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新2.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5139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新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新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新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全册教材内容介绍: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能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本册教材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有4课时整理与复习。全学期大约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及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 教师可以精心地组织和安排。下面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介绍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教材分析“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认数、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二单元 认数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读、写整千数。苏教版教材第一学段前四册中的认数教学安排得很细致,学生经历了20以内数、百以内数和千以内数三次认数过程。他们从中积累了利用小棒、计数器、正方体木块等学具帮助认数的经验,积累了研究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的经验,积累了读、写较小的数以及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经验,已经整理了个、十、百、千四个数位的顺序这些都是继续学习更大数的重要资源。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学习经验。(1)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教材(P16)首先出示一幅体育馆的照片,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一万”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数,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万是比较大的数,同时激起一万有多大、一万怎样写、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一万等疑问,引起学生继续认数的愿望。(2)利用教具和学具帮助认识整千数及一万,扩展数位顺序表:二年级(下册)认识一千时使用正方体木块作教具和学具。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正方体表示1,10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条表示十,10条小正方体拼成一片表示百,10片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千。教学时从一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为起点,让学生看着一个个大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依次直观认识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首次直观描述了一万的含义。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添上万位并凸现数位顺序,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10个千是一万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学习整千数的组成与读写,又一次理解整千数的意义。(3)及时安排口算,加强对数的理解:把认数与口算密切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获得的基础知识:第17页第2、3两题结合介绍自然知识练习读、写整千数,学生从中拓宽了知识面,体会了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还激发了练习的兴趣。第5、6两题联系操场上跑步和书店进货进行整千数加、减计算,再次加强一万是10个一千的知识,体会整千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第题是开放性问题,男孩与女孩的家可能在少年宫的同侧,也可能在少年宫的两侧,两种情况的算法不同。这道题除了计算内容外,还含有空间位置和可能性的内容,是一道数学思考含量较高的题。必要的话可借助直观图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合理地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写的教学。教材第1922页教学非整千的四位数。四位数可能各数位上都不是0,也可能某些数位上是0。某些数位上有0的四位数,0可能在数的中间,也可能在数的末尾。中间有0的四位数,可能只有一个0,也可能有连续两个0。不同情况各有读、写技巧,分析学生学习四位数的读、写,一般会出现这些情况:已掌握的各数位都不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较容易迁移到各数位都不是0的四位数上;(3652365)已掌握的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迁移到中间只有一个0的四位数上;(8034803)已掌握的整百数与几百几十的读、写方法,能迁移到末尾有一个0或两个0的四位数上;(4007400)三位数的中间不可能连续有两个0,因此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是学生首次碰到的情况。因此中间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002)读数的困难小一些,写数困难稍大一些。在指导时要让学生养成写数后再读一读的习惯,看看与原来的读法是否一致。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本单元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先教学几分之一,再教学几分之几,然后教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本单元最后的“你知道吗”简要介绍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创设情境,引发认数需要。(1)第98页例题中两名孩子在平均分三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能用整数表示,每人只能分到半个蛋糕,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以此为契机,开始教学分数。(2)第101页例题,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四份,在一份或几份上涂颜色。涂一份可以用1/4表示,涂两份、三份呢?教材由此进入几分之几的教学。2、突破重点,提高认数效率。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的分数比较多。对于这些分数如何进行教学处理?(1)在认识几分之一这一段里,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从“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开始,先联系实物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1/2” ,具体地描述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再告诉学生1/2是分数,介绍分数线、分子、分母,示范1/2的写法。“试一试”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折、涂涂,表示出这张纸的1/2。学生一方面在自己的操作中继续体会1/2的含义,另一方面在交流中看到,虽然各人的折法与涂色的位置不同,只要把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样,他们对1/2的理解就深入了一步。其他的几分之一就安排在P99“想想做做”中,让学生以对1/2的理解为基础自己学习。第1题根据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分别写出分数1/3、1/6、1/9和1/8,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这些分数的意义。第2题通过选择可以用1/4表示的涂色部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在图形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第3、4题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不同。这些习题紧扣住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有层次的编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认识新知识。(2)在认识几分之几这段里,P101例题中只教学“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3/4”,2/4留给学生自己学。“试一试”让学生看着图形自己理解2/3、3/5和5/9的意义,“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涂颜色逐步形成对5/6、6/8、2/5和4/7的理解。3、以理解分数意义为重点,带出分数的大小比较。第99页和第102页例题分别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和两个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大小。这两道例题都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继续认识分数,二是比较分数的大小。例题以认识分数为重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地体会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会有困难。本单元教材不要求概括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只要求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进行比较。“想想做做”中,每一次比较分数的大小前,教材都先让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有关的分数,清楚地表明了教材的两点意图:一是理解分数意义是重点,是基础;二是本册教材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不离开图形直观。4、在操作中体会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第104页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分母不超过10)。例题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3/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在涂颜色的活动中,从两次一共涂了8份中的5份,理解3/8+2/85/8,又从涂的红色比涂的绿色多8份中的1份,理解3/8-2/81/8。本单元教材中不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以对分数的理解支持计算。常见的量:(第三单元千克和克、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4952页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第5355页联系实际问题教学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5657页是一次实践活动。1、注意经过时间与特定时刻写法上的的差别。 30应该表示的是时间里的某一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点半”。要表达从某一时刻至另一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所以在写法上1:30应改为l时30分较为确切。2、形象地展开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1)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2)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求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3)引导学生看着线段图计算经过时间。用竖式计算时间,竖式计算时间步骤同笔算加减法一样,所不同的是只要让学生牢牢抓住进率的不同这个关键点。数的运算:第一单元除法、第四单元加和减、第七单元乘法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正确的、能理解的、熟练掌握的、简便的)的那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这几种: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只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简单实际问题;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求经过时间的简单实际问题;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本质上就是实现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现行的课标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收集、整理、选择,并提出数学问题。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有的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去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不到落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主要是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初级阶段主要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学解题思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外部输入”,即由教材或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想,并让他们照样子去思考,通过大量的模仿与强化训练,被动地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种是“内部生发”,即在学生原有经验系统中提取相关的方法,通过再认与感悟,适度强化,充分体会方法的具体内容、使用要领,体验方法的普遍意义及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从而自觉、灵活地应用方法,逐步形成策略。新课程倡导后一种教法,利用经验、独立解题、回顾再认过程方法是教学的显著特点。 “空间与图形”领域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八单元观察物体三年级周长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周长”的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前的教材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是在三下年级,教材比较重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到六年级再重点研究圆的周长及计算方法。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周长的内容,教材对“周长”的认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找到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原型,丰富周长概念的背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周长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因此,无论在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它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建构周长的概念新教材很明智地将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周长知识从以前“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推导”转移到“周长概念的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操作对周长的概念已有了直观性的理解。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形成的“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如:用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各要用多长的铁丝?怎样才能知道?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方法:围一圈后再量;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后再相加;有一个学生提出:长方形可以只量出长和宽,正方形可以只量出一条边的长度(教师追问为什么)。此时,教师紧扣“旧”知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思考、讨论中,在经历找周长、算周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并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建构精彩的空间世界学生在建构了周长的概念之后,有时存在“虚”与“浮”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还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地去探讨其本质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去猜测,去感受,去实验,去交流,去概括,重视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扎实、透彻地理解周长的本质。如: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剪成两个小长方形,求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剪成两个小长方形,确定所求的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哪些线段的总长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动手动脑,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并接纳别人的观点。学生解决问题时多种方法呈现了,巧妙策略发现了,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主动探究的天地。在不断的探究、理解中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他们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学习活动中,学生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这种体验非常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周长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质量。 “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大小的初步认识,用“经常”“偶尔”“差不多”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初步学习了收集、记录、分类整理信息以及用简单的表格或涂颜色的方块表示统计的结果,还在摸彩球、玩转盘、抛圆片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继续教学“可能性”,让学生体会事件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有时是不相等的,学会用“经常”“偶尔”“机会是相等的”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 “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实践与综合运用农村新貌。(根据农村生活场景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称一称。(通过称出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进一步感知1千克的实际轻重;通过称出自己的体重,加深对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周末一天的安排。(用24时记时法安排周末一天的主要活动,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意义,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周长是多少。(通过围图形、摆图形、拼图形,以及相应的测量和估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提高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摸排和下棋。(通过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一单元:除法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个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除法运算意义以及相关运算性质的感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类推、归纳的能力,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3、 使学生在进行口算、笔算,以及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主动发现错误以及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单元课时:9课时第二单元:认数单元目标:1、 使学生通过数数、操作、计算、解决问题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计数单位“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知道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根据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含义,正确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以及整千数加整百数与相应的减法;能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2、 使学生在认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估算意识,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3、 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体验与同桌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单元课时:5课时第三单元:千克与克单元目标:1、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2、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逐步形成估算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3、 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息,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单元课时:4课时第四单元:加与减单元目标: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2、 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单元课时:7课时第五单元:24时计时法单元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2、 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3、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单元课时:3课时第六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单元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和角的基本特点,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好区别;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 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像的认识,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最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单元课时:5课时第七单元:乘法单元目标: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各位上乘积都不满10),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2、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会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单元课时:11课时第八单元:观察物体单元目标:1、 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根据观察正确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2、 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物体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单元课时:2课时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单元目标:1、 使学生通过摸球、抛正方体等活动,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判断一些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活动方案;能正确使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2、 使学生在认识可能性的相关活动当中,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计算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进一步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增强统计观念。3、 使学生在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生活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数据意识、动手实践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课时:4课时第十单元:认识分数单元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2、 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和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4、 使学生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单元课时:3课时整理与复习单元目标:1、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和大小的关系,提高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2、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与估算,提高运算能力。3、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方法,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从现实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丰富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的认识,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简单实际问题。5、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简单分数含义的认识,增强用简单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以及价值。6、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简单问题的方法,积累观察简单物体的经验,提高辨别相应视图的能力,发展空间概念。7、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以及平面图像周长的认识,能正确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像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认识平面图像以及研究有关平面图像问题的经验。8、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展的可能性的大小,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统计观念。9、 是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单元课时:4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