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浅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22837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浅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浅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浅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浅谈长超小学顾冬冬【内容摘要】当前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现状:教师提问无效,学生之间交流无效,学生反馈无效,所以创设有效交流环境是改变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的前提,而构建有效交流策略是改变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的关键:知己知彼,搭建交流平台,授予交流之法,留足交流时空,摆正教师交流角色是达成交流有效的五点策略,同时还应学会评价,评价是交流有效的催化剂,使我们的有效交流更加推波助澜。【关键词】数学交流 交流有效 评价 【正文】一、当前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的现状1、交流之前,教师提问无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分数乘以分数时,在没有任何引导下,授课老师直接出示:,你会算吗?(虽然我们的学生用猜测的眼光都能得出它的结果就是,虽然建立的数学计算模型还不牢固,总算是算对了,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吗?)如果老师再问一个问题:那你知道表示什么意义吗?,这时大部分学生只能面面相觑,无从下手,毫无头绪,教师提问无效。2、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无效经常性的可以看到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模仿采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如果我们的老师深入小组静静听一听,仔细看一看,我们就会发现:(1)小组成员总有几个组员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无话可说;(2)有几个组员确实在交流,但他们交流的话题根本不是老师所提出的问题;(3)小组成员说是说了,但都是各管各的说,没有相互交流、沟通、讨论;(4)缺少分工合作,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小组合作实验,实验材料有大小不等圆柱容器3个、大小不等圆锥容器3个、水、沙子、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很多小组内成员不懂得分工,一个舀水,其他三个都抢着舀水,实验报告单呢冷落一旁,只知道怎么好玩就怎么弄,结果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效操作上,整个环节因为小组内成员没有分工到位、责任到人,最终导致无效合作交流。3、学生之间交流之后的反馈无效课堂实录片段: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时,出示:小刚小时走了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板书:=10=师:在这一过程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四人小组讨论下。生(讨论后反馈):被除数没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它的倒数。师:谁能再用一句话把上面的话重新组织下?四人小组讨论。生(讨论后反馈):无语以上这个例子学生在说一说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还是表现很积极的,从观察中就能找到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但在用一句话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马上就出现了断层,学生无法用语言来组织,甚至无话可说,这样的交流反馈是无效的,学生无法从交流中把观察得到的直观现象升华到理论,也就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二、有效交流环境的创设通过以上种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我们的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是否有效。通过调查发现,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是我们改变高段数学课堂交流无效现象的前提条件。同样是教学倒数的认识,我们其中两位老师就是创设了不同的情境教学的。老师一:一、导入1、口算:(1) 640(2) 3 80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老师二:1、出示汉字吞,问:这是什么结构的字?交换上下两部分,观察是什么字?2、师;汉字真奇妙,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交换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我们认识的字,其实,在数学的王国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哦!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往往我们的老师会忽视对一堂课的开头设计,总觉得开头设计的好坏与教学新知识点无关,然而正是有了以上两位老师的不同的开头设计,使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一种效果是学生反应迟钝,课堂氛围沉闷,课后作业反馈一塌糊涂,而另一种效果则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氛围活跃,课后作业反馈基本都对。从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是我们达到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如果开头没把握好,那么我们的有效交流就会失去原有的美丽。三、课堂师生有效交流策略的构建良好的交流环境的创设,为我们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兴奋点在这时得到了提高,一种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的局面就会迎面而来,然而我们的交流不会因为只有良好的交流环境而达到有效,所以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我们还要组建有效交流模块,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先要有数学交流,然后才是有效。“数学交流”,这个概念的理解一般存在如下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解:从广义的理解是指探索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哪里使用数学,哪里就有数学交流;从狭义理解就是指数学学习和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从数学化理解指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本课题所指的交流主要是数学课堂上的交流。我们的数学课堂如果没有了交流,就等于一个失去灵魂的人,行尸走肉,无生机可言。所以我们要做到几点:1、数学交流需要多样性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根据交流形式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书面交流、语言交流。根据交流人数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两人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大组交流。在我们的90份问卷调查中显示,他们选择交流的方式也有不同:选择四人小组交流的占了55.6%,这部分学生大都认为人多力量大,可以听到更多宝贵的看法,然后取长补短,使答案更加准确;选择同桌交流的学生占了21.1%,这部分学生大部分认为同桌更亲切、更方便;选择师生交流的学生占了18.9%,这部分学生大部分认为和老师交流可以马上获得正确答案。2、数学交流需要体现个体全面性数学交流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让我们的学生参与到交流中。经过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其实有93.3%是喜欢交流的,但往往在四人小组交流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仅仅是眨巴眨巴眼睛或者耷拉着小脑袋,也就产生了像上面所提到的现象二,所以我们更多的思考就在于怎样让我们的学生从死灰中复燃,燃烧自己的本能。3、数学交流需要自主性在我们的90份问卷调查中显示:有60%是愿意交流的,有23.3%的学生觉得交流无所谓,还有16.7%的学生不愿意交流,不愿意交流的这部分学生虽然是少数的,但这部分人还是不能忽视的,他们不愿意交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喜欢说,只想听。面对他们的无动于衷,我们该怎么办呢?4、数学交流需要问题适中性当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时,我们的学生大都选择沉默,当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低时,我们的学生大都也是选择沉默,过高是因为学生无法确定或者没有头绪,过低是因为没有了挑战性,失去了那种求知欲望。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适中,不宜过高过低。有了以上的“数学交流”,我们才能“交流有效”。“交流有效”,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交流能实现预期目的,交流有效果;具体是指在数学课堂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接受等交流方法,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良性循环;它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像一种对话是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有效之策略一:知己知彼,方能双方彼此交流有效。知己,量力而行之,扬长避短,避轻就重,提升自我之人格,发扬自我之风格,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取教育前沿优秀教学艺术大师的风格和逐渐形成优良的道德情操,融入自己的特色,并为己用,将自己的优势发挥至极,让我们的每堂课都能在精彩中结束。比如,同样是一句话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是那么的平淡无奇,但到了艺术大师的口中说出,却是那么的娓娓动人,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自身言语能力需要不断的提高,让我们摒弃那些不良的思维定势、思维习惯吧!有的老师习惯于一句话很平坦地说,那就试一试一句话抑扬顿挫、忽高忽低地说;有的老师习惯于严肃、面无表情地说,那就试一试微笑、和蔼可亲地说;有的老师习惯于自己说,很少让学生自己说,那就试一试先聆听,再让更多的学生自己说,只有我们教师真正的学会改变,改变那种对教学有害的习惯,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效学习,有效交流。知彼,彼是指学生、教材等,谁都知道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但在有的情况下自己也有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何况教师还要去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和教材。1、微服私访,探微内心,体验学生生活都说距离产生美,但如果我们的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那我们的课堂还会美吗?显然是谈不上美的,只能是恶性循环,所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只有从老师自身做起,弯下腰,放下架子,多点聆听,多点微笑,多点无微不至地关怀,那么你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走近你,课堂上才会大胆地说,我们的课堂氛围就会豁然开朗,其实高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是非常复杂了,虽然带着点稚气、可爱,但千万别小看了高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有些东西他们都在用成人的眼光在看待问题了,还是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的,所以让我们放下权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才会产生出乎意料的化学反应。2、吃透教材,定位目标,确立重难点每个学年我们的老师都要面对新的教材,每天都要传授不同的知识点,然而我们的老师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教材呢?如果按照教材所提供的例题和练习来达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例题和练习,进行深度开发或者二度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全,准就是确定每堂课的知识点。全就是不仅仅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还应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考等发展性的目标,既三维目标。然后,确立重难点。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作简单交流处理,只需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通过这样的交流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样的问题,或要学生在认知上提高到哪一个层次,或在教学中要突破哪个重点、难点等。有效之策略二:搭建交流平台,方能涌现自主交流有效。1课堂氛围的营造。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说,课堂应该给人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反之,在被动、紧张、低落、受压抑、遭冷遇时则思想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可言。可见,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化课堂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很简单,我们老师不妨试一试:让甜美的微笑装点你的面容; 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一颗真诚的心带进我们的课堂。如果你这样去做了,我想我们的课堂将不再沉默。 2问题情境的创立交流总是从问题开始,而同样一个问题需要经过情境的包装才会体现它的生命力,才会给人以方向和动力,能让人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能让交流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努力迫近。教学中,巧妙把综合问题情境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空,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比较多,分布较零散,如果像教材的安排那样按部就班的小步子教学,学生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尝试着把这些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对教材文本的二度开发,为学生创设一个极富探究性的综合问题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他们有的折,有的画,有的量,有的滚,而认识恰恰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发展,交流的结论证实了探究活动的成功。也许有的结论在我们看来是稚嫩的,语言的表述也不够规范,但这些都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精彩发现,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3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很简单,想到什么就可以问什么,但如果把问题放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任何问题都能问的,一个问题的好坏不是由老师个人决定的,而是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决定的,自己一方是可以把握的,但学生这一方是很难把握的。那么问题的价值到底何在呢?1、问题要新、奇。如果在平淡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颖、奇特的问题,就会马上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课堂交流就会活跃起来。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老师就挑战性宣布:“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教师对答无误。同学们惊奇了,这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现实的,学生交流的兴趣自然很浓厚。2、问题要恰到好处。每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都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抓耳挠腮,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教师未表达清楚,则要恰当的给一些提示或者灵活的补充一些辅助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不以为然或者不需要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甚至脱口而出,说明问题太简单,也要迅速进行调整,添加一定的难度。3、问题要有螺旋趋势,能引导学生的交流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始终在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交流不会出现断层、冷场。有效之策略三:授之于交流之法,方能收获更多交流成果。人与人的交流也是有方法的,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交流成果的多或少,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1会表达。目前农村高段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十分缺乏,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吞吞吐吐、只说半句等等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教师不应该一棒子打死,把他想说的话掐死在摇篮中,而是要耐心地微笑地引导学生,把话讲完整、讲正确,学会用符号表达。2会聆听。很多学生往往很善于聆听老师的话,觉得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无条件接受;但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漠不关心或者无视别人的发言,随意否定或打断别人的话。这些都不利于交流的深入,这里就要申明的是:一、老师的话并不是真理,所以需要学生的检验,作为老师应时刻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二、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很容易打断别人的思维,况且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这时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尊重对方的发言果实,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聆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让学生明白学会听也是一种良好的交流方法。3会思考。学生在聆听他人交流或发言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异议则要大胆地及时补充,而不是选择沉默。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有效之策略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方能让我们的交流结果更加灿烂。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段学生上课大胆举手发言等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几乎很少看到了,相比低、中段学生的跃跃欲试、争先恐后,高段课堂是那么的静悄悄,其中很多因素就是我们的教师本身收回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形成了思维随意性、惰性的产生。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下几种现象:第一,按照自己的意图执教,当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和问题时,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不予理睬。导致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与教师保持一致,其行为虽然合乎规范了,但却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第二,常常把学生的思考活动范围局限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提的问题过死、思考的范围狭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对学生创造性的展示,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第三,进行以记忆为目标的训练过多,致使学生形成了以记忆、模仿代替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我们的意图和要求时,应予以肯定表扬。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我们的想法和思路时,不予以简单的否定,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份,加以肯定、扩展、去除回答中不合理的成份,从而引导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能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2养成交流的习惯,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如果交流的时间过短,学生的交流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中也不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如果教师为赶进度而中断交流,不但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会浇灭学习的热情。如若交流时间过长,学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后,剩下的就只能是谈天说地、相互嘻哈吵闹,那这部分时间就变成了垃圾,所以交流时间过短过长都不能得到有效收获,教师应洞察学生的交流状态、及时调整,适时决定交流的时间的长短,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高效的讨论。有效之策略五:教师角色的变化多姿,我们的交流也会变得婀娜多姿。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如果教师还无法转变角色,那么课堂交流气氛将会很少出现,因此教师要学会转变:1变漫不经心为认真聆听要使学生学会聆听,那么教师必先身体力行,先学会聆听。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表现的漫不经心,那么我们的学生的回答就会没有自信,潜能无法激发,而场下的观众也因此仿效教师,如法炮制,当再次问及他人时,学生的回答就没有针对性,那种相互争辩的场面就不会发生,然而我们哦数学课堂需要的正是那种相互争辩的场面,如果教师没有做好认真聆听的状态准备,如身体前倾、耳朵竖起、眼睛睁大、不停地点头,那么肯定不会爆发头脑大风暴。2变思维阻塞为顺水推舟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交流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看法,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单一看法,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争议、反思等方式回归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学生交流的旁观者上,那么课堂交流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误人子弟。如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首先让学生试算“求6、8和20的最小公倍数”,结果大部分学生因受旧知识的影响,只用公约数去除三个数,从而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23410=240,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急于评价,而是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用列举从小到大顺次写出三个数的倍数来验证。学生惊奇地看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是120,而不是240,从而产生疑问,激发积极思考,把多乘的“2”挖出来。最终得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要除到两两互质为止”。虽然只是教师轻轻的一点拨,却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3变左右为难为果断决定在交流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争执双方都把无奈的眼光投向了作为教师的你,这时候你所要选择的不是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因为这时候所有人就等着你来决定胜负,只有你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决断者,你应该给学生明确的解答。如果两方的观点可以各取所长、合二为一,可以综合意见得出正确答案;如果只有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要让正确的一方拿出让错误的一方信服的理由,从而另其接受;如果两方均错,教师则应旗帜鲜明的表达自已的观点。作为一个决断者,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认知模糊时发出“我个人认为”的清晰洪亮的声音。四、有效交流评价策略的构建缺少了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就在师生之间丧失了一种润滑剂,缺少了这种润滑剂,师生的互动交流就会变得锈迹斑斑,磕磕碰碰。如果我们在课堂交流中适当的添加了这种润滑剂,那么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因此变得更加顺畅,回答就会更加精彩,收效就会更加意想不到。1、适时捕捉交流过程中的火花,见缝插针,适时评价教师应该善于捕捉交流过程中的火花,及时反馈评价。比如在对于某一问题进行四人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远离了问题的关键,这时教师应及时的鼓励评价,可以说“你们能想到这点真是太棒了,但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呢?”、“再想想看”、“我非常相信你们小组还能想出让其他小组刮目相看的方法,加油!”等,这些鼓励性评价的及时出现,让我们学生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促使其他成员对某种想法,作出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评价。2、交流反馈未达标,添油加醋为达标,总结加激励达标已然成交流的结果有时并不会在老师的预设中生成的,出现学生不同的交流结果是正常的,如果他们的交流反馈都是有道理,正确无误的,我们教师是没有理由马上否定的,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交流果实,不能苛求学生在数学交流上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也不能急于给学生个体下结论,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交流中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姿态,关注其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要注重鼓励,教师应对每位学生持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位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的数学交流不是因为与自己的想法有异而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的新认识、新发现,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应对以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平时数学交流困难的学生,如其有点滴的进步,甚至有创造性的因素时,更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如发现学生交流有误,应加以启发性的评语,诱导学生找出原因,正确解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必须自己学会评价,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纵向、横向比较。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会自我调控数学交流的过程。主要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周珑,理想与求索,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月版4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5杨九俊,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附:调查统计表题号问题选项/百分比1数学交流的兴趣程度愿意不愿意无所谓60%16.7%23.3%2你最喜欢的交流方式同桌师生四人小组其他21.1.%18.9%55.6%4.4%3不喜欢交流的主要原因老师骂同学嘲笑只想听怕说错其他1.1%12.2%12.2%56.7%6.7%4问题有难度时学生的反应只想听先思考、再讨论、后举手先讨论,后举手其他24.4%58.5%13.8%3.3%5问题简单时学生的反应只想听立即举手回答先听后举手回答脱口而出31.4%26.8%23.6%18.2%6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的反应认真聆听自己思考其他92.2%6.7%1.1%7不认同别人的回答时的表现沉默举手反驳脱口反驳其他34.4%40%22.2%3.3%8四人小组讨论时的身份旁观者参与者其他4.4%93.3%2.2%9四人小组的分配独立做分工合作其他7.8%91.1%1.1%10希望看到老师提问时的样子微笑、和蔼可亲、亲切、幽默11学生不想看到老师提问时的样子严肃、生气、凶巴巴、冷淡、面无表情12学生最想看到老师肯定回答后的表现表扬、鼓励、微笑13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建议1、 有更多的机会到多媒体教室上课。2、 上课要新颖、幽默、生动、活泼。3、 上课积极者希望有实物奖励,比如糖。4、 上课不积极者稍微有所惩罚,比如罚站。5、 希望出些难题。6、 希望能跟朋友一样说话,师生平等。注:抽取长超小学高段602、603班共90份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