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四).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94229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四)第二,关于自由习作。? 读,不完全为了写,但读和写之间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读得好不好,关系到写得好不好。把读和写的关系说得最精辟的要数古人的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吸收,是输入;写是输出,是创造。毋庸置疑,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孩子写作欲望和创造才能,而创造是需要给予创造的环境和自由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因为这样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作文,应当是儿童进行创造的第一个领域,它为孩子提供了个性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舞台。他们一旦飞出“笼子”,便会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坦露自己的全部思想、情感和纯真的心灵。同时,给予他们的“自由天地”反过来刺激孩子们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所以,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宜活不宜死。其中“宜活不宜死”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作文是创造,因为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我们对儿童的写作训练,要充分体现“人性”。儿童是写作的主体,是主宰,应当把握写作的一切主动权。? 儿童初学写作,决不可让他觉得很难,望作文而生恐惧之心。而要让孩子明白:我读了书,学会了写字,我要把心里装的东西告诉别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写清楚,写具体就好了原来这就是作文。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教孩子写作文,就不宜拘泥于一定范围的材料以及一定的体裁了。要把练习的范围扩大到最大范围,练习的箭头要指向四面八方。凡是孩子的经验所有的,都是写作的对象,凡是孩子接触过的体裁,也都是写作练习的对象。总之,应当让孩子自由探索,写自由文。? 笔者认为,小学生写自由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写观察文。让孩子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写学校里的伙伴、老师、活动,写家庭里的爸爸妈妈、日常琐事,写目睹耳闻的各种社会现象,也可以写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花草虫鱼。引导孩子养成留心周围生活的好习惯,对于孩子练习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儿童写观察文,尤其要引导他们写“小事”、写“趣事”、写“新鲜事”。写小事,避免写作的空泛而不具体;趣事,跟孩子们的生活贴近,最能诱发孩子纯真的天性,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写新鲜事,既能锻炼孩子机智地捕捉素材的能力,又可避免题材的“老”和“俗”。无论孩子写什么,教师都要切忌用“有意义”、“中心明确”、“思想性”去束缚孩子,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写半观察文。“半观察文”是笔者杜撰的一个名词,为了区别于完全的“真人真事”。孩子写作文,允许“半真半假”,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加以夸张和编织,换句话说,允许孩子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我们认为,虚构在作文中是少不了的。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在不违背真实的基础上,经过合乎情理的加工,或者把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改造一下,或者根据需要添枝加叶,增加某些情节,或者把某些事件的片断凑在一起,给以有机地连缀,使文章写得更具体有趣些,有什么不可以呢?打个比方,小麦经过加工变成面粉,面粉又可加工成各种食品。没有小麦,当然不会有面粉和食品,但谁能说面粉、食品和小麦是一回事呢?? 孩子读过的文章,看过的书,都属于文学,既是文学,就必有虚构。那末,小孩子写文章,为什么不能看作是“孩子文学”呢?? 三是写想象文。儿童写文章当然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事和物。但是,孩子所熟悉的事物有两种:一种是儿童面前的客观世界里的各种事物,这是孩子们写观察文和“半观察文”的基本内容。还有一个世界,就是幻想世界,它是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反映到儿童的头脑里,儿童的头脑里本来就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幻想思维,把这种种事物幻想化了,就构成了一个幻想世界。儿童熟悉世界上一些自己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同样也熟悉自己头脑里的幻想世界的事物。两种都是熟悉的,都应当放手让孩子去写。? 幻想,是通向明天的桥梁。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没有经济,没有文化,没有一切。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崭新的时代,很多知识,很多观念,都在不断地更新。毫无疑问,孩子们的幻想,理应得到充分地发挥,首先是表现在写作上。童话、神话故事、科幻故事,更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特点,他们常常可以从那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孩子写童话。因为童话这种写作形式主要靠幻想。?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吴立岗先生就著文介绍推荐了小学作文教学关于“童话引路”的重要经验。小学生能不能写童话?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儿童爱看童话,当然愿意写童话。在童年时期,儿童已经开始酝酿着创作的灵感,儿童通过自己的构思写成的童话,完全体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据笔者的观察和实践,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让孩子练习写童话,是完全必要的、可行的。有一个孩子用两周的时间写了一篇科幻童话小侦探历险记,故事写得曲折离奇,生动有趣,科幻作品中许多新式武器都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了,文章洋洋洒洒写了近万言。而此文的小作者只是四年级的孩子。显然,孩子们写的童话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另一个世界是多么丰富、多么令人感奋。如果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忽视孩子写想象文,不啻是对孩子的童心、潜在想象力的冷漠和扼杀。? 任何一个孩子,都爱幻想,这是儿童自己的“宝葫芦”,打开这个“宝葫芦”,便是创造的开始。? 写想象文,除了写童话,还可以写“自传”,为别人写“传”;还可以让孩子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写得像不像,都没关系,只要孩子乐于写,便是很好的开端,据我的观察,许多孩子写作的兴趣是偏在文艺性的题材,这也许是因为它适合儿童发展中的想象力的缘故吧。? 为了保证儿童写自由文,需要破除作文教学中的清规戒律。? 一是破命题的“假大空”。教师出题目,孩子做作文,自古已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更多的是“命题作文”,让学生根据题目,写一件事或一个人,这里,往往主题被上升为第一位的要素。学生要么以事件或人物来验证“主题”,要么述说一件事情,最后再点到题目上。古时的八股文,头一股便是解题,时下流行的某些做法,的确有点象写“八股文”了。不少孩子在一篇作文的末尾总得说出点明主题的话,并受到“主题鲜明”的好评语;而对那些把这句话隐含在生动的人与事之中的文章,却常常被加上类似“假如篇末点题就更好了”这样的评语。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八股文的格式,变成一个小小的公式主义者。作文的“命题”,实在令孩子望而生畏。什么我爱家乡、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呀,还有什么在学雷锋活动中、新风尚这类题目,有些孩子连题目都看不懂,你叫他怎么写?或者看了题目根本无话可说,只好拼拼凑凑,生搬硬套,胡吹乱编一气,于是“捡皮夹交失主”、“乘车主动让座”、“帮老大爷推车过桥”、“搀扶盲人过马路”等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孩子初学作文就染上“假”、“大”、“空”的恶习,将来怎么能写出朴实无华、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们千万不能让孩子冷冰冰地板着脸,油腔滑调地耍花枪,写一些花哨而空洞无物的文章。不然,将来我们的民族是要吃亏的。二是破“作法”指导。多年来,我们有些老师出于好心,常常在课堂上跟学生讲修辞手法,讲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方法。而现在诸如读写知识、小学生作文、作文向导、作文入门、词语手册、写作辞典等此类读物更是比比皆是。我不相信“文章入门”之类的书,有谁是靠这种书写出好文章或成为作家的呢?从某个角度来讲,作文是比数理化更难掌握的,因为作文决无公式可循,永远也不可能有人发明“X+Y=一篇作文”这样理想的方程式。作文并无一个固定的门,我们应当让每个孩子都去自己开一个作文之门,而不要让他们从别人开好的门里走进去。鲁迅、巴金、茅盾都只强调两条:一是多读,二是多作。这才是练习写作的唯一门径。三是破“作前”指导。题目既出,接着便讨论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布局,开头怎样写,结尾怎样写,重点段分几层,甚至哪些词语可用,都由教师在黑板上一一列出,指导过程可谓详尽矣。经过作前指导,孩子们心里倒有了点“底”,可以依样画葫芦,按图索骥,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一篇习作。殊不知,此种做法正是作文教学中的“注入式”、“填鸭式”,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亦步亦趋,无异于鹦鹉学舌。结果必然是文章雷同,千人一面,失掉童趣,没有生气。久而久之,儿童的思想必将沿着“僵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的产生,同社会上某些动辄搞“统一”的僵化观念不无联系。这种没有活力的思维模式对我们学校教学的渗透、浸润,其能量不能低估。决不要迷信“作前”指导。小学生初学写作,也和婴儿学走路一样,开始迈步时可能摇摇摆摆,常常要跌跟斗,但是我们得承认,没有这样摇摇摆摆、跌跟斗的学步过程,便不会有后来的步履坚定。我们认为,出了题目,无须讨论,即使写得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也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有些问题,等到作文评讲时稍加点拨即可。四是破“序列训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序列训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配套”、“同步”、“系列”都相继问世,据说,这样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精确性,体现了“循序渐进”。我们认为,就知识结构而言,语文的“序”和数学的“序”是不一样的,数学基本是“渐进”式的,而语文则基本是“跃进”式的。所以,作文教学的“序”和阅读教学的“序”一样,应该是“大序”,而不是“小序”,它不必拘泥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则,从训练的内容到训练的形式、步骤,都可以打破常规,一步到位。例如,关于“写”的步骤,就不必遵循“句句群段篇”这种固有的模式,三年级开始,可直接入“篇”。同理,也不必设计繁杂的“训练点”。如果每学期以8个“点”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就有64个“点”,不仅因复杂而难以操作,也因刻板而无生气。比方说。学了一篇课文,立即搞“仿作”,或者为了写某篇习作,就开展一次班级活动,组织一次外出参观,甚至让学生随身带着笔记本。我们知道,写作是需要写作欲望的,有时还要等待时机的成熟,怎么可以“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怎么可以把小学生当作成年的“记者”、“作家”,要求他们去写“奉命”文章?难怪孩子一见作文就愁眉苦脸,一听说写作文就仿佛谈虎色变。还有,根据教材或单元安排的扩写、缩写、续写、给材料写,等等,也是不切实际的,不但难,而且无法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孩子平时在“自由写作”的天地里漫游,兴趣浓厚了,思路开阔了,想像丰富了,某些练习内容和形式,将来到中学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五是破“精批细改”。作文搞“精批细改”不仅是对教师的束缚,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束缚。一个班四、五十本作文本(有的还要多),教师花那么多时间去批改,这种“投入”是否值得?有没有必要?笔者认为,作文的“精批细改”至少有四大缺点:用成人的思想代替孩子的思想;用成人的语言代替孩子的语言;学生拿到本子只看分数,对教师批改的苦心并不理会(也无能力理会),教师劳而无功;教师太苦太累。既然如此,与其抱着“老一套”做事倍功半的事情,不如将旧法舍弃,另求他法,做事半功倍的事情。我们以为,对小学生作文,宜用“浏览粗批”法:圈出错别字(让学生组词订正);打等第加“”(等第表示作文的实际成绩,“”“”“”表示进步之程度)随机给评语,评语则用“激励”法,文字要简,如“好!”“进步了!”“请努力写具体一点!”将优秀作文、有进步作文分别取出,供作文课评讲之用。不管是课内作文,还是课外作文,批改都用此法。搞“精批细改”没有效益,但作文评讲最具实惠。评讲课,教师只做两件事:一是表扬作文优秀和作文有进步(只要有一点进步,都在表扬之列)的同学。二是将优秀作文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在全班朗读,师生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