理上达到哪些标准?现在的社会管理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在内容和实践上需要哪些创新?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4、研究意义4.1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弥补当前关于社会管理学术研究的不足,不仅对国内外社会学关于社会管理的理论进行梳理,而且对国内外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二是对社会管理国际化的指标、内容、支撑体系等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三是结合昆明的实际情况,对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理论进行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理念、内容、指标、方法、途径等)。4.2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昆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二是对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个人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三是对其他城市和县区搞好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5.1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国内外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二是对国外社会管理,特别是国际城市社会管理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三是对社会管理国际化的指标、内容、标准等理论体系的进行研究梳理。四是对昆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实践状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理念、内容、标准、指标、方法、途径等)。5.2基本思路与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遵循以下思路进行: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社会管理的梳理研究,其次,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社会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特别是国际城市的经验。再次,对国际城市社会管理的指标、标准、内容、方法、途径等理论进行理论总结。最后,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对昆明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理论体系(包括内容、指标、标准、方法、途径等)进行研究,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最容易发生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乱的国家,既不是穷国,更不是富国,恰恰是一些在由穷变富的过程中社会变革速度过快、社会分化过大且超出了社会承受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国家。 一.怎样正确理解社会管理的科学内涵?(一)社会管理的提出过程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并提出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能力”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要善于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七大专门新增设“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一章。并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予以部署。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1年月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二)科学内涵1、社会:大概念。与自然界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把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都称作社会领域。它从内容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从范围上等同于人类社会等。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观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都是大社会概念。中概念。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子系统,不仅区别于经济,也区别于政治和文化领域。社会学上称为“社会生活”。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这种狭义社会概念。现在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小概念。是指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性组织。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如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3.社会管理:在我国,是指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根本目的,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进行的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突破口:“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总目标:“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二.当前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二)社会组织的深刻变革(三)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四)改革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五)世界范围的全球化进程三.如何在实践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坚持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二)围绕两大层面1、加强社会管理2、创新社会管理 (三)实现三大目标1、社会稳定2、社会和谐3、人民幸福(四)抓住四大关键1.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最核心问题)2.解决当前社会稳定的最突出问题(最迫切任务)3.要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最基本力量)4.要深入细致做好的群众各项工作 (最根本方法)(五)突出五大领域1、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2、城市管理;3、环境污染4、社会差距;5、危机处置(六)理清六大关系1.社会管理与其他管理2.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3.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4.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5.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6.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七)围绕七项任务1、协调社会关系;2、规范社会行为;3、解决社会问题;4、化解社会矛盾;5、促进社会公正;6、应对社会风险;7、保持社会稳定。四.昆明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国际化目标?(一)社会管理理念方面;(二)社会管理方法方面(三)社会管理纬度方面;(四)社会管理向度方面(五)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六)社会管理评估方面主要参考文献1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5).2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陈振明.什么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J.新华文摘,2006,(3).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R.中国行政管理,2005,(2).5李军鹏.论中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1).6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7窦玉沛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8许青,陈鸿惠.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学术研讨会综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陈振明,等.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东南学术,2005,(4).10丁元竹.社会发展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12周敏凯.新时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理论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6,(5).1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5,(3).14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15陈福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5,(6).16胡盛仪.完善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6,(10).17郝立忠.当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两个薄弱环节及其原因和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0(5)18 丁元竹.对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2007(9)19刘少杰.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化解风险型社会矛盾J,2010(3)20崔月琴.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J, 学习与探索,2010(4)21唐铁汉.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22 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23 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24 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25王彦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转型与社会管理方式创新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6 文军.社会工作:和谐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变革力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张思宁.社会管理创新与制度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探索,2010(12)28刘玉安,佟光武.社会管理的和谐与合理来自荷兰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9(美)彼得德鲁克社会的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0包晓霞。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0(5)31徐晓海.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9)32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学习时报, 2010年1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