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9151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4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观潮【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板书:1观潮 本课所有生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比较句子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板书设计: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教后感:2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三)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指导朗读,强调气势。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五)拓展实践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六)作业布置:1掌握生字词2熟读课文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七)版书设计雅鲁藏布大峡谷奇: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2、长、深、窄(世界之最)3、自然博物馆4、最后一块秘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培养学生写作能力。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教学过程】一、尝试运用1尝试练笔。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二、学写提纲三、教师总结(略)版书设计雅鲁藏布大峡谷奇: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2.长、深、窄(世界之最)3.自然博物馆4.最后一块秘境3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 学习课文1、2两段,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体会“鸟的天堂”的壮观;3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的联想,并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4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 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2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联想,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教学难点】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感受大榕树蔚为壮观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制作说明:课前预习20分钟(1.读顺课文、理解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 揭题,导入:1 出示“天堂”,问:“天堂”原指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指学生回答)2 出示“鸟的”,构成课题“鸟的天堂”,问:由这一课题,大家会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让学生说说)3导入(师述):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看看河中小鸟上有500年左右树龄的大榕树。(课件展示“大榕树”的全貌)二、 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前后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异同。1 快速浏览课文,知道作者前后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两次)2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具体要求(作业练习第4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作者曾()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经过;第二次是()经过。因为经过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第一次看到(),却没看到()。第二次去听到了(),又看见了()。这使作者信服那支叶繁茂的()真是()。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独立填空;(课堂作业第4题)指名反馈答案。教师引导小结,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大家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三、 学习第一段,体会作家描写时间的语句的美妙之处。1 学生读文;2 汇报交流讨论: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原句: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关,在树梢。 齐读。 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里“傍晚”的理由。3 比较句子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课件出示被比较的句子:太阳落下了山地,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树梢。 讨论分析两个句子的异同: 句式不同:一句是排比句,二句是并列句。 句意不同:一句是“红霞”不只是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其他很多地方都有;二句是“红霞”就只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似的。 韵味不同:二句不如一句读起来有韵味。 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韵味。四、学习第二段:体会大榕树大得壮观的美。1 听录音读第二段,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2 学生汇报说。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是一棵高大(庞大、巨大)的树。 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这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树。师述:大家说得都没错,但那一个更准确呢?3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 学生回答交流所划找的重点词句:a.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下列句子: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b.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c.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这处看,这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d.这棵榕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e.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引导理解体会以上句段: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写大榕树的?板书:远近树干、枝叶 远看的大榕树,给人什么印象?(板书:高大、繁茂)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许多棵?两棵?一棵! 近看的大榕树,又给人什么印象?(指点板书:高大、繁茂)为什么呢?A交流讨论:(大榕树的“高大”)a.理解“真面目”的“真”的意思(真正、本来)b.读榕树“真面目”的句段。师:能把榕树“枝上又生根”的景象勾勒出来吗?(学生读文后试画)c.课件展示几种情况,让学生分析对照明白画的正误。师:的确,正因为大榕树有着树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又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因此它的枝干不计其数。这树实在是高大!d.还从哪个词有见榕树的高大?(斜躺)理解体会“斜躺”的作用e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自然段。B交流讨论:(大榕树的“繁茂”) a.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表现榕树繁茂的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义作用。 b. 交流汇报:(提示按“读句子、找词语、说意义作用”的顺序交流) c. 师:的确,这样榕树的绿叶多得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板书:树叶多而绿)怪不得,作者联想到了 d. 学生接读“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得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板书:展示生命力、新生命在颤动) C引发学生联想,进一步体会大榕树高大繁茂,蔚为壮观的情景。 a师:要是这棵高大而美丽的榕树就在我们面前,相信大家也会被吸引,被倾倒,继而赞叹不已!(课件展示“高大繁茂”的大榕树)师:现在面对这棵大榕树,你会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叹呢b学生图文结合,试说心中的感叹。c交流“感叹”d. 师小结: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啊!简直是一个奇观,难怪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的、赞美的)e.运用自己最投入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f.体会“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一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树的高大。五、总结:1. 师: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作家巴金爷爷在傍晚时分经过了“鸟的天堂”。大家有什么收获?此时的我们又有什么疑问呢?试指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此时心中的疑问。2.师:是啊,“鸟的天堂”只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却没有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六、完成课堂作业练习第2、3 两题。板书:远近树干、枝叶 树叶多而绿展示生命力、新生命在颤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讲读第二段。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近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近看)。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近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习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师:(出示投影片)这株榕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明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喜爱)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师: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听朗读。三、讲读第三段看录像,听朗读。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板书:叫、飞、扑)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而在课文中。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出示投影片: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1)按书上的内容齐说;(2)想象一下,这些鸟是怎样叫的、飞的、扑的,指名学生具体说一说它们当时的姿态或叫声。师: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上段是静态描写,这段就是:(师生齐说)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师: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四、讲读第四段。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指名读最后一句。出示投影片: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五、总结。板书:“鸟的天堂”叫、飞、扑动态赞美鸟生活得无忧无虑语文园地一【学习目标】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课前准备】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2实物投影仪。第一课时口语交际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 再次指名交流。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第二课时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7课外写作文。第三课时作文讲评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4 火烧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导读法。【教学媒体】挂图、投影。【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自己观察火烧云,初步感知火烧云是怎么样的?【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火烧云的顺序“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指名读。评价。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板书: 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多新奇 多有趣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教学过程】一、读课题,导入: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里知道?师述:晚饭过后的火烧云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好吗?二、新课:(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投影出示)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二)学习第一段1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板:霞光2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3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5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6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三、学习第二段。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2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3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1)边看图,边画句。(“ ”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2)投影出示“天上的云 着了火”着重理解这句话。进行换词练习:把“烧”字换成“红”字,比较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看图)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半百合色”齐读。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理解“半半”“梨黄”的构词法。板书:多快(4)问:还有什么颜色?(看图、补充)(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1)问: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看投影片)问:这些马、狗、狮子是真的吗?这是作者通过什么写出来的?(2)重点学“马”的一节。(投影出示)马是怎样的?马是怎样变化的?马是怎样消失的?(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4)指导背诵。(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说话: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6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四、学习第三段:1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3导读,背诵。五、总结全文: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板书:大自然的美附:板书8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颜色:多变化着:快大自然的壮美形状:奇下去了:恍恍惚惚教后感:5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重点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9.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10.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不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学习“豚”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三、再读诗,感语交流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检查反馈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检查生字识记情况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六、作业布置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间创新火花游山西村另外一首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写法指导:先抑后扬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教后感: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1交流、梳理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2小组合作讨论: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2选择正确读音。洞穴(xu xu)粗糙(zo co)慎(shn sn)重即(j j )使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隐蔽柔弱简朴慎重(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五、作业布置: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互动研讨: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