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1069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评析: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一、揭课题。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二:初读、指读: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分别叫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看注释。()、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看看能读懂多少?()、交流。: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理解“汴水”“泗水”。: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回答略):不错,有收获。: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略):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略):说完了,有补充了么?:被“叛徒”俘虏了。:说的通么?改改。:被“敌人”俘虏了。:说完了。为什么要分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午梦惊秋醒未醒。:(略):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略)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不错。: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二、悟诗情。、首、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想念丈夫。(板书丈夫)、读。: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故乡(板书故国故乡):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是夜晚的时候。: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思幽幽”再读:第首“故国盟”;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漫长,寂寞,沉寂,: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读第一首。第二首。: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学生看。:这夜晚都有月亮!: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略):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真好!: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汴水泗水;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流到瓜洲古渡头”;她好像看到了:“吴山点点愁”;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读全文。;妙啊!:再看第首。这什么字?:秋!: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读“秋山青,秋水明”: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略):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故国盟!”学生齐读!: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第首T:下面请看第首,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S:也是一个晚上。T:可是写了雨,有了几分愁绪,雨啊读!读T:下的大么?下的长么?读!T:雨打芭蕉万俟可能会思念什么?想象,猜测一下。S:思念家人S:思念到了恨的人。T:换个词语,应该是“想到”,这时不能用思念。S:想到了他恨的人T:这个可能性不大。T:雨,把诗人的心境衬的多好啊!他思念什么?(学生不能讲到老师预设的点子上)一个学生引入了一首诗“风一更,雪一更,”(是清纳兰性德的)(表扬)S齐读第首。四、教师总结:好的古诗文要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实录及评析执教:于永正课前花絮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生:老师说的。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生:你叫于永正。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生:你跑过许多省市。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师:你们老师贵姓?生:邱老师。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生:你头发白了。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生:老年男性。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生:应该眼见为实。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生:是的。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三、五个举手)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生:我痛恨英法联军!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生:第五自然段。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一生站起来读)师:请坐。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生齐读)(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教师指导)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教师指导)(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书读了一半。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一生读2、3、4自然段。生边读师边讲解。)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生齐读)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生:众星拱月。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师:继续读。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一学生读这一节)。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继续读。(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这个做法值得仿效。)师:流连其间,读。(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师:我给你拿着,读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评:“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学生自由读)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师:很好。齐读,“所以”,读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休息一会儿。第二课时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有许多同学把第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这就是会读书。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继续上课。师:课文2、3、4、5段都读了,唯独第一自然段没读,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纠正“估量”的“量”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师:一齐把这一节读一读。师: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板书“?”)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同学们,听我说,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儿交流交流。愿意对自己说的对自己说,愿意对别人说的对别人说。(师巡回看)师:看了课文的插图,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学生自由写作,师来回指导)(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门槛,要求学生乐于将自己想说的写出来,愿意与人交流。于老师摒弃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方法,学生不受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写作合乎学生心理。于老师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师(边走边问):有写诗的吗,咱们班有诗人吗?(评:于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看似提问,实是引发,是对诗意的追寻。这种暗示是教学的机智。)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请坐端正)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真是丧尽天良。我们祖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怕你们到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师:我们今天强大起来了,他们再来胡作非为已是不可能了,历史不会重演!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帝国主义,罢手吧,这是世界每个渴望和平、渴望平等之人的呼唤。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朋友们,站起来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吧!(掌声)师: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小小年纪,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想说的话。生:我恨,他们凭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我恨,当时的满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无能。团结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告诉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们:今天的中国很强大,明天的中国更强大,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掌声)(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充满激情)(评:这是本课的又一高潮。学生之所以情绪高,正是这一环节的设置。先是读,后是写,现在又读,环环相扣,环环都围绕一个中心言语训练。)师:同学们说的话,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建议每个人把第三自然段背诵下来,让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给大家四分钟的时间,背的时候注意这些关联词。先记住有什么也有什么,下面依照什么,根据什么,概括不仅有什么还怎么样,最后写游览的感受。记住这些关联词,记住层次有助于你背诵。(教师巡回指导)(评:背诵切忌死记硬背。于老师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自然成诵,这样学生会记得更长久。)师:请你背这一段,你叫什么名字,生:施帅旗。师:率领的率?生:元帅的帅。师:什么旗?生:红旗的旗。师:看你能不能起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对旁边一学生耳语:如他背不出来提醒一下)(评:一种关爱在不经意间流淌。)师:相当了不起!(鼓掌)还有谁想背的?好,请你。(一女生再背,同样耳语)师:(掌声)时间关系不背了。师: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却不能从中国人民的心中抹掉。师:今天,我又发现大家很会背书,很会写文章。下面请大家认真读、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这就是字帖。什么叫读帖,就是认真观察,每一笔的笔顺,起笔、落笔。边观察边书空。不出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读完了,请观察这四个字:苏、艺、奉、唐。现在推荐四个小书法家上来分别写这四个字。(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态度认真,近乎虔诚)师:字写得好得红圈。师:这个字哪里圈红的?要圈就圈这里吧。(在“艺”字的折处圈了一下)师:下面看于老师写一个苏,江苏人要把“苏”写好;艺,上面小一点,下面大一点;奉,一撇一捺要写得夸张一点。请大家坐好,我送大家一句话:“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师生交流师:下课,有同学有话说。生:我真的觉得于老师和同学很接近,这很好。师:我得了两个字“很好”,谢谢施帅旗对我的评价。生:(深情地)你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同学。师:握握手,老同学和小同学握握手。拍照。(古剑按动快门,众笑)生:你虽然是老年男性,听了你的课,觉得你是青年男性。师:再上两次课就成幼儿园的了。(众笑)生:(深情地,眼圈红润)你是我永远的朋友。师:朋友,还是永远的朋友,握握手,合个影。(古剑按动快门,掌声)(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突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教者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于永正鼎湖山听泉课堂实录作者 一苇 第一课时1、 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强调鼎字的写法、含义2、 检查预习情况:(1)、课文预习了吗?知道鼎湖山在哪里吗?你怎么知道那里的?(激励:这就叫勤学好问!学问,学问,就是自己学,主动地问。课后,大家查一查地图,再估算一下,徐州离肇庆有多远。)(2)、生字认识了吗?(出示生字卡,认读,教师领读“肇、淙、汩、浊”这四个字(3)还有哪些收获?(知道泉很多;泉水的声音很多,很好听;基本上把课文读通顺了)3、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引导:有的同学还在第二段、第四段画上了波浪线指名5位朗读能力差的同学读(把班长叫上来耳语,由班长指定),适当指导:当读完第2段时,4、深入探究问题:白天听泉水和晚上听泉有什么不同?(1) 我们是什么时候跟随谢大光先生一起进山的?一直听到什么时候为止?板书:白天晚上(2)、我最想问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是:白天听泉和晚上听泉有什么不同?不少同学在2、4两个自然段上做了记号,认为这两段写得最精彩。就请你默读这两段,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难,但答案却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不起眼的字词里,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问题抓到了要害,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好的提问能统领全文,激发读书的兴趣。引导:如果能看出入夜是怎样听的,那么白天和晚上的不同就很容易发现了。把书上相关句子读一下;白天呢?边走边看边听。板书:走、看、听第二课时1、 静心回忆上节课的收获。白天,怎么样;晚上,怎么样2、 白天,我们跟谢大光到鼎湖山边走边看边听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大家听到泉声了吗?请把听到的泉声画下来;教师边巡视边板书如下词语: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活泼欢快、美妙;一起读这些词语;教师解释淙淙的意思,“不绝于耳”你们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越往上走,泉声越“清纯悦耳”?(这位同学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理解这些词语,必须有亲身的感受,所以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由读;指名读;3、 晚上听泉。谈话:晚上听泉最有意思。请大家朗读第四段,看看“我”是如何聆听、辨析、品味的(板书:聆听、辨析、品味)问题: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看看你们谁能从繁杂的声音中识别出哪些泉来?学生默读第四段教师巡视,并根据观察板书:小溪、涧水、细硫会聚深谷、飞瀑跌入深潭、细泉。品味:作者真会听,真会辨,他能从这么多的声音里听出哪是小溪,哪是他又是怎么品味的呢?请大家读读第四段,咱们和他一起来欣赏(学生练读,指名读: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教师根据学生读书,中间中断,分别在小溪、涧水下面板书:小提琴、琵琶再指名读,激励再请人读。4、老师总结,引导积累。作者能从众多的声音里辨识出哪里是小溪,哪里是飞瀑这就叫会品味,这就叫会想象!这就叫独特的体验!这就叫诗!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想象!(教师情不自禁地背诵这一段);让学生读读背背。5、最后一段。启发:作者如此欣赏泉水的声音,仅仅是它好看好听吗?读最后一段,看是什么原因。孕育了万木6、第1、3段。谈话:泉水对大自然对人类有益,才是最重要的。同学们,既然是听泉,为什么还写第一段和第三段呢?迅速默读这两段,看去掉行不行。默读、思考。交流:(生:第一段不能去,因为它交代了地点。师:那第二句“下了几天小雨”可以去掉吗?学生只知道不能去,为什么说不出,教师这时候讲解之该讲的一定要讲)(第三段是过度段,没有交代,晚上没法听泉)师:文章是个整体,有些段落,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少不了。再读课文一遍,体会一下。7、写作方法。引导:谢大光怎么这么有本事,能辨别出那么多的泉水的声音?我也去过鼎湖山,怎么没听出来?我百思不得其解,你们能帮我找到答案吗?这篇文章写得很妙,让人百读不厌,越看越有味。我也去了,可是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来。你们替大光总结一下经验,让我也学一下。8、读写迁移。还有任务造句。用“犹如”,“像一样”各造一个句子。我改一下,请大家用这个词语写一段话。指导:学校开过运动会吗?你仔细观察过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吗?你们的校园漂亮吗?这难不倒大家。指名读,当堂讲评。细节让课堂如此美丽听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有感细节让课堂如此美丽听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有感非常幸运地,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到省城南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现代与经典”语文阅读教学观摩会。几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均堪称“经典”。特别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究其原因,正是关注细节,让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此美丽。关于“预习”课堂实录师:在上课之前,哪些同学已读过课文了?(学生都举起了手)师:很好!我非常赞成老师没教就预习课文的做法。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生1:母亲很轻。师:最重的时候是多少?生1:89斤。生2:作者是非常孝顺的儿子。生3:母爱很伟大。师:看来大家对母爱有了了解。生4:母亲很伟大,这么轻的体重能挑那么重的担子。师:唔,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通过预习,生字认得了吗?我们来检查一下。 感受:众所周知,预习是一种好习惯,是语文课的前奏。前奏起得好,语文课就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可是,很多教师却一边鼓励学生预习,一边在上课时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知道来对待,或者问学生:“你想知道些什么?”或者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形同虚设,毫无实效。其实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在预习时已疏通了课文,脑海里烙下了主要内容的印记。于老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高度为起点,开门见山,既尊重了学生的预习成果,又使课堂结构紧凑。关于“停顿”课堂实录(一个学生读得很正确,但很匆忙)师:请大家注意,读书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师示范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得抑扬顿挫)(学生读)师:好极了!你们的表情和声音,都让我感动。备课时,我读了好多遍。请听我朗读全文,特别是停顿,怎样给听的人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范读,读到文章的结尾处,于老师哽咽了,学生们热泪盈眶,听课的教师嘘唏不已,礼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师:(动情地)同学们,过去,有人把读书叫作“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也可以“煮”呢?原来,是讲书读得多了,才能读出韵味来,读出感情来。刚才,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有时,我仿佛就站在病床前;有时,我仿佛就是病人的儿子;有时,我仿佛就是生病的母亲读书时,该慢的、低的,就一定要慢下来。读书要有变化,快慢的变化,高低的变化记住: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再来练读课文。 感受:朗读是一门艺术,入情入境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精神的震撼。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如形,“口诵”如影。只有口到心到,才能读出意蕴,读有所获。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感悟与思考,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关于“重担”“重担”是文中的一个重要的词,它折射出的是母亲的艰辛,教学时,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课堂实录师: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字,另一只则看到字的背面。也就是说,我们要读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现在,当我们用一只眼睛看重担,那就是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当我用“两只眼睛”读“重担”,仅仅是挑的担子吗?你还读懂了什么?生1:我觉得是家庭的重担。生2:我觉得是生活的重担。师:家庭的重担,生活的重担!还有不同的理解吗?重担仅仅是挑的东西吗?生3:还有抚养子女的辛苦。师:除了子女还有谁?生:还有老人!师:对,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担子都压在母亲肩上。吃的,穿的,花的都要母亲来提供。“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悉心地照料。“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操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的时候,母亲的牵挂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这样理解“重担”,就是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定要学会读书!感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学会思考。正像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我们如果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斯霞语)于老师研读课文之透彻,引导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关于“细节”(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读)师:看起来平凡的动作,普通的话,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人。再一起来读。(生齐读:护士把旧床单拿走)师:看于老师写两个字“细节”,这就是细节,最让人感动、难忘的,不是大海的广阔,不是高山的险峻,而是小草的茵茵,溪流的潺潺母亲、儿子以及护士,都是通过无数的细节感动我们的。师:你们看,护士夸奖母亲,她却“笑了笑”,不让人家说,而且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细节!伟大就在细节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母爱是无私的,不应该用语言来表达。生2:我觉得她很谦虚。生3: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生4:母亲不想让儿子感到心疼。生5:她没有把这些事当成是丰功伟绩,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生6:为了儿女能茁壮成长,母亲心甘情愿。师:是啊,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同学们,这就是透过细节用心去体会母亲的无私。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我觉得,准确地说,应该是母亲的胸怀!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于老师的语文课,因细节而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之美。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教学实录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 (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 (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师:(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