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太行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总结.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7018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太行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太行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太行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地理科学专业太行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总结2012年10月15日,2011级地理专业119名学生,在张吉献院长带领下,由刘青利老师、张宏良老师、孔飞老师和冯凤英老师组成自然地理实习团队,顺利完成了为期五天的野外实习。一、基地选择的原则与方法、内容有“中国龙脊”之称的太行山,是中国地势第二大阶梯和第三大阶梯的分界,中国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与西部半干旱区、干旱区的分界。从地貌上看是一个以山地为主,兼有黄土丘陵、山间盆地分布的复合山地地貌。地貌类型齐全,地质剖面典型,岩石类型齐全,地层完整,出露良好,地理信息集中,自然要素联系紧密,是华北地区天然地质地貌博物馆,是优异的自然地理实习基地。本次野外实习采用点线结合以点为主的方法,以实习线路为基本线索,以基本地段和典型考察点为重点,深入研究,揭示规律。在路线考察中应用综合考察序列方法,即沿实习线路绘制剖面图,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要素绘制出来,典型地点作师生详细考察、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和提问、质疑和互相讨论等手段,旨在重点掌握自然综合体的成因、特征和构景规律。主要考查内容包括:1.实地考察了解南太行山山区域地质地貌概况;野外正确辩别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侵入岩与喷出岩及其中主要矿物类型;正确使用罗盘等设备识别和确定南太行山典型岩层、构造及其产状要素、接触关系;根据实习调查资料,分析太行山地壳运动的一般特征;2.认识太行山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太行山峡谷水系发育与变迁,地貌与岩性、断裂的关系,观察地貌的分异与分布规律;观测山区河流沉积物特征;调查以石板沟、漳河、红旗渠附近的河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调查太行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冰川地貌类型、特征及其分布3.考察本地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分布规律;考察植物分布与岩性的关系,观察山地与平原(低地与高地)、阳坡与阴坡植被特征,分析植物生态和环境的关系。4.观测当地的土壤剖面,第四纪黄土剖面观察,采集和处理土壤取样;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结构特征和PH值;根据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的成土过程。5.太行山的环境变迁历史6.山区资源利用及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建议。二、实习路线与内容路线一:安林公路-蜜蜂山-合涧桥-三道河-金虎山-河涧-三道桥-弓上水库1中奥陶统(O2)石灰岩及其标准化石珠角石化石。2长岩侵入体、闪长岩。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带的硅卡岩化、石灰化、大理石化,变质矿物石榴子石、变质赤铁矿镜铁矿。4观测太古界震旦系及早古生界各统地层和岩性;观测第四纪沉积物和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河谷阶地等。5观测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6观测河谷地貌、河漫滩、阶地及曲流。 7. 观测太古界震旦系及早古生界各统地层和岩性、嶂石岩地貌、河谷地貌、河漫滩结构、水库的选址及水库效应路线二:姚村水河生态园-八疙瘩村西山-山西平顺山区 1观测太行山东麓大断层及其证据,太古界角闪片岩与中奥陶统水平接触。2观测太古界角闪片麻岩、第三纪沉积物。3观测中山地貌、低山丘陵和林州盆地及其分布大势,了解岩性与地貌、构造与地貌的关系。路线三:姚村水河生态园-桃渡槽谷-黄华谷苍龙山1观测辉长岩和辉绿岩侵入体。2侵入体与上覆地层的侵入接触关系及其热水溶液形成的蛇纹石化大理石、花岗岩伟晶岩脉。3混合岩化作用及其太古界云母片岩。3冲沟地貌、嶂谷地貌、山麓洪积扇以及洪积裙。路线四:姚村水河生态园-红旗渠分水苑 -露水河桥-络丝潭-青年洞-石板岩太行峡谷1花岗片麻岩及混合岩化作用。2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地层的沉积接触关系及构造底砾岩。3中山地貌、河谷地貌和河谷类型等。4太行山土壤类型及其发育。5地层垂直剖面、植被垂直分布。6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和植被的综合考察7峡谷的成因与太行断裂形成路线五:姚村水河生态园采桑、泽下黄土剖面五龙洞 1.石灰岩地貌类型及成因 2.林县此生黄土的性质与特点与成因 3.林州植被考察三、实习体会与收获1.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自然地理野外调查仪器和工具(罗盘、海拔仪、地质锤、GPS、放大镜、小刀、瓷板、锤子、土壤环刀、铲、钻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 2.培养学生阅读地质图、地貌类型图、土壤类型图,通过分析了解林虑山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生物的分布规律;掌握南太行山的主要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和地质发展历史,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外营力作用下的地形发育特点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了解区域资源和灾害类型及分布概况。3.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林虑山区主要岩石、矿物、构造的主要特征,重要自然地理、地质现象,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 掌握确定地壳运动的一般方法和地质历史变化。4.初步了解太行山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样方方法和记录项目;观察太行山植物群落演替规律,观察记录太行山山地自然垂直带谱的分布。5.了解土壤剖面的选择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的形状描述和化学性质的简易测定。6.掌握地质路线调查、矿物岩石标本的采集、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土壤剖面的选择标准和土壤性状的分析描述项目;了解植物样方法的调查方法和调查记录项目7、从综合内容上,重在华北平原-林州盆地-太行山麓水平地带性野外观察:主要考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暖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褐土、暖温带灌木草原-山地土壤(淋溶褐色土)等水平地带性规律。8.认识太行山区主要自然地理过程,了解林州盆地、云台山的形成历史和现代环境,掌握第四纪沉积、流水峡谷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林州盆地和太行山麓洪积扇的时代和成因,认识黄河阶地的形态与特点及其形成过程9.了解人类扰动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了解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最后实习的不足之处是实习经费紧张,实习期间学生生活极其艰苦,住宿条件紧张较难排,增加的实习的安排难度,希望学院领导重视,以保证野外实习的质量提高。四、评价与建议 1.本次实习,路线安排紧凑合理,学术色彩浓厚每个实习路线都有所深入和拓展,比往年看到的更有价值的内容。丰富了实习基地的内涵。学生加深了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拓宽的知识面,提高了观察力、思考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的野外实习报告。2.食宿安排合理本次实习安排的水河生态园,住宿安排较好,学生居住安全集中,停车方便,可以作为实习基地培育3.实习制度严格,学生表现突出,学习氛围良好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012年10月二十四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