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3930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至成都公路贵州境毕节至生机(黔川界)段高速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K70+120K75+530)S1.前言厦门至成都公路贵州境毕节至生机(黔川界)段高速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本合同段起点为毕节市团结乡团结村孙家岩,途经狮子岩、猪蹄岩、大地头、羊仓沟、营盘包、老林边,止于团结乡法都嘎村与青林村二等坪交界一带,并紧邻赤水河。里程桩号为K70+120K75+530,路线全长为5.410Km。设计标准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路面宽度24.00m,设计车速80120Km/h。该项目是贵州省规划的“七纵六横”骨架公路网中重要组成路段。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国家和贵州高速公路网,促进沿线乃至贵州省的资源开发和引资开发,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改善行车条件,提高效益加快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沿线城镇建设和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1任务依据受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承担了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贵州境毕节至生机段第7合同段(K70+120K75+530)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本次勘察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和工作量布置均按设计执行,局部物探测线、钻孔孔位,因受场地限制,长度、位置,有所调整变动者,均征得委托方同意。1.2目的任务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主要任务是:、查明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进行综合地质勘察详细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避绕或治理对策的地质依据。、详细查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为选择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和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1.3工作范围本合同段勘察工作的起讫桩号为K70+120K75+530,路线全长为5.410Km。沿途主要涉及的构筑物有:孙家岩2号大桥、狮子岩隧道、猪蹄岩大桥、大地头隧道、羊仓沟大桥、营盘包隧道、老林边大桥,车行天桥(人行天桥)2处,挡墙4处,高边坡4处,高路堤或高陡路堤4处。其中桥梁全长1510.40m,隧道总长度为1530.00m。表11 本合同段工作范围表构筑物类型单位数量桥梁工程大桥座4车行天桥(人行天桥)座2隧道长隧道道1短隧道道2路基及涵洞工程深挖路基段4高填方路基段4涵洞(通道)道121.4方法手段及执行技术标准1.4.1方法手段根据详勘要求及测区地形地质等实际情况,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挖探、物探及工程地质调绘,并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分析,岩、土、水试验等多种方法手段。 工程地质调绘:本次勘察阶段设计虽未作此项要求,但本合同段地形起伏剧烈,切割强烈,沟谷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因此,我项目部在本次勘察期间对发育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工点增加了大比例尺工程地质调绘。如:法郎沟特大桥、磨刀沟大桥等工点。本次地质调绘是在收集、熟悉初勘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本合同段控制性工点、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进行的,以设计提供的12000路线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进行120001:500比例尺的填图,主要是修正初勘地质界线,增补岩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进一步圈定及修正不良地质体位置及范围。本次调绘采用直接观测及访问群众的方法,利用路线法、布点法、追索法。观察点利用天然或人工露头,主要布置于代表性的岩性界线、构造、水文地质及不良地质点处。用手持GPS定点及沿线里程中桩、钻孔位测距定点,重要工程地质问题点以全站仪定点观测。钻探:按照设计布置孔位、即依据设计提供的钻孔坐标,用电子全站仪沿线测设控制点、导线点,采用极坐标法施测定位,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复测。勘探机械采用XY-180、XY-150、XY-100型工程钻机,钻进工艺采用泥浆或套管护壁,无泵取芯,开孔孔径110mm,终孔孔径91mm。各孔按要求获取了地质岩土芯,孔内原位试验、岩土试验样品、简易水文等资料,绝大部分钻孔按设计孔深终孔,少量钻孔根据构造物大小和实际地质情况进行了加深或提前终孔的调整。各孔均经过现场技术负责及现场监理现场检查和验收,不合格孔均当即返工。挖探:按照设计布置和所提供的坐标,采用电子全站仪测量定位。主要揭露土层厚度并判断其状态,采取样试验,提供相关参数,在设计深度内遇基岩则挖至基岩面。施工方法采用人工开挖。完工后及时进行地质编录、照彩色相片。各孔均经过现场技术负责及现场监理现场检查和验收。工程物探:各勘探线按设计布置起止点里程桩号、勘探方法,在实地由中桩号引测用皮尺丈量和手持GPS定位相结合布放测点。物探测点利用中桩及钻探桩定位,测绳量距和手持GPS定位相结合布点。为清晰反映探查对象的物性特征,根据具体勘探目的和地质体物性特点,通过现场方法试验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技术方法和参数。震探采用R24二十四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为美国产的较新一代高精度浅层地震仪,具有频带宽(11000Hz),采样间隔小(31.5s),能进行数字滤波和多次迭加等功能,对薄层地质体具有较强的勘察能力。本次勘察采用以下工作参数:道间距2m,偏移距12m,炮点距10m,记录长度125256ms,采样间隔125s,采用锤击震源,多次迭加的工作方式。解释软件为原配Eaves dropper,震探资料从野外记录格式转换剔除坏道噪声切除滤波CDP点分类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叠加归化处理输出时间剖面图地质解译CAD成图。在深路堑和隧道处采用地震纵波折射波法,发现异常另用地震纵波反射法进行综合勘察;桥梁、一般路基和浅路堑采用地质雷达法,并重复施测少量高密度电法剖面予以验证对比。本次高密度电法勘探采用长春科技大学生产的E60B型高密度电阻率仪,采用70个电极温纳装置进行测量,点距4m,排列长度276m,10种变极组合。野外测量数据现场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初步处理,作出初步的推断解释,对异常点及突变点进行重复观测,以确保数据可靠。将收录数据回放到计算机中,首先应用专门软件处理系统对原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地质解释并成图。对于物探线因局部陡峭地形、障碍物影响采用折线施工时,均将转折点做为排列起点,解释中对折点误差作了修正。1.4.2执行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根据总则要求,结合勘察范围的特点,本次勘察执行下列标准,并按各种标准的应用范围实施。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范(JTJ0549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K0012003)铁路工程物理探勘规程(TB1001398)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L/T0121997)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岩溶地区公路地质勘察方法指南(贵州省交通厅颁布)、在所列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如遇实际问题,由总体组协调根据工程的需要,会同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研究解决。并执行其它的国家标准,或参照有关专业手册或工具书的相应规定。1.5工作时间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作业自2010年5月25日勘察队伍陆续进场,根据武汉中咨路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钻探工作量、物探工作量以及技术要求、工期要求等相关资料编制了勘察大纲,并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线位图、地形底图、钻探(含挖探)工作量及其位置坐标、物探工作量及其位置坐标,利用初勘地层划分、岩性定名、地层界线、断层界定、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分析、部分钻探等成果,进行了钻探、挖探、物探、岩土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环境水水质分析等综合勘探。5月26日6月1日组织钻探设备进场,测量放点,由于设计多次变更设计钻孔孔位,测量组根据设计变更多次重复放点。因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且本合同段地形条件陡峻,钻探设备转运、搬运困难,测量放样多在雨天冒雨工作,工程进度迟缓;6月2日6月8日钻机搬运至工点上,解决施工用水, 6月5日孙家岩2#大桥工点钻探正式开钻,其他工点也逐步转入正常施工。本合同段孙家岩2#大桥大桥、狮子岩隧道等工点崩坡积层厚度大,主要由块石组成,土层松散,极易发生垮孔、埋钻、卡钻等孔内事故,钻探施工极困难,大部分工点施工用水特别困难,管道长达23km,水源水量小,无法保证钻探正常施工。特别是猪蹄岩大桥、养仓沟大桥等工点,施工用水和村民用水无法同时保证,常常施工中断协调用水,经常停水导致钻探工作无法展开。受上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进度严重滞后,极大的影响了施工工期。6月24日物探组进场, 6月27日完成物探外业工作。我项目部克服施工中重重困难,于9月15日结束野外工作。完成工作量见下表:表12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工 作 项 目单位完成工作量备 注钻探一般钻孔设计m/孔2283.00/98合计设计2624.00/108实际2524.70/96隧道孔设计m/孔341.00/10实际2870.70/106实际346.00/10挖探设计m/孔9.00/3合计设计9.00/3实际1.60/3实际1.60/3标准贯入试验次15重试验次20原状土样件12扰动土样件/密度试验次8岩堆密度试验岩石试验样组145水样组/工程物探浅层震探设计m/条1120/8合计设计1585/17实际1120/8高密度电法设计m/条1260/9实际2380/17实际1260/9注:利用初勘钻孔资料详见各工点报告。1.6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此次勘察我院共投入工作人员近百位,其中高级工程师4位,工程师15位,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31位,高级技工5位,投入钻机32台套,RTK GPS位星定位测量设备1台套,全站仪1台套,电脑14台,机动车2部,物探地震仪2台套,高密度电法仪1台套,并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有效的仪器设备。勘查工作依照相关规范、规程、合同及勘查大纲等的要求执行。1.6.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此次主要利用初勘资料,设计未提出该项工作要求,未专门作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仅针对个别工点、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进行了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因工作比例尺精度提高而地形发生位移的地方进行了地层界线、断层位置等的测绘修正,补充和修正不良地质现象界限。1.6.2工程地质钻探此次勘察钻探工作量均由设计单位提供,包括钻孔数量、孔深、孔位,勘察单位原则上按设计施工,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如位置、孔深、加孔等)必须向设计单位以工作联系函形式上报申请,只有得到可以变更的通知方可变更,钻探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钻孔数量、位置、设计及实际深度等详见附表一:工作量表。工程地质钻探方案及钻孔位置确定后,我院先后出动XY-180、XY-150、XY-100钻机32台套,进场展开施工。钻探施工设备于2010年5月27日6月1日陆续进场,经十余日施工用水管道铺设和钻探设备搬迁、安装布置,钻孔陆续转入施工,全部钻孔于2010年9月15日结束,所有钻孔基本达到钻探目的,基本满足设计要求。本次钻探采用机械式回旋钻进,全孔取芯,钻孔施工一般采用110mm开孔,钻至完整基岩后进行108mm套管护孔,换具后采用91mm孔径钻至设计孔深,采用金钢石或合金钻探工艺。岩芯均按顺序装箱编号,照相并及时鉴定及采取试验样品。钻孔竣工后就地掩埋岩芯,隧道轴线上地势低洼处的钻孔均采用粘土封闭,钻探工程总体质量良好,达到了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目的。钻探编录严格按勘察大纲及相关规范、规程执行,严格要求钻探编录做到及时、准确,内容齐全详细,较好的完成了对岩体特征、地质构造、深部岩体溶蚀状况的控制。钻探采用孔径适中,满足各类样品采取和物探测井,水文地质试验等工作。施工中钻探土层均采用无水钻进,抽水试验钻孔基岩采用清水钻进,符合工程地质钻探要求,土层采取率大于85%,断裂破碎及岩溶破碎带采取率大于65%,完整岩石采取率达80%。钻进过程中进行了回次水位观测,遇漏水、涌水、掉块、卡钻、摔钻等特殊现象停钻观测并记录,钻探工程所获深度、地质资料可靠、翔实。1.6.3物探测井本次勘察未作此项要求。1.6.4水文地质试验此次勘察均对每个钻孔按要求进行了简易水位观测;对狮子岩隧道SZK111号钻孔进行了注水试验。1.6.5岩土测试为查明不同岩性,不同地层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获取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本次勘察在钻孔中采取代表性岩芯样品共145件,送“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试验中心”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样品的采取严格按相关规程规范执行。测试成果详见岩石检测报告。因各工点土层薄,且角砾、碎石含量较多,难于采取原状土样,并大多工点土层的工程意义不大,所以此次勘察仅采取原状土样12件。1.6.6工程测量根据设计院提供的1:2000路线平面图及控制点成果作为起算数据,采用RTK GPS卫星定位测量系统和全站仪直接对设计钻孔进行定测。成果精度达0.01m,满足详勘图件精度要求。1.6.7资料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此次勘察主要收集了初勘资料,而初勘成果是在收集了1:20万威信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威信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叙永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叙永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工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以上报告反映了勘察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规律,资料真实、可靠。综上所述,本次勘察质量合格。2.沿线工程地质条件2.1地理位置本合同段起点位于毕节市团结乡团结村孙家岩,途经狮子岩、猪蹄岩、大地头、羊仓沟、营盘包、老林边,止于团结乡法都嘎村与青林村二等坪交界一带。里程桩号为K70+120K75+530,路线全长为5.410Km。本合同段线路起点紧邻团结乡人民镇府,有柏油公路通往团结乡人民镇府。交通相对较为便利。但大部分工点离主干公路(X704县道)较远,乡村公路坡陡,路面差,局部地段因地形条件恶劣,车辆无法通行,交通较为不便(详见图21)。K70+070K75+530图21 第9合同段交通位置图2.2地形地貌路线经过区为重山区,地形起伏剧烈,切割强烈,沟谷纵横交错,山脉蜿蜒曲折,地貌形态多样,地形复杂。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岩性和侵蚀强弱的影响较大,路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山体总体呈北西向展布。本合同段属峰丛山地地貌区,处于赤水河向斜过渡的南翼,岩层产状一般在3203552035间,本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有:一、山体多为单面山,山脉呈阶梯状由赤水河向斜核部向东侧翼部逐渐抬高。二、由于地壳的抬升和赤水河的快速垂直下切,使河流两侧的山体遭受强烈的侵蚀和溶蚀,在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的地段侵蚀和溶蚀更为发育,形成尖棱的脊状山和相间沟壑次级地貌,沟壑形态多表现为“V”型、“U”型深切沟谷和峡谷。分布的地层主要为三迭系下统茅草铺组(T1m)中厚层灰岩夹泥云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溶塌角砾岩;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薄层夹中厚层粉砂质泥岩。2.3水文气象2.3.1水文沿线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为赤水河及其次级支流。本合同段路线垂直相交的次级支流较发育,为雨源型溪沟,流量季节性变化显著,具有山区河流受降雨控制暴涨暴落特点,地表水总体不发育,勘察期间多已干涸,河(溪)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有限。2.3.2气象拟设路线所在地区属亚热带至温带云贵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但常出现干旱、冰雹、低温、绵雨、雪凝等自然灾害。路线所在区域四季分明,春、秋、冬三季较长,夏季较短;四季各有其气候特点。线路所在地区四季气温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1115,年平均最低气温04,无酷暑严寒,气候温和。霜期:项目所在地区无霜期较长,因地形有所差异,一般相差1020天,全线无霜期约250天。路线走廊所经过区域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500mm,但降雨量地区分配不均,降水分布由东向西,从南到北,逐渐减少。每年5月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雨季降水多阵雨,中雨、大雨、暴雨少,夜雨多见于冬、春、秋季,夏季常发生暴雨洪涝,37月为冰雹天气的重灾区。路线走廊所经过区域受云贵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影响,风向具明显的季节性,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其余各季以东南偏东风为主。平均风速0.82.5m/s,较大的风力相当于8级。湿度:相对湿度变化不大,相对湿度75%88%。102月份相对湿度大,为高湿月份,平均84%86%,最大可达88%;只在春季各月和盛夏7月相对湿度较小。蒸发:根据资料统计,沿线年平均蒸发量在1000mm 1400mm之间,7月平均蒸发量最大,约为167.5mm,1月平均蒸发量最小,平均蒸发量约为31.4mm。雾与凌冻: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高差悬殊,垂直温差大,加之降雨量及蒸发大,山间沟谷易形成浓雾。在冬季地势较陡的山坡,细雨天由于气温低易形成凌冻。沿线与工程有关的灾害气候主要为暴雨、冰雹、雾及凌冻。2.4地层岩性沿拟建线路两侧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Q4),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飞仙关组(T1f)(详见表21),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表21 地层简表系统组地层代号主要岩性特征出露比例(%)/长度 (km)出露位置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由冲洪积、坡残积、崩坡积和局部人工筑填土组成的松散覆盖层。主要为砾石土、粘土、碎石土、块石土等。11.4/0.605K70+120K70+400、K71+000K71+275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 顶部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夹溶塌角砾岩;上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部灰色泥灰岩夹白云岩、溶塌角砾岩及紫红、灰绿、深灰色泥岩。底部为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灰岩夹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区域地层厚度372610m。88.6/4.840K70+415K71+000K71+275K75+530 飞仙关组T1f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顶部夹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绿色夹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及鲕粒灰岩。区域地层厚度335559m。地表未出露2.4.1第四系(Q4)沿线为半坚硬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坚硬碳酸盐岩岩组,半坚硬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地表风化强烈,残坡积层较厚,第四系土层分布较广,坚硬碳酸盐岩岩组多发育为崩坡积岩堆,多发育在陡壁下、陡坡变缓坡处。残坡积成因为粘土、粉质粘土、碎石土、块石土;崩坡积成因为块石土。仅在局部地段的冲沟中有冲洪积成因的砾砂。其中孙家岩2#大桥K70+000K70+400段崩坡积层厚,一般825米,最厚可达数十米,多为块石土、碎石土,成分为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各组分分布不均,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松散状,稳定性差。K71+000K71+275路基段位于团结岩溶盆地内,盆地内冲洪积层较厚,一般820m,最厚处大于35m,多为圆砾、卵石土,含粘土、细砂。圆砾、卵石成分为灰岩、泥岩,磨圆度较好,呈浑圆状、次圆形状,圆砾粒径335mm,最大50mm。各组分分布不均,松散稍密,稍湿湿。2.4.2三迭系(T) (1)下统茅草铺组(T1m):占路线总长的88.6%。分布于线路K70+415K71+000、K71+275K75+530m段。顶部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夹溶塌角砾岩;上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部灰色泥灰岩夹白云岩、溶塌角砾岩及紫红、灰绿、深灰色泥岩。底部为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灰岩夹鲕粒灰岩、砾屑灰岩。风化程度差异较大,溶塌角砾岩、泥岩地段浅部风化强烈,强风化层较厚,强度低,稳定性较差;中风化岩层岩质硬,强度高,稳定性较好。(2)下统飞仙关组(T1f):本合同段未出露于地表,上覆第四系厚度较大。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顶部夹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绿色夹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及鲕粒灰岩。风化程度差异较大,强风化层较厚,强度低,稳定性较差;中风化岩层岩质较硬,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2.5地质构造2.5.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路线经过地段位于川滇经向构造带和川黔经向构造带之间,与中国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个一级沉降带的四川盆地毗连。路线走廊带的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褶皱与断裂,北北东向、北东向以及东西向构造线相对明显,其它构造形迹比较隐蔽。北北东向构造主要分布于项目区的中部,由一系列北北东向的雁列褶皱及其相伴生的压(扭)性断裂组成。褶皱一般轻微,产状平缓。背斜、向斜多具两翼不对称的短轴状。由于受其它体系构造的影响,走向常变化为北东向。主要断裂多发育于褶皱核部,基本与褶皱轴向平行。北东向构造线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与压扭性断裂组成。褶皱轴线由于受南北、东西向构造的限制,常呈特殊的“S”弯曲弧形展布。断裂多发育于背斜核部及本构造体系与其它构造体系之复合部位。东西向构造主要分布于项目区的南部,构造规模由北向南呈渐强之势。对设计线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北北东向与东西向分构造(见图22)。拟建路线22 构造纲要图2.5.2褶皱路线经过地段的褶皱为赤水河向斜:位于坡头、大渡、赤水河一带,褶皱轴向长84km,平面形态呈“S”形。核部地层为三迭系中统狮子山组(T2sh)和三迭系中统松子坎组(T2s),两翼由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飞仙关组组成,岩层产状多为350102530。本合同段线路主要位于向斜核部,经过的主要地层为三迭系下统茅草铺组白云岩、灰岩、溶塌角砾岩和飞仙关组粉砂质泥岩。2.5.3断裂线路经过地段无断裂构造经过。2.5.4节理裂隙线路经过段峡谷、深沟两侧节理裂隙发育,走向多与峡谷、深沟同向。其产状多为40607585、2502757586。多呈微张状,局部有泥质充填、钙质充填,一般12条/米,延伸35米。孙家岩2#大桥生机岸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产状为2102208087。受此节理裂隙的影响,以及下伏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粉砂质泥岩岩质软,在长期岩体自身重力作用下,形成生机岸陡壁。陡壁底部滑塌、崩塌体堆积较厚,但岩堆体的稳定性较好,对工程影响不大。2.5.5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拟建工程区位于川滇经向构造带和川黔经向构造带之间,与中国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个一级沉降带的四川盆地毗连。具体处于赤水河向斜南东翼。本区构造形迹定形于燕山期,挽近期使地壳发生大面积间歇性掀斜式抬升。设计线位经过的地区处于地震稳定区,晚近期新构造活动迹象微弱少见,历史上无重大地震记录,仅几次小于5.4级的局部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项目经过地区的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峰值频谱周期为0.35s,路线设计一般构筑物可按度设计,大桥、特大桥、(特)长隧道等控制性重大构筑物可按度设防。3.水文地质条件3.1地表水体不发育,冲沟内的地表水多下潜于碎石、块石土层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多呈水渠、水塘分布,雨季强降雨后数天内有冲沟水,冲沟水具有季节性强,暴涨暴落等特性。3.2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根据含水介质及水动力特征,沿线的地下水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三大类。3.2.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第四系冲洪积土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常年性河流、宽缓谷地的冲洪积层中(砾卵石、砂、粘性土),受地表水、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条件较好,水量较丰富,潜水面稳定,埋深浅,一般15m。第四系残坡积土层孔隙滞水:赋存于溪沟、河谷两侧缓坡、谷底纵坡陡峻的山间谷地和地势较高的洼地等粘性土、碎石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局部受地表径流、高位下降泉补给,径流方式以顺坡下渗为主,受基岩阻隔及地形切割排出地表。该类地下水具有“下雨有水,无雨干涸”的特点,多为季节性浅层水,水量贫乏,季节性强,属水量贫乏型地下水。3.2.2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碎屑岩系地层中,含水岩组有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溶塌角砾岩;飞仙关组(T1f)粉砂质泥岩。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受微地貌、地质构造的控制,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通过地表风化裂隙渗透,沿岩层面或构造裂隙补给,向地势较低的部位汇流,于透水岩层与阻水岩层接触面、斜坡切割处多以裂隙下降泉形式排泄,泉点勘察期间测得流量为0.301.00l/s。路线走廊带内碎屑岩路段地下水量贫乏,富水性弱中等,均匀性差,季节性强,强降雨时能汇聚成较平时多数倍、数十倍的水量。3.2.3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含水岩组有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根据地貌条件和地下水的埋藏深度特点,峰丛山地地貌区的地下水特点是:地形切割深、岩溶洼地深陷、岩溶漏斗呈串珠状发育,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及局部地区受碎屑岩区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的补给,地下水埋藏深,路线一带无该类型地下水出露。3.3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地下水的类型不同,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亦有一定的差别。松散层类孔隙水,以大气降雨和农田灌水垂直补给为主。I级阶地亦有接受河(溪)水上游侧向补给。主要靠蒸发排泄,少量以渗水及泉的方式排出地表,部分补给基岩裂隙水,迳流途径不明显,以顺层迳流为主。含水层岩性厚度变化大,地下水水位季节性变化大。基岩裂隙水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迳流途迳短。以渗水或泉的方式沿裂隙向溪沟或地势较低的地方排泄,水位、水量变化多与大气降雨同步变化,承压水水位变幅24m,风化裂隙潜水变化大,雨季随降雨量大,可增大数十倍或百倍,枯水季节可干枯。碳酸盐岩岩溶水,水动力较复杂,动态极不稳定。一般具有地下水单元特点的补给、迳流、排泄系统,且不受地表分水岭的限制。大气降雨于高海拔的大面积露头区,沿垂直形态的岩溶管道进行补给。沿断层、褶曲核部或顺层发育的水平岩溶管道,如暗河、伏流,大的连通性好的溶隙迳流,以大的溶洞泉向河流沟谷排泄。3.4水质特征及腐蚀性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受气象、水文、地貌及地质环境的影响。公路沿线主要为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岩性较繁杂,地貌以峰丛山地为主,地形变化大,地下水水动力较弱,迳流途径短,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简单。公路沿线碳酸盐岩分布广,以灰岩、白云岩为主,以HCO-3、Ca2+、Mg2+离子占优势。重碳酸盐水遍布公路沿线,构成水化学类型的背景。以HCO3Ca、HCO3CaMg型水为主。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含水层的岩性,补给条件密切相关。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岩性较纯,以大气降水垂直补给为主,及局部地区受碎屑岩区地表溪水的补给,且水动力活跃,水化学类型简单,水质良好。松散层类孔隙水由于有农灌水的补给,受污染水中各离子含量变化较大,水质略显复杂。基岩裂隙水,由于岩性复杂,地下水受母岩的影响,局部地段某类离子,有异常的变化。路线走廊地处湿润气候的环境中,亦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表D.O.7所列II类环境。依据水质资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的JTJ06498规范,地下水对公路建设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腐蚀性评价标准,确定腐蚀性等级。结晶类腐蚀性:公路沿线松散层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地表的SO42-含量一般均小于500mg/L,地下水、地表水属结晶无腐蚀类水。分解类腐蚀:公路沿线地下水、地表水PH一般在6.58.0,酸性腐蚀直接临水或于强弱透水层中位无腐蚀,地表水、地下水侵蚀性CO2小于15 mg/L,碳酸型腐蚀为无腐蚀;HCO-3均大于1mg/L,微矿化型腐蚀为无腐蚀。综合上述三种腐蚀性类型,地下水、地表水对钢混结构物的分解类腐蚀类型为无腐蚀。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依据II类环境Mg2+、NH4+之和,Cl+ 、SO42-、NO3-总量分别小于2000 mg/L、5000 mg/L,地下水、地表水对公路钢筋建筑物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为无腐蚀型。4.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路线经过地段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岩溶、危岩、滑坡(塌)、崩塌与岩堆,未发现特殊性岩土。4.1岩溶经地表地质调绘、钻探揭露、物探,沿线的岩溶表现主要为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洞等。4.1.1岩溶洼地经地表地质调绘,沿线发育的岩溶洼地有WD501、WD502、WD503、WD504、WD505、WD506、WD507、WD508。WD501位于YK72+100右侧50m、WD502位于ZK71+900线位、WD503位于ZK71+950左侧60m、WD504位于ZK71+925左侧200m、WD505位于ZK71+836左侧200m、WD506位于ZK71+325线位、WD507位于YK71+320右侧15m。上述岩溶洼地均位于狮子岩隧道洞身段,雨季地表径流易向洼地内汇集,容易引发隧道突水、突泥,应加强防水、排水措施。位于线位的洼地对隧道施工建设有安全隐患,应做好洞身段的支护处理和防水措施。WD508位于YK70+825右侧90m,处于团结岩溶盆地边缘,属团结岩溶盆地的排泄通道之一,应保持其排泄通畅,对路线影响有限。4.1.2溶洞经地表地质调绘,沿线发育的溶洞有RD504、RD505、RD506、RD-X01。RD504位于YK72+085右侧65m;位于洼地WD501内,洞口已被政府封闭。据说在洞内发现有十余种动物骨骼,洞口高约2m,深约20m,向深部逐渐尖灭,对线路基本无影响;RD505位于YK71+260右侧85m,该溶洞洞口高约2m,宽约1.5m,向185方向延伸,延伸数十米,对线路基本无影响; RD506位于ZK71+245左侧15m,洞口高约8m,宽约20m,延伸约20m,主要受走向170的垂直裂隙控制,对线路建设有一定影响,应对隧道洞口加强支护;RD-X01位于ZK71+050左侧30m处,位于团结岩溶盆地内,溶洞走向为274,为该盆地主要泄水通道,施工中应保持地下溶洞的通畅,溶洞排泄不通将会导致雨季大量汇集于盆地内的洪水淹没盆地段路基的危险。经钻探揭露,本合同段共有2个工点揭露到隐伏溶洞,工点见溶洞率、线溶洞率见下表:表41 工点揭露溶洞一览表工点名称揭露溶洞钻孔个数溶洞洞高见溶洞率线溶洞率发育地层猪蹄岩大桥11.305%4%T1m羊仓沟大桥27.909%1%T1m对桥梁墩台基础的稳定有较大影响,在桥梁施工时应对本合同段所有桥梁墩台未进行钻探的桩位进行施工勘察,查明桥梁基桩下的岩溶发育情况,为施工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4.1.3落水洞、岩溶漏斗经地表地质调绘,沿线发育的落水洞有LSD501;岩溶漏斗LD501。LSD501位于YK72+100右侧92m;位于洼地WD501内,深约10m,洞口直径约80cm,洞口已被块石填塞,对线路基本无影响;LD501位于YK70+995右侧135m,处于团结岩溶盆地内,属团结岩溶盆地的排泄通道之一,应保持其排泄通畅,对路线影响有限。4.2滑坡(塌)经地表地质调绘,本合同段线路经过段无明显滑塌体,仅软质岩顺层陡坡地带因雨季诱发的小规模滑塌体零星发育。对公路工程边坡建设有一定的影响,边坡施工中应加强支护和治理。4.3危岩体、崩塌与岩堆路线走廊带的崩塌岩堆较为发育,由于赤水河的快速垂直下切和地壳的抬升,使河谷两侧的山体遭受强烈的侵蚀和溶蚀,形成沟谷形态为典型的“V”或“U”型峡谷,沟底与坡顶高差较大,多在100m300m间,沟壁陡立,卸荷裂隙发育,形成崩塌与岩堆及母体分离的危岩体。陡壁处卸荷裂隙十分发育,是危岩体、崩塌与岩堆较为发育的地带;崩坡积层主要分布于陡壁下、缓坡处。岩堆的主要物质组分为块石土、碎石土,结构较为松散,局部见有钙质胶结。本合同段线路经过地段对线路有控制性影响的岩堆主要有YD-X05,发育于孙家岩2#大桥沟谷底部、两岸陡壁变缓坡处,本合同段内与线路相交于K70+120K70+400m段处。其形成原因与上覆地层、下伏地层和地形条件关系密切,峡谷、沟谷两岸地形陡峭,沿峡谷、沟谷走向节理裂隙、卸荷裂隙发育,在岩石自身重力以及地壳抬升的作用下,形成崩塌、滑塌,经过长时间的堆积而成。YD-X05长约1200m,宽约360m,沿线路轴线长约550m,垂直线路轴线宽约360m,一般厚度为25.0m35.0m,最厚达50.0m。由块石、巨块石组成,成分为中风化灰岩,块径30200cm,巨块石块径达1020m,各组分分布不均,排列杂乱无章,呈松散稍密状。岩堆处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强风化中风化粉砂质泥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 与岩堆接触的下伏基岩坡度较陡,坡角约3055。危岩WY-502,发育于YK71+380右侧10m处,该危岩体长约为30m,宽约为28m,高为13m,发育于狮子岩隧道洞身段陡崖处。对线路基本无影响,可不作处理。5.工程地质评价5.1区域稳定性评价工作区构造形迹定形于燕山期,区域上主要为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且斜列的北东向褶曲和断裂组,构造形迹显著。其主要褶曲及断裂多向北西呈弧形弯曲,或略呈“S”型曲折。沿线发现2条延伸长度大的断裂构造,构造走向基本与路线大角度斜交,未发现区域性深大活动性断裂、未见明显的新构造活动痕迹,地质环境相对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GB183062001),路线所经过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原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场区范围内近代未记录到6级以上地震,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地壳基本稳定。本同段线路经过的范围内近代未记录到6级以上地震,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地壳基本稳定。5.2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根据线路经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层结构、不良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将线路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分区现将各分区的特性分述如下:5.2.1松散堆积层工程地质岩组区()主要分布于K70+120K70+400m、K71+000K71+275m段处。路线走廊方案带山峦叠嶂、基岩裸露,第四系分布不连续。主要分布于峰丛山地地貌区的缓坡或坡脚、沟谷中为块石土、碎石土、角砾土等,这一类堆积物多呈松散状态,当处于陡斜坡位置在雨季若遇有临空面时易产生浅层的土质滑坡;直立山峰的坡脚为崩塌岩堆,溶蚀盆地内为冲洪积圆砾土、卵石土。土体岩组区地表基本无径流,地下水埋藏较深,季节性强,受大气降雨控制明显,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团结岩溶盆地内地表有一常年性不断流河流,勘察期间河流流量约为:120150L/S。5.3.2半坚硬碎屑岩、碳酸盐岩互层工程地质岩组区(II)分布于K70+120K70+415,其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地形地貌为峰丛山地地貌,山体为单面山,前坡地形较陡,甚至直立,后坡地形较缓,山脉呈阶梯状由赤水河向斜核部向翼部逐渐抬高。地层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为软质岩石,地表多为强风化,岩层产状一般在340401525间,单面山斜坡与地层呈顺向坡,斜坡稳定性较差,边坡开挖中易引起滑塌等不良地质现象。5.3.3坚硬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组区(III)分布于K70+415K75+530段,其地层为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路线走廊地形地貌为峰丛山地地貌区之峡谷地貌,山体切割深度大,相对高差大,山间沟谷窄、发育长度较长,沟谷走向北西向逐渐变为北东向。路线走廊带峡谷与山脊相间,地形变化异常复杂、剧变,沟谷形态为“V”或“U”谷,沟底与坡顶高差大,一般在100m200m间,沟壁陡立,步行两岸十分困难,地形地貌这一工程地质条件对路线方案的影响较大。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等,岩层产状一般在340401525间,峡谷两岸与地层呈切向坡。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为赤水河向斜的近核部和南东翼,断裂构造不发育。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一是深切沟谷的卸荷裂隙较发育,危岩、错落体(滑塌体)、崩塌与岩堆较为发育,对与桥墩台位置的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复杂剧变的地形地貌给路线方案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三是由于路线走廊带多为顺向边坡,对于深路堑的开挖应尽量减少,若无可选择,则应从上之下顺层开挖,避免深度切断岩层基座,而使边坡顺向滑塌。5.4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评价根据线路岩土体的岩性、岩石坚硬程度、抗风化能力和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考虑岩层组合、软弱夹层以及岩溶特征,可将本合同段沿线地层岩性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类别,各岩组的主要工程地质性质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详见下表。表51 岩土体工程地质层划区与评价表类别代号工程地质岩组所属地层工程特性易发工程地质问题松散堆积岩组Qal+.plQel+dl松散透水,强度低,易变形、压缩,不稳定地基基础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基边坡易产生浅层土质滑坡、塌方。半坚硬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岩组T1f由于软、硬岩层相间分布,力学强度不一,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碎屑岩易于风化,含孔隙潜水,水量贫乏。风化剥落、切层滑坡、冒落塌方,路基边坡易失稳,地基基础持力层强度低,遇水易软化,顺软弱夹层滑坡。层状坚硬碳酸盐岩组T1m质坚性脆,抗风化,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但局部岩面起伏大,岩溶发育。岩溶水突涌、溶洞充填物塌涌、岩溶塌陷,地基稳定性不均匀,溶洞顶板易冒顶、崩塌、滑坡。5.5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表521 路基、挡土墙工点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层号岩石名称统计指标单轴抗压强度Ra(Mpa)天然饱和9-4-2中风化白云岩样本数6最大值40.05最小值18.29平均值26.83标准值18.269-2-1中风化灰岩样本数12最大值97.40最小值34.65平均值53.85标准值41.13表531 桥梁工点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层号岩石名称统计指标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Ra(MPa)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a(MPa)9-2-1 中风化灰岩样本数37最大值141.77最小值4.50平均值58.81标准值51.259-4-2中风化白云岩样本数25最大值103.65最小值14.29平均值51.20标准值41.808-1-2中风化粉砂质泥岩样本数5最大值44.69最小值13.97平均值24.01标准值12.208-3-2中风化溶塌角砾岩样本数3最大值3.63最小值2.01平均值2.88标准值表541 隧道工点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地层代号岩石名称风化状态天然密度(g/cm2)单轴抗压强度(MPa)岩石纵波波速(m/s)弹性模量1104MPa泊松比T1m白云岩中风化2.472.7136.440651.907.650.140.52灰岩中风化2.412.7327.045833.598.370.450.64溶塌角砾岩中风化2.383.8725531.320.365.6路基工程地质评价5.6.1填方路基本同段涉及到的填方路基有高路堤、高陡路堤以及挡墙共八处。(1)本合同段的填方路基位于碳酸盐岩岩组区的宽缓沟谷地带、岩溶盆地,宽缓沟谷地带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不良地质现象较不发育,适宜路基建设。岩溶盆地段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工程建设中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方可建设。(2)第四系土层分布较广,厚度不均,一般13m,最厚处为58米,岩溶盆地内第四系土层厚度大,一般1020m,最厚大于50m。地表松散土层承载力低,易产生剪切滑动,抗滑稳定性差,不宜直接作路基或挡土墙的基础持力层,建议清除地表松散土层后,以下部承载力较高的土层或对松散土层加固处理后作地基基础持力层。(3)地势相对低洼地段的填方路基或挡土墙应注意地表水的堵、截、排,以防止地表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4)沿线地势较陡,填方路基在铺筑时,建议将地面挖掘成台阶式。5.6.2挖方路基本合同段涉及到的挖方路基有四处。(1)沿线的挖方路基处于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微弱地段,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边坡坡率及形式、边坡危害的防治措施,能满足边坡的稳定性要求,适宜路基建设。但本合同段线路走廊带多为顺向坡,局部地段为软质岩、软质岩夹硬质岩,边坡开挖时易引起滑坡,施工中应加强防护和锚固。(2)第四系土层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承载力低,抗剪切力低,易剪切滑动;基岩强风化层裂隙强烈发育,岩质极软,局部已风化成半岩半土状,当受到大气降水的渗入及冲涮时,易发生崩解、坍塌,影响边坡的稳定;基岩中风化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岩质硬,承载力高,抗剪切力高。(3)边坡岩体类别:坚硬碳酸盐岩岩组完整中风化层属I类岩体;坚硬碳酸盐岩岩组较完整中风化层、半坚硬碎屑岩、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完整中风化层属II类岩体;坚硬碳酸盐岩岩组较破碎中风化层、半坚硬碎屑岩、碳酸盐岩互层岩组较完整中风化层属III类岩体;坚硬碳酸盐岩岩组破碎中风化层、强风化层、半坚硬碎屑岩、碳酸盐岩互层岩组较破碎破碎中风化层、强风化层属IV类岩体。(4)开挖边坡值:根据上覆土层、下伏基岩强风化层厚度大、中风化层埋深大的特点,建议边坡开挖采用上缓下陡的台阶式,两级边坡间设置碎落台,边坡值:第四系土层为11.001.25,基岩强风化层为1:0.751.00,基岩中风化层为1:0.50.75。(5)当边坡有不良的外倾结构面、软弱层顺向坡、软岩顺向坡等对边坡稳定不利或有危害时,建议锚固。(6)边坡顶应设置截水沟,对地表水进行堵截排,防止地表水的影响边坡的稳定性。5.7构筑物地基工程地质评价5.7.1大桥、中桥、天桥本合同段涉及到孙家岩2号大桥、猪蹄岩大桥、羊仓沟大桥、老林边大桥等大桥和三座天桥,总长度为1510.4m。(1)桥位位于区域地质构造影响较弱的地段,桥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主要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有崩塌与岩堆,应尽量避开或清除。发育于这一带的崩塌与岩堆对路线方案危害极大,治理难度大,对路线大桥墩台位置及地基持力层的选择十分困难,桥台位置应设置于陡壁后缘稳定斜坡上或穿过岩堆,以下伏中风化岩体作桥台地基持力层,深谷处桥墩的位置更多要考虑到斜坡处对基础应力扩散至临空面的安全距离,同时还有厚度较大的岩堆或冲洪积物对基坑开挖的影响,以及对桥墩(台)形成的较大剪切力对桩基的破坏。岩堆YD-X05虽然现状稳定性好,但在工程扰动、堆载坡体饱水等不利组合工况下,可能导致岩堆失稳。因此,桥墩基础应适当深埋,并加大桩径,加强桩身结构,兼具抗滑桩功能。建议于桥墩沿线路右侧设抗滑桩,桩长及设置数量、位置应根据前期勘察成果计算确定,并对高陡斜坡处块石土予以清除,降低剪应力对桥墩作用,以保证桥墩安全及稳定性。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安全措施,作好护壁工作,防止掉块、崩塌等事故的发生。(2)桥梁的基础形式可采用扩大浅基础或桩基础,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3)当有溶洞、溶隙等岩溶现象存在时,需揭穿溶洞、溶隙,将桥梁基础置于溶洞、溶隙底板完整基岩内。(4)桥梁基础基坑开挖时,注意做好支护。(5)桥梁墩(台)附近的陡峭边坡宜进行支护。当桥台需开挖形成临空面时应根据相应岩土层放坡率进行放坡。(6)本合同段地形起伏剧烈,切割强烈,沟谷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大桥、特大桥桥位均地处峡谷、深沟处,两岸岸坡地形坡度陡峻,局部直立,属抗震不利地段。其中孙家岩2#大桥属抗震危险地段。在设计桥梁抗震等级时,应相应提高桥梁抗震等级。5.7.2涵洞(通道)本合同段涉及到涵洞5道、汽车通道1道和人行通道6道。(1)涵址区位于区域地质构造影响较弱地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适宜涵洞建设。其中K71+040排水涵洞位于团结岩溶盆地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汇水面积大,雨季洪水流量大,此涵洞设计时可适当扩大洞径,确保洪水排泄。工程建设中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方可建设。(2)第四系土层厚度变化大,地表松散土层承载力低,易产生剪切滑动,抗滑稳定性差,不宜作涵洞基础持力层,当第四系土层厚度大时,建议清除地表松散土层后,以下部承载力较高的土层或对松散土层加固处理后方可作涵洞地基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的承载力较高,当其厚度大,分布稳定地段,可以作为涵洞基础的持力层;中风化基岩的厚度大,分布稳定,承载力高,是本合同段各涵洞的良好基础持力层。(3)当涵洞基础下有溶洞、溶隙等岩溶现象时,应采取揭穿溶洞、溶隙或跨越的方式处理,以保证涵洞的稳定。(4)本合同段的涵洞、通道未作专门的工点进行评价,仅K71+040排水涵洞作了工点评价,其余涵洞、通道详细评价见涵洞评价表。5.7.3隧道本合同段涉及到的隧道有狮子岩隧道、大地头隧道、营盘包隧道等三座隧道,总长度为1530.00m。隧道设置基本综合考虑了隧道所处区域山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情况、不良地质及施工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质较为简单,适宜隧道建设。隧道设计轴线基本横穿山梁、山脊,进出洞口轴线也大体与地形等高线垂直相交,隧道底板高于沟谷地面标高,洞口位置选择合理。(1)狮子岩隧道:隧道经过地段为峰丛山地地貌,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