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5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2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4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1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6感觉、知觉、表象是()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从实践中得出可靠的结论19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A.直接现实性B客观普遍性C.能动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2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22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B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C真理是对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具有绝对性,谬误具有相对性23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24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实践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26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27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28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A.真理是否有用 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2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30认识的客体是(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31.“公说公有理气”、“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3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3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社会实践的需要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34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3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B.认识世界C.改造世界D.创立新理论36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A.完全自发的过程B.积极能动的过程C.消极被动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3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要受到历史条件制约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38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主体对客体均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39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唯理论B.经验论C.先验论D.反映论40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4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答案:1C;2B;3D;4D;5C;6C;7A;8D;9D;10C;11B;12B;13A;14B;15B;16A;17C;18C;19D;20A;21D;22A;23C;24C;25A;26A;27D;28C;29C;30A;31A;32B;33A;34A;35C;36B;37C;38C;39D;40B;41D。二、多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 )A.从物到感觉到思想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C.认为物和思想同时产生D.反映论 E.先验论2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 )A.抽象性B.间接性C.直接性D.内在规定性E.形象性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感性认识不可靠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C.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依赖E.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促进4人们所获得一切知识来源于( )A.天资聪慧B.抓住灵感C.社会生产实践D.科学实验实践E.改造社会的实践5下列现象中属于理性认识的有(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B.蹲点调查,掌握材料C.调查研究,制定政策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E.政策妥否,实践检验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是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7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因为( )A.逻辑证明是实践之外的辅助标准B.实践检验的结果还靠逻辑证明来判决C.逻辑证明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指导D.逻辑证明是与实践检验互补的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法E.认识的形式决定的8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统治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D.经过实践反复证实的就是真理E.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9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1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11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条件的有( )A.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D.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2头孢曲松钠这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如果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的现象,在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曾出现病人致死的案例,医学上称之为配伍禁忌。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禁止这种药物的使用,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写清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说明。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B.认识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C.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D.认识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E.应该在普遍联系中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13教条主义(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E.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1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A.相对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绝对真理B.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C.绝对真理是由元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D.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绝对对立的E.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真理观的表现形式15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 ( )A.分析和综合 B.情感、意志、欲望C.幻想、灵感、直觉 D.归纳和演绎E.猜测、顿悟、想象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表现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它( )A.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象在一起的B.认为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C.认为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是一次完成的D.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E.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18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A.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C.相对主义真理观D.实用主义真理观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认识成果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E.是认识过程的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21解放思想就是( )A.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B.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C.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D.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E.从僵化的教条的来缚中解放出来22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于( )A.二者是基本相同的B.二者是绝对对立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D.自由是从必然转化E.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3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E.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24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概念B.感觉C.知觉D.推理E.表象2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唯物主义决定论B.经验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理论E.唯心主义认识论答案:1AD;2CE;3CDE;4CDE;5AD;6BDE;7AD;8BCE;9ABC;10ABDE;11BE;12CDE;13BDE;14ABC;15BCE;16ABCD;17ABD;18AC;19CD;20ABDE;21ABCDE;22CE;23CD;24BCE;25BD。三、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一个有关调查研究的材料。一家在不同城市拥有几十家连锁超市的大型销售企业,欲在N市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于是决定公开招聘销售部主任。招聘启事一公布,应者如云。通过几轮选拔,候选人只剩下10人。最后一轮考试,公司的考题是: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时间段、信息准确者受聘。求职者的调查方法五花八门,有的采取抽样调查法,有的采取电话调查法,有的采取直接询问进出小区住户的方法,而最早完成调查(仅用4小时)并最后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的应聘者,虽然用时短但结论与其他人基本一致。这位应聘成功者在阐述自己的方法时说: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查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种,从而得出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摘编自2007年3月12日扬子晚报)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这位成功应聘者调查方法的基本要点有哪些?(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答案要点:(1)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善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2)关系:感性认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和表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条件:掌握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2下面是丁肇中关于科学研究的体会的材料。2002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冬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明,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2)真理是一个过程,即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又是一个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真理的发现,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下面是一个关于对西红柿认识经过的材料。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吓人的名字叫“狼桃”。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实践有哪些基本特性?(2)结合案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案要点:(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4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请回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依据和认识依据。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再认识都是以实践依据和认识依据作为支撑的。同样,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再认识,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其认识的依据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其实践依据是我国社舍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腈和我国发展实践。5下面是一组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宿命”的摆布。(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 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 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 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答案要点:(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