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8341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儿童阅读奔走呐喊的一本书这些天一直在读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是梅子涵、朱自强、王林、彭懿、徐冬梅、阿甲6位儿童阅读推广人关于儿童阅读的谈话记录。 下载 (11.48 KB)2009-11-23 19:24既然是谈话,便不拘泥于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只须围绕一个个预先设定好的大题目海阔天空地谈开去。这本书完全体现了这样的风格。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特定的风格,读来才更觉得有味道。谈话者看似散乱的言语中不断有闪烁着光芒的思想和观点如璀璨的烟花美丽绽放。尽管尚未读完,却已经有一连串思考和感受在头脑中萌生,实在是不吐不快。比如:儿童该读什么的问题。读此书之前,我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以为孩子们需要读什么书根本不能成其为问题,因为有太多的渠道可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比如通过网络获取,网络上各种中小学生推荐书目比比皆是,只需简单的搜索便会有海量书目出现在眼前,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公告栏上,就能解决问题了。如果觉得这种方式不妥,还可以通过查阅专家、学者及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的相关著作,里面不仅有推荐书目,还有对这些书目的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都介绍的清清楚楚。若再细心一点,甚至还能找到关于某本书的导读设计、教学案例之类的资料。这可都是专业人士从世界范围内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照此办理”总不会出什么问题吧?现实当中,一线的老师们恐怕都采取的是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此过程当中,我们更多地在扮演“中介”的角色,把网络上的书目、专家推荐的书目整理出来交到孩子们手中,告诉他们:“去读吧,这都是好书!”其余的事情我们便不再考虑。我以前也这么干过,但心里从来不觉得心安理得。因为那些书目里的大多数书籍自己并没有读过,根本无从知道它们究竟是不是适合班上的孩子们读,更无从知道这些书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通常会被我们忽略,那就是除了一些必备的用来为孩子“打底”的书籍之外,是不是还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孩子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如历史、地理、科学、军事等类别的书籍,也是孩子们很乐意接触的,而这些书在我们交给孩子的书单上常常是看不到的。六位推广人分别从“童年阅读”、“丰富的书”、“儿童文学”、“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介入,畅谈对儿童阅读问题的认识和建议,我以为就认识层面来说,他们的观点综合了古今中外的研究、实践成果,广度和深度均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就建议来说,六位推广人怀着某种使命感和紧迫感给出的意见无疑是中肯的、切实国情的。更多的时候,你甚至能真切感受到他们是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言说和表达的。在谈论“丰富的书”这一话题时,徐冬梅老师提出了儿童阅读的“四个层面”:第一是诵读层面,二是朗读层面,三是略读层面,四是浏览层面。她的意思是不同层面应该读不同的书。就内容而言应该包括儿童文学、人物传记、科学、历史等不同门类。阿甲老师则提到了1998年一次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的结果,对教师、家长希望孩子去阅读的书和孩子自己希望阅读的书做了排序,结果家长、教师跟孩子的想法相去甚远。此外,阿甲等专家还就“书真的有那么丰富吗?”、“丰富的书如何到孩子手里”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前,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够丰富,儿童读物更不够丰富。除了儿童文学,更多的方面,例如历史、自然、地理、科学、传记等等,儿童可以阅读的优秀的读物实在不丰富。”“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使用率比较低,而且真正吸引孩子的书很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图书馆体制的专业性,从而儿童文学的角度、从童书的角度,如何去影响他们,如何把机制、机构和人员变得更专业化一些”梅子涵老师就这个话题做最后总结的时候,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关心童年阅读,认为童年的阅读不是狭隘的。童年不是只能阅读童书,童年阅读可以面对的面貌是很丰富的,丰富的阅读可以让一个孩子成长得更丰富,将来能够把更丰富的信息、趣味、思想带给社会、带给世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六位专业儿童阅读推广人在发表各自见解时立意之高、用心之深。我个人感觉,梅子涵老师是他们当中自然的灵魂人物,当一个话题推出他总是第一个发言,或界定话题内涵,或引导谈话方向;话题进行中,他的发言体现了感性与理性、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语言风格时而像充满诗意的童话,时而像寓意深刻的绘本;话题结束时,出来“总结陈词”的那个人一定是他,把大家的观点概括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使话题的主旨得以升华。徐冬梅老师的发言则更贴近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具体实际,她提供的操作方法大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她也会谈到自己遇到的一些困惑,而这些困惑正是我这个一线教师曾经或正在困惑着的问题。因此,我喜欢读她的言论,因为总能从中得到启发。王林,儿童文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独特身份,以及他独特的充满文人气质的谈话,也是我感兴趣的。阿甲,是资深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他对于各类图书的内在品质有极为深入的研究,好书和坏书从来无法逃过他的“法眼”。一本翻译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和出版社。这是我从他那里获得的经验。如果现在有人问我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哪个版本更好,我绝对可以脱口而出。彭懿,常年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并直接参与部分优秀作品的翻译出版,从他那里我读出了他对于童书引进的细致与考究。他曾谈到某个绘本印制时使用的是专色,我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绘本价格会比较高的原因啦。朱自强教授常常会发表长篇的言论,我觉得那都是非常严谨的表达,他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理性。比如,在关于“亲子阅读”的讨论中,他说:“我反对在阅读前提问。在阅读前给小孩子提出问题,等讲完这个故事,要孩子来回答,我认为这种做法是绝对要不得的,它会破坏阅读的兴趣。”就整本书而言,我个人评价它是一本基于现实描画理想的好书。适读人群为:教师、家长及一切致力于儿童阅读事业的人士。徐冬梅老师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到无比振奋,我把它记录在这里,作为此文的结束语:“我预感这本书,可能会对国家的政策,也许在两三年,或者很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像目前还是停留在学术和推动的层面上。”若果能如此,则国家民族幸甚,今天和未来的孩子们幸甚。文章出自深圳家长论坛 http:/www.0755jiazhang.com/bbs/,原文地址:http:/www.0755jiazhang.com/bbs/viewthread.php?tid=6526对谈大陆高端技术图书孟岩 / 方舟 / 侯捷2004/01/07 首刊於中华读书报侯捷注:本文首发後,我又加了一些补充,以另一种蓝色区分之。-小引:三年前,也就是2000年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技术作家侯捷先生的深入浅出MFC第二版,紧接着在2001年初的程序员杂志创刊号上,侯捷发表了名为C+/OOP大系的着名文章,相当程度地影响了中国高端技术图书市场的发展。之後的三年,我们的高端技术图书几乎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狂飚突进,无论是选题品质、专业程度还是图书的品种和品质,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如今高端技术书籍市场可以说是空前繁荣,这毫无疑问是中国技术人员的福音。然而,2003年以来,高端技术书籍市场明显显得後劲不足,已渐露疲软之态。高端技术书籍发展过热了吗?未来的走向会是怎样?就这些问题,我最近与侯捷先生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了一番探讨。P.S. 以下 技术书籍书评 简称 技术书评,技术书籍出版 简称 技术出版。孟岩:先生好。我手边有一本2001年第一期的程序员,您为这期杂志撰写的C+/OOP大系,这篇文章对於我的技术学习生涯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即使今天看来,这篇文章也很有特色。我知道您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发表技术书籍评论,不过这篇文章严格来说更像是启蒙性质的介绍,是有着很强目的性和责任心的,似乎不能算是无责任书评。您当时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台湾的技术图书市场是怎样的情况?大陆的情况您是否了解?是什麽促使您写作那样的文章?侯捷:呵呵,无责任书评 是一句有趣的反语。此事源於2000下半年,CSDN蒋涛兄邀请我为筹划中的程序员杂志写点东西。杂志期刊我见过很多,总觉得书评最是吸引目光。优质书评既谈技术,又有文笔,或还间有机锋与哲学火花。当时我在台湾已经不定期写过八年书评,於是构想把几个大题目系统性地重新加以整理,介绍给大陆读者。这便是C+/OOP大系和GP/STL大系两篇系统书评的由来。原本还要写Windows大系,涉及SDK/MFC/OS-kernel/Drivers编程,但因事忙加上侯捷网站已贴有过去许多相关文章,所以没有完成。大系发表之前,我只略知MFC四大天王(编按:侯捷先生的一篇书评)在大陆网络上颇为传布,偶尔也看到自己的杂文被引用或转载。当时对於大陆,不论就技术书籍或杂志或网络论坛,都没有太多认识。因此带给读者(如您)的影响完全在意料外。很多事情,就大局而言是水到渠成,对小我则只是因缘际会。台湾的技术书评,就我观察,正是从无责任书评开始有了较为正式、常态、被期待、被传颂(有影响力)的身形。此前也有很棒的技术书评,如冼镜光先生的专栏,但只零散出现。无责任书评於1993/02推出後收到热烈回响,说明技术书评文种和侯捷书评文体在台湾的稀缺性。这些书评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到了集结三册出版。做为刀剑,首先必须是兵器,才有其价值,但从技术书评集结出书这件事看来,读者购买的意愿已经不仅在於书中(恐已过时)的兵器价值,还包括对其特殊文体、文体主人的感情投射,以及伴随读者成长的某些深刻回忆。这些书评(另一层意义是外版好书推荐)受到的热烈对待,和台湾计算机书籍市场,以及计算机知识的昌盛繁复,有些关连。工程从业人员很清楚,高阶技术知识多需由外版书或期刊寻找,毕竟那是全世界专家的演出舞台。外版书在台湾不便宜(原价,顶多打点折扣)(编按:台湾没有 外版影印书 这种商品),但来源充裕。然而无论你外语程度多好,永远比不上母语阅读的快速与深刻。我个人英文阅读经验堪称丰富,英文阅读速度堪称不恶,但读後印象甚难比拟中文阅读。因此以快速协助建立知识体系轮廓为目标的系统性书评,对读者就有很大的兵器价值。至於文体的鲜明个性乃至文章的铺陈,使读者进而将兵器视为鉴赏收集的对象,则是始料未及了。孟岩:记得当年您曾经提到,大陆在台湾之前翻译出版了Design Patterns,多少有些出乎您的意料。可是现在,从所谓的影印版到良莠不齐的翻译版,再到数量仍然较少的本版高端精品书,可以说凡是国内市场存在一定需求的技术书籍,出版商都会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我的一个朋友,得知国外出版了一本新书,托人从Amazon邮购,结果原版未到,影印版已经上市,令人哭笑不得。您当时是否想到,在之後的两三年之间大陆的高端技术书籍发展会发展得如此之快?侯捷:初期对大陆不了解,所以现在也无从回答当时是否想到。不过这三年来,透过自己的观察与朋友的协助,点点滴滴认识了大陆技术出版轮廓。2000/09我和朋友在北京闲谈,得知很多外版好书都没有被引进大陆,觉得非常惊讶,疑惑於学子或工程师通过哪些书成长?此後三年,高端书籍的出版品种大跃进。在我观察的某些方向上,大陆的中译本品种已经超越台湾。这种转变确实非常剧烈,也非常戏剧化。孟岩刚刚提到出版商都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对於大陆独特的影印版,我以为引进速度还可以更快些。可试着在外版书上市一个月後出版,或甚至和外版书同步发行。电子沟通和电子商务盛行的当代,这完全是可能的。出版社需要的只是一颗旺盛的企图心和一位选题高手。但是对於中译本,急於推出的後果就是惨不忍睹。台湾有一句俚语:吃太快打破碗。慢工出细活有一定道理。有些活儿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能获得相当的质量。土木灌浆没有养护28天就达不到理论强度,绍兴酒不多放几年也不可能温润爽口。同样道理,不给译者足够时间,他不可能做出够好的质量。如果出版社能够换个方向思考,每个月都签下好书译权,给译者一年时间,一年後便也就能源源不断有好译本出版啦。通过伯乐的慧眼(选题和选人),好译本值得读者一年等待。急吼吼的读者,我建议看原文书;一心想从书籍吸收最新技术的人,我会告诉他们书籍内容从来不是最新的- 最新技术出现於期刊、白皮书或规格文档。以上所提都是以好书为前提。不是好书我们就别去说它了。此外,读者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影印版不是久长之计。那是已开发国家对未开发或开发中国家的一种知识援助。一旦整体经济好转,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成潜在读者群富起来乃至於全民均富时,这个援助肯定会取消。孟岩:不过正如您所说,阅读英文,再好也不如直接阅读中文来得效率高。但是中文书的质量就很让读者担心。当然这两年各出版社对於图书品质的重视程度较之以往有大大的提高。在我看来,前两年高端技术书籍的繁荣,市场的反应其实只是原因之一。各大出版社急於争夺丰富的外部资源,建立自己在高端技术书籍市场的形象,建设自己的专业品牌,培养读者的忠诚和认知度,聚集和培养一批专业化、高水准着译者队伍。短短几年间,我们不断看到一些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这包括通过网络媒介展开读者与译者的互动交流;出版者或译者提前开放样章供读者品评;公开选拨译者;甚至还有几次出现原译本品质太差,以至於重新翻译出版的情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方舟:是的,这样的一些方式改善了出版者与读者之间原来所保持的一种关系,大大拉近了读者与出版者之间的现实距离。不过,抛开各出版社的倾力投入,但从市场反应来看,今年的中高端图书似乎显得相对低迷。很多很好的图书在市场行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反响,这不免让人有些奇怪。是不是我们引入的高端书太多了?孟岩:我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恐怕要冷静的分析2001至2002年高端技术书籍的繁荣局面。是真正的繁荣,还是带有泡沫性质的虚假繁荣?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高端技术图书引入确实过多了。最近我去书店看了一下,光高水准的作业系统原理教材,从影印版到翻译版,就有不下10种,UNIX/Linux源码解析类书籍,从引进到原创,不下10种。编译原理一直是我们软件产业中的一大弱项,从重视程度和人才培养上看,都相当不足。然而在这方面的好书,绝大多数都已经引入。演算法与资料结构、网络、体系架构等方面的高端名着,也是数不胜数。C+的高水准着作,可以说已经是无一漏网。而UML、Design Patterns、XML、.NET、Web Services、Extreme Programming等前沿技术领域,也已经是百花齐放。单从这些图书的书目和印数来看,旁观者也许以为,中国的核心软件技术能力已经如何了不起了。但是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自己的能力自己是清楚的,中国的整体软件水准还相当孱弱。目前引进的图书,以我们目前软件技术队伍的数量和水准,想要很好的消化吸收,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泡沫是存在的。方舟:是的。我有的时候甚至奇怪,某些高端书的销量之大,到了让人意外的程度。我感觉,购买高端书的读者分成两类,一类是把书买回来读的,一类是把书买回来当摆设的。孟岩: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後者。露华浓香水的总裁曾经说过,他们卖的不是香水,而是一种梦幻般的生活方式。我看不少读者购买高端书的时候,实际上也不是在买书,而是在买一个高手之梦。侯先生怎麽看这个问题?您觉得把高端技术图书当成香水来制作行销,这种方式可能长远吗?侯捷:一屋子好书,好歹胜过一屋子红酒 :)拿书籍当炫耀品,对拥有者是可惜的,但好过炫耀华屋美服名酒名车;再不济也赞助了名书的作者和出版者。你知道,能被拿来炫耀的名书通常都相当高端,市场很小,作者和出版者都很辛苦。我乐意看到大家吆喝买个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说不定哪天信手翻翻居然也悟了其中半页。其实如果各位问我书房那麽多书,你都看了吗?,我会告诉你1/4没看,放着只为备查。谁知道哪天我要用上呢。这种特殊运用方式和我个人的工作有相当关系,毕竟我的工作相较於一般技术人员还是比较特殊的。买书只藏不读,固然可惜,但买一个高手梦,一种梦幻般的生活方式也没什麽不好,人总还向上看。我比较可惜的是:买了好书舍不得涂划(入宝山却绑手绑脚作茧自缚),进而多买一本收藏。看过划过的书才真正是你最宝贵的收藏,上面有你的心得眉批、你的涂鸦、你的足迹、你的岁月,是对你个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话说回来,买一个高手梦只能是一种自发心情,不能当商业手段推广宣传,那会贻笑大方。这种宣传手段别说长远效果了,就是短暂效果也不会有。谈谈高端书是不是引入太多这个问题。这要从读者和出版者两个不同角度出发。高端势头发展如此迅猛,对读者是好消息。我多次看到论坛上老资格程序员对比当年之困顿与今日之丰沛发出慨叹,言下无非要年轻朋友珍惜资源。丰沛能否引发珍惜,很难说,也许更易引发浪费(看看美国人用水用电用纸用油的态度)。不过无论如何,丰沛的学习资源对读者永远都是好的。即使迷离於繁华似锦,扑朔於众声喧哔,也好过无书可读。但是就我专注的几个观察领域,大陆出版人对外版书的迷恋怕是过头了。优质书不存在引入太多的问题(所有优质书就知识价值角度都值得引进),却并非所有外版书都优质。出版人完全没必要在普通等级的外版书上浪费资源。此外,优质外版书如果翻译不当、後制不当,也就不再成其优质。有网友在论坛上发言:这译本还是比较好的,只是翻译不好而已。我看不懂这种冥王星逻辑。此前曾有大陆出版业者希望我为该社总揽注释本。什麽是注释本?就是中译本的另一种形式,只挑选少量高深或艰涩的篇幅进行注释,其馀保留外文不动。这使我感叹外版资源的竞争程度。但即使如此我还是认为不存在引入太多的问题,只要外版书本质好又精心加工过,出版人在形式上的巧思还是值得尊敬。毕竟你我的需求不代表一切人的需求,你我的好恶不代表一切人的好恶。一切由市场说话,由读者手上的money说了算。前面提到忠诚度,我们来谈谈这种说法。我对忠诚二字的理解是:无论产品如何我都买你。就这个理解,我认为没有任何一位成熟读者会忠诚於任何作者、任何译者、任何出版者。信誉(credit)当然很重要,是消费者对陌生产品的信心指标,但信誉是产品的自然副作用,无关忠诚。消费者对旧产品的满意度,会反应在他对陌生新产品的购买意愿上。没有谁会为了无谓的忠诚拿自己钱包开玩笑! 此前孟岩还提到,网络力量促进了读者与译者的互动、出版者或译者的开放样章、公开选拨译者、重译质差的译本。我认为这是网络最棒的一面。不开放的事物必有腐败的趋向;网络是最开放的空间。但我也同时看到从无尽压抑中解放所带来的过度表现。很多网友运用网络的打击力(批评、责骂、控诉、施压),少数网友运用网络的恶力(谩骂、污蔑、吵架),却少有人运用网络的聚和力(赞美、鼓励、正当的分享、平和的讨论)。在论坛上说一本书好之前,需得先声明自己不是 托,说一本书不好之前,也得先声明自己不是 托。这是个缺乏自信也缺乏互信的虚拟社会!真实社会呈现虚拟面貌,虚拟社会却反映了真实社会的真实面貌!孟岩:目前我们的书评网站风气不正常,不是简单地肯定就是简单地否定,缺乏耐人寻味的、建设性的意见,因此也缺乏指导性。其实现在大多数技术人士是需要指导的,因为高端书太多,走在书店 感到一种恐惧和焦虑:这麽多书,怎麽看得过来!方舟:我走在书店 也恐惧,除了你说的这种恐惧,我还觉得一种慌乱,技术的种类如此丰富,资源如此丰富,而且今天还被趋之若 的东西,可能到了明天就无人问津。面对这种局面,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一旦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一个将来无用的技术上,被别人上屋抽梯,可就太惨了。孟岩:可以理解。1996年之後,受到Java、.NET、UML、Open Source和Web革命的剧烈冲击,软件基础平台技术和工具的变化空前剧烈。特别是现在的Java和.NET之争,让所有人都感受到选择的压力。大家都好像没有胆量在一门技术上投入太多精力,担心被釜底抽薪。现在的时代,似乎广博要比专精更重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当务之急是搞清楚那些不断涌现的新名词,什麽XML、xSP、Agile、Unit Test,统统都得懂一些。至於深入,确实没有必要。今天刚成了Ant高手,明天就听说Maven有望取而代之,今天还为在搞清楚了COM技术的关键点而兴奋,明天就听说COM is dead,这种苦涩的滋味,谁也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品尝。因此很多人对技术的选择和深造持谨慎态度,自然,对待高端书也就保持一个持币观望的态度。侯捷:是专家,就不担心只有一个就业机会。不是专家,那麽不过占个平凡位置,一万个就业机会又於你何有哉?两位都提到面对繁复、快速演变之知识结构所产生的恐惧心理。这很正常,我也有过。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各位也都听过,也都信服。问题出在哪里?在於认知与信心不足,这就很需要前辈写点东西来带引年轻朋友,更需要老师辅正学生的观念,才不会有程序员只能做到30岁这种莫须有的集体恐慌。前面孟岩提到似乎广博比专精更重要。你俩其实都不是这样的人,也都知道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对技术的选择是该保持谨慎,但关键已经在你自己的话中点出来了:该对选择保持谨慎,不是对学习保持观望。如是也就不会有书太多怎麽办的焦虑。书就是那麽多,你没看到它它还是存在,存在於你的见识之外。我再说一次,即使迷离於繁华似锦,扑朔於众声喧哔,也好过无书可读,好过从前的凄凉冷清。我们宁愿有自己的选择(有专家建议更好),不愿受制於别人的选择。迷途的对比是知返,这就更突显出优质书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说书评太沉重,那麽至少我们需要言之有物的读後感。顺带一提,我很清楚我的书评只因做得早做得多做得久,受到了过度赞美。这两年大陆出现非常高水准的技术书评,不论就结构、文笔和专业技术,都不逊於侯捷书评。我的心中有不少明日之星。孟岩:侯先生的意见很好,惟有走专精的路线,才能保有立足之地。不过在针对IT技术人员的教育架构中,目前单靠图书这一种形式单骑突进,没有其他形式相配合,似乎已经显现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已经不是什麽新鲜话题了。除了正规的学校教学之外,其他的教育交流形式都还处於非常落後的状态。比如说期刊,比如说程序员之间的交流、会议,培训和谘询业务,网络教学活动,等等,在高端专业技术领域 ,这些形式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可以说,高端技术图书是独立支撑着中国开发者高级专业教育的局面,这当然会独木难支。就我自己而言,读书自学能够让我最深刻地领会技术知识,但同时也是效率最低、开销最大的一种形式。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书太多,时间有限,根本看不完,学不会。这些问题自然会抑止我的购书欲望。方舟:说起书多,我想到这 或许还有一个高端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高端书虽然很多,但是题材却非常明显的集中在个别几个热门的领域中,即某些领域的高端书数目远远超过其他领域的高端书数目。比如C+、.NET、Java,这些领域的高端书可谓比比皆是,而其他领域,高端书寥寥无几,对於某些领域我甚至连一本也想不到。原因当然也很简单-出版社看不到市场上的需求,而读者又得不到相应的引导,产生不了这种需求。比如Flash,现在可以用来做完整的应用程式,可以操作资料库,可以做远端调用,应用Web Services,真正要在Flash方面达到高级水准,一定要掌握这些东西。再比如Python/Ruby这样的语言,在国外的进展非常快,它的方便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可是这样的潮流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完全得不到体现。侯捷:所有的学习资源中,书籍最重要,也最根本最长远。这是我的看法。孟岩不也说读书自学能够让我最深刻地领会技术知识,这正是因为你可以咀嚼可以反刍可以静思(惟独不能发问)。书籍是不是开销最大的一种形式呢?我认为书籍是花费最小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台湾,12小时高阶课程(非大众补习班层次)要价4000-60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000-1500)或更高,而一本书再多也就600-8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50-200)上下。书籍是不是效率最低的一种形式呢?好老师固然可以快速给你正确的轮廓,但如果把寻找好老师的命中率和花费的时间精力计算进来,我想读书自学还是相当划算的。当然这和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是否完整有绝对关系,但谁小时候就胖?谁又一口吃成了胖子?学习管道必须广开,不能只靠书籍和学校,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在台湾,e-learning(电子学习)经过这些年的酝酿,目前正处於加速阶段,我认为会以相当陡峭的幅度成长。e-learning使我想到网络银行的使用经验:在家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绝不再愿意出门去办,哪怕自动柜员机(ATM)只离家100公尺远,哪怕自动柜员机前有MM可看。以己度人,e-learning前景可期。大陆幅员广大,这个最能造福穷乡僻壤的学生。不过消费习惯可能需要大变革,比如说可能你购买的是上课点数(时数)而不再是实质课程(CDs或files),也就是购买对象从拥有权(实物)转变为特定时间或次数下的使用权(虚物)。网络银行吸引不了所有客户(连自动柜员机都还无法取代所有出纳员呢),所以e-learning也绝对无法完全取代面对面培训。高端培训在大陆未来数年内肯定有很强劲的需求。程序员之间的交流多不多?我看大陆程序员在网络上的交流太多了 - 多得是无意义的对话、公器私用的聊天打屁、虚空的高调、重复的劳动、对专家名人院士教授的谩骂。也许挂在网上这般举止的这些人不能代表真正的程序员,那麽我收回我的话。关於期刊,大陆有不错的开展。两家最大的技术媒体平台,各自引进了数种国际期刊。虽然我不确切知道这些刊物被引用和被翻译的状况,不过引进就是个好开始。只要读者多予鼓励,双蠃局面可期。若能直接在内地贩售外版期刊更好。其实就算从海外订阅,外版期刊也很便宜,以C+ Users Journal为例(其他同类型期刊都差不多),一年12期也就30美元,加上空运不过65美元(折合人民币520元),相信每一位工程师都订得起。我上网查了一下,CUJ的订阅网页上列有中国,所以运送不是问题。期刊(journals)是指竖立了学术性或工业性权威的刊物。我们来说说层次不那麽高的杂志(magazines)。大陆计算机杂志给我印象极深刻的是程序员,其中的技术选题与技术成份早就已经高过台湾所有电脑杂志,最近该刊改版为全刊全彩,这不但给读者带来很好的视觉质感,也给作者带来更好的发挥空间 是的,某些技术文章以色彩区分文字,可带来极好的学习效果,这可从STL源码剖析繁体版的四色文字和程序员2003/11期Java物件永续之道得到证明。台湾的电脑技术性杂志已经远远落於大陆之後(我只拿两岸最佳产品来比较,不谈平均程度)。台湾杂志很精美,在硬体制作、企划行销方面做得很不错,业者也赚了很多钱,但是分工定位在我看来一团乱,名副其实地杂。虽然号称技术刊物,其实含金量极低,低到专业程序员(软件工程师)几乎不太看它们(命中率太低了)。总是一大堆软硬件产品测试、软硬件产品报导、软硬件产品简介;太多文字围绕在消息面和产品面和产业面,技术倒成了角落的陪衬。杂志谈什麽其实都可以的,市场是上帝嘛!但定位应该清楚,总以杂志就是杂做为说词,只是一种老套路。台湾的技术性电脑杂志赚钱是事实,但媒体刊物的赚钱关键在於 广告量,而招揽广告的关键在於发行量;彼此相生相叠相循环,最後不知道哪一天要出问题。再说吧,做一本给广告客户看的杂志,远离了真正的读者,赚很多很多钱能有多少成就感?台湾电脑技术杂志的致命伤在於市场不大,从横宽从纵深来看,这都是无可改变的天命。但业者忒也太过脱节於技术人员的需求,浑然不知潜在市场(或知道而不愿意深耕)。其实只要内容真正好,高技术性刊物在台湾绝对可以让业者过得舒舒服服。目光浅短,只愿意赚(相对)轻松钱,是造成浅碟现象一个重要因素。方舟谈到选题过於集中,这在台湾(乃至全世界)也一样的。商业运作首先要生存,然後要利润,然後才能拨出精力做主流外的东西。我们都希望看到百花齐放,但现实艰难可以理解。国外潮流在国内得不到体现,并不一定就是严重。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文。Java、Delphi在不同地区的受欢迎程度并不相同(落差还不小),卫星导航汽车在大陆或台湾或北美或日本或非洲或欧洲也一定有不同的市场接受度。方舟提到出版社看不到市场上的需求;读者得不到相应的引导,产生不了需求,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仿佛鸡生蛋蛋生鸡地相生循环。关键其实在鸡身上。出版人当以先锋自许,各位很大程度决定了很大一群人的阅读口味,阅读品味,乃至阅读命运。这个责任该令出版人骄傲,这个重担该令出版人惕励。孟岩:那麽侯先生怎样看待两岸高端技术图书市场的未来?您认为作者、读者和出版社三方应该做怎样的努力,才能够维持和发展这个市场?侯捷:我想作者、译者和出版者该做的努力,方向非常清楚:各人做好份内事。不要心中只有选题,以为有了好选题或签下一本好书译权便万事OK,其他便可以马马虎虎。台湾就有这样而倒闭的活教材,殷鉴不远。选题和选书对出版社固然非常重要,但它不是silver bullet。老实说,官僚时日不久矣,技术出版终将开放。出版人的角色是下游,没有上游就没有明天,因此出版人的前途决定於是否和很好的作译者合作(当然作译者的市场命运也和出版人的优劣息息相关)。目前的制度是否营造了一个可以让专业作译者生存发展的空间呢?这个题目值得出版人好好检讨。先谈版税发放,一年发两次还让人活不活?社长总编大人一年开两次工资干不干?再来谈版税,目前的版税率合理吗?重赏之下有勇夫,千古不易,但我所言离重赏还远得很,只是希望还给作译者应有的回报和尊严。出版成本结构四海皆准,大同小异而已,怎麽大陆的版税率就台湾1/2不到?更多连1/3都不到,这能让大陆专业作译者活命吗?大陆生活费比台湾低,但别忘了大陆书价比台湾更是低太多,这都反映到作译者的酬劳上。如果出版人听不明白,容我给个 hint:把中译本版税率付给译者的(试举例 5%)和外商的(试举例10%)加起来,就绝对是你可以给一位原创作者的版税率(试举例 15%)。原创作者是最宝贵的资产,需要各位发掘、培养、呵护。天上不会掉下一颗文曲星,还凑巧打在你头上。社会养不起专业作家,是社会的耻辱。如果问题出在出版界,那就是出版界的耻辱。至於读者,也许读者认为市场是生意人的事,与我无关。不,市场永远长相左右於你,也永远左右你。没有健全活络的市场就没有物美价宜(甚至价廉)的商品。想看非主流书、小众书、乃至分众书,没让出版业有茁壮的空间你看得到吗?所以,对於表现好(甚至只好一点点)的作者、译者和出版者,不要吝啬掌声。没有人天生坏胚故意把事情往坏里做。出版社不是读者的敌人!不要只拿网络来辱骂、八卦、嚼舌根。不好的东西固然要指出来,适时鼓励更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用。出书像天上掉馅饼的时代过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然而不论市场多麽混乱,读者认知多麽混淆,论坛多麽乌烟瘴气,我还是乐观认为:当外来能量进入系统,初期混乱是必然的;只要没有到达崩溃临界点,拨云见日後系统必再趋稳定。那时剩留下来的,都是体质健全的作者、译者、出版者。方舟:侯先生是两岸知名的技术作家,我知道您一直以来致力於高端技术图书的创作。在高端技术书籍市场相对低迷的时候,您对於大陆有同样志向的作者有什麽要说的吗?侯捷:大陆不缺人才,只缺发现。不缺天才,只缺天才的土壤。虽然大环境对各位比较不利,但是缺乏强者表示你很有机会当强者。不是人人皆能做技术写译工作,高端技术写译尤其是万中挑一,需要高端技术、需要组织能力、需要顺畅的文字表达;大作家甚或还需要文笔和某种人格魅力。如果你自认有以上潜质,我鼓励各位,熬过大环境不利的这两三年後,或许否极泰来。先有技术,而後有技术文字;少了技术,舌粲莲花也没用。所以,做为一个高端技术作者,请保持技术上的精进。宁详勿略,宁下勿高,宁近勿远,宁拙勿巧。读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同类书籍而不知取舍时,如果你曾经给他们信赖感,他们就会选择你。信赖感是一种长期的累积。所以,保持恒心,保持毅力。技术书籍,剥除技术外衣回归本质,就是你的人格展现。所以,保持真诚,保持热情,保持对勘误的负责。贫乏的词汇使作品味同嚼蜡,贫乏的人生使作品单调索然。所以,丰富你的人生,保持对技术外的世界的兴趣与探求。论坛和电子邮件几乎是唯一能够获得读者反馈的管道。但是目前的论坛缺乏良好气氛,所以,保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泰然,保持不忧谗不畏讥的潇 。以上也是我对自己的期许。走笔至此,正值2003年耶诞凌晨。昨夜的平安钟声犹自耳边 ,窗外望去竟已东方泛白。感谢孟岩和方舟,使我有机会夤夜叁与这篇意义深长的对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