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指南.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8395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这一目标和理想的实践指南。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和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机构,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指南。一、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了思想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关键要在思想认识、管理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服务社会功能与师生员工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以这四条根本要求为思想基础,才能在实践中解放思想,科学决策。发展是第一要务。怎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中国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我国虽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办学基础薄弱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仍是最大问题和障碍,由此引发了扩招带来的许多弊端,以至影响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解决现代大学一切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发展要把握中心。高校就是要牢牢把握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这对提高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水平、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培养人才和探索科学真谛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基础。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既促进了我国高校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负面效应。首先是教师阵营的严重危机,许多大学教师和学者处于学术理想与生活状态的两难境地,比如为职称而造成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严重畸形;为生活利益而消融了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为权利而迫使学界人际关系的日益庸俗化等,这些正在吞噬着他们的灵魂。因此,必须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发展,以和谐校园建设保证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不发生偏差。发展还应注重科学,必须遵循和运用现代大学发展的规律,以实施人才兴校和改革创新战略,创新办学理念、转变育人方式、破解管理难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决不能单打一,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关键是解决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大学民主更加健全、学术研究更加自由、校园文化更加繁荣、管理制度更加进步、师生生活更加幸福。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与学校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二、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校园确立了价值取向建设和谐校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尊重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最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学校各项事业,最大限度地把大家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学校发展上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既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社会为国家做奉献,又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尊重人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正确价值引导方向。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始终把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愿望作为高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高校的各项工作,并使师生员工的愿望和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具体到一所大学,就必须把解决好涉及全体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放在首位。例如,着力发展教学科研,应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创造活力,完善各项管理、建立科学机制,促进公平公正。学校管理是以全体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应处理好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关系。既要强化刚性制度约束,制定比较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又要推行“人性化”管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潜心做好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潜心读书。使学校的每一分子都真心实意地为学校着想,时时处处维护学校的形象。要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领导与教工、教工与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学校是育人的事业,没有教职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的行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学校不可能办好;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因此,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人才汇聚,崇尚学术自由、个性发展,更应坚持人性化、弹性化,充分尊重人,相信人,让每个教职工都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让每个学生切实认为学校一切是为了他们和为了他们的一切,从而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总之,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各个方面,注重体现和保障师生的利益。在学校发展中,着眼于创造更加优良的学习工作环境,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建立轻松愉悦的氛围,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在体制完善中,着眼于保障师生员工的工作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学校民主、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感;在校园生活中,着眼于满足师生员工的合理需求,崇尚学术,尊重个性,追求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高品质,增强师生员工的亲切感;在用人制度上,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理念,同时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激发所有人员的创造活力,建设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公平感与幸福感。三、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校园明确了基本准则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解决我国高校当前面临许多问题的需要,也是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全面发展,在高校就是要在实现办学目标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和谐”,首先是全面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强调人与学校的和谐;既达到内部教职员工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和谐,又争取与外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纵向和谐,又形成他们之间的横向和谐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建设和谐校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高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自由、积极向上的气氛,为教师提供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高校只有通过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高校应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关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作用越来越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在管理制度上深化改革,探索新的人才组织模式,切实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尤其要打破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拔尖人才为核心,跨学科构建优势互补、团结一心的创新团队。如此,教师才能全身心融入建设和谐校园氛围中。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高校各方面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强调发展的平衡稳定与整体协同。协调是和谐的手段,和谐是协调的目的。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加强协调、注重均衡,努力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办学条件完备、教学科研相宜和效能质量兼顾的高校发展新形态。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应按照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信息数字化校园、高品位文化校园的目标,强化校园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和积淀,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着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办学氛围。同时,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也是高校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重要保证。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经常排查影响稳定的负面因素,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建设和谐校园应树立一种新理念,从传统的“注重学校”转变为“注重学校的每个成员”;要统筹每个个体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学校规模扩大、师生增长与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关系,建设效率型、节约型、友好型校园,实现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相统一、办学规模与社会需求相协调,推动高校走上教学质量高标准、科研成果高水平、服务社会高效益、校园生活高品质的发展道路。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高校在经历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后,能否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元素。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确立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确立教学改革在高校改革中的核心地位,确立本科教育在高校各层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确立教学基本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优先地位,才能保证高校发展的永续性。而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和学生,只有他们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上述所有目标。四、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其内涵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根据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建设和谐校园需要统筹办学规模的协调发展,解决扩招与投入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统筹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发展,解决教学科研重心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统筹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统筹全体师生员工的协调发展,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体制制约矛盾突出的问题。此外,还包括统筹学校和社会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等。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们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办学格局,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人才培养同化、教学科研功利化、办学定位和规模盲目攀高求大等问题,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的形象、信用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视矛盾,积极主动地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重新审视并剖析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着力解决关键问题,实现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要善于把握重点,带动全局。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主流人群,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精神氛围,能够促进全校和谐风气的形成。师生之间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平等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达到理想和谐的境界。因此,师生关系应向着民主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方面发展。教师应增加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形成。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把维护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校教职员工努力营造公平环境,制定和谐的收入分配制度,应是我们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知识和人才需要尊重,工作和创造需要激励,个人生活和归宿需要得到保障,因此,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求高校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中,积极探索和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和谐、有利于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最广泛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如果两者产生偏移,都可能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进人新世纪,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社会贡献率的巨大需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同时并存的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发展,特别是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建设和谐校园符合时代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作者:雷厚见丁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