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备篇目.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54617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备篇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备篇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备篇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备篇目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答:_(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答:_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 魏 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_(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_(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_ _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定 林宋 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答:_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向子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答:_(2)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_五、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_(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六、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三十九)李 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 事 近陆 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答: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九、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素 蝶 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_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_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参考答案】范成大的词中,重点强调相聚的短暂与离别时的愁绪,强调的是长期不在一起的怅恨与遗憾。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而秦观的词中强调的是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只要二人同心相爱,空间上的距离无法阻隔他们灵魂的契合,短暂的相聚是他们的欢愉而非愁苦。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思维轨迹】要赏析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诗句。应通过群仙相妒,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参考答案】通过“群仙相妒”衬托出“双星良夜”的美好;通过相逢与别离的对比,突出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思维轨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参考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思维轨迹】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思维轨迹】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思维轨迹】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显然是在考表达技巧,那么这两句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宿”和“寻”两个动词,从这两个词的角度不难得出拟人手法来。【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从而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思维轨迹】至于“悲虫”也会有“好音”,完全是因为作者受到打击之后,身心俱疲,需要找一个清幽的环境来休养身心,而定林寺恰是理想的所在。所以作者说“真乐”是无处不寄。由于诗人达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所以连悲鸣的虫声也感到悦耳动听了,虫鸣之声无所谓悲与不悲,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思维轨迹】分析这一问题,需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选字在句中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全词结构、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答题时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要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方法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选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选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选字是如何更好地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感情。【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思维轨迹】作者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图景。写得艳丽浓郁,光彩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来分析,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之意。答题时必须扣紧这一感情脉络。【参考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方法技巧】第一步,通读全词,分析描述内容,找出所涉及到的具体语句。第二步,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揭示隐含在词中的意象的情感。【全词赏析】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耀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做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与世长辞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五、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思维轨迹】联系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联系竹林七贤的常识,联系滕王阁序关于阮籍的典故,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洁”;栖山冈体现居高处,提取“高”;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望八荒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思维轨迹】咏怀诗一般都是托物言志诗,用所写之物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志向,思考出第二小题第一问,整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抓住关键句子“但恨处非位”,联系“彻九州”“望八荒”,回答第二小题第二问,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伤。【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六、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内容。【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看诗句的内容是怎样体现思想的,或者分析与诗歌内容与思想是否吻合。全诗来说,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及人生的看法,而且是很消极的看法。A选项却说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这与全诗萧索的特点完全相悖。【标准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诗末尾一句在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它是整首诗的总结。而这首诗所要抒发的感情又不仅仅是一点,所以要全面概括。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是就人生经历来说的,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是就官场现实而言的。【参考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思维轨迹】作者南宋词人陆游,大家非常熟悉。本题的考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考生平时要多读诗歌,注意增加积累和鉴赏经验,并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技巧,规范答题。【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思维轨迹】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清楚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背景(注解),调动积累,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区域为下片,要简述下片的内容;二是指出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子规”这一意象的延伸意义。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轨迹。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分析评价时要具体地分析,给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方法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具体地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客观地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诗歌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历史地评价。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九、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思维轨迹】解读出诗中各句的含意,即可总结、整理出素蝶的种种活动。素蝶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诗中没有孤立地描写素蝶,而是通过优美的环境表现其自由可爱的本性,所以是借助了其他景物来表现的。【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思维轨迹】首先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笔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结合结尾的议论抒情诗句,能够非常明显地感悟到作者对素蝶的喜爱、羡慕之情。本诗中,作者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非常明确地议论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物。联系注释内容“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中蕴含着作者期盼能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诗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绚丽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这与作者自身“恃才傲物”有着相似之处。而且,一般的咏物诗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点。所以,这首诗所用手法也是如此。【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思维轨迹】解答作者的思想感情类题目,如果诗歌有注解,一定要注意。如本诗“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和“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在这种境况之下再来听秋雨,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另外尾联中的“西风”“客”,联系平时积累的意象,多有羁旅之苦,漂泊之愁。那么第二联中燕子的经年之梦、今非昨暮的梧桐都充满了失落之感。诗歌的标题是“雨”但没有正面写雨,通过作者“凉”的感受,“燕子”“梧桐”来侧面写雨。【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思维轨迹】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接着结合诗句阐述怎么用、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最后阐述用此手法怎样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