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拓展.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8356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高斯函数,又称为取整函数,常用的性质有:x-1xxx+1x+n=n+xn+x=x(nZ)x+yx+yx+y+1等与函数有关的几个重要结论结论1 设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1)若f(x)在R上为单调函数,则|f(x1)|f(x2)|x1|x2|(2)若f(x)在R上为增函数,则|f(x1)|f(x2)|x1|x2(3)若f(x)在R上为减函数,则|f(x1)|f(x2)|x1|-x2 结论2 设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 (1)若f(x)在0,+)上为增函数,则f(x1)f(x2)|x1|x2|(2)若f(x)在0,+)上为减函数,则f(x1)f(x2)|x1|x2| 奇、偶函数的概念可以推广:定义1 对于函数f(x)(xR),若存在常数a,使得其函数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a-x)=f(a+x)或f(2a-x)=f(x)则称f(x)为广义(1)型偶函数。显然,当a=0时,f(x)为一般的偶函数。对于函数f(x)(xR),若存在常数a,使得其函数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a-x)=-f(a+x)或f(2a-x)=-f(x)则称f(x)为广义(1)型奇函数。显然,当a=0时,f(x)为一般的奇函数。定义2 对于函数f(x)(xR),若存在常数a,b,使得其函数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a-x)=f(b+x)则称f(x)为广义(2)型偶函数。显然,当a=b时,f(x)为广义(1)型偶函数;当a=b=0时,f(x)为一般的偶函数。对于函数f(x)(xR),若存在常数a,b,使得其函数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a-x)=-f(b+x)则称f(x)为广义(2)型奇函数。显然,当a=b时,f(x)为广义(1)型奇函数;当a=b=0时,f(x)为一般的奇函数 。定义3 对于函数f(x)(xR),若存在常数a,b,m,n(m0,n0),使得其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a-mx)=f(b+nx)则称f(x)为广义(3)型偶函数。显然,当m=n=1时,f(x)为广义(2)型偶函数;当a=b=0,且m=n时,f(x)为一般的偶函数。对于函数f(x)(xR),若存在常数a,b,m,n(m0,n0),使得其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a-mx)=-f(b+nx)则称f(x)为广义(3)型奇函数。显然,当m=n=1时,f(x)为广义(2)型奇函数;当a=b=0,且m=n时,f(x)为一般的奇函数。结论3 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广义(2)型偶函数(1)若f(x)在(a+b)/2,+)上为增函数,则f(x1)f(x2)|x1-(a+b)/2|x2-(a+b)/2|(2)若f(x)在(a+b)/2,+)上为减函数,则 f(x1)f(x2)|x1-(a+b)/2|x2-(a+b)/2| 结论4 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广义(2)型奇函数(1)若f(x)在R上为单调函数,则|f(x1)|f(x2)|x1-(a+b)/2|x2-(a+b)/2|(2)若f(x)在R上为增函数,则 |f(x1)|f(x2)|x1-(a+b)/2|x2-(a+b)/2(3)若f(x)在R上为减函数,则 |f(x1)|f(x2)|x1-(a+b)/2|0时,f(x)/g(x)2;x0时,f(x)/g(x)-23.(1)已知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奇函数f(x)始终满足f(x+2)=-f(x),且当0x1时,f(x)=x,求f(15/2)的值。-1/2(2)函数f(x)=(9x-1)/3(x+1)-(1-x2)/(|x+2|-2)+1,已知f(a)=3,求f(-a)的值(|a|0有定义,且满足:(1)函数f(x)在(0,+)上严格递增;(2)对所有x0均有f(x)-1/x;(3)对所有x0均有f(x)ff(x)+1/x=1,求函数值f(1)。11.已知实数x不是整数,且x+99/x=x+99/x,求x的值1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任意实数x与任意的a0,/2恒有(x+3+2sincos)2+(x+asin+acos)21/813.求函数f(x)=x(1-x)/(x+1)(x+2)(2x+1),x(0,1的最大值。14.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不恒为0的函数,且对于任意的a,bR,满足f(ab)=af(b)+bf(a)。(1)求f(0),f(1)的值;(2)判断f(x)奇偶性,并证明;(3)f(2)=2,an=f2(-n)/n (n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15.设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其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对任意x1,x20,1/2都有f(x1+x2)=f(x1)f(x2),且f(1)=a0。(1)求f(1/2),f(1/4);(2)求证f(x)是周期函数;(3)记an=f(2n+1/2n),求lim(n)(lnan)。16.实数a,b,c和正数使得f(x)=x3+ax2+bx+c有三个实数根x1,x2,x3,且满足(1)x2-x1=;(2)x3(x1+x2)/2。求(2a3+27c-9ab)/3的最大值。第一讲 函数 结束 第二讲 方程(组)在处理方程(组)问题中,常常应用到如下结论:结论1 (韦达定理)若复系数一元n次方程anxn+a(n-1)x(n-1)+.+a1x+a0=0(an0)的n个复数根是x1,x2,.,xn,则x1+x2+.+xn=-a(n-1)/anx1x2+.+x1xn+x2x3+.+x2xn+.+x(n-1)xn=(-1)2a(n-2)/an.x1x2.xn=(-1)na0/an结论2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为ax2+bx+c=0(a0).若=b2-4ac0,则方程有两相异实根。结论3 设函数f(x)是严格单调的,(1)且xR,a,b为实常数,则方程f(x)=f(ax+b)与ax+b=x(a0)同解;(2)且xR,a,b,c为实常数,则方程f(x)=f(ax2+bx+c)与ax2+(b-1)x+c=0(a0)同解;(3)且xR,g(x)和h(x)是实值函数,则方程fg(x)=fh(x)与g(x)=h(x)同解;(4)且xR,g(x)是实值函数,则方程fg(x)=f(x)与g(x)=x同解. 第二讲 方程(组) 结束第三讲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特殊数列求和主要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求和法:直接运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来求和(2)转化求和法:对于既非等差,又非等比数列的求和,经常通过拆、并、减、倒序相加、错位相减等方法,将非等差(比)数列转化为等差(比)数列来求前n项的和(3)拆项求和法: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都可化为几项的差,而前一项的减数与后一项的被减数相同,或前一项的被减数与后一项的减数相同,则相加时,中间项全部抵消为零,即可求出前n项的和(4)递推求和法:利用二项式定理及前n个正整数的较低次幂的和的公式来求数列前n项的和在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时候,应熟记以下公式:i=n(n+1)/2i2=n(n+1)(2n+1)/6i3=n(n+1)/22C(n,0)+C(n,1)+.+C(n,n)=2nC(m,m)+C(m+1,m)+.+C(n,m)=C(n+1,m+1) (nm,n,mN*)递归数列的基础知识(1)数列an的相邻若干项的关系成为递推关系,由递推关系和初始值所确定的数列叫做递归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看作特殊的递推数列:an=a(n-1)+d(n2),an=a(n-1)q(n2)对于一个递归数列,如果我们知道了它的通项,那么就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该数列,因此,求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是递归数列的基本问题。(2)由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由于递归数列的种类繁多,多数情况下没有求解通项公式的现成方法。求一般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基本思想仍是通过变形、代换等手段把问题转化为求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或者通过试验猜想出一个通项公式,然后证明其正确性。由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有:累加法,迭代法,代换法,代入法,不动点法,特征方程法等。数学归纳法(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第一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如果当n=n0(n0N*)时,P(n)成立;假设n=k(kn0,kN*)成立,由此推得n=k+1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对一切正整数nn0时,P(n)成立。第二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如果当n=n0(n0N*)时,P(n)成立;假设nk(kn0,kN*)成立,由此推得n=k+1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对一切正整数nn0时,P(n)成立。跳跃数学归纳法:当n=1,2,3,.,l时,P(1),P(2),.,P(l)成立。假设n=k时,P(n)成立,由此推得n=k+l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对一切正整数n1时,P(n)成立。反向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如果P(n)对无限多个正整数n成立;假设n=k时,命题P(n)成立,则当n=k-l时,命题P(n)也成立,那么根据对一切正整数n1时,P(n)成立。(2)应用数学归纳法的技巧起点前移:有些命题对一切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n都成立,但命题本身对n=0也成立,而且验证起来比验证n=1时容易,因此用验证n=0成立代替验证n=1;同理,其他起点也可以前移,只要前移的起点成立且容易验证就可以。因而为了便于起步,有意前移起点。起点增多:有些命题在由n=k向n=k+1跨进时,需要经其他特殊情形作为基础,此时往往需要补充验证某些特殊情形,因此需要适当增多起点。加大跨度:有些命题为了减少归纳中的困难,适当可以改变跨度,但注意起点也应相应增多。选择合适的假设方式:归纳假设不一定要拘泥于“假设n=k时命题成立”,而需要根据题意采取第一、第二、跳跃、反向数学归纳法中的某一形式,灵活选择使用。变换命题:有些命题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需要引进一个辅助命题帮助证明,或者需要改变命题(即将命题一般化或加强),才能满足归纳的需要,才能顺利进行证明。(3)归纳-猜想-证明在数学中,通过特例或根据一部分对象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种由个别事实得出一般性结论的不严格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是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极好方法。但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猜想,其正确与否,必须进一步检验或证明。我们经常采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种猜想。第三讲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结束第四讲 不等式常见不等式的解法(1)高次不等式设f(x)=(x-a1)(x-a2).(x-an),其中a1a2.0的解为(an,+)(a(n-2),a(n-1)(a(n-4),a(n-3).(a2,a3)(-,a1),而f(x)0的解为(an,+)(a(n-2),a(n-1)(a(n-4),a(n-3).(a2,a1),而f(x)0f(x)g(x)0f(x)/g(x)0f(x)g(x)0,g(x)0(3)无理不等式f(x)g(x)=f(x)0,g(x)0,f(x)g(x)2或f(x)0,g(x)0f(x)g(x)f(x)0,g(x)0,f(x)g(x)2(4)绝对值不等式|f(x)|g(x)-g(x)f(x)g(x)|f(x)|g(x)f(x)g(x)(5)指数、对数不等式a1时,af(x)ag(x)f(x)g(x)0aag(x)f(x)1时,logaf(x)logag(x)f(x)g(x)00alogag(x)0f(x)g(x) 几个重要的著名不等式(1)平均值不等式设a1,a2,.,an是n个正实数,记A=(a1+a2+.+an)/n,G=(a1a2.an)(1/n),H=n/(1/a1+1/a2+.+1/an),Dr=(a1r+a2r+.+anr)/n(1/r) (r0),(a1a2.an)(1/n) (r=0)它们分别称为这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及r次幂平均,则有下列平均值不等式成立:(i)HGA,等号成立当且仅当a1=a2=.=an(ii)当s-1,则当01时,有(1+x)1+x;当1时,有(1+x)1+x;等号称里当且仅当x=0(7)凸函数不等式(i)定义:设f(x)是定义在区间I上的函数,故对任意x1,x2I(x1x2)及任意实数(01),有f(x1+(1-)x2)1f(x1)+2f(x2),则成f(x)为区间I上的严格下(上)凸函数(ii)凸函数的判定:如果对任意的xI,有f(x)0(0),则f(x)是区间I上的下(上)凸函数(iii)琴生(Jensen)不等式:设f(x)为区间I上的严格下(上)凸函数,则对任意x1,x2,.,xnI以及任意正实数1,2,.,n(1+2+.+n=1)有f(aixi)()aif(xi),等号成立当且仅当x1=x2=.=xn第四讲 不等式结束 第五讲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1)有界性对任意角,都有|sin|1,|cos|1,这一性质称为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竞赛解题中还常常用到1sin0,|Asin+Bcos|(A2+B2)等式子(2)奇偶性与对称性正弦函数、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都是奇函数,从而它们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并且y=sinx的图像还关于x=k+/2,kZ对称(3)单调性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可以写出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例如,y=sinx在区间2k-/2,2k+/2上单调递增,而在区间2k+/2,2k+3/2(kZ)上单调递减;y=cosx在2k+,2k+2上单调递增,而在区间2k,2k+(kZ)上单调递减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是解决三角不等式、求三角函数最值的重要依据(4)周期性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并且都有最小正周期。对于一般表达式,y=Asin(x+),y=A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2/|;y=Atan(x+),y=Acot(x+)的最小正周期为/| (5)其他性质若0x/2,则sinxxtanx;这个性质揭示了锐角x的弧度数与sinx,tanx之间的关系,利用它可以解决一些混合不等式问题y=sinx/x在(0,/2)上是减函数;y=tanx/x在(0,/2)上是增函数; 三角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不同的区间上呈现上凸或下凸的性质三角变换三角变换(或三角恒等变形)是重要的代表式变形,变形过程中,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三角公式的应用条件和把握应用时机,还需要有一种驾驶和处理复杂三角式的化归意识与能力。常见的三角变换包括:角变换、函数名称变换、常数变换、公式变换及幂变换等等。反三角函数与三角方程(1)反三角函数式的三角运算(2)三角函数式的反三角运算(3)反三角函数式间的恒等式(4)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的解法解三角方程与不等式,应始终抓住“将方程或不等式转化为最基本的三角方程或不等式”这一想法,即转化为sinx=或sinx,cosx=或cosx的形式。在处理三角方程及反三角方程问题时,需要检验。三角函数具有一系列优美的性质:有界性、奇偶性、周期性以及在一些区间上的单调性。因而,三角内容有其特有的作用,它与其他相关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体现数学重要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相关问题或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三角代换或三角法)。求解三角问题一般是通过三角函数(或反三角函数)恒等变形来完成,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三角问题,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可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通过观察、联想,采用处理代数问题的各种技巧,如配凑、构造、代换等。第五讲 三角函数结束第六讲 向量向量的基础知识和有关性质,可以用来处理函数、不等式、三角、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各学科的问题,因而向量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向量知识及性质处理问题的特点是数形结合,运算有法可循,因此,向量法既有综合法的灵巧,又有坐标法的方便,能把综合法与坐标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便于应用向量方法,掌握下述结论是必要的。结论1(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有且只有一组实数1,2,使得=1e1+2e2特别地,若记OA向量=e1,OB向量=e2,OC=,则有OC向量=1OA向量+2OB向量结论2 若OC向量=1OA向量+2OB向量(1,2R),则A,B,C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1+2=1特别地,若记OA向量=a,OB向量=b,OC向量=c,则A,B,C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不全为0的实数l,m,n,使得la+mb+nc=0,且l+m+n=0若A,B,C三点共线,且AC向量=CB向量,O为任意一点,则有OC向量=(OA+OB)/(1+)结论3 对于向量a=(x1,y1),b=(x2,y2),则(1)aba=b或ab=0或x1y2-x2y1=0(2)abab=0或|ab|=|a|b|或x1x2+y1y2=0(3)ab=|a|b|cos(a,b),ab=|a|b|sin(a,b),其中(a,b)表示向量a和b之间正方向的夹角结论4 设a,b为两向量,则ab|a|b|,|ab|a|b|结论5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1,e2,e3是空间中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那么对于空间中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组实数1,2,3,使得=1e1+2e2+3e3 平面向量的结论2,3,4等均可以推广到空间向量中去结论6 平面上点P到直线l的距离d(P,l)=|PAn|/|n|,当Al,nl时;|PAv|/|v|,当Al,vl时;|PAPB|/|AB|,当A,Bl时第六讲 向量结束第七讲 立体几何数学竞赛中的立体几何问题,主要涉及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面面角即二面角)、求距离(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的线线距、平行的线面距、平行的面面距)、求面积(侧面、截面、全面积)与体积,以及位置关系的判定等。高中联赛中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以及求解角、距、积的形式出现。求解这些问题常常需要熟悉一些特殊几何体(如正方体、四面体、平行六面体、球体、锥体、柱体,以及从正方体或四面体截割下的某特殊几何体或补形成特殊几何体)的性质以及下述的一些结论:结论1 (1)两条异面直线分别与它们的公垂线所确定的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等于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线段AB的两端在直二面角M-CD-N内,并且与两个面所成的角为和,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为,则(sin)2=(sin)2+(sin)2结论2 (1)若A,B是异面直线a,b上的两点,EF是公垂线段,点E在a上,点F在b上,且AE=m,BF=n,则异面直线a和b所成的角满足cos=|(EF2+m2+n2-AB2)/2mn|(2)若A,B是异面直线a,b上的两点,EF是公垂线段,则异面直线AB和EF所成的角满足cos=EF/AB结论3 (1)长度为l的线段与其射影线段的长l0有如下关系:l0=lcos,其中为线段与其射影所成的夹角(2)长度为l的线段在其共面的两相互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l1,l2,则l2=l12+l22(3)长度为l的线段,与它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l1,l2,l3,则l2=l12+l22+l32结论4 (1)面积为S的多边形与其射影面的面积S0有如下关系:S0=Scos,其中为多边形所在平面与其射影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2)面积为S的多边形在三个两两互相垂直的平面上的射影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2=S12+S22+S32(3)若台体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均为,则S下-S上=S侧cos。特别地,当S上=0时为锥体情形结论5 在三棱锥V-ABC,VC底面ABC,设二面角V-AB-C的大小为,记VAC=1(此三棱锥可视为长方体中截得的几何体)(1)若ACB=90,记VBC=3,则(tan)2=(tan1)2+(tan3)2(2)若AVB=90,记VBC=3,则(sin)2=(sin1)2+(sin3)2(3)记VAB=,则sin=sin1/sin(4)记VAB=,BAC=2,则cos=tan2/tan,且有cos=cos1cos2,tan=tan1/sin2,还有cos=(cos1-coscos2)/sinsin2结论6 在三棱锥V-ABC中,二面角V-AB-C的大小为,VAC=1,BAC=2,VAB=,则cos=(cos1-coscos2)/sinsin2 第七讲 立体几何 结束第八讲 直线与圆的方程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P1(x1,y1),P2(x2,y2),则|P1P2|=(x1-x2)2+(y1-y2)22.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设P1(x1,y1),P2(x2,y2),点P(x,y)分P1P2的比为P1P/PP2=,则x=(x1+x2)/(1+),y=(y1+y2)/(1+) (1)3.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1)点斜式:y-y0=k(x-x0)(2)斜截式:y=kx+b(3)两点式:(y-y1)/(y2-y1)=(x-x1)/(x2-x1)(4)截距式:x/a+y/b=1(a0,b0)(5)参数方程:x=x0+tcos,y=y0+tsin(t为参数,为倾斜角,|t|表示点(x,y)与(x0,y0)之间的距离)(6)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4.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设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或l1:y=k1x+b,l2:y=k2x+b),则(1)l1l2A1B2-A2B1=0且A1C2-A2C10,B1C2-B2C10(k1=k2且b1b2)(2)l1l2A1B2+A2B1=0(k1k2=-1)5.两直线的夹角设两直线的斜率为k1,k2,夹角为,则tan=(k2-k1)/(1+k1k2)6.点P(x0,y0)到直线l的距离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d=|Ax0+By0+C|/(A2+B2)7.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设直线l1:A1x+B1y+C1=0与直线l2:A2x+B2y+C2=0相交,那么过l1与l2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1x+B1y+C1+(A2x+B2y+C2)=0(其中不包括直线l2)8.圆的方程(1)标准方程:(x-a)2+(y-b)2=R2,其中(a,b)为圆心坐标,R为圆半径(2)一般方程:x2+y2+Dx+Ey+F=0,其中D2+E2-4F0,圆心为(-D/2,-E/2),半径为(D2+E2-4F)/29.圆的切线方程过圆x2+y2=R2(x2+y2+Dx+Ey+F=0)上一点P0(x0,y0)的切线方程是x0x+y0y=R2(x0x+y0y+D(x+x0)/2+E(y+y0)/2+F=0)10.圆系方程(1)两圆的根轴设圆C1:x2+y2+D1x+E1y+F1=0(D12+E12-4F10),圆C2:x2+y2+D2x+E2y+F2=0(D22+E22-4F20),则直线(D1-D2)x+(E1-E2)y+(F1-F2)=0称为圆C1与C2的根轴。根轴与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且根轴上任意一点向两圆所引切线长相等。当两圆相交(切)时,根轴必过两圆的交点(切点)。(2)与圆C1和C2同根轴的圆系方程x2+y2+D1x+E1y+F1+(x2+y2+D2x+E2y+F2)=0,记为C1+C2=0,为待定系数(不包括圆C2)11.圆的参数方程圆心为(a,b),半径为R的圆的参数方程为x=a+Rcos,y=b+Rsin(为参数)12.切点弦方程从圆C:(x-a)2+(y-b)2=R2外一点P(m,n)向圆C引两条切线PM1,PM2(M1,M2为切点),则过切点的弦M1M2的直线方程为(m-a)(x-a)+(n-b)(y-b)=R2.事实上设Mi(xi,yi)(i=1,2),则过Mi(xi,yi)的切线方程为(xi-a)(x-a)+(yi-b)(y-b)=R2(i=1,2)而P(m,n)在切线上,故(xi-a)(m-a)+(yi-b)(n-b)=R2(i=1,2),即点M1(x1,y1),M2(x2,y2)的坐标满足方程(m-a)(x-a)+(n-b)(y-b)=R2。这就是过M1,M2的切点弦方程。第八讲 直线与圆的方程 结束第九讲 圆锥曲线1.椭圆(1)椭圆的定义第一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a(2a|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F1,F2为椭圆的两个焦点,|F1F2|为焦距。第二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0eb0)。根据标准方程可以清楚地了解椭圆的一系列数据及信息:对称轴、对称中心、长轴、短轴、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顶点坐标、焦点坐标以及取值范围等。(3)椭圆的参数方程椭圆x2/a2+y2/b2=1(ab0)的参数方程为x=acos,y=bsin(为参数)2.双曲线(1)双曲线的定义第一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2a(2a1)的动点轨迹叫做双曲线。其中定点F是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L为相应准线。(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标准方程:x2/a2-y2/b2=1(a0,b0)。根据标准方程可以清楚地了解双曲线的各种数据及信息:对称轴、虚轴、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顶点坐标、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取值范围等。 (3)双曲线的参数方程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参数方程为x=asec,y=btan(为参数) 3.抛物线(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动点轨迹叫做抛物线。其中定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为准线(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标准方程:y2=2px(p0)。根据标准方程可以清楚地了解抛物线的各种数据及信息:对称轴、离心率、准线方程、顶点、焦点坐标、取值范围等。(3)抛物线的参数方程抛物线y2=2px(p0)的参数方程为x=2pt2,y=2pt(t为参数)4.圆锥曲线(1)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统一定义及极坐标方程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到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e的动点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当e1时,轨迹表示双曲线;当e=1时,轨迹表示抛物线;当e1时,轨迹表示椭圆。定点是焦点,定直线是一条准线,圆锥曲线的统一极坐标方程为=ep/(1-ecos),e为离心率,p为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极点是焦点,以焦点向准线作垂线的反向延长线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2)共交点的二次曲线系过两条已知二次曲线Ci:Aix2+Biy2+Dix+Eiy+Fi=0(i=1,2)的交点的二次曲线系方程是C1+C2=0(不包括曲线C2)第九讲 圆锥曲线结束 第十讲 导数1.导数的概念如果函数y=f(x)在x0处的增量y与自变量的增量x的比值y/x,当x0时的极限lim(x0)y/x=lim(x0)f(x0+x)-f(x0)/x存在,则称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此极限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或y|x=x02.导函数函数y=f(x)在区间(a,b)内每一点的导数都存在,就说f(x)在区间(a,b)内可导,其导数也是(a,b)内的函数,又叫f(x)的导函数,记作f(x)或y函数f(x)的导函数f(x)在x=x0时的函数值f(x0),就是f(x)在x0处的导数。3.导数的几何意义(1)设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那么它在该点点导数等于函数所表示曲线在相应点M(x0,y0)处切线的斜率(2)设s=s(t)是位移函数,则s(t0)表示物体在t=t0时刻的瞬时速度(3)设v=v(t)是速度函数,则v(t0)表示物体在t=t0时刻的加速度4.几种常用的函数的导数(1)c=0(c为常数)(2)(xm)=mx(m-1)(mQ)(3)(sinx)=cosx(4)(cosx)=-sinx(5)(ex)=ex(6)(ax)=axlna(7)(lnx)=1/x(8)(logax)=1/xlna5.两个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导数若u(x),v(x)的导数都存在,则(1)和(差)的导数(uv)=uv(2)积的导数(uv)=uv+uv(3)商的导数(u/v)=(uv-uv)/v2(v0)第十讲 导数结束第十一讲 排列与组合1.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可分为n个互不相交的类,且第一类中有m1种方法,第二类中有m2种方法,.,第n类中有mn中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m1+m2+.+mn种方法。这就是加法原理,简称分类相加。如果完成一件事情要分n步,且第一步有m1种方法,第二步有m2种方法,.,第n步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m1m2.mn种方法。这就是乘法原理,简称分步相乘。2.无重复的排列与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列,其排列数为A(n,m)=n(n-1)(n-2).(n-m+1)=n!/(n-m)!(约定0!=1)特别m=n,就得到n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数公式A(n,n)=n(n-1)(n-2).1=n!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组,其组合数为C(n,m)=A(n,m)/A(m,m)=n(n-1).(n-m+1)/m!=n!/m!(n-m)!3.可重复的排列与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1)个元素(可重复取相同元素)排成一列,其排列数为nm(选第1位元素有n种方法,选定第一位元素后,选第2位元素仍有n种方法,.,最后选第m位元素也有n种方法,由乘法原理知一共有nm种方法)。设n个元素由k个不同元素a1,a2,.,ak组成,其中a1有n1个,a2有n2个,.,ak有nk个,那么这n个元素排成一列的方法数为n!/n1!n2!.nk!。事实上,若n个元素互不相同,则全排列数位n!种,但其中ni个ai任意交换顺序(有ni!种交换顺序的方法)得到的是同一排列(i=1,2,.,k),故不同的排列个数为n!/n1!n2!.nk!。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1)个元素(可以取相同元素)并成一组,其不同组合数为C(n+m-1,m)。事实上不妨设n个不同元素为1,2,.,n,取出的m个元素为(1)a1a2.am(n)(因允许重复,符号可以成立),于是(1)a1+0a2+1.m/n个物件,从而n个抽屉内一共有的物件数至少为n(m/n+1)nm/n=m,此与已知一共有m个物件矛盾,故结论成立。平均值原理 (1)设a1,a2,.,an为实数,A=(a1+a2+.+an)/n,则a1,a2,.,an中必有一个不小于A,也有一个不大于A。(2)设a1,a2,.,an为正实数,G=(a1a2.an)(1/n),则a1,a2,.,an中必有一个不小于G,也有一个不大于G。证明 令ai0=mina1,a2,.,an,aj0=maxa1,a2,.,an,则(1)ai0Aaj0,(2)ai0Gaj0第十一讲 排列与组合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