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提高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效益的探索.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1036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提高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效益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提高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效益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提高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效益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提高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效益的探索内容提要:我们在推行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的薄弱,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时间的限制,教材的局限等困难。结合我们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过程中,必须要尊循以下几点总的原则:趣味性、轻松性、容易性原则;时间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最终采取的提高课堂效益的措施是:师生合作完成对人民版教材的系统化整合,形成校本教材;精心编制配套练习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技巧。 关键词:提高历史课程效益 效益性原则 整合形成校本教材 一、面临的困难 经过2010年署假紧张忙碌的新课程培训,我们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专题一的教学设计,但经过第一学月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第一,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的薄弱。由于成都市中考历史科一直实行开卷考试,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科极不重视,思想上、态度上存在极大的问题,初中三年根本就没有认真学过历史。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中考时他甚至连在书上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都不知道,最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才通过历史科考试的。这种情况在广大农村初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许多农村的学生以及家长,由于受见识水平的局限,认识不到学习政治、历史这些科目的作用,只要考试制度一旦松开一个口子,他们就根本不当一会事,那些初中历史教师也是无可奈何。这种情况对高中文科教育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学生进校读高一时,在历史科目上,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应试技巧还没有形成,有的学生根本就还没有“入门”,第一次月考阅卷时,就发现他们的历史思维模式有点奇特搞笑,完全不像个高中生。而我们的新课程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这种“预设的前提”与现实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第二,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只能通过学校去获取学习资源,但是我们农村高中在物质基础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必要的教学资源的配备是严重不足的。学校微机房中的电脑数量有限,连维持正常的信息技术课教学都有困难。学校图书室的情况也大体如此,由于经费的限制,每年只拨少量的资金用于订购必要的报刊杂志,各门学科专业类的书籍几乎没有。周末放假后学生回到家里,获取资源更加困难,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在家里面是没有电脑上网的,他们也没有条件去城市里的图书馆,这就给学生在新课程学习过程中查阅资料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教师在工作中也切身体会到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新课程的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课堂效益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我们落后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实现每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新课程规定的一课时学习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大多难以完成。教育论文第三,时间的限制。我们农村学校都很重理轻文,学校在课时分配上都是向理科倾斜的,一周就只有两节正课,没有自习,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完成教学进度都很困难。学生进校读高一,一开始就面临九大学科的学习,而且新课程的每门学科都面临课时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大都忙于应付那些“主科”的作业去了。每堂课上课之前,学生基本上是没有预习过教材的,课后连练习册上的作业都做不完,更不用说去复习了。有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一个多月了都还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物质技术条件具备,学生也没有时间去查找搜集历史资料,他们能够在“百忙之余”抽出一点时间预习、复习教材就很不错了。因此,历史学习的主战场还是在那每周两节正课上,所有的问题只能在课堂内解决,这可难煞我们老师了。 第四,教材的局限。新课程学习改变了以往很多传统的观念,教材不再是权威和根本了,而课标才是根本。但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资源和时间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还是得主要依靠教材进行学习,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后,学生们普遍反映人民版教材不好学,老师也觉得人民版教材不好教。人民版教材从结构体系、标题子目、内容详略、逻辑思路、语言句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和老师都难以适应,这也给新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少麻烦。 二、解决困难的原则与措施 上述在历史新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多是来自客观方面的,“虽然我们无力改变客观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量克服困难。结合我们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过程中,必须要尊循以下几点总的原则: 第一,趣味性、轻松性、容易性原则。历史课堂本来就该是轻松有趣的,不应该把它搞得很枯燥乏味。学生是很急功近利的,一旦他们觉得历史课很死板乏味,学起来又很累,很痛苦,又不容易拿到分数的话,那他们在以后的文理分科时就不会选择文科了,这对我们老师也很不利的。而我们农村学生的人文知识是相当匮乏的,一提到上历史课,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讲讲故事,多吹吹牛。如果老师在每堂课上都能讲到一两个兴奋点的话,那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融洽,学生们也会感觉到上历史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二,时间性原则。历史课所拥有的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当中还要除去放法定节假日和平时月考所占据的时间,最后在期末调研考试之前最少要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复习。所以真正算下来,平时的正常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这些时间都还要抽出部分来评讲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作业和考试试卷。因此,老师们必须要控制好时间进度,高效率、精细化地利用时间,最终必须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效益性原则。新课程不管怎么搞,最终还是要经过高考的检测的,学生、家长及学校最终还是看高考成绩说话,所以从高一开始,老师和学生都要树立面向高考、注重效益的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务实有效,要提高单位学习时间的产出,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益,尽量不做无用功。 在以上总的原则的指导下,我一直不断地思考、探索,并与学生们沟通反馈,同时积极地参加学校内部和成都市组织的教研活动,加强与同行们的交流探讨,学习他们的优点,特别是11月底去蒲江中学参加成都市南片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研活动,对我的启发最大。最终我们采取的解决困难提高历史课堂效益的措施如下: 第一,师生合作完成对人民版教材的系统化整合,形成校本教材。我们学校唯一可以方便使用的资源就是一体化胶印机,印试卷很方便。因此在不可能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间又非常紧迫,人民版教材又存在局限的情况下,最务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系统化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称之为校本教材。在这个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丢给学生去做,也不能完全由老师做好只让学生背,必须是老师牵引、指导着学生,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这样做既实践了新课程的理念,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节约了时间,避免了无效劳动。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确定题目子目、形成框架体系、标注能力层次。在学习一个专题之前,老师先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列出专题题目及其子目,然后参考人民版教材将课标题目子目具体化、细致化、格式化,形成一个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是以课程标准为中心制定的,对人民版教材的结构体系、标题子目、具体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变动、取舍、补充,每个知识点下的具体内容由学生去疏理、整合教材完成,总之是老师提供框架,学生完成内容。老师在编写框架体系时,为了突出重点、难点,需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的语言表述,确定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考查层次。凡是课标语言表述时使用了“概述、概括、阐述、理解、比较、体会”等行为动词的知识点在框架体系中标上“”符号,并告诉学生这代表的是理解层次的要求,是重点。凡是课标语言表述时使用了“分析、探讨、讨论、认识、说明”等行为动词的知识点在框架体系中标上“”符号,并告诉学生这代表的是应用层次的要求,是重点当中的重点,考试出主观题一般就在这些地方。剩下的没有标记符号的知识点就是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告诉学生只要作一般性的了解就可,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这些上面,这样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不至于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科背得太多、太难得背。这个确定题目子目、形成框架体系、标注能力层次的过程有点类似于期末时(2011年1月份)成都市下发的学科模块教学标准及评价手册历史学科部分中的“学习内容及标准”细化表,当时我们老师拿到这个细化表时,感叹如果早在开学初就发给我们的话,将极大地减轻我们的劳动量。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对照教材,老师在编写框架体系时,把每个知识点对应的教材页码给标在旁边,比如分封制在教材第6页,框架体系中就在分封制旁边标上一个“P6”。 (二)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讨论探究学习。框架体系编好印出来以后,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平时课余和周末放假的时间自主学习完成。此外有一些“特殊知识点”在人民版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原始语句表述,但是课程标准却作了明确要求,而且往往要求的能力层次还比较高,课标语言多采用“认识、说明、探讨”等行为动词来描述这类知识点,比如,课标专题一的“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标专题四的“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等知识点就是在人民版教材上找不到现成语句的。这些知识点的突破需要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深度思维加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得很好的,因而最适合搞新课程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力求准确全面地解决问题。所以正式上课时,每堂课前10分钟留给学生们合作探究、讨论完善自己的框架体系,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些关键的提示。由于没有实物投影仪,10分钟后老师抽选或每个小组自己派代表讲一遍他们所填的内容。这个过程不是随意散漫的,要以班上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监控下进行,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时间总共控制在20分钟内。老师要按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打上过程记录分,作为新课程过程性考核的依据,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们的集体团队意识、合作参与意识,锻炼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学生讲完后老师要作15分钟内的评讲,老师评讲的组成部分是纠正错误、补充完善、分析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处理教材的语言句式(即对人民版教材的语言句式进行整合、归纳、概括、转换、精简压缩和提取关键字等处理工作,形成专业化、精简化、通俗化的语句,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如果时间有剩余,老师也可以信手拈来讲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故事,吹吹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但老师总共所讲的时间绝对不能超出15分钟。课堂最后5分钟留给学生背诵当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为了保险起见,老师在下课后利用课余时间填充完整框架体系,再打印一份出来作为“标准示范”贴在教室里的后墙上,让学生们去对照校准自己的框架体系,特别是让学生们体会老师是如何对教材的语言句式进行处理的。 第二,精心编制配套练习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技巧。新课程的学习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来检验的。而在新课程的三维学习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属于体验性目标,而体验性目标的达成有其特殊性,因此考试还是主要针对结果性目标“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就算要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必然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依托的。所以知识与能力是“永恒的主题”。在前一个阶段,通过师生共同系统化整合教材,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撑握,所以接下来主要就是训练他们的能力。而能力的训练当然离不开做练习题,可是与人民版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上面的很多题还保留着老课程的特色,这与目前新课程的潮流是不相吻合的,而且其题量比较大,学生也应付不过来。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巩固基础,训练能力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校从第二个学月开始在时间分配上作了一定的调整,星期天下午学生返校后晚上的三节晚自习刚好分配给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一门一节)。如何利用这节晚自习我们教研组专门开会研究,最终决定进行课堂定时测验,前25分钟学生做题,后15分钟老师评讲。试卷采用一张B5纸的小试卷,由12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构成,这样的安排既适合学生在25分钟内的做题量,又方便胶印机印刷。如何有针对性地命制符合新课程要求的高质量练习题呢?我们是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命制试题并不是按着教材的节次顺序固定每节12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而是先以课程标准为根据确定考点,而且考点要区分出考查的能力水平层次(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前一阶段编制框架体系时确定细化知识点的能力考查层次),再围绕考点组织编写试题,每个专题根据考点的多少确定试题的套数,最多的不超过四套。考点由本组的资深老教师确定,然后围绕考点搜集资料编写试题的工作就由我们青年老师去做,试卷样稿编出后在教研会上大家讨论确定。我们在搜集资料编写试题时尽量采用课改区近三年内的高考题、诊断题、调研题,或者仿造它们风格的变式题,或者代表新课程命题趋势的原创题,这种原创题可以在各种教学资料和教学网站上去找,然后作一些局部的修改调整,甚至也可以老师们自己原创。总之,就是试题命制一定要科学规范,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接近于高考的要求与模式。每堂测验课在老师评讲的15分钟内,一定要注重传授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从高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老师甚至可以请学生代表起来评讲试题,重在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学生在做主观题时,在审题、提取信息、分析思考、逻辑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问题,有些同学甚至根本就不会做主观题,这些问题只能通过长时期的考试训练、评讲纠正、反思总结来解决。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自习课,对于处理不完的练习题也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余灵活安排时间做,老师分阶段检查完成情况后把答案打印出来交给科代表在班上传阅,让同学们对照订正,有不懂的地方在课余问老师。 三、实践的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们老师和学生与历史新课程的磨合总算是顺利完成了,学生对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基本上是入门了,老师也比较有自信与底气了,不再像开学初那样慌乱与无助了。特别是学校组织的第二次、第三次月考和成都市组织的期末调研考试,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特别是成都市组织的期末调研考试中有两道选择题,我们老师编制过与之相似的题在平时的定时测验中做过,这一点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与喝彩。但是,我们老师私底下冷静地总结,还是觉得有不完美之处,需要进一步学习探索、修正完善。特别是我们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受资源条件、生活圈层、社会阅历、见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人文素养是无法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学生相比的,这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对文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将来的新课程高考。如何在高中三年的新课程学习中,尽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